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89214发布日期:2021-09-10 20:19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补氧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


背景技术:

2.氧气在人体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参与各种营养物质的有氧代谢过程,是机体能量生成最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补氧是指氧气补充的过程,广义的补氧是指包括新风输入在内的空气补充。狭义的补氧则是指对特定的环境或者病患进行氧气补充的过程。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意居住环境中的氧气含量,为了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含氧量,通常会使用制氧装置作为补氧的设备,从而提高室内的含氧量;现有的补氧装置中,装置使用时需要安装湿化瓶,湿化瓶安装不够简便,安装后使用稳固性一般,并且控制器使用完毕之后得不到有效地防护,容易受到外接影响而损坏,同时装置进行中长距离的运输移动时,使用者手掌插入凹槽中进行搬运,使用舒适性不够高,还可能造成装置滑落摔坏的情况,使用起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上开设有放置腔,且装置主体上的放置腔中设有连接头,所述装置主体上设有活动门,且活动门包括门框、透明玻璃、手拉环和插杆,所述装置主体的前端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装置主体上设置有弹性结构,且弹性结构的上端位于放置腔中,所述弹性结构包括固定块、连接块、固定柱、活动柱、小圆杆、弹簧、方形槽和支撑架,所述连接块安装于固定块的上端,且固定块连接于装置主体上,所述支撑架固定安装于连接块的上端,所述支撑架上放置有湿化瓶,所述控制器上连接有防护结构,且防护结构包括防护罩、柔性连接带、凹槽、卡紧球和固定小块,所述防护罩连接于控制器的下端,且控制器上开设有球形槽,所述装置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收纳槽,且收纳槽中设有手提结构,所述手提结构包括旋转架、转轴、连接架、手提杆和连接布带,所述旋转架安装于收纳槽中,所述手提杆连接于旋转架的下端位置处。
5.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前端靠近活动门的位置处设置有旋钮,且装置主体的下表面边角位置处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活动门与装置主体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装置主体侧壁上的收纳槽中开设有旋转孔。
6.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上设有显示屏,且控制器上设置有设置键,所述控制器上靠近设置键的位置处设有开关,且设置键与开关均位于显示屏的下方位置处。
7.优选的,所述透明玻璃固定安装于门框的内侧,且门框转动连接于装置主体上,所述手拉环固定安装于门框的外侧,所述插杆固定于门框的内侧,且插杆与装置主体之间相卡接。
8.优选的,所述固定柱固定于固定块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处,所述活动柱固定于连接块的下端,且活动柱插入于固定柱中,所述小圆杆连接于固定块和连接块上,所述弹簧的端部分别套设于固定块、连接块上的小圆杆上,且弹簧的端部与固定块、连接块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方形槽开设于连接块上,通过设置的弹性结构,在进行湿化瓶的安装后,可以提供一个支撑效果,保证安装后的稳定性,并且安装时可以进行让位,不会影响正常安装工作的进行。
9.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圆槽、支撑板、卡接块和滚珠,所述圆槽开设于连接块上,所述卡接块固定于支撑板的下表面,且卡接块插接于圆槽中,所述支撑板通过卡接块、圆槽固定安装于连接块上,所述滚珠活动连接于支撑板上,采用支撑架,利用支撑架进行湿化瓶的支撑,滚珠可以保证安装拆卸时湿化瓶能够正常旋转,支撑架可拆卸设置,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性高。
