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5052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装置,尤其是主要由风罩、风叶、电机、框架、翻板等组成的厨房换气扇。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厨房用换气扇,它的风罩套装在换气扇的框架上,风叶固定在电机的转轴上,框架支承电机及翻板等,同时起风洞的作用,参见《家庭厨房电器选购、使用、保养》一书,(杜子庆、孙二林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P261,第六节换气扇)。这种换气扇的主要问题是用一段时间后,油渍乱流污染窗户,其原因是风罩及框架结构设计不合理所致。污染窗户的油渍主要来自风罩与框架间外流的油渍和翻板上下流的油渍,只有少量来自风罩罩面及其进风口翻边凝结的油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没有油渍乱流污染窗户的换气扇。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风罩和框架为一整体。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风罩和框架间油渍外流问题,在此前提下加长框架的长度,使翻板上的油渍和框架内外流的油渍不致污染窗户才有保障。或者在框架底板后部加上翻边及导管,油渍通过导管及套接的软管流入接油合或指定地方。
风罩与框架为一整体是指通过铸造、注塑等工艺使之一次成型,或为了工艺上等需要风罩和框架分别制造,然后采用焊接、胶粘、铆接、用螺钉固定或者采用静配合手段等等方法将这两个部件合为一个整体,达到这两个部件的结合部不漏液的目的。
风罩与框架为一整体其结构附加特征有2种第一种就是和目前的换气扇一样框架的轴心垂直于风罩平面;另一种是轴心不垂直风罩平面,其中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是轴心与风罩罩面的向下夹角为锐角,使框架的后部(出风口)低于前部,里面所积油渍好流出。
风罩与框架为一整体其风罩上的进风口与框架口是否一致,这一点作为附加特征有2种第一种如目前的换气扇,进风口为园形,框架口为方形,并且进风口比框架口小;第二种进风口与框架口一致,风罩的进风口就是框架的口,这时要么改变原框架的前部由方形为园形的变形接头式框架或将整个框架变成园筒形,要么改变原进风口由园形为方形,如要改善风叶排换气效果,可将框架做成变形接头形式,前方后园。
风罩与框架成一整体后,其风罩上的进风口有无翻边这一点作为附加特征有两种第一种是无翻边,风罩上的乱流油渍主要来自进风口翻边,这种就不存在其上凝结油渍乱流的问题;第二种是有翻边,当进风口与框架口一致时,可看成进风口翻边加长时的特例。
风罩的进风口下部有无防油渍乱流的挡板这一点作为附加特征有两种一种是没有挡板,当然挡板对进风口无翻边和翻边形成的园筒是向下倾斜油渍不会从进风口外流这两种结构无意义;另一种是有档板,该挡板相当于一个“门坎”阻止进风口翻边凝结的油渍从进风口外流。该挡板可用一个和进风口下部吻合的一块板固定在进风口下部,使之不能渗漏液体;也可以和风罩同时成型;也可以用一块薄的适当宽的长条固定在进风口下部,使它们之间不渗漏液体。
风罩罩面会凝结一定的油渍,达到一定的量后会往下流,它的下面是否有接油合这一点作为附加特征有两种一种不设置接油合;另一种是在风罩下设置一个活动易装拆的接油合,该接油合的长度和风罩的宽度一样长。
解决风罩面板凝结油渍下滴的另一个办法是把进风口下部的挡板设计成和风罩宽度一样长,与风罩面板形成一个槽,其两端有防液体从两头外流的拦板结构,该挡板形成的槽作用有二一是接住风罩面板凝结油渍,使之流入进风口;一是拦住进风口翻边凝结的油渍,不让它外流。如果该挡板上设计有导液管,油可以此流入接油合。槽形挡板的制作见后述对应部分。
风罩与框架成一整体后,框架部分的后面底部是否带个上翻边以及在底部最低点反面有没有导管这一点作为附加特征有2种第一种没有,油渍直接从后面往外滴;第二种有上翻边,它将油渍拦住集中,使油渍都从导管流出,导管上可套一个软管,将油渍引入接油合里,或者接油合直接放在导管下。上翻边与框架的联接部分应不漏液,可用焊接等工艺,导管也是采用焊接工艺将它们固定在一起。
