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54035发布日期:2022-01-26 19:04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墨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石墨换热器。


背景技术:

2.石墨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优异的耐腐蚀性,因此石墨换热器作为化工换热设备主要用于盐酸﹑硫酸﹑醋酸等腐蚀性介质的换热。
3.石墨换热器通常包括壳体和在壳体内首尾相接的多个换热块组成的换热模组,换热模组与壳体之间形成间隙,各换热块内均开设有两组相互垂直于且不连通的通道,相邻换热块之间一组通道相互连通,并通过该组通道输送气体,且各换热块的另一组通道与间隙连通,并通过该组通道在换热块外侧与壳体内侧的间隙连通,用于输送换热液体。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换热器内换热液体会存在沿间隙直接竖直向下流动,而导致进入换热块通道内换热液体的流动率低,无法充分利用换热液体对换热块内部进行换热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实现换热液体能够在换热块的通道内连续折返流动,提高换热液体的利用率,本技术提供一种石墨换热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石墨换热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石墨换热器,包括:
8.壳体;
9.换热块,多个,设置于壳体内,多个所述换热块首尾相接;
10.通道一,开设于换热块,相邻换热块的通道一相互连通;
11.通道二,开设于换热块,所述通道二沿垂直于多个换热块的排列方向贯穿换热块轴线的相对两侧;
12.间隙,环形,设置于壳体内侧与换热块外周面之间,所述间隙与通道二连通;
13.螺旋导流片,设置于间隙内,围绕多个换热块设置,所述螺旋导流片的内侧抵接于换热块,且其外侧抵接于壳体。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间隙与通道二连通,并在间隙内围绕多个换热块设置螺旋导流片,使螺旋导流片的内侧抵接于换热块,外侧抵接于壳体,当进行换热工作时,壳体间隙内通入的换热液体沿竖直向下流动时,换热液体将受到螺旋导流片的阻碍反射,一部分加速流至通道二内,另一部分沿螺旋导流片在壳体内的环绕轨迹进行换热,相比较于传统换热液体直接从壳体内间隙竖直向下流动,换热更加充分,换热效率更高,从而实现换热液体能够在换热块的通道内连续折返流动,提高换热液体的利用率。
15.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
16.套筒,圆筒状;
17.端盖,两个,可拆卸连接于套筒的端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尾相接的换热块设置在套筒内,且端盖设置在套筒的两端,端盖与套筒的配合设置实现对石墨换热器整体的的密封安装或拆卸。
19.可选的,所述螺旋导流片的两端均有与其同轴线设置的定位环;
20.所述端盖的相互靠近一侧均开设有环槽,所述定位环插设于环槽内。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环与螺旋导流片同轴线设置并能够插设在环槽内,定位环与环槽配合,实现对螺旋导流片的支撑与限位固定。
22.可选的,所述定位环周面开设有定位孔;
23.所述端盖周面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能够插设于定位孔内。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螺栓实现对定位环的定位与固定,方便安装且避免定位环在环槽内滑动。
25.可选的,两所述定位环相互远离一侧均开设有限位孔;
26.所述环槽内固定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能够插设于限位孔内。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孔与限位柱配合,方便定位环插设在环槽内,实现定位环与环槽的连接固定。
28.可选的,所述端盖靠近套筒的一侧固定有压环,所述压环能够压紧套筒内的换热块的端面。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环的设置实现对换热块的压紧固定。
30.可选的,所述压环与换热块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的设置保障了压环与换热块之间的密封性,并避免压环与换热块直接接触时互相造成压损和压伤。
32.可选的,所述螺旋导流片两侧的侧边位置均固定有密封条。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条的设置保障了螺旋导流片与套筒之间的密封性,使螺旋导流片的内侧抵接于换热块,外侧抵接于套筒,并避免螺旋导流片与套筒直接接触时互相造成压损和压伤。
3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5.1.当进行换热工作时,螺旋导流片的设置,使壳体内通入的换热液体一部分加速流至通道二内,另一部分能够受到阻碍反射沿螺旋导流片在壳体内的环绕轨迹进行换热,相比较于传统换热液体直接从壳体内间隙竖直向下流动,换热更加充分,换热效率更高,从而实现换热液体能够在换热块的通道内连续折返流动,提高换热液体的利用率;
36.2.限位孔与限位柱配合,方便定位环插设在环槽内,通过定位环与环槽配合,实现定位环与环槽的连接固定,从而实现对螺旋导流片的支撑与限位固定,再通过定位螺栓将定位环定位并固定在环槽内,方便实现安装且避免定位环在环槽内滑动;