10.优选的,所述柔性连接带固定安装于防护罩上,且柔性连接带与控制器的下端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罩通过柔性连接带与控制器之间相连接,所述凹槽开设于防护罩上,所述卡紧球固定安装于防护罩上,且卡紧球与控制器上的球形槽之间相卡接,所述固定小块固定安装于防护罩的下端位置处,通过设置的防护结构,不使用时可以对控制器起到保护的作用,保障了控制器的完好性。
11.优选的,所述转轴固定安装于旋转架的端部位置处,且转轴与装置主体上收纳槽中的旋转孔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架通过转轴安装于装置主体上的收纳槽中。
12.优选的,所述连接架连接于旋转架的下端位置处,所述手提杆与连接布带之间固定连接,且连接布带的末端套设于连接架上,所述手提杆通过连接布带、连接架与旋转架之间相连接。
13.优选的,所述连接架包括螺纹孔、圆孔、固定杆、螺纹接头和方孔,所述螺纹孔开设于旋转架上,所述圆孔开设于旋转架上,所述螺纹接头固定于固定杆的一端,且固定杆贯穿于旋转架上的圆孔,所述螺纹接头与旋转架上的螺纹孔之间螺纹连接,所述固定杆通过螺纹接头、螺纹孔固定于旋转架的下端,所述方孔开设于固定杆的末端位置处,采用手提结构,方便工作人员对装置进行搬运,同时不使用时收纳后不占用多余空间,使用效果优异。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1、通过设置的弹性结构,在进行湿化瓶的安装后,可以提供一个支撑效果,保证安装后的稳定性,并且安装时可以进行让位,不会影响正常安装工作的进行;2、采用支撑架,利用支撑架进行湿化瓶的支撑,滚珠可以保证安装拆卸时湿化瓶能够正常旋转,支撑架可拆卸设置,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性高;3、通过设置的防护结构,不使用时可以对控制器起到保护的作用,保障了控制器的完好性。
15.4、采用手提结构,方便工作人员对装置进行搬运,同时不使用时收纳后不占用多余空间,使用效果优异。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弹性结构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支撑架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活动门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7为本发明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防护结构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手提结构处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连接架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装置主体;2、弹性结构;201、固定块;202、连接块;203、固定柱;204、活动柱;205、小圆杆;206、弹簧;207、方形槽;208、支撑架;2081、圆槽;2082、支撑板;2083、卡接块;2084、滚珠;3、连接头;4、湿化瓶;5、活动门;501、门框;502、透明玻璃;503、手拉环;504、插杆;6、控制器;7、防护结构;701、防护罩;702、柔性连接带;703、凹槽;704、卡紧球;705、固定小块;8、手提结构;801、旋转架;802、转轴;803、连接架;8031、螺纹孔;8032、圆孔;8033、固定杆;8034、螺纹接头;8035、方孔;804、手提杆;805、连接布带;9、旋钮;10、球形槽;11、设置键;12、开关;13、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19.实施例一如图1