以风罩和框架为一整体为主特征的换气扇,综合考虑到各种附加特征后共有约128种。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风罩上有防油渍乱流结构,框架上有油渍导流结构,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风罩套装在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前,使得进入换气扇框架内的油渍不从风罩和框架的接合部外流污染室内,在该前提下可增加框架或其底板的长度,使翻板上的油渍及从框架里外流的油渍不污染窗户才有保障。或者在框架底板后部加个上翻边及导管,油渍通过导管及软管流入接油合里。
首先谈谈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风罩其上防油渍乱流的解决方案。
方案1风罩上防油渍乱流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指风罩的进风口不翻边。风罩上的乱流油渍主要来自进风口翻边,因翻边进口大,收口小,所以非常容易凝结和吸附油烟,产生从进风口向外流的油渍,采用本方案后就解决了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风罩上油渍乱流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其附加特征如下进风口无翻边的风罩的反面是否有集油板这一点作为附加特征有两种第一种没有,这对风罩和框架安装配合要求是它们之间不渗漏液体,以防进风口边的油渍从风罩反面下流时,从它们之间流出污染室内窗户;第二种在风罩反面进风口下设置一下集油板,该板横在进风口下面,长度大于进风口直径,它接住进风口边下流的油渍,并使这些油渍在板上向里流过一段距离后流入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里,这种结构对风罩和框架安装配合要求不高,装配精度很好把握。该板可做成斜坡,靠风罩边高点。该板可做成汇聚式,两端高、中间低。该板可和风罩同时成形,亦可分开做,然后安装成一整体,它们之间不渗漏为目的。
进风口无翻边的风罩,罩面上会凝结一定的下流油渍,在风罩下是否加一个活动易拆御的接油合,这一点作为附加特征有两种第一种是没有;第二种是在其下加个接油合,其长度和风罩宽度一样长,能接住风罩罩面上所有的油渍。
进风口无翻边的风罩罩面上的下流油渍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在进风口下设置一个挡板,该挡板与罩面形成一个槽形,两端有防液体从两头外流的拦板结构,由它收集罩面下流的油渍,并使之流入进风口。如果挡板形成的槽上有出液管,可在此放个小接油合。槽形挡板的制作见后述对应部分。
风罩上的防油渍乱流结构是指以进风口无翻边为主要特征,综合考虑各种附加特征后共有8种。
方案2风罩上防油渍乱流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指在进风口下部设计一挡板,形成一个“坎”防进风口翻边凝结吸附的油烟而成的油渍向外乱流。挡板的制造方法同前不再重述。为了更好地解决风罩上油渍乱流问题,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附加特征如下;以风罩的进风口翻边结构作为附加特征需首先明确一下,如目前的风罩结构进风口大翻边后口缩小了些,在此定义这类风罩为A型。本发明再设计两种一种翻边形成的园筒内径相同,在此定义这种风罩为B型,另一种翻边形成的圈的底部有一段向里向下斜部分,这部分可以是一段水平段或一段弧,作为一种特例,翻边形成的筒的中心轴与风罩面形成的向下夹解为锐角,其出风口低于进风口,在此定义这种风罩为C型。因C型风罩的翻边底部是向下斜的,所以其上的油渍不会向外乱流,故C型的进风口下部不必设计挡板。
风罩面板上会凝结一定的下滴油渍,在风罩下是否加一个活动易拆御的接油合这一点作为附加特征有两种第一种不加;第二种是在其下加一个长度和风罩,宽度一样长的接油合,它能接住所有下滴的油渍。
