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通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39983发布日期:2020-11-19 19:1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楼宇通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楼宇通风设备。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对于建筑物的通风效果,是居民十分关注的内容,也是设计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对于目前的城市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因此,通常都是高楼林立的情况,而各幢高楼之间由于相互遮挡,往往导致通风不畅。且传统窗户通风时,通风效果会严重受自然风的入射角影响,如果自然风的入射角偏小,则风无法吹进室内,当自然风的入射角接近90度时,才会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但实际生活中,自然风的大小、风向都是随意变换的,这样导致室内的通风效果受限。同时对于地下建筑和/或无窗房等,不能针对性地进行通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楼宇通风设备,实现对楼宇通风换气的自动调控,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为:一种楼宇通风设备,包括中央控制系统,为地下建筑及设备用房通风的第一通风系统,以及地上建筑用的第二通风系统;

所述第一通风系统包括双向风机、连通双向风机与地下室内空间的风管和设于地下不同室内空间的对应的气体传感器,所述风管置于地下室内空间的端口处设有用于除湿的干燥层,所述干燥层包括纵横交错设置的干燥板,干燥板与风管端口呈倾斜状态,所述气体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一输出端与该室内的双向风机的控制端连接,中央控制系统用于接收气体传感器输出的检测信号而控制双向风机的启停与转向;

所述第二通风系统包括排风机、送风机、连通排风机与室内空间的排风管、连通送风机与室内空间的送风管和设于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所述排风机和送风机的控制端均与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二输出端连接,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系统能够接收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控制排风机与送风机的启停。

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地下建筑及设备用房的第一通风系统和地上建筑的空调系统及第二通风系统结合,实现包括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整栋楼宇的良好通气排风,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避免劣质空气影响人体健康。

第一通风系统主要为地下建筑和设备用房进行通风换气,由于地下建筑和设备用房多为无窗房,而无窗房长期处于密闭状态,空气更为浑浊,极易造成缺氧,因此需要独立的通气系统为其通风换气,故而本方案中单独设置第一通风系统为无窗房通风,且通常情况下,中央控制系统使双向风机保持低速运转状态向地下室内送风。而气体传感器能够检测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含量,以此反馈至中央控制系统。有害气体的含量达到中央控制系统中的规定数值时,中央控制系统发出排风信号,控制双向风机沿反方向转动,通过风管将室内的污浊气体大量排出,直到室内的气体传感器传送至中央控制系统的有害气体含量的信号数值低于中央控制系统中记录的规定数值时,中央控制系统发出信号控制双向风机恢复初始运转状态,通过输入管将室外新鲜的空气送入室内。加之地下空间湿度大,易滋生霉菌,所以在风管置于室内的端口处设置干燥层,保证送入干燥气体,改善地下空间的湿度,同时干燥层还能够吸附地下室内的湿气,降低地下室内的湿度,且各干燥板均呈倾斜设置,使各干燥板与风管的端口间具有不同的夹角,保证风从不同的角度穿过干燥层时,均能够与不同倾斜角度的干燥板的接触,使风与干燥板充分接触,干燥效果更好。

第二通风系统采用排风管与送风管分别对楼宇进行排、送风,由于地上建筑空间更大,采用这样的方式,更能够保证室内充足的送风量和排风量。而地上建筑内部的空气通常是由于人群密集而导致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所以设置简单的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就能够满足空气检测的需要,避免设置过多感应装置而造成资源浪费。这样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检测地上建筑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再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递给中央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系统判断是否启动第二通风系统。

进一步,还包括就地控制系统,所述就地控制系统包括设于室内外的若干风机开关,各个风机开关与相邻的通风系统连接,风机开关能够控制对应风机的启停与转速。

若设于室内的传感器未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中央控制系统或中央控制系统未及时响而使第一通风系统或第二通风系统未启动或停止时,操作者能够直接手动控制风机开关,从而控制各通风系统的启停与对应各风机的转速,有利于在楼宇内出现火灾险情时快速手动排烟,避免大量烟尘扩散在楼宇内而导致人群受到危害。

进一步,所述风管伸出室外的一端设有两根支管,其中一根为输入管,另一根为排出管,所述两根支管分别设于屋壁的不同侧面,且两根支管内均设有阀门,阀门的开闭与双向风机的转向联动。

中央控制系统控制双向电极的转向时,同时控制对应的支管上的阀门打开,加之,两根支管分别设于屋壁的不同侧面,使两根支管的开口相距较远,保证第一通风系统排出与送入的气体互不干扰,避免排出的气体又被吸入而造成室内的二次污染。