37.3.密封垫的设置保障了压环与换热块之间的密封性,并避免压环与换热块直接接触时互相造成压损和压伤;密封条的设置保障了螺旋导流片与套筒之间的密封性,并避免螺旋导流片与套筒直接接触时互相造成压损和压伤。
附图说明
3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石墨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石墨换热器凸显换热块的结构示意图。
4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石墨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4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石墨换热器凸显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42.图5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43.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套筒;12、端盖;121、环槽;122、限位柱;123、定位螺栓;124、压环;13、间隙;2、换热块;21、通道一;22、通道二;3、螺旋导流片;31、定位环;32、限位孔;33、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石墨换热器。参照图1,一种石墨换热器包括壳体1、换热块2与螺旋导流片3。
46.参照图1,壳体1包括套筒11与两端盖12,套筒11呈圆筒状,两端盖12螺栓连接在套筒11的两端。
47.参照图1,端盖12通过螺栓连接方式设置在套筒11的两端,一方面实现对石墨换热器整体结构的密封安装,另一方面方便实现将套筒11与端盖12从整体结构上分别拆卸下来,便于实现定期维修与更换。
48.参照图2,换热块2设置有多个,各换热块2均呈圆柱状,且多个换热块2沿其轴线方向首尾相接,各换热块2上均开设有两组通道,两组通道互相垂直于且不连通,通道包括通道一21和通道二22,通道一21与换热块2的轴线方向相同,且相邻换热块2的通道一21相互连通,通道二22沿垂直于多个换热块2的排列方向贯穿换热块2轴线的相对两侧。
49.参照图3,换热块2的外侧与套筒11的内侧之间还设置有间隙13,间隙13呈环形,且间隙13能够与通道二22连通。
50.参照图2和图3,螺旋导流片3设置于间隙13内,并围绕多个换热块2设置,且螺旋导流片3能够抵接到换热块2的外侧和套筒11的内侧,螺旋导流片3两侧的侧边位置,即螺旋导流片3能够抵接于与换热块2以及套筒11的位置均固定有密封条。
51.参照图2和图3,密封条增强了螺旋导流片3与套筒11之间的密封性,并避免螺旋导流片3与套筒11直接接触时互相造成压损和压伤,当向壳体1内通入换热液体,换热液体在间隙13内流通并趋向沿竖直向下流动,由于通道一21与通道二22互不连通,换热液体将受到螺旋导流片3的阻碍反射,一部分加速流至通道二22内,另一部分沿螺旋导流片3在壳体1内的环绕轨迹进行换热,相比较于传统换热液体直接从壳体1内的间隙13竖直向下流动,换热更加充分,换热效率更高,从而实现换热液体能够在换热块2的通道内连续折返流动,满足不同的工作需求,提高换热液体的利用率。
52.参照图4和图5,两端盖12的相互靠近一侧均开设有环槽121,螺旋导流片3的两端均设置有定位环31,定位环31与螺旋导流片3同轴线设置,且定位环31与螺旋导流片3的端部固接。定位环31能够插设于环槽121内,定位环31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开设有限位孔32,环槽121内一体成型有一限位柱122,限位柱122能够插设在限位孔32内,定位环31的周面还开设有定位孔33,端盖12的周面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123,定位螺栓123能够插设在定位孔33内,并能够抵接于定位环31靠近螺旋导流片3的一侧。
53.参照图3和图4,当进行换热工作时,两定位环31之间的距离相同,两定位环31分别
转动连接在套筒11两端的环槽121内,限位孔32与限位柱122配合将定位环31准确定位并紧固插设在环槽121内,定位螺栓123与定位孔33(参照图5)配合实现对定位环31的定位与固定,且两定位环31实现对螺旋导流片3的支撑,从而将螺旋导流片3限位固定在套筒11内,方便安装与拆卸,且避免定位环31在环槽121内滑动。
54.参照图4,端盖12靠近套筒11的一侧固定有压环124,压环124能够压紧套筒11内的换热块2的端面,且压环124与换热块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55.参照图4,压环124能够压紧套筒11内的换热块2的端面实现对换热块2的压紧固定,密封垫的设置增强了压环124与换热块2之间的密封性并避免压环124与换热块2直接接触时互相造成压损和压伤。
5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石墨换热器的实施原理为:限位孔32与限位柱122配合方便定位环31插设在环槽121内,定位环31与环槽121配合实现定位环31与环槽121的连接固定,从而实现对螺旋导流片3的支撑与限位固定,定位螺栓123将定位环31定位并固定在环槽121内,且设置压环124压紧换热块2,当进行换热工作时,换热液体在间隙13内流通并有沿筒体内壁有竖直向下流动的趋势,通过在壳体1内增设螺旋导流片3,换热液体在螺旋导流片3的阻碍反射下,一部分加速流至通道二22内,另一部分沿螺旋导流片3在壳体1内的环绕轨迹进行换热,相比较于传统换热液体直接从壳体1内间隙13竖直向下流动,换热更加充分,换热效率更高。
57.不断重复以上操作,从而循环实现换热液体能够在与换热块2连通的通道内连续折返流动,提高换热液体的利用率。
5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