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机组以及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86985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机组以及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处理机组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相关技术中,空气处理机组中通常需要将新风和回风成比例的混合,并且通过热回收装置回收将要排除的回风的热量。常见的空气处理机组的结构如下:回风进风段与回风出风段形成空气处理机组的上层,新风进风段以及混合段等形成空气处理机组的下层。
[0003]这样,当空气处理机组所需的新风量与送风量(进入混合段的总风量)相等时,由于新风与回风分别位于空气处理机组的上层与下层,热回收装置在上下方向的尺寸需要设计较大,才能实现新风和回风与热回收装置的充分接触。当新风量仅为送风量的小部分比例时,上述空气处理机组所选出的转轮热回收装置的尺寸往往比较小,设置热回收装置的空间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0004]综上所述,上述空气处理机组存在以下缺点:①机组各单元安装空间大,易受现场条件限制;②机组内部空间利用率低,机组强度低;③机组尺寸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紧凑、机组内部空间利用率高的空气处理机组。
[0006]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机组,包括:新风段,所述新风段具有新风进口以及新风出口 ;回风段,所述回风段具有回风进口以及第一回风出口、第二回风出口 ;热回收装置,所述热回收装置伸入到所述新风段以及回风段中以对新风和回风进行热交换;混合段,所述混合段与所述第一回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新风段与所述回风段上下叠置或左右并置;其中,所述新风段与所述回风段上下叠置时,所述新风段与所述回风段的高度之和与所述混合段的高度相一致;所述新风段与所述回风段左右并置时,所述新风段、所述回风段、所述混合段三者的高度相一致。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机组,其结构紧凑、机组内部空间利用率高。
[0009]优选地,所述新风段、所述回风段在正交于前后方向上的平面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混合段上。
[0010]优选地,所述新风段位于所述回风段的正上方,所述回风段的底端与所述混合段的底端相平齐,所述新风段的顶端与所述混合段的底端相平齐。
[0011]优选地,所述回风段位于所述新风段的正上方,所述新风段的底端与所述混合段的底端相平齐,所述回风段的顶端与所述混合段的底端相平齐。
[0012]优选地,所述新风段与所述回风段左右并置时,所述新风段和所述回风段的顶端均与所述混合段的顶端相平齐,所述新风段和所述回风段的底端均与所述混合段的底端相平齐。
[0013]优选地,所述新风段位于所述回风段的正右方,所述新风段的右端与所述混合段的右端相平齐,所述回风段的左端与所述混合段的左端相平齐。
[0014]优选地,所述新风段位于所述回风段的正左方,所述回风段的右端与所述混合段的右端相平齐,所述新风段的左端与所述混合段的左端相平齐。
[0015]优选地,所述新风段包括依次连通的新风进风段、第一换热段以及新风排风段,所述新风进口形成在所述新风进风段上,所述新风出口形成在所述排风段上,所述热回收装置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换热段内;所述回风段包括依次连通的回风进风段、第二换热段以及回风排风段,所述回风进口以及第一回风出口形成在所述回风进风段上,所述第二回风出口形成在所述回风排风段上,所述热回收装置的另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二换热段内。
[0016]优选地,所述热回收装置包括:转轮;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在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或所述第二换热段内,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转轮连接以驱动所述转轮转动。
[0017]优选地,所述新风进风段、所述回风出风段位于所述转轮的一侧,所述回风进风段、所述新风出风段位于所述转轮的另一侧。
[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所述的空气处理机组。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机组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机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空气处理机组100,
[0023]新风段10,新风进口 11,新风出口 12,新风进风段13,第一换热段14,新风排风段15,
[0024]回风段20,回风进口 21,第一回风出口 22,第二回风出口 23,回风进风段24,第二换热段25,回风排风段26,风阀27,
[0025]热回收装置30,
[0026]混合段40,过滤段50,换热器组件60,风机70。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8]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机组100。
