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971327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吸收式热泵,尤其涉及容易进行吸收器的检查的吸收式热泵。

背景技术:
作为取出温度比驱动热源温度高的被加热介质的热源机械,有吸收式热泵。吸收式热泵的主要构成包括使制冷剂液体蒸发的蒸发器、以溶液吸收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器、使制冷剂从溶液脱离的再生器、使制冷剂蒸汽凝结的冷凝器。对于吸收式热泵而言,根据工作时的压力关系以及制造上的情况,一般,吸收器与蒸发器在一个罐体内形成,冷凝器与再生器在一个罐体内形成,吸收器以及蒸发器的罐体在冷凝器以及再生器的罐体的上方配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7148号公报(段落0023,图1等)对于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而言,与其它的主要构成件相比,由于工作时的温度以及压力高,因此确认是否产生腐蚀等的检查实施的要求比较高。然而,对于上述的一般的吸收式热泵而言,为了进行吸收器的检查而费力,假设在产生腐蚀等而需要更换吸收器的情况下,也需要一同更换蒸发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容易进行吸收器的检查的吸收式热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例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涉及的吸收式热泵具备:吸收器10,其利用在溶液Sa吸收制冷剂的蒸汽亦即制冷剂蒸汽Ve时产生的吸收热来对被加热介质W进行加热,该吸收器10具有吸收器罐体17,在吸收器罐体17的内部进行溶液Sa对制冷剂蒸汽Ve的吸收;再生器30,其对吸收了制冷剂的溶液Sw进行加热而使制冷剂从溶液Sw脱离,该再生器30具有再生器罐体37,在再生器罐体37的内部进行制冷剂从溶液Sw的脱离;冷凝器40,在再生器30中从溶液Sw脱离的制冷剂蒸汽Vg导入于该冷凝器40并在该冷凝器40中凝结而生成制冷剂的液体亦即制冷剂液体Vf,该冷凝器40具有冷凝器罐体47,在冷凝器罐体47的内部进行制冷剂蒸汽Vg的凝结;以及蒸发器20,其对制冷剂液体Vf进行加热而生成向吸收器10供给的制冷剂蒸汽Ve,蒸发器20具有蒸发器罐体27,在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进行制冷剂蒸汽Ve的生成,其中,吸收器罐体17与再生器罐体37、冷凝器罐体47、以及蒸发器罐体27分离而单独地构成,并且设置成接近构造物的安装面F(参照图2)。此处,吸收器罐体“设置成接近安装面”是指,代表性的是在吸收器罐体与安装面之间确保需要的检查空间的基础上,以没有其它罐体进入的空间的程度接近的状态。若像这样构成,则能够容易接近检查的频率比较高的吸收器罐体,并且,能够保留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再生器而更换吸收器罐体。另外,容易抑制吸收式热泵的高度。并且,能缓解最高温的吸收器罐体的长边方向的热应力。另外,例如图2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吸收式热泵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吸收式热泵构成为,蒸发器罐体27配置在比再生器罐体37以及冷凝器罐体47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其水平投影面积比再生器罐体37以及冷凝器罐体47的水平投影面积大。若像这样构成,则通过扩大蒸发器的面积能够抑制高度,从而能够抑制吸收式热泵整体的高度。若抑制蒸发器的高度,则在采用将加热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液体的传热管没入制冷剂液体中的状态的满液式蒸发器的情况下,能够使传热管的最深部比较浅,从而能够抑制由制冷剂液体深度所引起的沸点上升。若蒸发器是满液式,则能够省略朝向传热管喷洒制冷剂液体的喷嘴,从而能够简化装置结构。