进风口翻边形成的园筒外表面底部回流液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来自翻边汇流到底部向里流动的油渍;一个来自部分沿翻边口下流时在张力作用下在翻边外表面流动的油渍。这点回流液很容易在风罩和框架间外流污染窗户,因此在翻边的外表面是否附加一个拦液器,这一点作为附加特征有两种第一种没有,这种结构要求风罩与框架的装配要求高点,它们之间不漏液为准;第二种是加一个拦液器,使回流的液体在拦液器形成的最低点处滴下。拦液器可以是在翻边的口上再加一个平翻边;也可以在翻边的外表面加一个薄的宽园圈;也可以在翻边的底部外表面加一段挡板,或其它相同作用的结构。
解决风罩面板凝结的下滴油渍的另一个办法是将进风口下部的挡板。设计成一个长度和风罩宽度一样长,和风罩罩面形成一个槽形,其两端有一个防液体从两头外流的拦板结构,由它收集下流的油渍,并使之流入进风口。如果在挡板形成的槽上设计个出液管,可在此放个接油合。由挡板形成的槽可和风罩同时成型,亦可分别制造,然后采用它们之间不漏液的方法固定在一起。
风罩上的防油渍乱流结构以进风口下部有挡板为主要特征的风罩,综合考虑各种附加特征后有近24种。
综上所述,风罩上防油渍乱流结构的主要特征是进风口不翻边或者在进风口下部有挡板。加上各种附加特征后,总共有近32种可能结构,因此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风罩总共也有近32种。
其次谈谈框架上的油渍导流结构的解决方案。
框架一般是方框框,其内的油渍很容易从风罩与框架间流出,所以在框架前部的一种油渍导流结构是指靠风罩端的底板当头加一挡液板,该板与底板及两侧结合成不渗漏结构,如焊接、胶粘等方式。另一种起油渍导流结构的挡液板可以在框架底板的当头形成凸出的撮箕形状。框架的后部(装翻板端)有五种油渍导流结构第一种底板不带翻边;第二种底板带个小翻边,可防油渍从底板外面回流;第三种底板带大翻边,即框架厚度跟目前一样,但底板加长,或者向外成一定的下斜坡度,使油渍离窗户远一点的地方流出。该大翻边可单独制作,最后安装在框架的底板下面。第四种整个框架后部呈向下“弯头”状,其好处有两一是挡正面风压;二是引导油渍离窗户远一点的地方流出。该“弯头”部分可与框架同时制作成完整的整体,亦可分别制作,然后固定在一起。第五种底板有上翻边,在底板外表面有导管,上翻边与框架两侧焊在一起不漏液,使换气扇内的油渍只能从导管流出,导管上可套一根软管将油渍引入接油合内或其它指定地方。由框架前部和后部的油渍导流结构可组合出10种。
框架上的另一种油渍导流结构是指将框架的底板设计成在前端(风罩端)高后端低,以便框架内的油渍只能向外流动。等效的结构是框架可做成斜的,它的轴心与风罩罩面形成的向下夹角为锐角,前端高后端低。
综上所述具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有18种,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风罩有近32种。因此具有本特征的换气扇约576种,其中一个特例是风罩的进风口翻边与框架口一致,风罩套装在框架上后,它们的关系可以是套接、母子口或对接等形式。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框架有油渍导流结构。这种框架有18种,其结构同前,在此不再赘述。
该类换气扇的风罩进风口结构跟目前的产品相同,有的风罩不带接油合,有的带一个小的或大的接油合,这种风罩套装在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上,框架内的油渍只能定向流动。在此对该类一种换气扇作点补充说明有成撮箕形状挡液板的框架被风罩套装后,突出的挡液板可以在风罩的后面,当然可伸在前面兜在风罩的下面接住风罩罩面下流的油渍,使所有的油渍定向流动。
由于风罩与框架成一整体或框架上前部有油渍导流结构,使得在风罩和框架间没有外流油渍污染窗户里面,框架上的后部油渍导流结构保证翻板上下流的油渍及从框架里流出的油渍,不沾污窗户外面。再加上风罩上有防油渍乱流的结构,比如在进风口下部的挡板与风罩面形成的槽,它接住风罩罩面凝结的下流油渍,并使之全部从进风口流入有导流结构的框架,或者在风罩下设置一个长接油合,这样就没有油渍从风罩罩面下滴了。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仅对本发明相关部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风罩(1)与框架(2)为一整体为主特征的一种换气扇实施例,进风口下有档板(3),风罩(1)有接油合(4);1.1是正视图;1.2是其剖视图。