进一步,所述楼宇内设有厨房,所述厨房内的送风管、排风管的开口处设有油烟过滤器,且厨房内设有燃气浓度检测报警机构。

特别设置油烟过滤器实现对厨房油烟的过滤,避免油烟污染排出管内的过滤板,油烟过滤器设置在开口处相比排出管内的过滤板更便于清洗,同时这样相当于对厨房内排出的气体进行了两次过滤,防止过多污染物排出室外,提升环保效果。而燃气浓度检测报警机构能够实现对厨房内燃气浓度的检测,燃气浓度过高时,燃气浓度检测报警机构发出报警声。

进一步,所述楼宇通风设备还包括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的远程控制系统,所述远程控制系统包括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的无线通讯模块和无线通讯模块连接的远程控制终端。

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中央控制系统的连接,将中央控制系统的信息传送至终端,有利于使用者对中央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同时利用远程控制终端对中央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使中央控制系统的运行更为灵活。

进一步,所述风管内设有过滤层,过滤层包括两块过滤板和置于过滤板间的活性炭层,所述过滤板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靠近活性炭层一侧的孔径小于远离活性炭层一侧的孔径。

过滤层能够将风管送入或排出的气体进行过滤,避免室外或室内的空气中的污染物污染室内或室外的干净气体。同时通孔使烟、尘等固体颗粒更易进入过滤板与活性炭层的夹层中,避免烟尘大量附着在过滤板上而影响过滤板的正常通风,同时防止过多灰尘附着在过滤板表面而被风再次带入室内或室外,造成室内或室外的二次污染。

进一步,所述排风管内设有与过滤层结构相同的副过滤层一,所述副过滤层一由边缘至中心而向室外凸起;

和/或所述送风管内设有与过滤层结构相同的副过滤层二,所述副过滤层二由边缘至中心而向室内凸起。

排风管与送风管内设置副过滤层,能够净化空气,提升空气质量。而副过滤层一的凸起设置,使排风管向外排风时,本方案中的副过滤层一与平板式的过滤板相比,凸起状的曲面板的面积更大,使得副过滤层一与气体的接触面积更大,对空气中混杂的杂质的清除效果更好。副过滤层二同样凸起设置,且与副过滤层一的效果同理。

进一步,所述第二通风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楼宇侧壁上的出风口和入风口,所述出风口距屋内地板高度不低于两米,所述入风口距屋内地板高度为1.2-1.4米。

这样利用自然风对地上建筑的室内进行通风,减少第二通风系统的机械通风,节约能源。而入风口与出风口间设置高度差,更有利于风流通,而入风口的高度设置是避免入风口过于低导致人自入风口掉出而产生安全隐患,同时与人的坐姿高度相适应,使人体能够接触到部分自然风,而提高舒适度。

进一步,所述送风管内设有湿度传感器和加湿器,所述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三输入端连接,加湿器的控制端与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三输出端连接。

第二通风系统在进行送风时,还能够利用检测送入气体内的湿度,再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湿度传感器传递信息的接收后判断是否启动加湿器,而控制送入气体的湿度,将送入气体的湿度调控为适宜人群的湿度,提高楼宇内人群的舒适性。

进一步,所述入风口的侧壁由室内向室外扩张倾斜。

入风口外开口比内开口大,内开口面积不变不影响室内墙壁的美观性和稳固性,同时扩大了入风口的外开口,使风更易进入入风口,提升自然通风的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楼宇通风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如附图1所示:一种楼宇通风设备,包括中央控制系统,为地下建筑及设备用房通风的第一通风系统,地上建筑用的第二通风系统,就地控制系统,以及远程控制系统。且楼宇与各系统相邻的侧壁内均设有吸声材料,吸声材料采用市面上常规使用的材料,如闭孔型泡沫塑料、胶合板、硬质纤维板等,避免各系统的噪声过大而影响楼宇内的人工作或休息。

中央控制系统包括四个输入端、a/d模块和三个比较器,中央控制系统的其中三个输入端经过a/d模块后,与对应的比较器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系统包括双向风机、连通双向风机与地下室内空间的风管和设于地下不同室内空间房内的对应的气体传感器,风管置于地下室内空间的端口处设有用于除湿的干燥层,干燥层包括纵横交错设置的干燥板(如纤维吸水板或硅藻泥板等),干燥板间连接处采用焊接或粘接等,干燥板与风管端口呈倾斜状态,干燥板的两侧边缘与风管内壁焊接或卡合连接,干燥板上还粘接有干燥剂,增强干燥效果,干燥剂可采用硅胶或氯化钙等。且风管伸入室内空间的端口为喇叭形,增大了干燥层的面积,更利于干燥层吸取湿气,同时风管喇叭形的端口,增大了风口的口径,即增加了一次出风量,利于通风。

风管伸出室外的一端设有两根支管,其中一根为输入管,另一根为排出管,两根支管分别设于屋壁的不同侧面,且两根支管内均设有阀门,本实施例中阀门可采用电动阀或电磁阀,阀门的开闭与双向风机的转向联动,排出管和输入管的阀门均与双向风机的控制端电性连接,线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常规的连接即可。风管内设有过滤层,过滤层包括两块过滤板和置于过滤板间的活性炭层,过滤板上设有若干通孔,通孔靠近活性炭层一侧的孔径小于远离活性炭层一侧的孔径,过滤板可采用板式过滤网,如聚酯过滤网等。