另外,例如图1所示,在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吸收式热泵1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吸收式热泵具备:将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的制冷剂蒸汽Ve导入吸收器罐体17的制冷剂蒸汽流路25;使溶液Sa流入吸收器罐体17的溶液导入管35;使溶液Sw从吸收器罐体17导出的溶液导出管16;以及能够安装关闭流体的流路的关闭凸缘的凸缘或者开闭流体的流路的开闭阀25v、35v、16v,上述凸缘或上述开闭阀25v、35v、16v分别插入配置于制冷剂蒸汽流路25、溶液导入管35以及溶液导出管16。若像这样构成,则当进行吸收器罐体的更换时,能够切断吸收器罐体与其它罐体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抑制大气侵入吸收器罐体以外的罐体。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接近检查的频率比较高的吸收器罐体,并且,能够保留蒸发器、冷凝器以及再生器而更换吸收器罐体。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式热泵的示意系统图。图2是说明主要构成设备的配置的图,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式热泵的外观主视图,图2(B)是蒸发器、再生器、冷凝器的外观俯视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吸收式热泵;10…吸收器;16…稀溶液管;16v…开闭阀;17…吸收器罐体;20…蒸发器;25…制冷剂蒸汽管;25v…开闭阀;27…蒸发器罐体;30…再生器;35…浓溶液管;35v…开闭阀;37…再生器罐体;40…冷凝器;47…冷凝器罐体;F…安装面;S…溶液;Sa…浓溶液;Sw…稀溶液;V…制冷剂;Ve…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f…制冷剂液体;Vg…再生器制冷剂蒸汽;W…被加热介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各图中,对于彼此相同或者相当的部件标记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式热泵1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吸收式热泵1的示意系统图。吸收式热泵1具备作为进行吸收式热泵循环的主要构成设备的吸收器10、蒸发器20、再生器30、以及冷凝器40,还包括对被吸收器10加热的被加热介质W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器80。吸收式热泵1能够将利用价值比较低的低温(例如80℃~90℃左右)的热排水作为热源介质而供给至再生器30以及蒸发器20,而从气液分离器80取出将利用价值高的被加热介质蒸汽Wv(例如,压力超过约0.1MPa(计示压力),优选为0.8MPa(计示压力)左右)。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对于溶液,为了容易进行热泵循环上的区别,根据性状、热泵循环上的位置而称作“稀溶液Sw”、“浓溶液Sa”等,但当不限性状等时,统称为“溶液S”。另外,对于制冷剂,为了容易进行热泵循环上的区别,根据性状、热泵循环上的位置而称作“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再生器制冷剂蒸汽Vg”、“制冷剂液体Vf”等,但当不限性状等时,统称为“制冷剂V”。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溶液S(吸收剂与制冷剂V的混合物)而使用LiBr水溶液,作为制冷剂V而使用水(H2O)。另外,被加热介质W是液体的被加热介质W即被加热介质液体Wq、气体的被加热介质即被加热介质蒸汽Wv、混合有被加热介质液体Wq和被加热介质蒸汽Wv的混合被加热介质Wm的统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被加热介质W而使用水(H2O)。吸收器10在吸收器罐体17的内部具有构成被加热介质W的流路的加热管11、与喷洒浓溶液Sa的浓溶液喷洒喷嘴12。