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3422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由水箱、变频水泵、电加热器、配水管网、回水管网、热水收集管网、热水循环泵组成。装置通过一台变频水泵从水箱中把冷水泵入电加热器加热后,有压热水进入储热水箱并流入配水管网,配水管网热水出口为水嘴,水嘴下方设置漏斗,配水管网主干管、循环泵前和各个水嘴出流处设有温度传感器,各干管和立管顶端设置压力传感器,储热水箱后及热水循环泵前设置电磁流量计。本新型可实现一套装置模拟多种热水供应系统,实验参数全自动控制,同时妥善处理水嘴放出的热水,降低实验中因热水飞溅造成实验人员烫伤的可能性,减少了系统运行能耗,工作稳定可靠。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供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
【背景技术】
[0002]热水供应系统作为建筑给水排水主要系统之一,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酒店、宾馆等场所。建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可在高校教学中使学生更直观清晰的了解热水的制备、贮存、输送、循环等过程,熟悉建筑内部热水系统中常见的管材、管件、阀门、仪表及设备,对建筑内部热水系统有总体的认识。此外还可为相关老师、研究生开展热水设计秒流量等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0003]热水供应系统中配水管网按水平干管的敷设位置可以分为上行下给、下行上给、中分式三种形式。按照设置回水管网的方式不同,热水供应系统分为全循环、半循环、无循环方式,半循环方式又有立管循环和干管循环之分。目前高校中建立的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常只能模拟一种循环方式,无法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各种形式的热水供应系统。
[0004]现有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通常采用根据仪表示数人工记录数据的方法,由于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通常规模较大,数据采集和参数检测较为困难,且人工记录数据会导致时间存在误差,影响数据准确性。
[0005]现有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通常采用人工开关水嘴模拟水嘴使用情况,但由于人工操作存在延迟,水嘴流量存在由小变大和由大变小的变化过程,也将影响数据准确性。同时,由于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通常规模较大,人工采集数据需要实验人员爬上爬下控制水嘴,操作十分不便。
[0006]实际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中,用户用水时打开水嘴流出热水,使用后的热水进入污水收集系统。而目前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中通常未设污水收集系统,水嘴放出的热水只能排放至地面,不仅浪费水,还可能因热水飞溅造成实验人员烫伤。
[0007]此外,目前的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还存在模型与实际热水供应系统尺寸不符的情况。由水力学可知,当管路较长时,沿程水头损失较大,局部水头损失相对较小可忽略,但当管路较短时,局部水头损失便不可忽略,因此模型与实际热水供应系统需尺寸相符,才能准确的获得水头损失等的实验数据。目前部分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由于模型与实际热水供应系统尺寸不符,无法较准确的模拟热水系统工作状况。
[0008]由上可知,现有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尚存在缺陷,需加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1]—种新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由水箱、变频水栗、电加热器、配水管网、回水管网、热水收集管网和热水循环栗组成,所述变频水栗从水箱中把冷水栗入电加热器加热后,有压热水进入储热水箱并流入配水管网。配水管网热水出口为水嘴,所述水嘴下方设置漏斗,一部分热水经漏斗流入热水收集系统输送回水箱,再经变频水栗重新栗入电加热器进入系统,另一部分热水经设置在水嘴前的回水管进入回水管网,经热水循环栗输送回电加热器循环,形成完整的热水供应系统,配水管网干管、热水循环栗前和各水嘴前设有温度传感器,各立管顶端和干管设置压力传感器,储热水箱后及热水循环栗前设置电磁流量计,各水嘴前设有电磁阀。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变频水栗前后设有止回阀防止回流。
