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铁厂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06751发布日期:2022-01-08 02:0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铁厂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铁厂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钢铁工业亦称黑色冶金工业。钢铁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是发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冶金工业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标志。钢铁工业是庞大的重工业部门。它的原料、燃料及辅助材料资源状况,影响着钢铁工业规模、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布局方向,钢铁工业在消耗能源推动物料转变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余压,因此各类余热余压的有效回收利用是钢铁工业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钢铁厂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存在制作成本高、回收利用率差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钢铁厂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钢铁厂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解决了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制作成本高、回收利用率差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钢铁厂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内部固定安装有隔板,所述装置外壳顶部左端固定安装且连通有进热管,所述装置外壳内壁通过固定杆固定安装有储液箱,且储液箱位于隔板下方,所述储液箱内设置有消毒液,所述装置外壳内部且位于隔板下方设置有导热水,储液箱底部右端固定安装且连通有喷液管,所述喷液管上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喷液管右端穿过装置外壳,并延伸至装置外壳外端,所述喷液管顶部右端固定安装且连通有喷液头,所述隔板右端固定安装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上固定安装有气泵,所述进气管下端位于导热水内,所述进气管上端位于隔板上方,所述进气管盘旋设置在储液箱与装置外壳之间,并且贯穿到装置外壳左侧外部,所述隔板上端固定安装有防尘网,且防尘网位于进气管外侧,所述隔板上端固定安装有加水管以及加液管,所述加液管下端穿过储液箱,并延伸至储液箱内部,所述加水管下端位于隔板与储液箱之间,所述装置外壳后端转动安装有转轴以及搅拌轴,所述转轴位于隔板与进热管之间,所述转轴外端固定安装有多个扇叶,所述搅拌轴前端穿过储液箱,并延伸至储液箱内部,且通过轴承与储液箱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轴外端固定安装有多个搅拌叶,且多个所述搅拌叶进位于储液箱内,所述储液箱内设置有消毒液,所述装置外壳以及储液箱前端均固定安装有透明观察窗。
6.优选的,所述加液管以及加水管顶端均位于隔板上方,且加液管以及加水管顶部均设置有管盖。
7.优选的,所述转轴以及搅拌轴均通过轴承与装置外壳转动连接,且转轴以及搅拌轴与装置外壳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橡胶圈。
8.优选的,所述转轴外端固定套装有第一传动轮,所述搅拌轴外端固定套装有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通过传动带与第二传动轮相连接。
9.优选的,所述装置外壳底部左端固定安装且连通有放水管,且放水管上设置有开关阀。
10.优选的,所述装置外壳前端固定开设有加水口,且加水口位于隔板上方,所述加水口一侧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门板,所述门板远离合页一端通过工业铰链与装置外壳卡接固定,所述门板与装置外壳之间设置有密封橡胶垫。
11.优选的,所述装置外壳底部对称活动连接有多个自锁型万向轮。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扇叶、转轴、第一传动轮、第二传动轮、传动带以及搅拌叶,可实现在吸入余热气体的同时能够对消毒液进行自动搅拌,可提高余热气体对消毒液加热效果,并提高了本实用新型自动化效果,通过设置防尘网,可便于对余热气体中大颗粒杂质去除,本实用新型余热吸收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且操作简单方便,制作成本低,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钢铁厂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主视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钢铁厂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后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钢铁厂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中主视图的剖视图。