浓溶液喷洒喷嘴12在加热管11的上方配设,以使喷洒的浓溶液Sa降至加热管11。吸收器10在从浓溶液喷洒喷嘴12喷洒浓溶液Sa、且浓溶液Sa吸收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时产生吸收热。该吸收热由在加热管11流动的被加热介质W吸收,从而被加热介质W被加热。在吸收器10的下部形成有存积部13,该存积部13存积所喷洒的浓溶液Sa吸收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后浓度降低而形成的稀溶液Sw。加热管11以不没入稀溶液Sw的方式配设在比存积部13靠上方的位置。蒸发器20在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具有构成作为加热介质的热源热水h的流路的传热管21。蒸发器20在蒸发器罐体27的内部不具有喷洒制冷剂液体Vf的喷嘴。因此,传热管21配设为在存积于蒸发器罐体27内的制冷剂液体Vf中浸泡(满液式蒸发器)。蒸发器20构成为,传热管21周边的制冷剂液体Vf由于在传热管21内流动的热源热水h的热而蒸发,从而产生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蒸发器罐体27的底面连接有向蒸发器罐体27内供给制冷剂液体Vf的制冷剂液体管45。再生器30在再生器罐体37的内部具有热源管31和喷洒稀溶液Sw的稀溶液喷洒喷嘴32,作为对稀溶液Sw进行加热的热源介质的热源热水h在热源管31的内部流动。再生器30构成为:在下部存积从所喷洒的稀溶液Sw蒸发出制冷剂V后浓度上升而形成的浓溶液Sa。再生器30构成为:通过热源热水h对稀溶液Sw进行加热,由此来生成浓溶液Sa与再生器制冷剂蒸汽Vg。再生器30的存积浓溶液Sa的部分与吸收器10的浓溶液喷洒喷嘴12通过供浓溶液Sa流动的浓溶液管35连接。浓溶液管35是使溶液S经由浓溶液喷洒喷嘴12流入吸收器罐体17的配管,与溶液导入管相当。在浓溶液管35配设有将再生器30的浓溶液Sa加压输送至吸收器10的溶液泵35p。稀溶液喷洒喷嘴32与吸收器10的存积部13通过供稀溶液Sw流动的稀溶液管16连接。稀溶液管16是使溶液S从吸收器罐体17导出的配管,与溶液导出管相当。冷凝器40在冷凝器罐体47的内部具有形成冷却介质流路的冷却水管41。在冷却水管41内流动作为冷却介质的冷却水c。冷凝器40构成为:导入在再生器30产生的再生器制冷剂蒸汽Vg,且用冷却水c对该再生器制冷剂蒸汽Vg进行冷却而使之凝结。冷却水管41以不浸泡在再生器制冷剂蒸汽Vg凝结而得的制冷剂液体Vf中的方式配设,以使得能够直接对再生器制冷剂蒸汽Vg进行冷却。在冷凝器40连接有将凝结而得的制冷剂液体Vf送向蒸发器20的制冷剂液体管45。在制冷剂液体管45配设有用于将制冷剂液体Vf加压输送至蒸发器20的制冷剂泵46。气液分离器80是供流过吸收器10的加热管11而被加热的被加热介质W导入,并将被加热介质蒸汽Wv与被加热介质液体Wq分离的设备。气液分离器80的下部与吸收器10的加热管11的一端通过将被加热介质液体Wq导入加热管11的被加热介质液体管82连接。在被加热介质液体管82配设有朝向加热管11加压输送被加热介质液体Wq的被加热介质泵83。内部成为气相部的气液分离器80的侧面与加热管11的另一端通过将加热后的被加热介质W导入气液分离器80的加热后被加热介质管84连接。另外,在气液分离器80连接有补给水管85,该补给水管85从系统外导入作为蒸汽而供给至系统外的量的用于补充被加热介质W的补给水Ws。另外,在气液分离器80的上部(代表性的是顶部)连接有向系统外供给被加热介质蒸汽Wv的被加热介质蒸汽供给管89连接。对于气液分离器80而言,可以导入被加热介质液体Wq的一部分在加热管11内蒸发而形成的混合有被加热介质液体Wq与被加热介质蒸汽Wv的混合被加热介质Wm,也可以形成为被加热介质液体Wq直接导入气液分离器80,对经减压而一部分气化从而得到的混合被加热介质Wm进行气液分离。为了使被加热介质液体Wq减压气化,能够使用小孔等节流单元。对于是否在加热管11内使被加热介质液体Wq的一部分蒸发,代表性的是能够根据下述情况进行调节,即:是否通过对被加热介质泵83的排出压力进行调节,而使加热管11内的压力比与被加热介质液体Wq的温度相当的饱和压力高。除了上述的基本结构之外,吸收式热泵1还具有以下的构造。以下,参照图1与图2,对吸收式热泵1所特有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说明主要构成设备的配置的图,图2(A)是吸收式热泵1的外观主视图,图2(B)是蒸发器20、再生器30、冷凝器40的外观俯视图。