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空调分布式冷却泵控制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69346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集中空调分布式冷却泵控制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央空调控制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集中空调分布式冷却泵控制器。
【背景技术】
[0002]中央空调系统中,冷却系统关系到制冷主机的工作效率,以往的控制往往采取冷却系统管道上的温度进行控制,这样的控制存在在制冷主机停机时,冷却泵不能预测空调主机停机而空转,造成损耗。此外,现有的冷却泵控制系统在功能上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发挥节能潜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中空调分布式冷却泵控制器,可以采集室外的温湿度数据来调整制冷主机,同时,还具有调试、工艺参数采集等多种功能。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集中空调分布式冷却泵控制器,包括STM32F103V676单片机和电源模块,单片机通过RS485接口连接室外环境采集模块,单片机通过CAN总线连接隔离CAN电路,单片机通过数据线连接RS232电路和反馈数据采集模块,单片机分别通过SPI总线连接主机通信模块、工艺参数采集模块和信号输出控制模块,所述的信号输出控制模块和反馈数据采集模块中均设有电压电流信号转换电路。
[0005]进一步的,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电容Cl,电容Cl的两端分别接交流电的火线和零线,电容Cl的两端分别与共模扼流圈LI的两个输入端,共模扼流圈LI的两个输出端保护器14D47110E的输入端和接地端,保护器14D47110E的输出端和接地端分别接全波整流桥Dl的两个输入端,全波整流桥Dl的两个输出端分别接Voutl输出端和Vout2输出端,电容C15的两端分别接Voutl输出端和Vout2输出端,电阻Rl与电容C15并联;Voutl输出端分别接电阻R2 —端、电阻R3 —端、电容C2 —端、变压器T第一引脚,电阻R2另一端接芯片FSDM0501第六引脚,电阻R3另一端接二极管D2负极,电容C2另一端接二极管D2负极,二极管D2正极分别接变压器T第二引脚和芯片FSDM0501第一引脚,电容C14的两个引脚分别接变压器T第一引脚和变压器T第五引脚,变压器T第五引脚接二极管D5正极,二极管D5负极分别接电感L2 —端、电容C6 —端、电容C7 —端,电感L2另一端分别接熔断器Fl —端、电容C8 —端、电容C9 一端,变压器T第六引脚、电容C6另一端、电容C7另一端、电容C8另一端、电容C9另一端均接地,熔断器Fl另一端接12V电压输出端;Vout2输出端分别接电容C3 —端、光耦PC17第三引脚、芯片FSDM0501第二引脚、稳压二极管D4正极、电容C4一端、电容C5 —端、变压器T第四引脚,电容C3另一端分别接芯片FSDM0501第四引脚和光耦PC817第四引脚,电容C4另一端、电容C5另一端分别接芯片FSDM0501第三引脚,二极管D4负极通过电阻R4接芯片FSDM0501第三引脚,芯片FSDM0501第三引脚接二极管D3负极,二极管D3正极接变压器T第三引脚;变压器T第七引脚接二极管D6正极,二极管D6负极分别接电容ClO —端、电感L3 —端,电感L3另一端分别接熔断器F2 —端、电容Cll 一端、电容C12 —端,变压器T第八引脚、电容ClO另一端、电容Cll另一端、电容C12另一端均接地,熔断器F2另一端接5V电压输出端;光耦PC817第一引脚接电阻R5 —端,电阻R5另一端分别接二极管D6负极和电阻R6 —端,电阻R6另一端分别接光耦PC817第二引脚、TL431第二引脚、电阻R7 —端,电阻R7另一端接电容C13 —端,电容C13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8 —端、电阻R9 —端、TL431第三引脚,电阻R8另一端接5V电压输出端,电阻R9另一端和TL431第一引脚均接地。
