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制冷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0515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吸收式制冷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少了再生器底面积的吸收式制冷机,其具有:利用被加热的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进行加热的再生器(1)、将利用再生器(1)生成的制冷剂蒸汽液化的冷凝器(11)、在被冷凝器(11)液化的制冷剂蒸发而生成制冷剂蒸汽时冷却二次制冷剂的蒸发器(13)、和由浓溶液吸收利用蒸发器(13)生成的制冷剂蒸汽的吸收器(15),再生器(1)利用从热介质所流经的传热管(5)的上方滴淋或散布的稀溶液沿传热管(5)的外侧表面流下而被加热的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加热。由此,再生器的设计中无需再考虑稀溶液深度等的影响,通过增加传热管的盘管状部的圈数或纵向叠层的管的级数,就能使传热管具有所需的传热面积,并减少再生器的底面积。
【专利说明】 吸收式制冷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收式制冷机,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利用经过加热的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进行加热的再生器的热介质燃烧型吸收式制冷机。
【背景技术】
[0002]在具有利用来自发动机、燃料电池、工业废热、地热、温泉等各种热源的热量的再生器的热介质燃烧型吸收式制冷机中,以往,为了防止因来自热源的热量温度发生变化,使热介质温度发生波动,以致吸收式制冷机不能将二次制冷剂冷却到所需温度的状况,需要检测热介质的温度,将检测出的热介质的温度保持在预定温度以上,例如,85°C以上的高温。并且,当来自热源的热量温度发生波动时,为了将热介质的温度保持在这样的预定高温,在热介质的流路中设置包括锅炉等的辅助加热装置,根据检测出的热介质的温度来驱动辅助加热装置,以补偿因放热源的温度波动而致不足的热量。
[0003]在这样的热介质燃烧型吸收式制冷机中,由于热介质的温度被保持在如上所述的预定高温以上,因此,为了提高被加热到预定高温以上的温度的热介质与稀溶液之间的换热效率,使用自由对流沸腾(pool boiling)式再生器。自由对流沸腾式再生器如日本特开平9-264634号公报等所述,是一种在蓄积有稀溶液的槽内配置内部流动着热介质的传热管,将该传热管浸入槽内所蓄积的稀溶液中,利用在传热管内流动的热介质的热量对槽内所蓄积的稀溶液进行加热的装置。此外,自由对流沸腾式再生器的传热管采用高度与槽内所蓄积的稀溶液的深度相应的盘管状传热管或将直线管沿纵向多级叠层而成的传热管等。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64634号公报实用新型内容
[0007]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这种现有的用于吸收式制冷机的自由对流沸腾式再生器中,随着蓄积于再生器的槽内的稀溶液的深度的增加,稀溶液的压力也将增加。因此,稀溶液的深度将会影响稀溶液的沸腾,随着稀溶液深度的加深,利用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进行加热的效率将降低。由于这样随着稀溶液深度的加深,利用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进行加热的效率将下降,因此,需要使再生器内稀溶液的深度尽可能浅。
[0009]但是,当再生器内稀溶液的深度变浅时,就需要与其液体深度相应地降低传热管的高度,由此导致传热管的盘管状部的圈数减少,或纵向叠层的管数的减少。并且,为了补偿因传热管的盘管状部的圈数的减少或纵向叠层的管数的减少而减少的传热面积,即稀溶液和传热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就需要增大盘管的直径或者增加传热管横向排列的管数。因此,在现有的吸收式制冷机中,增大再生器的宽度和进深,即底面积,设置吸收式制冷机的所需的面积,即设置面积的增大受到再生器的底面积的制约。这样,在现有的吸收式制冷机中,由于是通过增大再生器底面积来增大吸收式制冷机的设置面积,因此有可能使得设置地点受限。
[0010]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在具有利用由热源的热量加热的热介质使稀溶液再生的再生器的吸收式制冷机中减少再生器的底面积。