9所示,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上开设有放置腔,且装置主体1上的放置腔中设有连接头3,装置主体1上设有活动门5,且活动门5包括门框501、透明玻璃502、手拉环503和插杆504,装置主体1的前端固定安装有控制器6,装置主体1上设置有弹性结构2,且弹性结构2的上端位于放置腔中,装置主体1上的放置腔中设有湿化瓶4,装置主体1的前端靠近活动门5的位置处设置有旋钮9,且装置主体1的下表面边角位置处固定安装有万向轮13,活动门5与装置主体1之间转动连接,装置主体1侧壁上的收纳槽中开设有旋转孔,控制器6上设有显示屏,且控制器6上设置有设置键11,控制器6上靠近设置键11的位置处设有开关12,且设置键11与开关12均位于显示屏的下方位置处,透明玻璃502固定安装于门框501的内侧,且门框501转动连接于装置主体1上,手拉环503固定安装于门框501的外侧,插杆504固定于门框501的内侧,且插杆504与装置主体1之间相卡接,在使用装置进行室内补氧时,移动装置主体1,在万向轮13的作用下装置主体1在室内的地面上进行移动,直至将装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处,将装置主体1的电源线连接到插座上,使得装置主体1通电可以使用,打开开关12后,此时控制器6上的显示屏点亮,将装置与居家智能系统相连接,这时就可以通过智能化的系统进行语音、远程等控制,在使用装置进行补氧时,首先通过手拉环503拉动活动门5中的门框501,门框501带着透明玻璃502在装置主体1上的旋转,直至完全打开活动门5,随后转动湿化瓶4,将其从连接头3上拆卸下来,向湿化瓶4中加入一定量的凉白开水,加入量处于最大量与最小量之间即可,然后将湿化瓶4放入到放置腔中,将湿化瓶4上端的瓶口旋入到连接头3上即可,然后关上活动门5,门框501内侧的插杆504插入到装置主体1上的卡槽中,进而完成活动门5的关闭固定工作,然后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器6上的设置键11进行时间、功率等参数的设置,然后启动装置主体1进行补氧即
可,使用者也可以利用语音等进行远程控制,进而实现智能化,使用装置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旋钮9进行流量调节,进而提高装置在使用时的灵活性,使用过程中,可以透过透明玻璃502实时观察放置腔中的湿化瓶4,当湿化瓶4中的水量不足时,暂停装置主体1并打开活动门5,取出湿化瓶4之后进行凉白开的添加工作,添加完毕之后再次进行安装固定即可继续使用,当补氧装置使用完毕之后断开电源,推动装置移动,在万向轮13的作用下,装置主体1移动到墙边进行收纳放置即可。
20.实施例二如图2、3所示,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的弹性结构,弹性结构2包括固定块201、连接块202、固定柱203、活动柱204、小圆杆205、弹簧206、方形槽207和支撑架208,连接块202安装于固定块201的上端,且固定块201连接于装置主体1上,支撑架208固定安装于连接块202的上端,固定柱203固定于固定块201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处,活动柱204固定于连接块202的下端,且活动柱204插入于固定柱203中,小圆杆205连接于固定块201和连接块202上,弹簧206的端部分别套设于固定块201、连接块202上的小圆杆205上,且弹簧206的端部与固定块201、连接块202之间固定连接,方形槽207开设于连接块202上,支撑架208包括圆槽2081、支撑板2082、卡接块2083和滚珠2084,圆槽2081开设于连接块202上,卡接块2083固定于支撑板2082的下表面,且卡接块2083插接于圆槽2081中,支撑板2082通过卡接块2083、圆槽2081固定安装于连接块202上,滚珠2084活动连接于支撑板2082上,在装置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湿化瓶4安装时的顺畅性和安装后的稳固性,可以采用弹性结构2进行辅助使用,将弹性结构2安装于装置主体1上的放置腔中,这样在进行湿化瓶4的安装时,下降弹性结构2中的支撑架208等结构,使得连接块202等结构下降并压缩小圆杆205上的弹簧206,从而进行让位,然后将湿化瓶4放置到弹性结构2中的支撑架208上,松开对弹性结构2的下压之后,在弹簧206的作用下,连接块202带着支撑架208等结构上升,从而带着湿化瓶4上升,当湿化瓶4上端瓶口接触到连接头3之后,使用者转动湿化瓶4,使得湿化瓶4的上端旋入到连接头3上即可,这样就完成了湿化瓶4的安装工作,在旋入的过程中,湿化瓶4继续上升一定的距离,在弹簧206的作用下,支撑架208等结构也会上升相应的距离,保证湿化瓶4安装后弹性结构2可以提供一个支撑效果,使得说湿化瓶4使用起来更稳固,当需要拆卸湿化瓶4时,反向转动湿化瓶4,使其从连接头3上旋掉,然后取走湿化瓶4即可,若是需要对弹簧206等结构进行检修更换时,手指插入到连接块202上的方形槽207中,向上提动连接块202,进而完成整个弹性结构2的拆卸工作即可,然后进行弹簧206等结构的检修更换,操作完毕之后再进行安装使用,在湿化瓶4的安装和拆卸的过程中,湿化瓶4会相对于支撑架208转动,这一过程中,支撑架208中支撑板2082上的滚珠2084直接接触湿化瓶4的底端,湿化瓶4转动时,滚珠2084会随着一起在支撑板2082上滚动,进而保证湿化瓶4能够正常的旋转安装和拆卸,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拆卸掉支撑架208进行更换,拆卸时,直接向上拔取支撑板2082,使得卡接块2083从圆槽2081中抽出即可,操作方便快捷。
