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帽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14541阅读:来源:国知局
套设在中间管12上。其中,中间管12的内壁及第二 端管13的内壁与倒锥导流伞20之间具有供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罩沿部的直径大于第二 端管13的管径。
[0065] 结合参阅图3,第一端管11的外缘上焊接有方便与排风系统的排风管相连的连接 法兰60。避风圈40通过多个第一支撑体80和多个第二支撑体90与导流扩散风管10连 接。第一支撑体80包括第一连接部81、第二连接部83和中间部82,第一连接部81焊接在 连接法兰60上,第二连接部83与避风圈40的下部连接,中间部82位于第一连接部81与 第二连接部83之间,第一支撑体80整体成Z形。结合参阅图4,第二端管13的外缘上连 接有支撑法兰70,支撑法兰70由角钢制成,以便设置倒锥导流伞20和避风圈40。第二支 撑体90包括横向连接部91、纵向连接部92和斜向连接部93,横向连接部91的一端焊接在 支撑法兰70上,纵向连接部92从横向连接部91的远离支撑法兰70的一端弯折且与避风 圈40的中部连接,斜向连接部93从纵向连接部92的远离横向连接部91的一端弯折且与 挡雨顶罩30连接。倒锥导流伞20通过多个第三支撑体110和多个第四支撑体120与第二 端管13连接。第三支撑体110包括伞壁连接部111、支撑部112和管壁连接部113,伞壁连 接部111与倒锥导流伞20连接,管壁连接部113连接在第二端管13的内缘上,支撑部112 设置在伞壁连接部111与管壁连接部113之间。第四支撑体120包括导流伞连接部121、中 间支撑部122和法兰连接部123,导流伞连接部121与倒锥导流伞20连接,法兰连接部123 连接在支撑法兰70上,中间支撑部122设置在导流伞连接部121与法兰连接部123之间。
[0066] 结合参阅图2,为了保证避风圈40的刚度及强度,避风圈40上设置有上加强圈 130和下加强圈140,上加强圈130环绕设置在避风圈40的上部的外缘上,下加强圈140环 绕设置在避风圈40的下部的外缘上。且避风圈40上还设置有多个从上加强圈130轴向延 伸至下加强圈140的上下加强圈加固肋150,多个上下加强圈加固肋150沿所述加强圈的周 向均匀分布。另外,为了加强导流扩散风管10的强度,同时将导流扩散风管10出口端的支 撑力垂直传递到管道下端,以利通风帽的固定支撑,中间管12的外缘上设置有多个从第一 端管11轴向延伸至第二端管13的加强肋160,多个加强肋160沿中间管12的周向均匀分 布。
[0067] 再一次参阅图1,挡风圈50的最大直径D3大于第二端管13的管径D1,且罩沿部 的直径D4大于挡风圈50的最大直径D3。
[0068] 从上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是一种避风、防雨、向上导流的对外排风的通风帽,本发 明的通风帽适用于连续稳定排风系统,尤其在室外风、雨频繁的恶劣环境中的对外排风装 置。本发明通风帽中的"导流扩散风管"、"倒锥导流伞"能引导排风气流向上顺利排放;"挡 雨顶罩"能遮挡雨水及其它杂物掉落到排风管;"避风圈"能避风、导流,当室外气流通过 避风圈时,气流绕该避风圈流动,使避风圈背面产生负压,从而有助于排风管内气体顺利排 出,同时也避免室外空气对系统排风的干扰;"挡风圈"能阻挡室外气流从下部风管干扰排 风,同时能阻挡排风管外排风向下溢出。
[0069] 本发明的通风帽在使用时,排风气流由直径为D的排风管(排风管图中未示出) 向上排出,在常规设计下喉口管道内设计风速控制在4~9m/s。插入导流扩散风管10内的 倒锥导流伞20与导流扩散风管10形成诱导气流,使气流沿着倒锥导流伞壁及导流扩散风 管出口引射排出,借助一定的风速绕过挡风顶罩上排(气流流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
[0070] 图1中各参数值的尺寸参数见表1,其中,表中参数值均以mm计。
[0071] 表 1
[0073] 另,倒锥导流伞的锥管插入深度由D5尺寸控制确定,引流长度H3值是经模拟计算 取得,挡雨顶罩的最大外径D4 ( 即,罩沿部的直径)、避风圈的直径2D、挡风圈等相关尺寸是 结合国家标准图集96K150中的相关参数获取。