[0011]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2]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0013]再生器,该再生器利用由放热源和自然能源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热源的热量加热的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进行加热;
[0014]冷凝器,该冷凝器将上述再生器中生成的制冷剂蒸汽冷却并液化;
[0015]蒸发器,该蒸发器将由上述冷凝器液化的制冷剂滴淋或散布于二次制冷剂所流经的传热管,使制冷剂蒸发,从而将上述二次制冷剂冷却;和
[0016]吸收器,该吸收器使得利用该蒸发器生成的制冷剂蒸汽被浓溶液吸收,其中,
[0017]在上述再生器中,从上述热介质所流经的传热管的上方滴淋或散布的上述稀溶液沿着上述传热管的外侧表面流下,利用经过加热的上述热介质的热量对上述稀溶液进行加热,且上述再生器具有用于滴淋上述稀溶液的多个滴淋元件,上述再生器的上述传热管以多根管并列的方式配置,上述滴淋元件以上述稀溶液分别滴淋至上述多根管的方式配置。
[0018]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则无需将传热管浸入稀溶液中,再生器内不蓄积稀溶液,因此,在再生器的设计中无需再考虑稀溶液深度等的影响。因此,无需增大传热管的盘管状部的直径或增加横向排列的管的数目,通过增加传热管的盘管状部的圈数或纵向叠层的管的级数就能够使传热管具有所需的传热面积,从而能够减少再生器的底面积。此外,当滴淋元件采用利用毛细现象滴淋稀溶液的结构时,则即使作为滴淋元件设置部位的槽部发生某种程度的倾斜,也能够实现均匀滴淋。
[0019]然而,在现有的燃烧热介质的吸收式制冷机中,如上所述,由于热介质的温度保持在预定的高温以上,则为了提高被加热到该预定高温以上的温度的热介质与稀溶液间的换热效率,采用了自由对流沸腾式再生器。因此,在使用了流下液膜式再生器的情况下,由于所需保持的热介质的温度的缘故,将出现对传热管表面形成液膜的稀溶液的过度加热,因此利用热介质进行的稀溶液加热的效率,即热量的利用效率将降低。
[0020]与此相对,在本实用新型中,则采用具有:利用被加热的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进行加热的再生器;将再生器中生成的制冷剂蒸汽液化的冷凝器;在被该冷凝器液化的制冷剂蒸发以生成制冷剂蒸汽时将二次制冷剂冷却的蒸发器;和使得利用该蒸发器生成的制冷剂蒸汽被浓溶液吸收的吸收器,根据用以检测被蒸发器冷却的二次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二次制冷剂的温度来控制运行,再生器利用从热介质所流经的传热管的上方滴淋或散布的稀溶液沿传热管的外侧表面流下而被加热的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进行加热的结构。
[0021]此外,当采用再生器和冷凝器具有呈盘管状的传热管、冷凝器形成于再生器周围的结构时,将能够实现吸收式制冷机的再生器和冷凝器的高效配置,从而能够实现具有流下液膜式再生器的吸收式制冷机的小型化。
[0022]实用新型的效果
[0023]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具有利用热源的热量而被加热的热介质对稀溶液进行再生的 再生器的吸收式制冷机中,能够减少再生器的底面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所具备的再生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和操作的示意框图。
[002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传热管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再生器和冷凝器的配置与结构的剖视图。
[0028]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与现有的吸收式制冷机的设置面积的比较示意图,图5 (a)为现有的吸收式制冷机的示意图,图5 (b)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示意图。
[0029]符号说明
[0030]I 热介质燃烧再生器
[0031]3 容器
[0032]5 传热管
[0033]7 散布机构
[0034]11 冷凝器
[0035]13 蒸发器
[0036]15 吸收器
[0037]17 稀溶液管路
[0038]19 溶液管路
