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组件及风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61052发布日期:2022-06-18 04:46阅读:81来源:国知局
风机组件及风管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机组件及风管机。


背景技术:

2.一般空调室内机包括至少两个风口,一个仅用于出风,另一个仅用于回风,通过空调室内机中的风机转动,使气流在两个风口之间流动。随着人们对空调舒适性的追求不断提高,空调室内机需要根据工作模式转换出风方向,但是由于风机的风叶具有方向性要求,带动风叶转动的电机反转后,气流换向困难,使室内机的出风方向无法调整,出风方向单一,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3.在一些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混流风机,使混流风机在空调内机中转动180
°
,从而实现反向出风,但是,在这些方案中,多个混流风机是并排设置在各自的底座上的,每个混流风机都是沿垂直底座的轴线独立转动的。这种结构不仅结构更加复杂,而且为了防止在转动时相邻的风机之间相互干涉,必须要在相邻的两个风机之间保留转动间隙,这就会使整个风机组件的空间占用率增加,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因此,如何减少风机组件的空间占用率,简化结构,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机组件及风管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可转动的风机组件空间占用率大、结构复杂的问题。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风机组件,包括:多个风机,所有所述风机依次连接,所有所述风机可同时转动并改变出风口朝向,所有所述风机的转动轴线共线;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风机驱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风机转动。
6.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方式为电驱动或手动驱动。
7.进一步地,还包括:安装支架,所有所述风机连接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8.进一步地,位于所有所述风机首端的所述风机与所述驱动装置驱动连接;位于所有所述风机尾端的所述风机与所述安装支架可转动地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风机之间。
10.进一步地,至少一个风机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至少一个风机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装配孔;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的所述风机上设置有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装配孔内。
12.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结构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移动路径上,所述转动结构转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以限制所述转动结构继续转动。
13.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并限位的辅助限位舌。
14.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手指的手持孔。
15.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下支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上支架设置有第一装配槽,所述下支架设置有第二装配槽,所述第一装配槽与所述第二装配槽围成所述装配孔。
16.进一步地,所述风机的蜗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有所述风机的第一壳体一体成型和/或所述风机的第二壳体一体成型。
17.进一步地,所述风机之间可拆卸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风机为混流风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中的任一种。
1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采用电机驱动或手动驱动。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公开了一种风管机,包括上述的风机组件。
21.进一步地,所述风管机的壳体上设置有下风口和侧风口,所述风机具有第一朝向和第二朝向;在风管机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风机处于所述第一朝向,所述下风口进风且所述侧风口出风;在风管机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风机处于所述第二朝向,所述侧风口进风且所述下风口出风。
22.进一步地,当所述下风口作为进风口时,所述风机的吸风口的朝向与水平方向向形成第一倾斜角α,所述第一倾斜角α的角度范围为0
°
≤α≤12
°