图2是风罩(1)与框架(2)为一整体为主特征的另一种换气扇实施例,挡板(3)与风罩(1)罩面形成小槽,框架(2)向下斜;2.1是正视图(省略了内部部件);2.2是其剖视图。
图3是风罩(1)上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第一种实施例,进风口无翻边;3.1是正面立体图;3.2是反面立体图;3.3是这种风罩(1)套装在框架(2)的前部的换气扇立体图(两种);3.4是框架(2)带翻边(14)的一种换气扇剖视图;3.5是框架(2)带大翻边(15)的另一种换气扇剖视图。
图4是风罩(1)上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第二种实施例,翻边的进风口下部有挡板(3),其外表有拦液器(12);4.1是正面立体图;4.2是反面立体图;4.3是剖视图;4.4是4.5的右视图;4.5是后视图。
图5是风罩(1)上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第三种实施例,挡板(3)与罩面形成小槽,翻边的外表有拦液器(12);5.1是正面立体图;5.2是反面立体图;5.3是后视图;5.4是后视的左视图;5.5是剖视图;5.6是这种风罩(1)套装在向下倾斜框架(2)的前部的立体图(省略内部结构);5.7是该换气扇的剖视图。
图6是风罩(1)上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第四种实施例,进风口翻边向下斜;6.1是正视图;6.2是剖视图;6.3是这种风罩(1)套装在有上翻边(17)和导管(16)的框架(2)前部的换气扇剖视图。
图7是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第1种实施例。
图8是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第2种实施例,挡液板(13)呈凸出的撮箕形状。图9是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第3种实施例,框架(2)是向后向下倾斜;9.1是正面立体图;9.2是其左视图。
图10是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第4种实施例,后部呈向下“弯头”状;10.1是立体图;10.2是该框架(2)构成的换气扇剖视图,内有翻板(9);10.3主结构同前,内无翻板(9)的换气扇剖视图。
图11.1是目前的这种风罩(1)套装在有油渍导流结构框架(2)前部的换气扇(省略内部部件及接油合(4))立体图;11.2是其剖视图。
图11.3是目前的这种风罩(1)套装在向下倾斜框架(2)前部的换气扇剖视图。
图12.1是有呈撮箕形状挡液板(13)的框架(2)兜住目前的这种风罩(1)的换气扇立体图(省略内部部件);12.2是框架(2)带翻边(14)的换气扇剖视图;12.3是框架(2)带大翻边(15)的换气扇剖视图。
在图1所示的换气扇中,风罩(1)与框架(2)为一整体,框架(2)的轴心垂直于风罩(1)平面,风罩进风口与框架口一致,整个框架(2)是园筒形。在本例中,风罩(1)、框架(2)和支架(8)一次注塑成型,框架(2)的后部还带个翻边(14)。为了防框架内的油渍从前面流出,特在进风口下部设个挡板(3),该板(3)与进风口下部吻合,用胶粘使之固定。风罩(1)下面设置一个活动易装拆的接油合(4)接住风罩(1)罩面下流的油渍。翻板(9)安在框架(2)的后部,电机(6)固定在支架(8)上,风叶(5)上在转轴(7)上,最后连接引线等附件。
