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热泵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39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热泵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热泵空调系统,该系统包括HVAC总成、蒸发热交换器、冷凝热交换器、压缩机、第一水泵、第二水泵、车外换热器、第一流道选择器、第二流道选择器、第三流道选择器和第四流道选择器;压缩机、蒸发热交换器和冷凝热交换器顺序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车内需要制冷时,蒸发热交换器、第一水泵、第一流道选择器、HVAC总成和第二流道选择器顺序连接形成车内制冷循环回路;冷凝热交换器、第二水泵、第三流道选择器、车外换热器和第四流道顺序连接形成车外散热循环回路。本实用新型设置流道选择器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冷却液回路的压力较稳定,不会出现较高的压力。
【专利说明】
车用热泵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用热栗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汽车热栗空调结构,普遍采用在制冷剂侧改变制冷剂的流向来实现,如图1所示,热栗空调结构一般包括制冷剂循环回路和冷却液循环回路,压缩机101、冷凝器105、膨胀阀112和蒸发器111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蒸发器111设于HVAC总成中,车外换热器103、节流组件106、车内换热器104构成冷却液循环回路,该热栗空调结构设置了四通阀102,四通阀102设置为四个接口,分别为第一接口 107、第二接口 108、第三接口 109和第四接口 110。制冷时,压缩机101的排气通过四通阀102的第一接口 107,从第二接口 108排出,最后进入车外换热器103,冷凝后通过节流组件106,变成低温低压气液,低温低压气液在车内换热器104中蒸发,再通过四通阀的第三接口 109和第四接口 110,回到压缩机101的吸气口;制热时,压缩机101的排气通过四通阀102的第一接口 107,从第三接口 109排出,进入车内换热器104,冷凝后通过节流组件106,变成低温低压气液,并在车外换热器103中蒸发,蒸发后的气体再通过四通阀102的第二接口 108和第四接口 110,回到压缩机1I的吸气口。HVAC (HeatingVentilat1n and Air Condit1ning,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总成,其包含了蒸发器111和暖风芯,即冷源和热源,调节出风温度时,需要用到冷暖风混合。
[0003]上述现有的空调热栗通过四通阀来切换工作模式的不利之处在于:由于制冷剂侧压力高,改变其流向所涉及的元件(四通阀)不可靠、系统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汽车热栗空调结构在制冷剂一侧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时,由于制冷剂侧压力较高,改变其流向所涉及的元件不可靠、系统较复杂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包括HVAC总成、蒸发热交换器、冷凝热交换器、压缩机、第一水栗、第二水栗、车外换热器、第一流道选择器、第二流道选择器、第三流道选择器和第四流道选择器;所述压缩机、蒸发热交换器和冷凝热交换器顺序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0006]车内需要制冷时:所述蒸发热交换器、第一水栗、第一流道选择器、HVAC总成和第二流道选择器顺序连接形成车内制冷循环回路;同时,所述冷凝热交换器、第二水栗、第三流道选择器、车外换热器和第四流道顺序连接形成车外散热循环回路。
[0007]作为优选方案,车内需要制热时:所述蒸发热交换器、第一水栗、第一流道选择器、第四流道选择器、车外换热器、第三流道选择器和第二流道选择器顺序连接形成车外吸热循环回路;同时,所述冷凝热交换器、第二水栗、第三流道选择器、第二流道选择器、HVAC总成、第一流道选择器和第四流道选择器顺序连接形成车内制热循环回路。
[0008]作为优选方案,
[0009]所述第一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一冷却液管路与所述第一水栗连接,所述第一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二冷却液管路与所述HVAC总成连接,所述第一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三冷却液管路、第四冷却液管路与所述第四流道选择器连接;