[0039]23 冷却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参照图1?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所具备的再生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简要结构和操作的示意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传热管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再生器和冷凝器的配置与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与现有的吸收式制冷机的设置面积的比较示意图,图5 Ca)为现有的吸收式制冷机的示意图,图5 (b)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收式制冷机的示意图。
[0041]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所具备的再生器I如图1所示,为流下液膜式再生器,具有:设置于容器3内的传热管5 ;设在位于容器3内的传热管5的上方,用于向传热管5滴淋或散布稀溶液的散布机构7等。传热管5呈盘管状,以该盘管的中心轴为上下方向而设置于容器3内。传热管5的两端分别与流动有回收了未图示的放热源的热量的热介质的热介质管路9连接。在传热管5呈盘管状时,散布机构7具有与传热管5的形状对应的呈环状的稀溶液流路,以从该呈环状的稀溶液流路尽可能均匀地向盘管状的传热管5滴淋或散布稀溶液。
[0042]热介质管路9与用于将来自未图示的放热源的排气等的热量回收至水等热介质的未图示的放热回收装置连接。因此,热介质按照:未图示的放热回收装置、热介质管路9、再生器I的传热管5、热介质管路9、以及未图示的放热回收装置的顺序循环。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使用放热回收装置,而是采用将来自放热源的排气或通过对放热源的冷却而被加热的冷却液或其蒸汽等直接通入热介质管路9,以用作热介质的结构。此外,也可以设置用于回收太阳能或地热等自然能源的热量的回收装置以代替放热源,还可以同时使用放热源和自然能源这两者。
[0043]具有这样的流下液膜式再生器I的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如图2所示,具有再生器1、冷凝器11、蒸发器13、吸收器15以及辅助锅炉16等。再生器I和冷凝器11在大致相同的高度相邻配置,蒸发器13和吸收器15位于再生器I和冷凝器11的下方。再生器I的散布机构7连接有流动着吸收器15所生成的稀溶液的稀溶液管路17。再生器I的底部连接着用于将蓄积在再生器I的底部的浓溶液导入吸收器15的浓溶液管路19。与再生器I的传热管5连接的热介质管路9中的将来自放热回收装置的热介质向再生器I输送侧的热介质管路9,设有通过锅炉燃烧对热介质进行加热的辅助锅炉16。此外,再生器I与冷凝器11连通,以使再生器I所产生的蒸汽能够流通。
[0044]冷凝器11的内部具有传热管21,该传热管21内流动着由未图示的冷却塔所冷却的冷却水。传热管21连接着冷却水管路23,以使冷却水能够在传热管21和未图示的冷却塔之间循环。此外,冷凝器11的底部连接着使冷凝器11底部所蓄积的液态制冷剂流过的液态制冷剂管路25的一端。液态制冷剂管路25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将液态制冷剂滴淋或散布到设于蒸发器13内的传热管27的散布机构29。而且,在冷凝器11的底部,连接着与液态制冷剂管路25并行的用于在调节蒸发器11处的液态制冷剂的散布量的同时,调节蓄积于冷凝器11底部的液态制冷剂量,从而调节浓溶液的浓度的液态制冷剂流量调节用管路31的一端,液态制冷剂流量调节用管路31的另一端与液态制冷剂管路25 —起连接于蒸发器11内的散布机构29。
[0045]液态制冷剂流量调节用管路31设有用于调节制冷剂流量的液态制冷剂流量调节阀33。蒸发器13内的传热管27与吸收式制冷机所冷却的二次制冷剂所流经的二次制冷剂管路35连接,传热管27的上方设有散布机构29。在二次制冷剂管路35的来自蒸发器13的二次制冷剂的流出部位,设有用于检测二次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7。此外,蒸发器13与吸收器15连通,以使蒸发器13内所产生的蒸汽能够流通。
[0046]吸收器15内部具有传热管39,该传热管39内流动着由未图不的冷却塔冷却的冷却水。吸收器15的传热管39连接着冷却水管路23,使冷却水能够在传热管39和未图示的冷却塔之间循环。吸收器15的传热管39的上方设有将在再生器I生成的浓溶液滴淋或散布到传热管39的散布机构41,散布机构41连接着浓溶液管路19。
[0047]此外,吸收器15的底部连接着蓄积于吸收器15的底部的稀溶液所流经的稀溶液管路17。稀溶液管路17中设有泵43,将稀溶液输送至再生器I的散布机构7。此外,冷凝器11的传热管21和吸收器15的传热管39与冷却水管路23串联,由未图示的冷却塔冷却的冷却水依次流过吸收器15的传热管39和冷凝器11的传热管21并循环流动。在稀溶液管路17的泵43与再生器I之间的部分,设有用于进行稀溶液管路17内的稀溶液和浓溶液管路19内的浓溶液之间的热交换的换热器45。