[0074]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通风帽,用于设置在排风系统出口,与排风系统的排风管相连,其特征在于,包 括: 导流扩散风管,具有一第一端管、一第二端管和一中间管,所述第一端管与所述排风系 统的排风管相对,所述中间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管与所述第二端管之间,所述第二端管的 管径大于所述第一端管的管径; 整体为一圆锥形的倒锥导流伞,部分沿所述第二端管插入于所述中间管内、部分轴向 突出于所述第二端管外; 挡雨顶罩,盖设在所述倒锥导流伞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管的端部上,具有径向突出于所 述倒锥导流伞的罩沿部; 避风圈,环绕设置在所述挡雨顶罩、所述倒锥导流伞及部分所述导流扩散风管的周围; 以及 挡风圈,套设在所述中间管上; 其中,所述中间管的内壁及所述第二端管的内壁与所述倒锥导流伞之间具有供气流通 过的气流通道,所述罩沿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端管的管径。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管的外缘上焊接有方便与 所述排风系统的排风管相连的连接法兰。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风圈通过多个第一支撑体和多 个第二支撑体与所述导流扩散风管连接。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 连接部和中间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在所述连接法兰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避风圈 的下部连接,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整体成Z形。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管的外缘上连接有支撑法 兰,所述第二支撑体包括横向连接部、纵向连接部和斜向连接部,所述横向连接部的一端焊 接在所述支撑法兰上,所述纵向连接部从所述横向连接部的远离所述支撑法兰的一端弯折 且与所述避风圈的中部连接,所述斜向连接部从所述纵向连接部的远离所述横向连接部的 一端弯折且与所述挡雨顶罩连接。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倒锥导流伞通过多个第三支撑体 和多个第四支撑体与所述第二端管连接。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体包括伞壁连接部、支撑 部和管壁连接部,所述伞壁连接部与所述倒锥导流伞连接,所述管壁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 二端管的内缘上,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伞壁连接部与所述管壁连接部之间。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撑体包括导流伞连接部、中 间支撑部和法兰连接部,所述导流伞连接部与所述倒锥导流伞连接,所述法兰连接部连接 在所述支撑法兰上,所述中间支撑部设置在所述导流伞连接部与所述法兰连接部之间。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风圈上设置有上加强圈,所述 上加强圈环绕设置在所述避风圈的上部的外缘上。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风圈上设置有下加强圈,所述 下加强圈环绕设置在所述避风圈的下部的外缘上。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风圈上还设置有多个从所述 上加强圈轴向延伸至所述下加强圈的上下加强圈加固肋,多个上下加强圈加固肋沿所述加 强圈的周向均匀分布。13.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圈的最大直 径大于所述第二端管的管径,且所述罩沿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挡风圈的最大直径。14.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管的外缘上 设置有多个从所述第一端管轴向延伸至所述第二端管的加强肋,多个加强肋沿所述中间管 的周向均匀分布。
【专利摘要】一种通风帽,包括导流扩散风管、倒锥导流伞、挡雨顶罩、避风圈以及挡风圈。导流扩散风管具有第一端管、第二端管和中间管,第一端管与排风系统的排风管相对,中间管设置在第一端管与第二端管之间,第二端管的管径大于第一端管的管径。倒锥导流伞部分沿第二端管插入于中间管内、部分轴向突出于第二端管外。挡雨顶罩盖设在倒锥导流伞的远离第二端管的端部上,具有径向突出于倒锥导流伞的罩沿部。避风圈环绕设置在挡雨顶罩、倒锥导流伞及部分导流扩散风管的周围。挡风圈套设在中间管上。中间管的内壁及第二端管的内壁与倒锥导流伞之间具有供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罩沿部的直径大于第二端管的管径。本发明能兼顾避风、诱导排风气流上排、防雨多种需求。
【IPC分类】F24F7/04
【公开号】CN105135584
【申请号】CN201510487859
【发明人】李侃
【申请人】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