[0010]所述第二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五冷却液管路与所述HVAC总成连接,所述第二流道选择器通过第六冷却液管路与所述蒸发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第二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七冷却液管路、第八冷却液管路与所述第三流道选择器连接;
[0011]所述第三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九冷却液管路与所述第二水栗连接,所述第三流道选择器通过第十冷却液管路与所述车外换热器连接;
[0012]所述第四流道选择器通过第十一冷却液管路与所述车外换热器连接,所述第四流道选择器通过第十二冷却液管路与所述冷凝热交换器;
[0013]所述第一流道选择器包括第一外壳和可转动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设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本体以及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本体周向上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接,可根据系统的工作状态来转动所述第一本体以将第一冷却液管路、第二冷却液管路、第三冷却液管路和第四冷却液管路与第一流道选择器不同的接口连接;
[0014]其中,所述第二流道选择器、第三流道选择器、第四流道选择器与所述第一流道选择器结构相同。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HVAC总成通过第十四冷却液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液管路连接,所述第十四冷却液管路上设有电磁阀。
[00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内制热循环回路上设有PTC加热器。
[00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PTC加热器设于所述冷凝热交换器和第二水栗之间。
[00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HVAC总成包括壳体、风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壳体的一端为进风端,所述进风端为蜗壳结构,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排风口,所述风机设于所述蜗壳结构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顺序设于所述风机和排风口之间,所述蜗壳结构的侧部设有多个冷却液接口 ;
[0019]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内部只能通过低温的冷却液;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内部根据车内制冷或制热的工况以对应通过低温或高温的冷却液。
[002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多个冷却液接口设于所述蜗壳结构的同一侧。
[002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冷却液接口设为四个,其中两个冷却液接口与第一换热器连接,另外两个冷却液接口与第二换热器连接。
[002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用热栗空调系统,设置流道选择器以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冷却液回路中的压力较稳定,不会出现较高的压力,由此避免了在制冷剂回路中切换工作模式时,由于制冷剂侧压力较高,改变其流向所涉及的元件不可靠、系统较复杂的问题。此外,本实施例减短了压力较高的制冷剂管路,减小了系统泄漏可能性。
[0023]进一步地,设置流道选择器在进行车外吸热循环回路和车内制热循环回路的工作切换,可避免了制热模式切换成除霜模式时制冷剂的高低压跳变带来的噪音、可靠性等问题。
[0024]进一步地,设置了全新的HVAC总成,取消了传统HVAC总成的冷暖混风风门,流过其中的空气只有一个通路,结构简单且风阻噪音可以降低。
【附图说明】
车用热泵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附图
[0025]图1是现有车用热栗空调系统的结构简图;
[0026]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用热栗空调系统的结构简图;
[002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流道选择器的立体图;