21.实施例三如图7所示,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的防护结构,防护结构7包括防护罩701、柔性连接带702、凹槽703、卡紧球704和固定小块705,防护罩701连接于控制器6的下端,且控制器6上开设有球形槽10,柔性连接带702固定安装于防护罩701上,且柔性连接带702与控制器6的下端之间固定连接,防护罩701通过柔性连接带702与控制器6之间相连接,
凹槽703开设于防护罩701上,卡紧球704固定安装于防护罩701上,且卡紧球704与控制器6上的球形槽10之间相卡接,固定小块705固定安装于防护罩701的下端位置处,在使用控制器6时,首先通过固定小块705拉动防护罩701,将防护罩701从控制器6的前端拆卸下来即可,此时防护罩701通过柔性连接带702悬挂于控制器6的下端位置处,然后即可使用控制器6,当控制器6使用完毕之后,将防护罩701罩在控制器6的前端,使得卡紧球704卡入于控制器6上的球形槽10中,进而保证防护罩701的稳固性,此时设置键11等结构位于防护罩701上的凹槽703中,进入视线防护的效果,当再次需要使用控制器6时,按照上述过程打开防护罩701即可。
22.实施例四如图8、9所示,一种建筑智能化室内补氧装置的手提结构,手提结构8包括旋转架801、转轴802、连接架803、手提杆804和连接布带805,旋转架801安装于收纳槽中,手提杆804连接于旋转架801的下端位置处,转轴802固定安装于旋转架801的端部位置处,且转轴802与装置主体1上收纳槽中的旋转孔转动连接,旋转架801通过转轴802安装于装置主体1上的收纳槽中,连接架803连接于旋转架801的下端位置处,手提杆804与连接布带805之间固定连接,且连接布带805的末端套设于连接架803上,手提杆804通过连接布带805、连接架803与旋转架801之间相连接,连接架803包括螺纹孔8031、圆孔8032、固定杆8033、螺纹接头8034和方孔8035,螺纹孔8031开设于旋转架801上,圆孔8032开设于旋转架801上,螺纹接头8034固定于固定杆8033的一端,且固定杆8033贯穿于旋转架801上的圆孔8032,螺纹接头8034与旋转架801上的螺纹孔8031之间螺纹连接,固定杆8033通过螺纹接头8034、螺纹孔8031固定于旋转架801的下端,方孔8035开设于固定杆8033的末端位置处,若是需要进行中长距离的装置搬运时,使用者可以转动收纳槽中的旋转架801,旋转架801通过转轴802在装置主体1上转动,直至旋转架801接触收纳槽的顶壁,此时旋转架801处于水平状态,然后使用者手掌握在连接布带805下端的手提杆804上,手提杆804通过连接布带805绕着连接架803转动呈竖直状态,然后通过手提结构8提起装置主体1,对装置主体1进行中长距离搬运即可,搬运完毕之后,放下装置主体1并松开手提结构8,在重力作用下旋转架801等结构自然收纳与收纳槽中,需要的时候,可以对手提杆804等进行拆卸操作,拆卸时,转出手提结构8,将工具但不插入到方孔8035中,利用工具转动固定杆8033,将固定杆8033端部的螺纹接头8034从螺纹孔8031中旋出,然后将固定杆8033从圆孔8032中抽出即可,这样就完成了连接架803以及手提杆804等结构的拆卸工作,随后进行相应操作,操作完毕之后在进行安装即可继续使用。
23.上述内容描述了本发明的使用原理、特征和有益效果。本领域的相关人员根据上述内容可以了解,上述内容并未限制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和说明书描述的是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特征,在符合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之下,本发明还可进行各种变化改进,这些改进都应落入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