[0029]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气处理机组100,包括:新风段10、回风段20、热回收装置30、混合段40。
[0030]其中,新风段10具有用于引入新风的新风进口 11以及用于排出新风的新风出口12,回风段20具有用于引入回风的回风进口 21、用于排出部分回风的第一回风出口 22、用于排出另一部分回风的第二回风出口 23,热回收装置30伸入到新风段10以及回风段20中以对新风和回风进行热交换,混合段40与第一回风出口 22、新风出口 12连通。
[0031 ] 具体地,新风段10与回风段20上下叠置或左右并置。当新风段10与回风段20上下叠置时,新风段10与回风段20的高度之和与混合段40的高度相一致。当新风段10与回风段20左右并置时,新风段10、回风段20、混合段40三者的高度相一致。
[003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机组100,通过将新风段10与回风段20之间的位置关系设置成上下叠置或左右并置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使新风段10与回风段20形成的整体结构的高度与混合段40的高度相一致,大大降低了热回收装置30占用的空间高度,使空气处理机组100的整体结构更紧凑;尤其在所需新风的比例较小的情形下,空气处理机组100的结构更紧凑、机组内部空间利用率更高、机组整体外形更美观。
[0033]此外,经第一回风出口 22排出的回风与经新风出口 12排出的新风在混合段40内混合并参与后续过滤以及冷却过程,回风段20内待排出机组外的回风与热回收装置30接触并将热量传递给热回收装置30,相应地,新风先与热回收装置30接触并吸收热回收装置30的热量,参与换热后的新风进入混合段40内与回风混合,由此实现了对回风热量的回收。
[0034]在图1和图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新风段10、回风段20、混合段40均为方形体结构,方形体结构内限定出用于流通气体的容纳空间以及使气体进出或在内部流转的进出口。可以理解的是,新风段10、回风段20、混合段40的形状不限于图1和图2所示的方形体,还可以是梯形、圆柱形等形状。
[0035]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段10、回风段20在正交于前后方向上的平面的正投影落入混合段40上。具体地,新风段10的后侧壁、回风段20的后侧壁相对连接在混合段40的前侧壁上,这样,增大了空气处理机组100的新风段10、回风段20以及混合段40之间的连接面积,进而提高了空气处理机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003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新风段10位于回风段20的正上方,回风段20的底端与混合段40的底端相平齐,新风段10的顶端与混合段40的底端相平齐。其中,新风段10的顶壁与回风段20的底壁连接,新风进口 11位于新风段10的前侧壁上,新风出口 12位于新风段10的后侧壁上,回风进口 21位于回风段20的右侧壁或左侧壁上,第一回风出口 22位于回风段20的后侧壁上,第二回风出口 23位于回风段20的前侧壁上,相应地,混合段40的前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回风出口 22和新风出口 12相通的进风口。此时,热回收装置30的上部伸入新风段10内,热回收装置30的下部伸入回风段20内。由此,空气处理机组100整体的顶面、底面形成为平面,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0037]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回风段20位于新风段10的正上方,新风段10的底端与混合段40的底端相平齐,回风段20的顶端与混合段40的底端相平齐。其中,新风段10的底壁与回风段20的顶壁连接,新风进口 11位于新风段10的前侧壁上,新风出口12位于新风段10的后侧壁上,回风进口 21位于回风段20的顶壁上,第一回风出口 22位于回风段20的后侧壁上,第二回风出口 23位于回风段20的前侧壁上,相应地,混合段40的前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回风出口 22和新风出口 12相通的进风口。由此,空气处理机组100整体的顶面、底面形成为平面,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回风段20设置在新风段10的上方,从而使回风进口 21可以设置在回风段20的顶壁上,避免了周围物体对回风进口 21回风的阻碍。
[003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段10与回风段20左右并置时,新风段10和回风段20的顶端均与混合段40的顶端相平齐,新风段10和回风段20的底端均与混合段40的底端相平齐。
[0039]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新风段10位于回风段20的正右方,新风段10的右端与混合段40的右端相平齐,回风段20的左端与混合段40的左端相平齐。具体地,新风段10的左侧壁与回风段20的右侧壁连接,新风段10的后侧壁、回风段20的后侧壁与混合段40的前侧壁连接,新风进口 11位于新风段10的前侧壁上,新风出口 12位于新风段10的后侧壁上,回风进口 21位于回风段20的左侧壁上,第一回风出口 22位于回风段20的后侧壁上,第二回风出口 23位于回风段20的前侧壁上,相应地,混合段40的前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回风出口 22和新风出口 12相通的进风口。此时,热回收装置30的右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