[002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流道选择器的主剖视图;
[002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流道选择器的侧剖视图;
[0030]图6是本实用新型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制冷状态下的结构简图;
[0031 ]图7是本实用新型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制热状态下的结构简图;
[0032]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HVAC总成的立体图;
[0033]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HVAC总成的俯视图;
[0034]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HVAC总成的主剖视图。
[0035]其中,101、压缩机;102、四通阀;103、车外换热器;104、车内换热器;105、冷凝器;106、节流组件;107、第一接口;108、第二接口;109、第三接口;110、第四接口;111、蒸发器;112、膨胀阀;
[0036]1、第一水栗;2、蒸发热交换器;3、第四流道选择器;4、车外换热器;5、第三流道选择器;6、第二流道选择器;7、第一流道选择器;71、第一外壳;72、第一本体;73、第一接口 ;74、第二接口;75、第三接口;76、第四接口 ;8、电磁阀;9、HVAC总成;91、壳体;92、排风口;93、冷却液接口; 94、风机;95、第一换热器;96、第二换热器;10、储液器;11、压缩机;12、冷凝热交换器;13、第二水栗;14、第一制冷剂管路;15、第二制冷剂管路;16、第三制冷剂管路;17、第四制冷剂管路;18、第十三冷却液管路;19、第十二冷却液管路;20、第^^一冷却液管路;21、第三冷却液管路;22、第四冷却液管路;23、第十冷却液管路;24、第八冷却液管路;25、第七冷却液管路;26、第一冷却液管路;27、第十四冷却液管路;28、第五冷却液管路;29、第六冷却液管路;30、第十五冷却液管路;31、第九冷却液管路;32、第二冷却液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38]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包括HVAC(Heating Ventilat1n and Air Condit1ning,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总成9、蒸发热交换器2、冷凝热交换器12、压缩机11、第一水栗1、第二水栗13、车外换热器4、第一流道选择器7、第二流道选择器6、第三流道选择器5和第四流道选择器3;压缩机11、蒸发热交换器2和冷凝热交换器12顺序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具体地,压缩机11通过第一制冷剂管路14与蒸发热交换器2连接,压缩机11通过第二制冷剂管路15与冷凝热交换器12连接,冷凝热交换器12通过第三制冷剂管路16与蒸发热交换器2连接。第一流道选择器7、第二流道选择器6、第三流道选择器5和第四流道选择器3可根据系统的工作状态来选择接通或断开回路。
[0039]其中,在制冷时,蒸发热交换器2、第一水栗1、第一流道选择器7、HVAC总成9和第二流道选择器6顺序连接形成车内制冷循环回路;冷凝热交换器12、第二水栗13、第三流道选择器5、车外换热器4和第四流道顺序连接形成车外散热循环回路。其中,在车内制冷循环回路和车外散热循环回路中所通入的介质为冷却液。
[0040]在制热时,蒸发热交换器2、第一水栗1、第一流道选择器7、第四流道选择器3、车外换热器4、第三流道选择器5和第二流道选择器6顺序连接形成车外吸热循环回路;冷凝热交换器12、第二水栗13、第三流道选择器5、第二流道选择器6、HVAC总成9、第一流道选择器7和第四流道选择器3顺序连接形成车内制热循环回路。其中,在车外吸热循环回路和车内制热循环回路中所通入的介质为冷却液。
[0041]本实用新型的热栗空调系统在冷却液的回路中设置流道选择器以进行工作模式的切换,取消了制冷剂通道上的四通换向阀,冷却液回路中的压力较稳定,不会出现较高的压力,由此避免了在制冷剂回路中切换工作模式时,由于制冷剂侧压力较高,改变其流向所涉及的元件不可靠、系统较复杂的问题,同时避免了制热模式切换成除霜模式时制冷剂的高低压跳变带来的噪音、可靠性等问题。此外,本实施例减短了压力较高的制冷剂管路,减小了系统泄漏可能性。
[0042]第一水栗1、第二水栗13、车外换热器4、第一流道选择器7、HVAC总成9、第二流道选择器6、第三流道选择器5和第四流道选择器3均可布置在乘员舱外,若制冷剂泄漏,不影响乘员舱,利于二氧化碳此类新制冷剂的应用。
[0043]其中,蒸发热交换器2通过第十三冷却液管路18与第一水栗I连接,第二水栗13通过第十五冷却液管路30与冷凝热交换器112连接。