吸收式热泵1的吸收器罐体17与其它三个罐体(蒸发器罐体27、再生器罐体37、以及冷凝器罐体47)分离而相独立地构成。本说明书中“相独立”指的是,两个物体处于能够改变相对的配置关系的状态。蒸发器罐体27也相对于其它三个罐体(吸收器罐体17、再生器罐体37、以及冷凝器罐体47)相独立地构成。再生器罐体37与冷凝器罐体47一体构成。再生器罐体37以及冷凝器罐体47经由连通流路34连通。将成为一体的再生器罐体37以及冷凝器罐体47统称为共用罐体43。通过形成连通流路34,能够使再生器制冷剂蒸汽Vg从再生器30向冷凝器40移动。共用罐体43经由架台49(参照图2(A))而设置于安装面F。安装面F是用于设置吸收式热泵1的构造物的部分,在吸收式热泵1设于建筑物内的情况下,安装面F相当于该建筑物的地板、梁等构造体的表面,在吸收式热泵1设于屋外的情况下,安装面F相当于地面(也包括设有地基的部分),不论是否是平面。通过架台49在共用罐体43与安装面F之间确保检查空间。蒸发器罐体27在共用罐体43的上方配设。若观察水平投影面积(参照图2(B)),则蒸发器罐体27比再生器罐体37大,并且比冷凝器罐体47大。蒸发器罐体27的水平投影面积与共用罐体43的水平投影面积大致相同。对于蒸发器罐体27而言,水平投影面积比较大,相应地抑制了高度。与一般多为一体构成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同)吸收器罐体17比较,蒸发器罐体27的水平投影面积大,高度低。若蒸发器罐体27比较扁平,则与在内部存积的制冷剂液体Vf的增加量对应的液位的上升比较小,从而优选作为满液式的蒸发器20的构造。换句话说,制冷剂液体Vf的液面至传热管21的距离越大,由液压引起的沸点上升越大,而制冷剂液体Vf越难以蒸发,但通过使蒸发器罐体27扁平来抑制液位的增加比例,能够抑制制冷剂液体Vf的蒸发变难的情况。吸收器罐体17与共用罐体43横向并列地经由架台19(参照图2(A))而设置于安装面F。若在确保需要的检查空间的基础上极力使吸收器罐体17与共用罐体43的间隔狭窄,则能够减小吸收式热泵1的设置面积,从而优选。吸收器罐体17与安装面F之间的距离不限和共用罐体43与安装面F之间的距离是否相同,但若在确保需要的检查空间的基础上极力使吸收器罐体17与安装面F之间的距离狭窄,则在检查时不需要上升到高处,能够稳定地进行作业,从而优选。代表性的是,吸收器罐体17与安装面F之间的距离比共用罐体43的高度小。吸收器罐体17的上部与蒸发器罐体27的上部通过将在蒸发器20生成的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导入吸收器10的制冷剂蒸汽管25连接。为了使吸收器罐体17内的稀溶液Sw向在其横向配置的共用罐体43的再生器罐体37内移动,在稀溶液管16配设有将吸收器罐体17内的稀溶液Sw加压输送至再生器罐体37内的返回溶液泵16p。返回溶液泵16p主要在吸收式热泵1起动时运转。若吸收式热泵1进入稳定运转,则由于吸收器罐体17内与再生器罐体37内的压力差,能够使稀溶液Sw从吸收器10向再生器30移动,能够使返回溶液泵16p停止。在稀溶液管16上,返回溶液泵16p停止后成为稀溶液Sw的流路的旁通管16B,以绕过返回溶液泵16p的方式与返回溶液泵16p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稀溶液管16连接。在旁通管16B配设有使稀溶液Sw从吸收器10侧向再生器30侧的流动而不会反向流动的止回阀16c。如图1所示,在制冷剂蒸汽管25、且在吸收器罐体17的附近,配设有切断流路的开闭阀25v。在稀溶液管16、且在比与旁通管16B的分支部靠上游侧的吸收器罐体17的附近,配设有切断流路的开闭阀16v。在浓溶液管35、且在吸收器罐体17的附近,配设有切断流路的开闭阀35v。接着参照图1,对吸收式热泵1的作用进行说明。通常,吸收式热泵1的各开闭阀16v、25v、35v打开。首先,对制冷剂侧的循环进行说明。在冷凝器40中,接受在再生器30蒸发的再生器制冷剂蒸汽Vg,利用在冷却水管41流动的冷却水c对其进行冷却而使之凝结,从而成为制冷剂液体Vf。凝结而得的制冷剂液体Vf被制冷剂泵46送向蒸发器20,并从蒸发器罐体27的底部导入蒸发器罐体27内。控制制冷剂泵46,以使导入蒸发器罐体27的制冷剂液体Vf的液面在规定的范围内推移。