16.图中标号:1进热管、2扇叶、3转轴、4消毒液、5搅拌叶、6搅拌轴、7导热水、8储液箱、9水泵、10进气管、11气泵、12隔板、13喷液管、14防尘网、15喷液头、16装置外壳、17加液管、18第一传动轮、19传动带、20第二传动轮、21密封橡胶圈、22门板、23透明观察窗、24加水管、25放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8.参照图1-3,一种钢铁厂用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装置外壳16,所述装置外壳16内部固定安装有隔板12,所述装置外壳16顶部左端固定安装且连通有进热管1,所述装置外壳16内壁通过固定杆固定安装有储液箱8,且储液箱8位于隔板12下方,所述储液箱8内设置有消毒液4,所述装置外壳16内部且位于隔板12下方设置有导热水7,储液箱8底部右端固定安装且连通有喷液管13,所述喷液管13上固定安装有水泵9,所述喷液管13右端穿过装置外壳16,并延伸至装置外壳16外端,所述喷液管13顶部右端固定安装且连通有喷液头15,所述隔板12右端固定安装有进气管10,所述进气管10上固定安装有气泵11,所述进气管10下端位于导热水7内,所述进气管10上端位于隔板12上方,所述进气管10盘旋设置在储液箱8与装置外壳16之间,并且贯穿到装置外壳16左侧外部,盘旋设置的进气管10便于对导热水7进行加热,所述隔板12上端固定安装有防尘网14,且防尘网14位于进气管10外侧,通过设置有防尘网14,可实现将余热气体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除去,所述隔板12上端固定安装有加水管24以及加液管17,通过设置加水管24,可对导热水7进行补充,通过设置加液管17,可便于对消毒液4进行补充,所述加液管17下端穿过储液箱8,并延伸至储液箱8内部,所述加水管24下端位于隔板12与储液箱8之间,所述装置外壳16后端转动安装有转轴3以及搅拌轴6,所
述转轴3位于隔板12与进热管1之间,所述转轴3外端固定安装有多个扇叶2,所述搅拌轴6前端穿过储液箱8,并延伸至储液箱8内部,且通过轴承与储液箱8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轴6外端固定安装有多个搅拌叶5,且多个所述搅拌叶5进位于储液箱8内,所述储液箱8内设置有消毒液4,所述装置外壳16以及储液箱8前端均固定安装有透明观察窗23,通过设置透明观察窗23,进而便于对储液箱8内消毒液4剩余量进行观察。
19.所述加液管17以及加水管24顶端均位于隔板12上方,且加液管17以及加水管24顶部均设置有管盖,该设计可便于对加液管17以及加水管24顶部进行密封,所述转轴3以及搅拌轴6均通过轴承与装置外壳16转动连接,且转轴3以及搅拌轴6与装置外壳16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橡胶圈21,该设计可提高转轴3与装置外壳16以及搅拌轴6与装置外壳16、储液箱8之间的密封性,所述转轴3外端固定套装有第一传动轮18,所述搅拌轴6外端固定套装有第二传动轮20,所述第一传动轮18通过传动带19与第二传动轮20相连接,该设计实现转轴3与搅拌轴6联动,进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自动化效果,所述装置外壳16底部左端固定安装且连通有放水管25,且放水管25上设置有开关阀,该设计便于将导热水7排出,所述装置外壳16前端固定开设有加水口,且加水口位于隔板12上方,所述加水口一侧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门板22,所述门板22远离合页一端通过工业铰链与装置外壳16卡接固定,所述门板22与装置外壳16之间设置有密封橡胶垫,该设计便于对导热水7以及消毒液4进行补充,所述装置外壳16底部对称活动连接有多个自锁型万向轮,该设计便于整个装置移动。
20.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21.实施例:使用时,将进热管1和余热气体管道连接,将进气管10的出气口与排气管道连接,启动气泵11,余热气体通过进热管1进入到装置外壳16内,余热气体吹动扇叶2,扇叶2转动,进而带动转轴3转动,转动的转轴3通过第一传动轮18、第二传动轮20以及传动带19带动搅拌轴6转动,进而带动多个搅拌叶5转动,转动的搅拌叶5便可对储液箱8内的消毒液4进行搅拌,余热气体经过进气管10散热到导热水7中,并且在进入进气管10之前,余热气体首先经过防尘网14,防尘网14便可将余热气体中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处理,余热气体通过进气管10散热对导热水7进行加热,升温后的导热水7可通过储液箱8对消毒液4进行加热,并且转动的搅拌叶5可使消毒液4能够被搅动,同时充分被加热,进而提高消毒液4消毒杀菌效果,消毒液4加热完成后,拆除与进热管1和进气管10连接的管道,通过自锁型万向轮移动整个装置,启动水泵9,水泵9工作,加热后的消毒液4便可进入到喷液管13内,并通过喷液头15导出,喷出的消毒液4可实现高温消毒杀菌,通过打开开关阀,导热水7可通过放水管25导出。通过设置扇叶2、转轴3、第一传动轮18、第二传动轮20、传动带19以及搅拌叶5,可实现在吸入余热气体的同时能够对消毒液4进行自动搅拌,可提高余热气体对消毒液4加热效果,并提高了本实用新型自动化效果,通过设置防尘网14,可便于对余热气体中大颗粒杂质去除。本实用新型余热吸收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且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高。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
ꢀ“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此外,术语“第一”、
ꢀ“
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