23.进一步地,当所述下风口作为出风口时,所述风机排风口的朝向与水平方向形成第二倾斜角β,所述第二倾斜角β的角度范围为0
°
≤β≤15
°

24.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通过将所有风机的转动轴线共线设置,使风机之间不用预留活动间隙,风机之间的间距可以缩小,甚至连在一起,从而大大减少风机组件的空间占用率,缩小空调的整体长度,提高产品竞争力。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风机组件的转动结构与装配孔配合的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风机组件的转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风机组件的装配孔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风机组件的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风管机在制冷模式下的剖视图;
33.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风管机在制热模式下的剖视图;
34.图例:10、风机;11、转动结构;12、第一限位部;13、第一壳体;14、第二壳体;20、驱动装置;30、安装支架;31、装配孔;32、第二限位部;33、辅助限位舌;34、手持孔;35、上支架;36、下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
3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风机组件,包括多个风机10和驱动装置20,所有风机10依次连接,所有风机10可同时转动并改变出风口朝向,所有风机10的
转动轴线共线;驱动装置20与风机10驱动连接,驱动装置20用于驱动风机10转动。在转动时,通过驱动装置20可以使所有风机10同时转动并改变出风口朝向,从而实现反向出风。
37.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组件通过将所有风机10的转动轴线共线设置,使风机10之间不用预留活动间隙,风机10之间的间距可以缩小,甚至连在一起,从而大大减少风机组件的空间占用率,缩小空调的整体长度,提高产品竞争力。
38.现有技术中,风机10都是单独与支架安装的,因此,无论是支架的结构,还是风机10的装配方式都非常复杂,在拆装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在吊顶内部进行装拆操作,因此,安装和操作过程非常不方便。
39.进一步地,风机组件还包括安装支架30,所有风机10连接在安装支架30上。具体来说,如图1中所示,多个风机10之间像糖葫芦“串”在一起,相邻的两个风机10之间是相互固定的,因此,为了简化整体的装配结构,可以将安装支架30分别设置在风机组件两端的风机10上,在装配时,风机10与安装支架30之间形成一个整体,风机10通过安装支架30固定在风道内。在安装过程中,先将风机10安装到安装支架30上,再将安装支架30固定在风道内即可;拆卸时将安装支架30拆卸下来后,可以将风机10一同取出,与传统的具有可转动风机的风管机相比,操作人员在操作时拆装过程更加简化,而且,将风机10和安装支架30整体取出后,可以在宽敞明亮的地方进行风机10的拆卸和维修,使操作过程也更加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40.进一步地,至少一个风机10与驱动装置20连接,至少一个风机10与安装支架30连接。通过设置驱动装置20,可以驱动风机10在安装支架30上转动,从而实现反向出风。
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20设置在图1最左端的风机10上,同时,安装支架30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图1最左端和最右端的风机10上,通过两个支架可以将多个风机10固定在风道内,再通过驱动装置20驱动风机10转动,从而实现反向出风。由于风机10共轴线设置,因此,可以仅通过一个驱动装置20同时驱动多个风机10,可以节省驱动装置20的数量,走线更加方便,一方面,在不影响产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了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大大简化了整体结构,还节省了装配空间,方便后期维护。
42.还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装置20的数量、装配方式,以及安装支架30的装配方式可以有多种方式,在未示出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可以是两个或三个,在两个驱动装置20时,一个驱动装置20可以驱动一个或多个风机10,另一驱动装置20驱动剩下的风机10,从而可以减少每个驱动装置的20负担,同时,当一个驱动装置20损坏时,还可以通过另外的驱动装置20驱动,从而保证风管机运行的可靠性。
43.而安装支架30不仅可以安装在两端的风机10上,如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在本实施例中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在于,安装架30安装在相邻的两个风机10之间,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安装支架30在两个风机10之间提供支撑力,使风机10之间的连接位置连接更加可靠,而且还可以防止由于重量而使风机10下垂,提高风机10整体运行的可靠性。
44.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安装支架30上设置有装配孔31;与安装支架30连接的风机10上设置有转动结构11,转动结构11可转动地设置在装配孔31内。通过将转动结构11设置在装配孔31内,从而实现风机10的可转动。具体来说,图1中最右侧的风机10上设置有转动结构11,如图4所示,该转动结构11是风机10表面凸起的圆柱状的转轴,而安装支架30
上的安装孔是与该转轴相匹配的,风机10通过该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支架30上。
45.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转动结构1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2,如图6所示,安装支架30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32,第二限位部32位于第一限位部12的移动路径上,转动结构11转动至预设位置时,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32限位配合,以限制转动结构11继续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在转动结构11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2,装配孔31内设置有第二限位部32,第一限位部12是限位凸起,而第二限位部32可以装配孔31内壁上的限位槽,限位凸起可以在限位槽内移动,而限位槽的长度就是风机10的转动行程,当限位凸起移动至限位槽的一端时,与限位槽的端壁接触形成限位配合,从而限制风机10继续转动。通过这种限位方式,可以限制风机10的转动角度,使风机10在预设角度内转动,保证风机10转动至预设位置,提高风机10出风角度的准确性。
4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32的具体结构的最优实施例,在一些为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32还可以采用其他配合方式,例如:将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32的结构反过来也可以,即第一限位部12为限位槽,而第二限位部32为限位凸起也是可以的。再例如:第一限位部12依旧是限位凸起,第二限位部32可以两个限位凸起,第一限位部12位于第二限位部32的两个限位凸起之间,在风机10转动时,第一限位部12在两个限位凸起之间移动,形成风机10的转动行程范围,当第一限位部12与其中一个限位凸起接触时,形成限位配合,风机10继续转动,反之亦然。
47.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安装支架30包括钣金支架、上支架35和下支架36,上支架35与下支架36可拆卸地连接,上支架35和下支架36均安装在钣金支架上,上支架35设置有第一装配槽,下支架36设置有第二装配槽,第一装配槽与第二装配槽围成装配孔31。为了防止风机10的转动结构11与装配孔31脱离配合,在转动结构11表面还设置有导轨,而在第二装配槽上设置有导槽,通过导槽与导轨配合,从而防止转动结构11与装配孔31脱离配合,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48.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安装支架30的装配,安装支架3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并限位的辅助限位舌33。在风道上安装支架30的装配位置设置有定位槽,装配时可以通过将辅助限位舌33插入定位槽中,从而将安装支架30定位,而且,辅助限位舌33还可以与定位槽限位配合,使安装支架30固定住,这样在装配时,操作人员可以先将辅助限位舌33插入限位槽内进行临时固定,在辅助限位舌33与定位槽的限位配合下,安装支架30不会脱落,因此,操作人员然后可以腾出双手,对安装支架30进行螺丝进行固定,从而提高装配效率。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整个风机组件的装配位置位于风管机的装配口位置处,而且,安装支架30通过螺栓与风道固定的位置都是位于靠近装配孔31位置处的,因此,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对安装支架30的操作都非常方便。
49.更进一步地,安装支架30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手指的手持孔34,方便在装配和拆卸过程中搬运风机组件。
50.如图7所示,风机10的蜗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所有风机10的第一壳体13一体成型和/或风机10的第二壳体14一体成型。风机10的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每个风机10的蜗壳分别上下两个部分,即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所有风机10的第一壳体13为一体成型,所有风机10的第二壳体14为一体成型,
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4扣合后,形成多个独立的蜗壳结构。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有第一壳体13一体成型,而第二壳体14都是独立的,反之亦然。
51.另外,为了方便风机10之间的维护,风机10之间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52.在本实施例中,风机10为混流风机。混流风机是介于轴流混流风机和离心混流风机之间的混流风机,混流风机的叶轮让空气既做离心运动又做轴向运动,蜗壳内的气流运动混合了轴流与离心两种运动形式,所以叫“混流”。由于混流风机不仅可以将体积做小,而且可以保证气流的流向和风压,所以将混流风机安装在风管机内,并实现风向可逆,改变出风方向。在图未示出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风机10还可以是轴流风机或者离心风机。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的驱动方式为电驱动,例如,通过电机进行驱动。在未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还可以是手动驱动的方式,例如旋钮,通过人工转动旋钮,通过旋钮驱动风机10转动也是可以行的。
5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公开了一种风管机,包括上述的风机组件。
55.风管机的壳体上设置有下风口和侧风口,风机10具有第一朝向和第二朝向;在风管机处于制冷模式时,风机10处于第一朝向,下风口进风且侧风口出风;在风管机处于制热模式时,风机10处于第二朝向,侧风口进风且下风口出风。
56.如图8所示,当下风口作为进风口时,风机10的吸风口15的朝向与水平方向向形成第一倾斜角α,第一倾斜角α的角度范围为0
°
≤α≤12
°
。优选的,第一倾斜角α的角度范围为0
°
<α≤12
°