[0044]第一流道选择器7通过第一冷却液管路26与第一水栗I连接,第一流道选择器7通过第二冷却液管路32与HVAC总成9连接,第一流道选择器7通过第三冷却液管路21、第四冷却液管路22与第四流道选择器3连接;
[0045]第二流道选择器6通过第五冷却液管路28与HVAC总成9连接,第二流道选择器6通过第六冷却液管路29与蒸发热交换器2连接,第二流道选择器6通过第七冷却液管路25、第八冷却液管路24与第三流道选择器5连接;
[0046]第三流道选择器5通过第九冷却液管路31与第二水栗13连接,第三流道选择器5通过第十冷却液管路23与车外换热器4连接,即第三流道选择器5连接有第七冷却液管路25、第八冷却液管路24、第九冷却液管路31和第十冷却液管路23;
[0047]第四流道选择器3通过第十一冷却液管路20与车外换热器4连接,第四流道选择器3通过第十二冷却液管路19与冷凝热交换器12,即第四流道选择器3连接有第三冷却液管路21、第四冷却液管路22、第^^一冷却液管路20和第十二冷却液管路19。
[0048]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一流道选择器7包括第一外壳71和可转动的第一流道,第一流道设于第一外壳71的内部,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本体72以及均匀分布在第一本体72周向上的第一接口 73、第二接口 74、第三接口 75和第四接口 76,第一接口 73与第二接口 74连通,第三接口 75和第四接口 76连通,可根据系统的工作状态来转动第一本体以将第一冷却液管路26、第二冷却液管路32、第三冷却液管路21和第四冷却液管路22与第一流道选择器7不同的接口连接;其中,第二流道选择器6、第三流道选择器5、第四流道选择器3与第一流道选择器7结构相同。具体地:
[0049]第二流道选择器6包括第二外壳和可转动的第二流道,第二流道设于第二外壳的内部,第二流道包括第二本体以及均匀分布在第二本体周向上的第五接口、第六接口、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连通,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可根据系统的工作状态来转动第二本体以将第五冷却液管路28、第六冷却液管路29、第七冷却液管路25和第八冷却液管路24与第二流道选择器6不同的接口连接;
[0050]第三流道选择器5包括第三外壳和可转动的第三流道,第三流道设于第三外壳的内部,第三流道包括第三本体以及均匀分布在第三本体周向上的第九接口、第十接口、第十一接口和第十二接口,第九接口和第十接口连通,第十一接口和第十二接口连通,可根据系统的工作状态来转动第三本体以将第七冷却液管路25、第八冷却液管路24、第九冷却液管路31和第十冷却液管路23与第三流道选择器5不同的接口连接;
[0051]第四流道选择器3包括第四外壳和可转动的第四流道,第四流道设于第四外壳的内部,第四流道包括第四本体以及均匀分布在第四本体周向上的第十三接口、第十四接口、第十五接口和第十六接口,第十三接口和第十四接口连通,第十五接口和第十六接口连通,可根据系统的工作状态来转动第四本体以将第i^一冷却液管路20、第十二冷却液管路19、第三冷却液管路21和第四冷却液管路22与第四流道选择器3不同的接口连接。
[0052]优选地,第一流道选择器7还包括第一电机,该第一电机与第一本体连接,用于驱动第一本体转动;第二流道选择器6还包括第二电机,该第二电机与第二本体连接,用于驱动第二本体转动;第三流道选择器5还包括第三电机,该第三电机与第三本体连接,用于驱动第三本体转动;第四流道选择器3还包括第四电机,该第四电机与第四本体连接,用于驱动第四本体转动。
[0053]如图6所示,在车内需要制冷时,第一电机驱动第一本体72转动,使得第一接口73与第一冷却液管路26连接,第二接口 74与第二冷却液管路32连接,由此使得第一水栗I与HVAC总成9连通,第二电机驱动第二本体转动,使得第五接口与第五冷却液管路28连接,第六接口与第六冷却液管路29连接,由此使得HVAC总成9与蒸发热交换器2连通;此时,冷却液的流向如图6中白色箭头所示,冷却液从蒸发热交换器2中降温后,依次流经第十三冷却液管路18、第一水栗1、第一冷却液管路26、第一流道选择器7、第二冷却液管路32、HVAC总成9、第五冷却液管路28、第二流道选择器6和第六冷却液管路29回流至蒸发热交换器2中,由此构成车内制冷循环回路,向车内提供制冷;
[0054]此外,第三电机驱动第三本体转动,使得第九接口与第九冷却液管路31连接,第十接口与第十冷却液管路23连接,由此使第二水栗13与车外换热器4连通;第四电机驱动第四本体转动,使得第十三接口与第^^一冷却液管路20连接,第十四接口与第十二冷却液管路19连接,由此使得车外换热器4与冷凝热交换器12连通;此时,冷却液的流向如图6中黑色箭头所示,冷却液从冷凝热交换器12中加热后,依次流经第十五冷却液管路30、第二水栗13、第九冷却液管路31、第三流道选择器5、第十冷却液管路23、车外换热器4、第^^一冷却液管路20、第四流道选择器3和第十二冷却液管路19,回到冷凝热交换器12中,由此构成车外散热循环回路,将热量散发到外界。