[0013]进一步的,所述配水管网上设有膨胀罐防止冷水被加热后体积膨胀破坏装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配水管网设有自动排气阀排除装置内的气体,防止冷水加热后产生的水蒸气聚集在管内。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可实现主要参数全自动检测,并用电磁阀代替普通阀门,保证闸门能及时、快速关闭,保证了实验准确性。该模型还可以通过阀门的转换,实现一套装置模拟多种热水供应系统,包括上行下给立管循环式、下行上给立管循环式、上行下给干管循环式及下行上给干管循环式热水供应系统。此外,该模型还在现有热水供应系统上增加了热水收集管网,既保证了节约用水,又减少了系统运行能耗,工作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安装示意图。
[0017]图中:1-水箱、2-变频水栗、3-止回阀、4-电加热器、5-储热水箱、6-电磁阀、7-热水循环栗、8-温度传感器、9-压力传感器、10-电磁流量计、11-膨胀罐、12-水嘴、13-漏斗、14-
自动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9]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由水箱1、变频水栗2、电加热器
4、配水管网、回水管网、热水收集管网和热水循环栗7组成,所述变频水栗2从水箱I中把冷水栗入电加热器4加热后,有压热水进入储热水箱5并流入配水管网,配水管网热水出口为水嘴12,所述水嘴12下方设置漏斗13,一部分热水经漏斗13流入热水收集系统输送回水箱I,再经变频水栗2重新栗入电加热器4进入系统,另一部分热水经设置在水嘴12前的回水管进入回水管网,经热水循环栗7输送回电加热器4循环,形成完整的热水供应系统,配水管网干管、热水循环栗前和各水嘴前设有温度传感器8,各立管顶端和干管设置压力传感器9,储热水箱5后及热水循环栗7前设置电磁流量计10,各水嘴12前设有电磁阀6,所述变频水栗2前后设有止回阀3防止回流,所述配水管网上设有膨胀罐11防止冷水被加热后体积膨胀破坏装置,所述配水管网设有自动排气,14排除装置内的气体,防止冷水加热后产生的水蒸气聚集在管内。
[0020]工作实施时,水箱I采用不锈钢板焊接而成,尺寸为1.2m*1.2m*l.2m,水箱I除了贮存冷水外,还用于回收热水,从水嘴12放出的热水经排水管道收集至该水箱I中,变频水栗2选取ISG40-125A型变频水栗,流量为5.6m3/h,扬程为16m,功率为0.75kW,电加热器4采用万家乐牌D80-HG9A型储水式电热水器,共三台并联使用,该型号热水器容积为80L,采用电脑智能控制,配有遥控器,可实现远距离控制,储热水箱5用于贮存经电加热器4加热后的热水,储热水箱5尺寸1.Sm,采用不锈钢板焊接而成并做保温处理,储热水箱5设置进水管、出水管和泄水管各一个,该模型中阀门采用电磁阀6,可通过控制台电脑对电磁阀控制,实现配水管网上行下给和下行上给两种供水方式之间的自由切换及回水管网立管循环和干管循环两种供水方式之间的自由切换,热水循环栗7选SGR40-4-15型管道栗,流量4m3/h,扬程15m,功率0.55KW,温度传感器8用于检测储热水箱出水温度、最不利点温度及回水温度,压力传感器9用于测量变频水栗出口、各立管最高处、最不利点处和热水循环栗进水管处的压力,电磁流量计10用于测量配水干管的配水流量和循环流量,测量值可在控制台电脑上直接读取并记录,膨胀罐11用于防止冷水被加热后体积膨胀破坏装置,漏斗13可防止水嘴放出的热水喷溅,水嘴12放出的热水经漏斗流入管道输送回水箱,再经电加热器4加热重新循环,既保证了节约用水,又减少了系统运行能耗,工作稳定可靠。自动排气阀14可排除装置内的气体,防止冷水加热后产生的水蒸气聚集在管内影响装置的使用。
[0021]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新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由水箱(I)、变频水栗(2)、电加热器(4)、配水管网、回水管网、热水收集管网和热水循环栗(7)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水栗(2)从水箱(I)中把冷水栗入电加热器(4)加热后,有压热水进入储热水箱(5)并流入配水管网,配水管网热水出口为水嘴(12),所述水嘴(12)下方设置漏斗(13),一部分热水经漏斗(13)流入热水收集系统输送回水箱(I),再经变频水栗(2)重新栗入电加热器(4)进入系统,另一部分热水经设置在水嘴(12)前的回水管进入回水管网,经热水循环栗(7)输送回电加热器(4)循环,形成完整的热水供应系统,配水管网干管、热水循环栗(7)前和各水嘴(12)前设有温度传感器(8),各立管顶端和干管设置压力传感器(9),储热水箱(5)后及热水循环栗(7)前设置电磁流量计(10),各水嘴(12)前设有电磁阀(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水栗(2)前后设有止回阀(3)防止回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管网上设有膨胀罐(11)防止冷水被加热后体积膨胀破坏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管网设有自动排气阀(14)排除装置内的气体,防止冷水加热后产生的水蒸气聚集在管内。
【文档编号】F24D17/00GK205425141SQ201620302864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1日
【发明人】徐玮榕, 徐得潜, 耿婧婷, 余育速, 许仁杰, 邹海星
【申请人】合肥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