在图2所示的换气扇中,风罩(1)与框架(2)为一整体,框架(2)的轴心与风罩(1)罩面形成的向下夹解为锐角,即靠风罩(1)、端高翻板(9)端低,风罩进风口与框架口一致,此例整个框架(2)是园筒形,风罩(1)框架(2)和支架(8)一次注塑成型,框架(2)的后部安翻板(9)。挡板(3)、站架(10)单独注塑后,用胶粘在相应位置上,在框架(2)后面底部固定了一个上翻边(17),它们之间不漏液,由它将油渍积聚,在框架(2)底部最低处固定了一个导管(16),框架(2)内所有油渍都从导管(16)流出,在其下可放个接油合,也可套上软管将油渍引入下水道。其余部件装法同现在一般换气扇一样。
图3所示的是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风罩(1)第1种实施例,在所示的风罩(1)上进风口不翻边。
图3.1所示正面立体图,挡板(3)在风罩(1)进风口的下部,它与风罩罩面形成小槽,两端有防液体从两头外流的拦板结构。
图3.2所示反面立体图,进风口下部有一个集油板(11),该板(11)有一定的宽度并且两头高中间低,其长度约大于进风口直径,它能将风罩(1)反面进风口边沿下流的油渍汇聚在中间,并使之向后流动一定距离后再滴下。挡板(3)、风罩(1)和集油板(11)可一次注塑而成,亦可分别注塑最后固定在一起,此例风罩(1)和集油板(11)是一次而成,档板(3)单独注塑,最后把它们固定在一起。
图3.3所示的是这种风罩(1)套装在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前的换气扇立体图,风叶(5)在进风口处,翻板(9)在框架(2)后部,框架(2)的后部油渍导流结构有2种,一种是画实线的翻边(14);另一种是画虚线的大翻边(15),在(15)上带上翻边(17)所以三边都带折边,一是增加强度,二是将油渍汇积起来从导管(16)流出。在实际使用时,用软管一头套在导管(16)上,另一头插入接油合(瓶)里。
图3.4是框架(2)的后部带翻边(14)的换气扇剖视图,如图所示本风罩(1)套装在框架(2)的前面,风叶(5)、电机(6)、支架(8)、翻板(9)等安装同一般换气扇。从图中可看出档板(3)形成的小槽将风罩(1)罩面上的油渍接住送入进风口,集油板(11)把油渍集中在中部使之向后流动一段距离后滴入有导流结构的框架(2)里,最后流出。
图3.5是框架(2)的后部带导管(16)的大翻边(15)的换气扇剖视图,其余部分同前。从图中可看出,该大翻边(15)上的上翻边(17)将油渍集中在底部从导管(16)流出。此地的框架(2)是薄铁皮制成,其上的挡液板(13)、上翻边(17)是用焊接工艺固定在框架(2)上,导管(16)焊在大翻边(15)出液孔下面。
图4所示的是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风罩(1)第二种实施例。在所示的风罩(1)上进风口有翻边。
图4.1所示正面立体图,在进风口的下部有挡板(3),风罩(1)下有易拆装的接油合(4)。挡板(3)可与风罩(1)一次注塑而成,接油合(4)单独注塑。
图4.2所示反面立体图(接油合未画,下同),进风口翻边形成一个内径相同壁厚一致的园筒,在园筒的外面套一个拦液器(12),用胶把它们粘在一起,它能防止液体沿园筒的底部回流。拦液器(12)可注塑而成。
图4.3所示剖视图可看出,挡板(3)在进风口下部防止液体外流,接油合(4)接住风罩面板上的油,拦液器(12)在翻边园筒的外面形成最低点防止液体回流。
图4.4是后视图的右视图;图4.5是后视图。
图5所示的是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风罩(1)第三种实施例。在所示的风罩(1)上进风口有翻边。
图5.1所示正面立体图,挡板(3)在进风口下部与风罩(1)罩面形成小槽接住罩面下流油渍,并使之进入进风口。此处的挡板(3)和风罩(1)可一次注塑成型,亦可分别注塑,然后用胶粘在一起。
图5.2所示反面立体图,此处的拦液器(12)是一段园弧,它可是注塑件,用胶粘在进风口翻边的外面的下部。
图5.3所示的是其后视图;图5.4是其左视图;图5.5所示其剖视图。
图5.6所示的是这种风罩(1)套装在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前的换气扇立体图(未画内部部件),此处的框架(2)是整体向下倾斜的,其轴心与风罩(1)罩面形成向下的夹角为锐角。
图5.7所示的是这种风罩(1)和整体向下斜的框架(2)为主特征的换气扇剖视图。站架(10)固定在框架(2)的下面便于安装保证框架(2)的斜度,其它部件及安装同前。从图中可看出,挡板③接住风罩面上的油渍,使之从进风口进入换气扇内,由向下斜的框架把油渍向外引流。
