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力变流向自调节温控送风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61276阅读:865来源:国知局
无动力变流向自调节温控送风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动力变流向自调节温控送风口,属于通风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空气调节区的气流组织对空调区形成均匀而稳定的温湿度、气流速度和洁净度有着重要意义。影响空调区内气流组织的主要因素有送风口的型式、安装位置和送风射流参数等。目前建筑空调系统送风口型式多样,常用的风口形式包括双层百叶风口、散流器、喷射式送风口、条形风口、旋流送风口等。
[0003]现有的空调送风口在夏季和冬季采用同一风口送风,运行过程则根据送风温度的不同,通过改变送风量来改变送风速度从而满足人员活动区的舒适性。这种空调送风系统风管末端设计简单,但会造成夏季送风风速偏高,而冬季送风则动力不足无法克服热浮力的影响,很难送至人员活动区;尤其是对于高大空间,热空气浮于空间上部,此时则需要加大通风空调系统的供热能力,缓慢提高整个空间的温度,从而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
[000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无动力变流向自调节温控送风口,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无动力变流向自调节温控送风口,可实现在夏季和冬季采用不同的送风方式,获得良好的室内气流组织和热舒适性。
[000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动力变流向自调节温控送风口,包括风口框架、散流风口和双层百叶风口,所述散流风口和所述双层百叶风口均安装于所述风口框架内,所述散流风口进风侧设有调节进风量的第一调节风门,所述第一调节风门包括相邻之间可旋转以开合所述散流风口的多个第一调节阀叶片,所述双层百叶风口进风侧设有第二调节风门,所述第二调节风门包括相邻之间可旋转以开合所述双层百叶风口的多个第二调节阀叶片;所述自调节温控送风口还包括自动驱动所述第一调节风门与所述第二调节风门动作以控制所述散流风口与所述双层百叶风口开合错开的驱动机构。
[0008]进一步地,相邻两根所述第一调节阀叶片呈对开式,相邻两根所述第二调节阀叶片呈对开式。
[0009]进一步地,每根所述第一调节阀叶片通过一连杆转动设于所述风口框架内,每根所述第二调节阀叶片通过一连杆转动设于所述风口框架内,各所述连杆的一端均固连有传动齿轮,各所述传动齿轮依次啮合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感温包和齿轮杆,所述感温包设于所述自调节温控送风口的进风处,所述感温包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一端开口且通过活塞滑动密封,所述壳体内填满有感温液体;所述齿轮杆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另一端设有齿条,所述齿条与其中一个传动齿轮嗤合。[0011 ]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靠近开口端设有向内凸出的台阶;所述活塞远离所述齿轮杆的一端连接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另一端与所述台阶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对所述齿轮杆导向的导向杆,所述齿轮杆上平行于所述齿条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杆一端固定于所述风口框架上,另一端滑设于所述导向槽内。
[0013]进一步地,所述双层百叶风口嵌设于所述散流风口中心。
[0014]进一步地,与所述双层百叶风口对应的各所述连杆上同轴穿设有其中两个所述第一调节阀叶片以及一个所述第二调节阀叶片,且所述第二调节阀叶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调节阀叶片之间。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节阀叶片与和其同轴的第一调节阀叶片相垂直。
[0016]进一步地,所述散流风口与所述双层百叶风口的面积之比为3:2或2:1或3:1或4:10
[0017]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散流风口和双层百叶风口,通过自动驱动机构实现第一调节风门与第二调节风门切换启闭,从而实现散流风口和双层百叶风口开合错开以获得两种送风方式。在冬季采用双层百叶风口送热风,送风气流为垂直气流,且风速得以提高,可抵消热浮力对送风的影响,将热空气直接送至人员活动区,保证人员活动区的舒适度要求。在夏季采用散流风口送冷风,散流风口将出风方向分成多向流动,形成均匀的气流组织,通过冷空气自身的下沉作用可达到人员活动区域,避免冷风直接吹至人体。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口可有效提高使用者的热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口的结构主视图;
[0020]图2为第一调节风门开启、第二调节风门关闭时送风口的结构后视图;
[0021]图3为第一调节风门关闭、第二调节风门开启时送风口的结构后视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送风口的结构侧视图;
[0023]图5为第一调节风门关闭、第二调节风门开启时送风口的结构侧视图;
[0024]图6为第一调节风门开启、第二调节风门关闭时送风口的结构侧视图;
[00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用自动驱动机构的送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8]如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动力变流向自调节温控送风口,包括风口框架1、散流风口 2和双层百叶风口 3,所述散流风口 2和所述双层百叶风口 3均安装于所述风口框架I内。散流风口 2与双层百叶风口 3的面积之和应与风口框架I的面积相同,从而二者嵌装于该风口框架I内,一般地,该风口框架I为矩形框架。散流风口 2与双层百叶风口 3的相对安装位置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确定,如可采取双层百叶风口 3设于风口框架I中间,其长度(或宽度)与散流风口 2的长度(或宽度)以及矩形框架的长度(或宽度)相同,双层百叶风口 3的两侧为两组散流风口 2 ;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将所述双层百叶风口 3嵌设于所述散流风口 2中心,即散流风口 2环绕双层百叶风口 3,如图1所示。散流风口 2环绕双层百叶风口 3可使得散流风口 2向四周吹风,气流组织更均匀;进一步地,所述散流风口 2与所述双层百叶风口 3的面积之比为3:2或2:1或3:1或4:1,根据实际送风需求情况进行确定。
[0029]如图2-图6,为达到在夏季和冬季采用不同的送风方式的目的,采取如下结构:
[0030]所述散流风口 2进风侧设有调节进风量的第一调节风门,所述第一调节风门包括相邻之间可旋转以开合所述散流风口 2的多个第一调节阀叶片5,所述双层百叶风口 3进风侧设有进风量的第二调节风门,所述第二调节风门包括相邻之间可旋转以开合所述双层百叶风口 3的多个第二调节阀叶片6。所述自调节温控送风口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一调节风门与所述第二调节风门切换启闭的驱动机构。其中,每根所述第一调节阀叶片5通过一连杆4转动设于所述风口框架I内,每根所述第二调节阀叶片6通过一连杆4转动设于所述风口框架I内。即连杆4带动相应的第一调节阀叶片5或第二调节阀叶片6相对于风口框架I转动,多根第一调节阀叶片5转动过程中,可相互拼合使得第一调节风门关闭,从而关闭散流风口 2,或相对转动而相互远离从而打开第一调节风门,即打开散流风口 2 ;第二调节风门及双层百叶风口 3的启闭方式相同。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调节风门和第二调节风门切换启闭,从而实现散流风口 2与双层百叶风口 3切换启闭。
[0031]如图2-图6,各第一调节阀叶片5与各第二调节阀叶片6的相互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