当设定液面的“规定的范围”时,对于传热管21与制冷剂液体Vf的关系而言,从高效地将蒸发热从传热管21传递至制冷剂液体Vf的观点看,优选制冷剂液体Vf与传热管21的接触面积大,从避免由与传热管21的从制冷剂液体Vf的液面起算的深度对应的沸点上升而使制冷剂液体Vf的蒸发量变少的观点看,优选传热管21从制冷剂液体Vf的液面起算的深度浅。因此,规定的范围在能够产生使吸收器10中产生吸收热所需的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的范围内,在传热管21的一部分露出的液位以上且比传热管21的上端靠上方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以下即可。在蒸发器罐体27内存积的制冷剂液体Vf被在传热管21内流动的热源热水h加热蒸发后而成为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在蒸发器20产生的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通过制冷剂蒸汽管25而向吸收器10移动。接下来,对吸收式热泵1的溶液侧的循环进行说明。在吸收器10中,从浓溶液喷洒喷嘴12喷洒浓溶液Sa,该喷洒的浓溶液Sa对从蒸发器20移动来的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进行吸收。吸收了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的浓溶液Sa的浓度降低而成为稀溶液Sw。在吸收器10中,当浓溶液Sa吸收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时产生吸收热。利用该吸收热,对在加热管11流动的被加热介质液体Wq进行加热。此处,围绕用于取出被加热介质蒸汽Wv的气液分离器80的作用进行说明。从系统外经由补给水管85向气液分离器80导入补给水Ws。被导入气液分离器80的补给水Ws作为被加热介质液体Wq而在气液分离器80的下部存积。在气液分离器80的下部存积的被加热介质液体Wq由被加热介质泵83送向吸收器10的加热管11。被送向加热管11的被加热介质液体Wq由吸收器10中的上述吸收热加热。在加热管11被加热的被加热介质液体Wq作为一部分蒸发成被加热介质蒸汽Wv而形成的混合被加热介质Wm,或者作为温度上升的被加热介质液体Wq,朝向气液分离器80而在加热后被加热介质管84中流动。在加热后被加热介质管84中流动温度上升的被加热介质液体Wq的情况下,被加热介质液体Wq被导入气液分离器80时减压,作为一部分蒸发成被加热介质蒸汽Wv而形成的混合被加热介质Wm而被导入气液分离器80。被导入气液分离器80的混合被加热介质Wm被分离为被加热介质液体Wq与被加热介质蒸汽Wv。分离出的被加热介质液体Wq在气液分离器80的下部存积,且再次被送向吸收器10的加热管11。另一方面,分离出的被加热介质蒸汽Wv被向被加热介质蒸汽供给管89导出,且被供给至蒸汽利用位置。再次,返回吸收式热泵1的溶液侧的循环的说明。在吸收器10吸收蒸发器制冷剂蒸汽Ve的浓溶液Sa的浓度降低而成为稀溶液Sw,且在存积部13存积。稳定运转时,存积部13内的稀溶液Sw由于吸收器罐体17与再生器罐体37的内压差而在稀溶液管16中朝向再生器30流动。此时,稀溶液Sw绕过返回溶液泵16p而在旁通管16B中流动。此外,吸收式热泵1的吸收器罐体17在再生器罐体37横向配置,起动时,吸收器罐体17内以及再生器罐体37内没有使稀溶液Sw自然流动的程度的压力差,由此起动返回溶液泵16p,向再生器罐体37加压输送吸收器罐体17内的稀溶液Sw。也可以在排出侧设置止回阀(未图示)以避免返回溶液泵16p反转。输送到再生器30的稀溶液Sw从稀溶液喷洒喷嘴32被喷洒。从稀溶液喷洒喷嘴32喷洒的稀溶液Sw被在热源管31流动的热源热水h(在本实施方式中约85℃左右)加热,所喷洒的稀溶液Sw中的制冷剂蒸发(脱离)而成为浓溶液Sa,并在再生器30的下部存积。另一方面,从稀溶液Sw蒸发出的制冷剂V作为再生器制冷剂蒸汽Vg向冷凝器40移动。在再生器30的下部存积的浓溶液Sa通过溶液泵35p而经由浓溶液管35被加压输送至吸收器10的浓溶液喷洒喷嘴12。在浓溶液管35流动的浓溶液Sa流入吸收器10,并从浓溶液喷洒喷嘴12喷洒出。以下,重复相同的循环。对于上述的进行溶液S以及制冷剂V的循环的吸收式热泵1而言,运转中,吸收器10的温度以及压力均最高。若温度高,则产生腐蚀的概率高,由此优选适当地进行确认是否产生腐蚀等检查。