图6所示的是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风罩(1)第四种实施例,在所示的风罩(1)上进风口翻边向下斜。
图6.1所示正视图,挡板(3)与风罩(1)罩面形成小槽。进风口翻边最好与风罩(1)同时注塑成型,亦可分别成型然后再固定在一起,挡板(3)是单独成型后再固定在风罩(1)上。
图6.2所示是其剖视图。
图6.3所示的是这种风罩(1)套装在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前的换气扇剖视图。框架(2)底板前端有挡液板(13),后端有上翻边(17),外面有导管(16),换气扇内的油渍全部集中从导管(16)流出,导管(10)上可套软管,亦可在下放个接油合,此例整个框架(2)是薄铁皮制成,接合部位采用焊接工艺,使底部不渗漏。
图7所示的是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的第一种实施例立体图,在图示中框架(2)前后都有油渍导流结构,整个框架用薄铁皮做成,用铁皮做的挡液板(13)是采用焊接的方法固定在框架(2)的前端底板及两侧的这一头不漏液,后部的翻边(14)(大翻边(15)虚线部分)是利用底板预留部分折边而成。
图8所示的是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的第二种实施例立体图。与图7不同之处在于框架(2)底板的前部有一凸出撮箕状部分,挡液板(13)做成这种结构后焊接在一起,后部同图7。
图9所示的是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的第三种实施例立体图。图9.1所示的是正面立体图,它的两侧由原本的矩形变成了四角不是直解的平行四边形,套风罩(1)端高,安翻板(9)端低,站架(10)焊接在框架(2)的底板上。图9.2所示的是其左视图。
图10所示的是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的第四种实施例立体图,在图10.1立体图中,框架(2)后部呈向下“弯头”状,整个框架是薄铁皮压制成型后焊接而成。
图10.2所示的是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风罩(1)套装在这种框架前的换气扇剖视图,翻板(9)装在框架(2)内(另一种是翻板(9)装在框架(2)的出风口,见虚线所示),在风罩(1)上,挡板(3)与风罩(1)罩面形成小槽,进风口翻边上的拦液器(12)在翻边口上形成了翻边,在框架(2)的底部前端有挡液板(13),后部的弯曲部分引导油渍向外流。
图10.3所示的剖视图基本结构同10.2,该换气扇可带翻板(9)亦可不带,因此在此未画,本图主要区别是框架(2)带有导管(16)和上翻边(17),因框架出风口是向下的,所以上翻边(17)形成一个出风口槽形内翻边,导管(16)安在框架(2)出风口外侧底部,槽内的油渍从导管(16)流出(框架的后部第五种油渍导流结构已在前面实施例中出现,不再赘述)。
图11所示的是目前这种广泛使用的风罩(1)套装在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前的换气扇实施例,这里仅举2种框架为例。
图11.1是这种换气扇的立体图(内部部件未画)。
图11.2是风罩(1)套装在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框架第一种实施例)前的换气扇剖视图,风罩(1)下易拆御的接油合(4)未画出,因框架(2)上有挡液板(13),故风扇内的油渍不从风罩(1)和框架(2)间外流,框架(2)后部带个翻边(14)可防止油渍回流。图11.3是风罩(1)套装在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框架第三种实施例)前的换气扇剖视图,该框架(2)是整体向下倾斜,其内部油渍自动向外流,在框架(2)下面有站架(10),便于安装和保持角度。