57.对本实施例的风管机进行仿真试验,改变第一倾斜角α的数值,其中,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为正角度,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为负角度,仿真结果如下:
58.角度转速(rpm)风量(m3/h)噪音(db)-3.0220047846.20.0220051843.57.5220053342.212.0220052543.714.0220049345.8
59.根据仿真数据可知,当α为7.5
°
时,风量达到最大值,噪音达到最小值;当α增大到12
°
时,风量开始减小,噪音开始增大;当α继续加大到14
°
时,风量衰减继续增大,噪音明显增加;当α减小到0
°
时,风量开始减小,噪音开始增大;当α继续减小到-3
°
时,风量衰减继续增大,噪音明显增加;也可以说,第一倾斜角α在0
°
≤α≤12
°
的范围内的风量及噪音偏差不大且效果最好,而超过临界值后有较大变化,无法保证风管机的正常工作。
60.另外,在下风口作为进风口时,风机10倾斜后,吸风口15可以从远离接水盘的部分吸风,避免了接水盘对气流阻挡而影响风机10进风,保证风机2的风量,最终保证风管机的换热效果。
61.如图9所示,当下风口作为出风口时,风机10排风口16的朝向与水平方向形成第二倾斜角β,第二倾斜角β的角度范围为0
°
≤β≤15
°
。优选的,第二倾斜角β的角度范围为0
°
<β≤15
°

62.对本例的混流风机进行仿真试验,改变第二倾斜角β的数值,其中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为正角度,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为负角度,仿真结果如下:
[0063][0064][0065]
根据仿真数据可知,当β为7.2
°
时,风量达到最大值,噪音达到最小值;当β增大到15
°
时,风量开始减小,噪音开始增大;当β继续加大到16
°
时,风量衰减继续增大,噪音明显增加;当β减小到0
°
时,风量开始减小,噪音开始增大;当β继续减小到-2
°
时,风量衰减继续增大,噪音明显增加;也可以说,第二倾斜角β在0
°
≤β≤15
°
的范围内的风量及噪音偏差不大且效果最好,而超过临界值后有较大变化,无法保证风管机的正常工作。
[0066]
当所述下风口作为出风口时,风机10倾斜后,排风口16吹出的气流大部分从接水盘的上方流过而不会被接水盘所阻挡,保证风机10的风量,最终保证风管机的换热效果。
[0067]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