[0055]如图7所示,在车内需要制热时,第一电机驱动第一本体转动,使得第一接口与第三冷却液管路21连接,第二接口 74与第一冷却液管路26连接,第三接口 75与第四冷却液管路22连接,第四接口与第二冷却液管路32连接;第二电机驱动第二本体转动,使得第五接口与第七冷却液管路25连接,第六接口与第五冷却液管路28连接,第七接口与第六冷却液管路29连接,第八接口与第八冷却液管路24连接;第三电机驱动第三本体转动,使得第九接口与第七冷却液管路25连接,第十接口与第九冷却液管路31连接,第十一接口与第十冷却液管路23连接,第十二接口与第八冷却液管路24连接;第四电机驱动第四本体转动,使得第十三接口与第四冷却液管路22连接,第十四接口与第十二冷却液管路19连接,第十五接口与第^^一冷却液管路20连接,第十六接口与第三冷却液管路21连接;此时,冷却液流向如图7中白色箭头所示,冷却液从蒸发热交换器2中降温后,依次流经18、第一水栗1、26、第一流道选择器7、21、第四流道选择器3、20、车外换热器4、23、第三流道选择器5、24、第二流道选择器6和29,回到蒸发热交换器2中,构成车外吸热循环回路,从车外吸取热量;此外,冷却液流向如图7中黑色箭头所示,冷却液从冷凝热交换器12中加热后,依次流经第十五冷却液管路30、第二水栗13、第九冷却液管路31、第三流道选择器5、第七冷却液管路25、第二流道选择器6、第五冷却液管路28、HVAC总成9、第二冷却液管路32、第一流道选择器7、第四冷却液管路22、第四流道选择器3和第十二冷却液管路19,回到冷凝热交换器12中,由此构成车内制热循环回路,向车内提供制热。
[0056]车内制热循环回路上设有PTC加热器,由此可弥补热栗低温制冷不足的问题,并综合汽车上其它热源如发动机、电机、电池等实现整车的热管理最优化。优选地,为了使结构更加合理,PTC加热器设于冷凝热交换器12和第二水栗13之间。
[0057]优选地,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HVAC总成9包括壳体91、风机94、第一换热器95和第二换热器96,本实施例的换热器分为两类,其中,第一换热器95为只会路过低于环境温度的冷却液,第二换热器96为车内制冷、制热时,分别对应流过低温、高温的冷却液,本实施例所述的低温和高温是相对而言,每一类的具体形式可以设为一个或多个,如本实用新型所述,优选的每类换热器只设置一个;壳体91的一端为进风端,该进风端为蜗壳结构,蜗壳结构的侧部设有多个冷却液接口 93,壳体91的另一端设有排风口 92,风机94设于蜗壳结构中,第一换热器95和第二换热器96顺序设于风机94和排风口 92之间,即第一换热器95设于靠近风机94的一侧,这是因为,当需要车内制热时,HVAC总成9内的空气先经过第一换热器95进行降温除湿。优选地,该多个冷却液接口 93设于蜗壳结构的同一侧,以方便接管。冷却液接口 93设为四个,其中两个冷却液接口 93与第一换热器95连接,另外两个冷却液接口 93与第二换热器96连接。该HVAC总成9只设置了一个空气流道(即冷却液接口到排风口空气所经过的通道),与现有包括了蒸发器(冷源)和暖风芯(热源)的HVAC总成9相比,本实施例的HVAC总成9不需要冷暖风混合,只用于送风,由此减小了传统汽车空调系统的HVAC总成9所占用的空间,且由于通道简单,可以减小噪音、鼓风机能耗,方便模式切换。
[0058]HVAC总成9还通过第十四冷却液管路27与第一冷却液管路26连接,且第十四冷却液管路27上设有电磁阀8,其目的是:I)在南方湿冷天气需要除雾时,通常需要制热的同时除湿,其除雾效果才好。如图7所示,打开电磁阀8,流过第一换热器95的空气便被降温除湿,被低温冷却的冷却液再通过第二换热器96升温。2)夏天制冷时,打开电磁阀8,HVAC总成9内的两个换热器同时流过低温的冷却液,给车内空气降温,由此可提升整车降温能力。
[0059]综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车用空调热栗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0060]1、取消了制冷剂通道上的四通换向阀,避免了制热模式切换成除霜模式时制冷剂的高低压跳变带来的问题;
[0061]2、在载冷液侧可以方便综合PTC加热器弥补热栗低温制冷不足、综合汽车上其它热源如发动机、电机、电池等实现整车的热管理最优化;
[0062]3、将制冷剂管路布置在乘员舱外,若制冷剂泄漏,不影响乘员舱,利于二氧化碳此类新制冷剂的应用;
[0063]4、新HVAC总成减小了传统汽车空调系统的HVAC总成所占用的空间,且由于通道简单,可以减小噪音、鼓风机能耗,方便模式切换;
[0064]5、减短了压力较高的制冷剂管路,减小了系统泄漏可能性。