[0006]进一步的,所述的室外环境采集模块包括3.3V供电电路、处理芯片STM8L101、调试接口 SWM、采集电路、显示电路和通信电路,所述的电源电路包括电阻R10,电阻RlO—段接5V电压,电阻RlO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16 —端、电容C17 —端、稳压芯片HT7533第二引脚,电容C16另一端、电容C17另一端和稳压芯片HT7533第一引脚均接地,稳压芯片HT7533第三引脚输出3.3V电压,稳压芯片HT753第三引脚通过电容C18接地,电容C19和电容C20分别与电容C18并联;处理芯片STM8L101第八引脚接3.3V电压,3.3V电压通过串联电阻R13和R14接地,调试接口 SWM连接处理芯片STM8L101,显示电路包括驱动HT1621B和显示屏,驱动HT1621B输入端接处理芯片STM8L101,驱动HT1621B输出端接显示屏,采集电路包括传感器SH10,传感器SHlO的两个输出端分别接处理芯片STM8L101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处理芯片STM8L101的第五引脚通过电阻Rll接3.3V电压,处理芯片STM8L101的第六引脚通过电阻R12接3.3V电压;所述的通信电路包括74HC14G,74HC14G输入端第一引脚接芯片STM8L101第一引脚,74HC14G输出端接MAX3485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MAX3485第一引脚接芯片STM8L101第二引脚,MAX3485第七引脚通过电阻R15接地,MAX3485第七引脚通过电阻R17接第一输出端,MAX3485第六引脚通过电阻R16接3.3V电压,MAX3485第六引脚通过电阻R18接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通过二极管D8和二极管D7接地。
[0007]进一步的,所述的电压电流信号转换电路包括电阻R19,电阻R19—端接0-5V电压信号,电阻R19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21 —端、运放LM358第二引脚,运放LM358第三引脚通过电阻R20接地,电阻R21另一端通过滑动变阻器R22接运放LM358第一引脚,运放LM358第一引脚通过电阻R23接运放LM358第六引脚,运放LM358第八引脚接12V电压,运放LM358第五引脚通过电阻R25接地,运放LM358第五引脚通过电阻R24接二极管D9负极,二极管D9正极接地,运放LM358第六引脚分别接电阻R30 —端、电阻R28 —端,电阻R28另一端通过滑动变阻器R29接三极管Ql发射极,电阻R30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32 —端、滑动变阻器R31 一端、稳压二极管D12正极,电阻R32另一端接12V电压,滑动变阻器R31另一端和稳压二极管D12负极均接地,运放LM358第七引脚通过电阻R26接三极管Ql基极,三极管Ql集电极接12V电压,三极管Ql发射极分别接二极管DlO正极、电阻R27 —端,二极管DlO负极接三极管Ql基极,电阻R27另一端分别接二极管D9负极和二极管Dll正极,二极管Dll负极通过熔断器接4-20mA电流信号。
[0008]进一步的,所述的工艺参数采集模块包括单片机、电压基准电路、开关信号控制电路和若干工艺信号参数采集电路,电压基准电路采用MAX6250芯片作为核心器件,开关信号控制电路利用光耦PC817作为控制器件,工艺信号参数采集电路包括二极管D16,二极管D16正极接第一输入端,二极管D16负极通过熔断器接RCV420第三引脚,稳压二极管D15负极接二极管D16负极,稳压二极管D15正极分别接第二输入端和RCV420第一引脚,RCV420第二引脚和第五引脚接地,RCV420第十引脚和i^一引脚均接RV,RCV420第十二引脚和十三引脚均接0P07第一引脚,0P07第一引脚接0P07第二引脚,0P07第三引脚通过电阻R34接地,0P07第三引脚通过电阻R33接RV,RCV420第十五引脚和十四引脚均接单片机接口,二极管D13负极接RCV420十四引脚,二极管D13正极接5V电压,二极管D14正极接RCV420十四引脚,二极管D14负极接地。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0]1、电源模块采用FPS隔离反激电源,采用PWM控制芯片和高压芯片为一体的芯片设计,采用了反馈式反激结构,输出多路隔离电源,电源输入部分采用了 X电容、共模电感、综合保护器件(过压及过流保护)实现了多种方式的滤波,从而从根源上滤除电源杂波。采用RCD滤波电路,消除切换过程的尖峰脉冲干扰。采用隔离反馈结构,实现了输出电压稳定,输出端(两)采用了快速整流二极管,实现高效整流,后级采用LC滤波,消除输出纹波。
[0011]2、室外环境采集模块设计时,需要考虑安装体积和采集精确的现场要求,所以设计了看似简单的电路,其实该电路首先采取了综合的温湿度传感器和低功耗单片机和高效且体积较小的稳压电路。该电路主要优势在于在体积较小和低耗电的情况下实现了精确的温湿度采集,并通过通信总线和控制器通信。该电路的功耗可低只0.2mW。温度精度0.2度,湿度1%的误差,
[0012]3、工艺数据采集模块采用了独立的MCU用于采集现场模拟量数据,这样模拟量数据可进行现场算法处理;采用单片机内的AD采集单元进行采集,实现了低成本采集;采用了独立基准源提供给单片机,实现高精度转换,并保证采集的稳定性;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