另外,在吸收器罐体17内的压力高、相当于压力容器的情况下,需要敞开检查。总之,与其它的罐体(蒸发器罐体27、再生器罐体37、以及冷凝器罐体47)相比,倾向于吸收器罐体17进行检查的频率高。吸收式热泵1的吸收器罐体17在共用罐体43的横向配置,且离安装面F(参照图2(A))近,由此检查时,减少使用脚手架之类的高处的作业,进而能缓解辛苦。因此,比较容易接受检查的频率变高的情况。另外,吸收式热泵1的吸收器罐体17与其它三个罐体(蒸发器罐体27、再生器罐体37、以及冷凝器罐体47)相独立地构成,由此在吸收器罐体17、加热管11产生腐蚀等需要更换吸收器10整套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其它三个罐体(蒸发器罐体27、再生器罐体37、以及冷凝器罐体47)不变,仅更换具有加热管11的吸收器罐体17。除此之外,通过使吸收器罐体17与其它三个罐体相独立地构成,在高温的工作时,还起到缓解长边方向的热应力的效果。并且,若吸收器罐体17独立地构成,则当欲增大吸收器10的导热面积时,通过沿现有的吸收器罐体17的横向并列地设置,能够抑制高度方向的尺寸,并且简单地增加吸收器10的导热面积。另外,对于吸收式热泵1而言,在吸收器罐体17与其它的罐体连通的流路16、25、35、且在吸收器罐体17的附近,插入配置有开闭阀16v、25v、35v,由此当对吸收器罐体17进行敞开检查时,通过关闭各开闭阀16v、25v、35v后敞开吸收器罐体17,能够维持其它的罐体27、37、47的真空状态而进行检查。此外,在需要更换吸收器10整套的情况下,通过关闭各开闭阀16v、25v、35v后切断开闭阀16v、25v、35v与吸收器罐体17之间的管(代表性的是熔断),从而能够维持其它的罐体27、37、47的真空状态而进行吸收器10整套的更换。此外,若开闭阀16v、25v、35v通过凸缘连接而构成,则当更换吸收器10整套时,吸收器10的分离变得容易。此时,若对开闭阀16v、25v、35v仅在吸收器10侧设置凸缘,并在吸收器10的相反侧直接将开闭阀16v、25v、35v焊接于管,则能够抑制气密性的降低。另外,代替设置开闭阀16v、25v、35v,可以不设置开闭阀16v、25v、35v,而插入配置形成为能安装关闭流路的关闭凸缘的方式的凸缘。若预先设置这样的凸缘,则在需要更换吸收器10整套的情况下,通过在凸缘的部分将配管分离之后立刻安装关闭凸缘,能够防止吸收器罐体17以外的罐体27、37、47与外部空气长时间接触。另外,在能够允许各罐体27、37、47内与外部空气长时间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各开闭阀27、37、47以及凸缘。以上的说明中,蒸发器20构成为满液式,但也可以构成为如下喷洒式,即:在蒸发器罐体27内的上部配设喷洒制冷剂液体Vf的喷洒喷嘴,并且传热管21不浸泡在制冷剂液体Vf中。然而,比较扁平地构成而抑制了高度的蒸发器罐体27适合满液式,从而容易享受到吸收器罐体17降至共用罐体43的横向的优点。以上的说明中,再生器罐体37与冷凝器罐体47构成为一体,且蒸发器罐体27与它们相独立地构成,但蒸发器罐体27、再生器罐体37、以及冷凝器罐体47也可以构成为一体。以上的说明中,供给至蒸发器20的传热管21的加热介质以及供给至再生器30的热源管31的热源介质均为热源热水h,但是,也可以均为蒸汽,或者一方为热源热水h而另一方为蒸汽。即,加热介质以及热源介质只要是保有能够用于驱动吸收式热泵的热量的流体即可。以上的说明中,从吸收式热泵1获取的热输出(被加热介质W)为蒸汽(被加热介质蒸汽Wv),但是,也可以是热水(被加热介质液体Wq)。在从吸收式热泵1获取的热输出为热水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省略气液分离器80以及被加热介质泵83,将补给水管85连接于被加热介质液体管82,将补给水Ws作为被加热介质液体Wq供给至加热管11,从加热后被加热介质管84获取温度上升的被加热介质液体Wq。以上的说明中,吸收式热泵1是具备各一个吸收器10以及蒸发器20的单级的吸收式热泵,但吸收器10以及蒸发器20也可以构成为工作温度不同的两组或者三组以上,而吸收式热泵1是两级或者三级以上的多级的吸收式热泵。在多级的吸收式热泵中,与单级的吸收器相比,工作时的温度以及压力最高的吸收器的内部的温度以及压力更高,由此检查的要求高,具有最高温度以及压力的吸收器的罐体与其它的罐体相独立地构成的优势更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