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05288发布日期:2021-01-01 18:1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微通道,也称为微通道换热器,就是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μm的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的扁平管内有数十条细微流道,在扁平管的两端与圆形集管相联。集管内设置隔板,将换热器流道分隔成数个流程。

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进口冷媒一般为气液两相状态,而传统微通道换热器的集流管没有分流措施,进入集流管后气液两相冷媒分层现象明显,导致进入扁管的冷媒分配不均匀,换热器换热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该微通道换热器能够使得气相冷媒和液相冷媒尽可能地分离开,并且能够更加均匀地输送至扁管,避免换热器出现“干蒸”的情况。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上述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以实现: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液管和至少一个弯扁管,所述液管的侧壁设有液管出气口和液管进液口,所述液管进液口位于所述液管出气口的下方,所述弯扁管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液管侧壁的第一扁管连接口并且所述弯扁管延伸至液管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弯扁管包括扁管横向部和扁管纵向部,所述扁管纵向部的一端口与所述扁管横向部的一端口垂直连通为一体并且所述扁管横向部和扁管纵向部形成l型弯扁管,所述扁管纵向部位于所述液管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扁管纵向部的另一端口靠近所述液管进液口并且所述液管进液口所处的高度比所述扁管纵向部的另一端口所处位置高。

优选的,所有所述扁管纵向部的另一端口均处于同一水面上。

优选的,所述液管的侧端设有至少一个隔片槽,所述隔片槽内壁固定有隔片,所述隔片可将所述液管的内部分为至少两个空腔。

优选的,还包括气管,所述气管的侧端设有第二扁管连接口,所述第二扁管连接口与所述弯扁管的一端连通。

优选的,所述气管的另一侧端设有第一气管导气口和第二气管导气口,所述第二气管导气口位于所述第一气管导气口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一气管导气口和第二气管导气口均与循环管组连通。

优选的,所述液管出气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循环管组连通,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有单向阀。

优选的,一种热泵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优选的,还包括循环管组、分流器、节流装置、换热器、四通阀和压缩机,所述分流器的第一连接口与所述液管进液口连通,所述分流器的第二连接口与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连接口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四通阀连通,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循环管组连通,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四通阀连通。

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结构后,由于液管进液口位于液管出气口的下方,气液两相冷媒进入集流管内部后,在集流管腔体内分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液相冷媒在集流管腔体下部,经延伸入液管内部的弯扁管端口进入换热器,上端的气态冷媒不经过换热器,从液管上部的液管出气口进入换热系统,进而可以实现弯扁管的冷媒分流更加均匀的状态,同时还可以避免换热器出现“干蒸”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的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泵系统作蒸发器时系统循环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热泵系统作冷凝器时系统循环示意图。

图1-5:1-弯扁管;2-液管;3-扁管横向部;4-扁管纵向部;5-液管出气口;6-液管进液口;7-隔片;8-隔片槽;9-第一扁管连接口;10-气管;11-第一气管导气口;12-第二扁管连接口;13-第二气管导气口;14-单向阀;15-循环管组;16-分流器;17-节流装置;18-换热器;19-四通阀;2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实施例对本发明不做任何形式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液管2和至少一个弯扁管1,所述液管2的侧壁设有液管出气口5和液管进液口6,所述液管进液口6位于所述液管出气口5的下方,所述弯扁管1的一端均连接在所述液管2侧壁的第一扁管连接口9并且所述弯扁管1延伸至液管2的内部,其中,所述液管2的形状可为圆形、方形和d型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液管进液口位于液管出气口的下方,气液两相冷媒进入集流管内部后,在集流管腔体内分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液相冷媒在集流管腔体下部,经延伸入液管内部的弯扁管端口进入换热器,上端的气态冷媒不经过换热器,从液管上部的液管出气口进入换热系统,进而可以实现弯扁管的冷媒分流更加均匀的状态,同时还可以避免换热器出现“干蒸”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的相同,不同地方在于:如图1-2所示,所述弯扁管1包括扁管横向部3和扁管纵向部4,所述扁管纵向部4的一端口与所述扁管横向部3的一端口垂直连通为一体并且所述扁管横向部3和扁管纵向部4形成l型弯扁管,所述扁管纵向部4位于所述液管2的内部,通过l型的弯扁管结构可以使得液相冷媒更加均匀地输送至换热器,可以避免换热器出现“干蒸”。

在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不同地方在于:如图1-2所示,所述扁管纵向部4的另一端口靠近所述液管进液口6并且所述液管进液口6所处的高度比所述扁管纵向部4的另一端口所处位置高,通过合适合理位置的扁管纵向部可以尽可能多地将液相冷媒更加均匀地输送至换热器,提高液相冷媒的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不同地方在于:如图1-2所示,所有所述扁管纵向部4的另一端口均处于同一水面上,通过保持水平的各个扁管纵向部的端口可以再进一步更加均匀地输送液相冷媒气体。

在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不同地方在于:如图1-2所示,所述液管2的侧端设有至少一个隔片槽8,所述隔片槽8内壁固定有隔片7,所述隔片7可将所述液管2的内部分为至少两个空腔,通过隔片的分隔作用可以尽可能多地将冷媒气体进行快速分层,提高冷媒气体的输送速度和效率,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不同地方在于:如图1所示,还包括气管10,所述气管10的侧端设有第二扁管连接口12,所述第二扁管连接口12与所述弯扁管1的一端连通。

具体地,所述气管10的另一侧端设有第一气管导气口11和第二气管导气口13,所述第二气管导气口13位于所述第一气管导气口11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一气管导气口11和第二气管导气口13均与循环管组15连通。

在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不同地方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液管出气口5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循环管组15连通,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有单向阀14,通过单向阀可以使得气相冷媒介质更加稳定地输送至热泵系统中,提高换热介质的利用率。

如图4-5所示的一种热泵系统,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的技术特征。

具体地,还包括循环管组15、分流器16、节流装置17、换热器18、四通阀19和压缩机20,所述分流器16的第一连接口与所述液管进液口6连通,所述分流器16的第二连接口与所述节流装置17的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节流装置17的第二连接口与所述换热器18的第一连接口连通,所述换热器18的第二连通口与所述四通阀19连通,所述四通阀19与所述循环管组15连通,所述压缩机20与所述四通阀19连通。

工作原理:当微通道换热器作蒸发器时,四通阀的ac连通,bd连通,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进入换热器进行冷凝放热,然后进入节流装置(阀)进行节流,然后经过分流器分流成n路进入微通道换热器,其中液相冷媒经过扁管进行蒸发吸热,从气管出口流出,气相冷媒从腔体上部流出,经过单向阀,进行气液旁通,然后和从左侧出来蒸发后的冷媒一起进行汇合,最后经过四通阀回到压缩机,完成循环;

当微通道换热器作冷凝器时,四通阀的a与b连通,c与d连通,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由于单向阀的存在,气相冷媒全部从气管进入,经弯扁管进行冷凝放热,再通过液管分n路流出,经过分流器汇合之后进入节流阀(装置)进行节流,然后进入换热器进行蒸发吸热,再经过四通阀回到压缩机,完成循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及术语“第一”、“第二”,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