气体传感器与房间对应设置,如地下车库内车辆行驶残留大量一氧化碳,可选用一氧化碳传感器(如gth500)。气体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一输入端对应电性连接有第一比较器,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与双向风机的正向转动控制端电性连接,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经非门后与双向风机的反向转动控制端电性连接。而需要人员长期工作的地下房间内需要安装含氧量传感器等,以保证室内含氧量充足,防止人员缺氧产生不适。

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风系统包括排风机、送风机、连通排风机与室内空间的排风管、连通送风机与室内空间的送风管和设于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如nh162二氧化碳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二输入端对应电性连接有第二比较器,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同时与排风机和送风机的控制端电性连接。风管内设有与过滤层结构相同的副过滤层一,所述副过滤层一由边缘至中心而向室外凸起;和/或送风管内设有与过滤层结构相同的副过滤层二,所述副过滤层二由边缘至中心而向室内凸起。且送风管内还设有湿度传感器(如hch-1000系列湿度传感器)和加湿器,湿度传感器和加湿器均与送风管的内壁固定连接(如焊接或卡合等),湿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三输入端电性连接,中央控制系统的第三输入端对应电性连接有第三比较器,第三比较器的输出端与加湿器的控制端电性连接,湿度传感器用于对中央控制系统传递湿度信息。第二通风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楼宇侧壁上的出风口和入风口,出风口距屋内地板高度不低于两米,入风口距屋内地板高度为1.2-1.4米,入风口的侧壁由室内向室外扩张倾斜。

本实施例中,就地控制系统包括设于室内外的若干风机开关,各个风机开关与相邻的通风系统电性连接,风机开关能够控制对应风机的启停与转速,风机开关可采用类似家用风扇的旋钮开关进行设置。

楼宇内设有厨房,厨房内的送风管、排风管的开口处设有油烟过滤器,且厨房内设有燃气浓度检测报警机构,燃气浓度检测报警机构与中央控制系统的第四输入端电性连接,且中央控制系统的第四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显示屏,则燃气浓度信息传递至可编程plc处理器中,然后可编程plc处理器中将燃气浓度信息显示在显示屏上,使操控中央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反馈处理。燃气浓度检测报警机构可采用gt220可燃气体报警器或gtb20壁式可燃气体报警器等,实现对室内人员的警示。风管、送风管和排风管与楼宇内的防火墙、机组隔墙及楼板的连接处均设有防火阀,更利于防火,提高安全性。风管与排风管的排气口均设在非人员逗留区,避免排出的污浊气体被人群吸收,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比较器内设有额度气体浓度值,当气体传感器检查的气体浓度值小于第一比较器内的额度气体浓度值时,自气体传感器传输至第一比较器的信号,再由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输送至双向风机的正向转动控制端,使双向风机保持低速正向转动,风管的输入管处的阀门处于开启状态,双向风机始终向地下建筑及设备用房内进行送风。

第一通风系统的通风换气过程:如在地下车库或无窗房内,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检测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并将检测的数据转化为信号传输至a/d模块,再自a/d模块中输出至第一比较器内,此时一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第一比较器的额定气体浓度值时,第一比较器发出的控制信号自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经非门后输出至双向风机的反向转动控制端,从而控制双向风机沿初始状态反向转动,使双向风机进行排风,通过风管将室内的污浊气体大量排除。直到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传送至中央控制系统的一氧化碳浓度信号符合中央控制系统中记录的额定数值时,中央控制系统再次发出信号控制双向风机恢复初始转动,然后通过输入管将室外新鲜的空气送入室内。具体检测值与额定进行比较以及控制双向电机转动的方法可采用现有技术。在另外的优选实施方式总,具体排风、送风时也可伴随相应的阀门动作。

第二通风系统的通风换气过程:首先可以通过出风口和入风口进行自然通风,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将检测的浓度信息传递至第二比较器,当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第二比较器的额定范围值时,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发出控制信号,此控制信号输入排风机和送风机的控制端,以此同时控制排风机和送风机启动,对地上建筑的室内空间进行排风和送风,直到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传送至中央控制系统的二氧化碳浓度信号符合中央控制系统中记录的额定数值时,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再次发出停止信号,控制排风机和送风机停止转动。

且在送风机转动的过程中,送风管内的湿度传感器检测送入风内的湿气含量,然后将湿气含量转化为数据传输至第三比较器,当湿气含量低于中央控制系统内设置的额定值时,第三比较器的输出端输送控制信号至加湿器,加湿器对送风管内进行加湿,送入的风将湿气带入室内。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