图12所示的是目前这种广泛使用的风罩(1)套装在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框架第二种实施例)前的换气扇实施例。
图12.1是这种换气扇的立体图(内部部件省略未画),后部翻边(14)是实线,大翻边(15)用虚线表示,为了使框架(2)的凸起部分能兜住风罩(1),同时风罩(1)能正常套装在框架(2)前,所以风罩(1)下面的两角设计成挖去了一部分的结构,使之能镶进凸出部分。
图12.2是框架(2)带翻边(14)的换气扇剖视图;12.3是框架(2)带大翻边(15)的换气扇剖视图。从图上能清楚看出,风罩(1)上的油渍被挡液板(13)形成的凸出部分接住,并使之向后流动。
权利要求
1.一种风罩(1)套装在框架(2)的前部,转轴(7)上固定了风叶(5)的电机(6)装在框架(2)里,翻板(9)装在框架(2)的后部的换气扇,其特征是风罩(1)与框架(2)为一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是风罩(1)罩面上的进风口下部有防油渍乱流的挡板(3)或者在该风罩(1)下面再加一个接油合(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扇,其特征是框架(2)的轴心与风罩(1)罩面形成的向下夹角为锐角,框架(2)的出风口低于罩面的进风口,风罩(1)罩面的进风口下部有挡板(3)和风罩(1)罩面形成使罩面或进风口凝结的油渍流向框架(2)里的小槽。
4.一种进风口有翻边的风罩(1)套装在框架(2)的前部,转轴(7)上固定了风叶(5)的电机(6)装在框架(2)里,翻板(9)装在框架(2)的后部的换气扇,其特征是风罩(1)上有防油渍乱流结构,框架(2)有油渍导流结构,该有防油渍乱流结构的风罩(1)套装在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前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扇风罩(1)上的防油渍乱流结构,其特征是风罩(1)的进风口无翻边或者在这个进风口无翻边的风罩(1)下面再加一个接油合(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扇风罩(1)上的防油渍乱流结构,其特征是进风口底部的那一段翻边是向下斜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扇风罩(1)上的防油渍乱流结构,其特征是进风口下部有防油渍乱流的挡板(3)或挡板(3)和风罩(1)罩面形成使风罩面和进风口翻边所凝结油渍流向有油渍导流结构的框架(2)的小槽。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扇框架(2)的油渍导流结构,其特征是框架(2)底板靠风罩(1)端有一挡液板(13),该板(13)与框架(2)底板及两侧这三边的结合为不渗漏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扇框架(2)的油渍导流结构,其特征是框架(2)的底板与风罩(1)罩面形成的向下面夹角为锐角,靠风罩(1)端高,靠翻板(9)端底。
10.一种进风口有翻边的风罩(1)套装在框架(2)的前部,转轴(7)固定了风叶(5)的电机(6)装在框架(2)里,翻板(9)装在框架(2)后部的换气扇,其特征是框架(2)上有油渍导流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油渍乱流的换气扇,它的风罩是在普通的风罩上增加了防油渍乱流结构,框架增加了油渍导流结构,这种换气扇有三类:一类是风罩与框架为一整体;一类是分体;另一类是风罩与目前的结构是一样,只是框架上有油渍导流结构。这种换气扇除主要特征相同外,综合考虑各种附加特征后约有几百个品种。
文档编号F24F7/013GK1240911SQ9811572
公开日2000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1998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26日
发明者李东跃 申请人:李东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