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装置及电暖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12927阅读:来源:国知局
设为第一焦距,同样发热管3所位于的焦点位置至第二抛物面20的焦距设为第二焦距,其中第一焦距与第二焦距优选相同,这样可使得发热管3通过上反射板4和下反射板5朝向两侧反射散热均匀,也就是说电暖器的两侧的散热量基本上是相当的。其中第一焦距和第二焦距优选为5mm-100mm,更优选为 15mm-25mmo
[0033]发热管3优选设置在上反射板4和下反射板5之间的中间位置并分别与上反射板4和下反射板5平行设置。如图6-8所不,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0° -85°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反射面41和第三反射面51所在的第一抛物面10相对于上述水平面上扬了 0° -85°,意味着第一反射面41和第三反射面51伴随变化,即相对于上述水平面上扬;同时第二反射面42和第四反射面52所在的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0° -85°的位置,同样是说第二反射面42和第四反射面52所在的第二抛物面20相对于上述水平面上扬了 0° -85°,意味着第二反射面42和第四反射面52伴随变化,即相对于上述水平面上扬。另外还有一种情况,第一反射面41和第三反射面51所在的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0° -85°的位置,相当于第一反射面41和第三反射面51所在的第一抛物面10相对于上述水平面下斜了 0° -85°,意味着第一反射面41和第三反射面51伴随变化,即相对于上述水平面下斜;同时第二反射面42和第四反射面52所在的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O。-85°的位置,同样相当于第二反射面42和第四反射面52所在的第二抛物面20相对于上述水平面下斜了 0° -85°,意味着第二反射面42和第四反射面52伴随变化,即相对于上述水平面下斜。如此调整设计可以使得局部热量相对集中,实用性更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偏转的角度与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偏转的角度可相同,也可以不同,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4]下面通过多个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0035]实施例1:
[003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未偏转,即偏转角度为0°,同样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也未偏转,这样设计后,上反射板4和下反射板5反射散发到外部的热量是相同的,产生的热量均匀。
[0037]实施例2:
[003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15°的位置,同时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15°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抛物面10上扬了 15°,意味着第一反射面41和第三反射面51上扬了 15°,同样第二抛物面20也上扬了 15°,意味着第二反射面42和第四反射面52上扬了 15°。这样设计后5下反射板5反射散发到外部的热量较小,底部热量较为集中,上反射板4反射散发到外部的热量较大,此类设计适用于电暖器支架较低放置于地板上,地面温度不高的同时腿部能更好的感受热量。
[003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的角度与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的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0]实施例3:
[004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15°的位置,同时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15°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抛物面10下斜了 15°,意味着第一反射面41和第三反射面51下斜了 15°,同样第二抛物面20也下斜了 15°,意味着第二反射面42和第四反射面52下斜了 15°。这样设计后的抛物面开口下斜15度,下反射板5反射散发到外部的热量较大,底部热量较为分散,上反射板4散发到外部的热量较小,热量较为集中,此类设计适用于电暖器支架较高,稍向下辐射的电暖器。
[004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的角度与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的角度可相同,也可以不同,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3]实施例4:
[0044]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30°的位置,同时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30°的位置。
[0045]实施例5:
[0046]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30°的位置,同时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30°的位置。
[0047]实施例6:
[0048]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85°的位置,同时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60°的位置。
[0049]实施例7:
[0050]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60°的位置,同时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设置在相对于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85°的位置。
[0051]本实用新型的电暖器总体上只有1/3的光束依靠反射板反射,双面散热热量利用率更高,可以多人使用,热量散出更为均匀,同时增加散热面积,也有助于整体环境温度的升尚O
[0052]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或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发热装置,包括用于产生热辐射的发光热源和用于对所述发光热源产生的热辐射进行反射散热的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光热源上方的上反射板(4)和设置在所述发光热源下方的下反射板(5),所述发光热源产生的热辐射由所述上反射板(4)和下反射板(5)同时进行反射散热; 所述上反射板(4)的反射面包括将发光热源产生的热辐射分别沿相反方向反射的第一反射面(41)和第二反射面(42),所述下反射板(5)的反射面包括将发光热源产生的热辐射分别沿相反方向反射的第三反射面(51)和第四反射面(52);所述第一反射面(41)和所述第三反射面(51)朝向同一侧方向反射热辐射,所述第二反射面(42)和所述第四反射面(52)朝向同一侧方向反射热福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41)与第二反射面(42)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反射面(51)与第四反射面(52)呈镜像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热源为发热管(3),所述第一反射面(41)、第二反射面(42)、第三反射面(51)和第四反射面(52)均为抛物面状,且抛物面状的第一反射面(41)、第二反射面(42)、第三反射面(51)和第四反射面(52)的焦点均落在同一位置上,所述发热管(3)安装在所述焦点所在的位置,所述发热管(3)的中心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反射面(41)、第二反射面(42)、第三反射面(51)和第四反射面(52)的抛物面的对称轴相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41)和第三反射面(51)位于同一抛物面内且设为第一抛物面(1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42)和第四反射面(52)位于同一抛物面内且设为第二抛物面(2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3)所位于的焦点位置至第一抛物面(10)的焦距设为第一焦距,所述发热管(3)所位于的焦点位置至第二抛物面(20)的焦距设为第二焦距,所述第一焦距与第二焦距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0° -85°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0° -85°的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抛物面(10)的对称轴(Al)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逆时针偏转0° -85°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抛物面(20)的对称轴(A2)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发热管(3)所在的水平面顺时针偏转0° -85°的位置。9.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发热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I)的两侧安装有供所述发光热源散热的散热网罩出),所述发热装置安装在所述外壳(I)内,所述发光热源与所述反射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架(2),所述发光热源和所述反射板安装在两个所述支架⑵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热装置及电暖器,发热装置包括发光热源和反射板,所述反射板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光热源上方的上反射板和设置在所述发光热源下方的下反射板,所述发光热源产生的热辐射由所述上反射板和下反射板同时进行反射散热。本实用新型的发热装置制备的电暖器可以利用反射板的双向反射实现双面发热,将发光热源原有的热量分两个方向散出,能量利用率更高,散热面积更大,实用性更强。
【IPC分类】F24D19/00, F24D13/02
【公开号】CN204665451
【申请号】CN201520172747
【发明人】郑立平
【申请人】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6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