[006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HVAC总成、蒸发热交换器、冷凝热交换器、压缩机、第一水栗、第二水栗、车外换热器、第一流道选择器、第二流道选择器、第三流道选择器和第四流道选择器;所述压缩机、蒸发热交换器和冷凝热交换器顺序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车内需要制冷时:所述蒸发热交换器、第一水栗、第一流道选择器、HVAC总成和第二流道选择器顺序连接形成车内制冷循环回路;同时,所述冷凝热交换器、第二水栗、第三流道选择器、车外换热器和第四流道顺序连接形成车外散热循环回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车内需要制热时:所述蒸发热交换器、第一水栗、第一流道选择器、第四流道选择器、车外换热器、第三流道选择器和第二流道选择器顺序连接形成车外吸热循环回路;同时,所述冷凝热交换器、第二水栗、第三流道选择器、第二流道选择器、HVAC总成、第一流道选择器和第四流道选择器顺序连接形成车内制热循环回路。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一冷却液管路与所述第一水栗连接,所述第一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二冷却液管路与所述HVAC总成连接,所述第一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三冷却液管路、第四冷却液管路与所述第四流道选择器连接; 所述第二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五冷却液管路与所述HVAC总成连接,所述第二流道选择器通过第六冷却液管路与所述蒸发热交换器连接,所述第二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七冷却液管路、第八冷却液管路与所述第三流道选择器连接; 所述第三流道选择器通过第九冷却液管路与所述第二水栗连接,所述第三流道选择器通过第十冷却液管路与所述车外换热器连接; 所述第四流道选择器通过第十一冷却液管路与所述车外换热器连接,所述第四流道选择器通过第十二冷却液管路与所述冷凝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流道选择器包括第一外壳和可转动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设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一本体以及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本体周向上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接,可根据系统的工作状态来转动所述第一本体以将第一冷却液管路、第二冷却液管路、第三冷却液管路和第四冷却液管路与第一流道选择器不同的接口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流道选择器、第三流道选择器、第四流道选择器与所述第一流道选择器结构相同。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HVAC总成通过第十四冷却液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液管路连接,所述第十四冷却液管路上设有电磁阀。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制热循环回路上设有PTC加热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TC加热器设于所述冷凝热交换器和第二水栗之间。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HVAC总成包括壳体、风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壳体的一端为进风端,所述进风端为蜗壳结构,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排风口,所述风机设于所述蜗壳结构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顺序设于所述风机和排风口之间,所述蜗壳结构的侧部设有多个冷却液接口 ;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内部只能通过低温的冷却液;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内部根据车内制冷或制热的工况以对应通过低温或高温的冷却液。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冷却液接口设于所述蜗壳结构的同一侧。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热栗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接口设为四个,其中两个冷却液接口与第一换热器连接,另外两个冷却液接口与第二换热器连接。
【文档编号】F25B30/02GK205718067SQ201620267592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谢贯超, 郑淳允, 解波, 夏文山
【申请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