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14541阅读:6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风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于室外排风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安装在排风系统出口的通风帽。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研工作站建设的层出不穷,多种机能的科学实验室 及试验站也在不断建设。而实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采用一些不利于人类健康的物质。随 着人类对一些危害物质的深入了解,同时对个体健康及防护意识的提高,在建设项目中便 对其的防护提出了一个更严格的要求。首先在实验(或生产试验)设施上采取一定的防护 措施,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对其有害物质进行收集、处理、排放的一体化设计。
[0003] 有害物的收集、处理的工作,目前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已经应运而生。而在排放 出口上的设备目前尚沿用了 60~70年代的设备一一三类标准设计的通风帽,即筒形风帽、 伞形风帽、锥型风帽,这三类设备均在国家标准图集96K150中有详细制作描述。在实际设 计使用中,这三类风帽的使用特点是:筒形风帽用于自然通风系统;伞形风帽有一定导流 作用,但避风性差,存在风夹雨飘入风管的风险;锥形风帽避风性强、诱导风高空排放效果 好,但排水性非常差,尤其在连续大雨中,IOmm的排水凹槽是完全不能顺畅排放瓢泼大雨 的,往往出现大雨内灌入排风系统,从排风管流入实验(试验)间,造成大雨内泄的事故。
[0004] 通风系统的外部排风口的配置合理性,可以有效降低外部气流对实验(试验)室 内部排风压力的影响,减少实验(试验)室内压力的波动,而且必须考虑有效防雨、防风的 功能,避免室外雨水通过排风口灌入实验(试验)环境,造成重大的工作危险。目前在实际 工程中,往往是在排风口设备选用中不能兼顾避风、诱导排风气流上排、防雨的多重功能。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通风帽不能兼顾避风、诱导排风气流 上排、防雨多种需求的缺陷,提供一种能避风、防雨、向上导流的对外排风的通风帽。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通风帽,用于设置在排风系统出口,与排风系统的排 风管相连,包括:
[0007] 导流扩散风管,具有一第一端管、一第二端管和一中间管,所述第一端管与所述排 风系统的排风管相对,所述中间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管与所述第二端管之间,所述第二端 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端管的管径;
[0008] 整体为一圆锥形的倒锥导流伞,部分沿所述第二端管插入于所述中间管内、部分 轴向突出于所述第二端管外;
[0009] 挡雨顶罩,盖设在所述倒锥导流伞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管的端部上,具有径向突出 于所述倒锥导流伞的罩沿部;
[0010] 避风圈,环绕设置在所述挡雨顶罩、所述倒锥导流伞及部分所述导流扩散风管的 周围;以及
[0011] 挡风圈,套设在所述中间管上;
[0012] 其中,所述中间管的内壁及所述第二端管的内壁与所述倒锥导流伞之间具有供气 流通过的气流通道,所述罩沿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端管的管径。
[0013]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第一端管的外缘上焊接有方便与所述排风系统的排风 管相连的连接法兰。
[0014]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避风圈通过多个第一支撑体和多个第二支撑体与所述 导流扩散风管连接。
[0015]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体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中间部,所 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在所述连接法兰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避风圈的下部连接,所述中 间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
[0016]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体整体成Z形。
[0017]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第二端管的外缘上连接有支撑法兰,所述第二支撑体包 括横向连接部、纵向连接部和斜向连接部,所述横向连接部的一端焊接在所述支撑法兰上, 所述纵向连接部从所述横向连接部的远离所述支撑法兰的一端弯折且与所述避风圈的中 部连接,所述斜向连接部从所述纵向连接部的远离所述横向连接部的一端弯折且与所述挡 雨顶罩连接。
[0018]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倒锥导流伞通过多个第三支撑体和多个第四支撑体与 所述第二端管连接。
[0019]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第三支撑体包括伞壁连接部、支撑部和管壁连接部,所 述伞壁连接部与所述倒锥导流伞连接,所述管壁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二端管的内缘上,所 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伞壁连接部与所述管壁连接部之间。
[0020]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第四支撑体包括导流伞连接部、中间支撑部和法兰连接 部,所述导流伞连接部与所述倒锥导流伞连接,所述法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支撑法兰上,所 述中间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导流伞连接部与所述法兰连接部之间。
[0021]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避风圈上设置有上加强圈,所述上加强圈环绕设置在所 述避风圈的上部的外缘上。
[0022]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避风圈上设置有下加强圈,所述下加强圈环绕设置在所 述避风圈的下部的外缘上。
[0023]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避风圈上还设置有多个从所述上加强圈轴向延伸至所 述下加强圈的上下加强圈加固肋,多个上下加强圈加固肋沿所述加强圈的周向均匀分布。
[0024]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挡风圈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端管的管径,且所述罩 沿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挡风圈的最大直径。
[0025] 上述的通风帽,其中,所述中间管的外缘上设置有多个从所述第一端管轴向延伸 至所述第二端管的加强肋,多个加强肋沿所述中间管的周向均匀分布。
[0026] 本发明的有益功效在于:导流扩散风管及倒锥导流伞能引导排风气流向上顺利 排放;挡雨顶罩能遮挡雨水及其它杂物掉落到排风管;避风圈有助于排风管内气体顺利排 出,同时也能避免室外空气对系统排风的干扰;挡风圈能阻挡室外气流干扰排风,同时也能 阻挡排风管外排风向下溢出;从而能兼顾避风、诱导排风气流上排、防雨的多重需求。
[0027]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发明的通风帽的结构简图;
[0029] 图2为本发明的通风帽的外形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的通风帽的内部结构图;
[0031] 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
[0032] 其中,附图标记
[0033] 10导流扩散风管
[0034] 11第一端管
[0035] 12 中间管
[0036] 13第二端管
[0037] 20倒锥导流伞
[0038] 30挡雨顶罩
[0039] 40避风圈
[0040] 50挡风圈
[0041] 60连接法兰
[0042] 70支撑法兰
[0043] 80第一支撑体
[0044] 81第一连接部
[0045] 82 中间部
[0046] 83第二连接部
[0047] 90第二支撑体
[0048] 91横向连接部
[0049] 92纵向连接部
[0050] 93斜向连接部
[0051] 110第三支撑体
[0052] 111伞壁连接部
[0053] 112支撑部
[0054] 113管壁连接部
[0055] 120第四支撑体
[0056] 121导流伞连接部
[0057] 122中间支撑部
[0058] 123法兰连接部
[0059] 130上加强圈
[0060] 140下加强圈
[0061] 150上下加强圈加固肋
[0062] 16〇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 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0064] 本发明的通风帽用于设置在排风系统出口,与排风系统的排风管相连。如图1至 图3所示,通风帽包括导流扩散风管10、倒锥导流伞20、挡雨顶罩30、避风圈40以及挡风圈 50。导流扩散风管10具有一第一端管11、一第二端管13和一中间管12,第一端管11与排 风系统的排风管相对,中间管12设置在第一端管11与第二端管13之间,第一端管11的管 径D与排风系统的排风管的管径相等。第二端管13的管径Dl大于第一端管11的管径D。 倒锥导流伞20整体为一圆锥形,部分沿第二端管13插入于中间管12内、部分轴向突出于 第二端管13外。挡雨顶罩30盖设在倒锥导流伞20的远离第二端管13的端部上,具有径 向突出于倒锥导流伞的罩沿部。避风圈40环绕设置在挡雨顶罩30、倒锥导流伞20及部分 导流扩散风管10的周围。挡风圈5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