[0048]在此说明再生器I和冷凝器11的结构的一例。如图4所示,再生器I和冷凝器11以及位于再生器I和冷凝器11的下方的未图示的蒸发器13和吸收器15形成于圆筒状框体47内。再生器I与冷凝器11呈同心圆状配置,形成圆筒状的再生器I的周围被环状冷凝器11包围的形态。即,再生器I和冷凝器11由同轴配置于圆筒状框体47内的圆筒状间隔壁49分隔。在再生器I和冷凝器11的底部,具有大致呈圆板状的底板51,构成未图示的蒸发器13和吸收器15之间的分隔部。圆筒状间隔壁49不与框体47的顶面71接触,再生器I与冷凝器11在间隔壁49的上端缘与顶面71之间的间隙处连通。这样,则利用圆筒状间隔壁49和大致圆板状的底板51形成再生器I的容器3。
[0049]如图3所示,再生器I内的传热管5包括:多根例如3根沿横向并列配置的管卷绕成盘管状而形成的盘管状部53 ;和形成于盘管状部53的两端,将多根沿横向并列配置的管连接的两个集流管(header)部55等。两个集流管部55分别与热介质管路9连接,下侧的集流管部55将从热介质管路9流入的热介质向盘管状部53的多根沿横向并列配置的管分流,上侧的集流管部55将流经于盘管状部53的多根沿横向并列配置的管的热介质合流并向热介质管路9流出。
[0050]配置于传热管5的上方的散布机构7包括:与传热管5的盘管状部53对应的由环状的多个凹槽构成的槽部,例如由配置成同心圆状的两个凹槽构成的槽部57 ;和将从稀溶液管路17输送至散布机构7的稀溶液分配给槽部57的分配部59等。分配部59在一端与稀溶液管路17连接、另一端封闭的管的侧面,设有使稀溶液流入槽部57的凹槽的多个例如两个喷嘴61。滴淋元件设于槽部57两侧的侧壁,是一端向槽部57内的稀溶液中开口,另一端向传热管5的方向开口的管状构件。该滴淋元件具有使得槽部57内的稀溶液利用毛细现象流入散布机构7并向传热管5的方向滴淋的内径。该内径可预先设定为根据稀溶液的种类使滴淋量为最适量的尺寸值。
[0051]此外,滴淋元件也可以通过使溢出槽部57的两侧的侧壁的稀溶液下流至构成传热管5的盘管状部53的多根沿横向并列配置的管的位置,使得稀溶液尽可能均匀地滴淋或散布到传热管5。此外,散布机构能够采用在稀溶液流经的流路上形成用于滴淋稀溶液的通孔的结构等,只要是能够使稀溶液滴淋或散布到传热管的结构即可。
[0052]冷凝器11内的传热管21具有多根例如三根横向并列配置的管卷绕成盘管状的盘管状部63、以及形成于盘管状部63的两端并与多根横向并列配置的管连接的两个集流管部65等。两个集流管部65分别与冷却水管路23连接,下侧的集流管部65将从冷却水管路23流入的热介质向盘管状部63的多根横向并列配置的管分流,上侧的集流管部65使流经盘管状部63的多根横向并列配置的管的热介质合流并向热介质管路9流出。需要说明的是,再生器I内的传热管5的盘管状部53与冷凝器11内的传热管21的盘管状部63同轴配置。
[0053]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说明中,对再生器I内的传热管5具有多根横向并列配置的管卷绕成盘管状的盘管状部53、以及形成于盘管状部53的两端并与多根横向并列配置的管连接的两个集流管部55等的形态进行了说明。由此,即使在将吸收式制冷机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对稀溶液进行加热。但再生器I内的传热管5也可以由多根并列配置的直线管构成。在该情况下,由于设计吸收式制冷机时能够轻易改变传热管的长度,因此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此外,由于用于改变传热管长度所需的成本极低,因此能够降低吸收式制冷机整体的成本。
[0054]对这样构成的吸收式制冷机的动作和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再生器I中,在热介质流经热介质管路9的状态下,当稀溶液从散布机构7滴淋或散布时,在传热管5的外侧表面形成液膜而流下的稀溶液被在传热管5内流动的热介质的热量所加热。由此使被吸收到稀溶液中的制冷剂蒸发,生成制冷剂蒸汽,并使稀溶液成为被浓缩为预定浓度的浓溶液。制冷剂蒸汽流入冷凝器11,被流经传热管21内的冷却水所冷却凝结并液化。需要说明的是,稀溶液是例如由溴化锂和水构成的溶液,此时水为制冷剂。
[0055]经过液化的制冷剂,即液态制冷剂,经由液态制冷剂管路25或者液态制冷剂管路25和液态制冷剂流量调节用管路31而流入蒸发器13的液态制冷剂散布机构29,从散布机构29滴淋或散布到蒸发器13的传热管27。滴淋或散布到蒸发器13的传热管27的液态制冷剂将夺走蒸发器13的传热管27内流动的二次制冷剂例如水的热量并蒸发,从而将二次制冷剂冷却。通过利用蒸发器13的液态制冷剂的蒸发而生成的制冷剂蒸汽被经由浓溶液管路19从吸收器15的浓溶液散布机构41滴淋或散布到吸收器15的传热管39的浓溶液所吸收,成为稀溶液。此时,因制冷剂蒸汽被浓溶液吸收所产生的热量被吸收器15的传热管39中流动的冷却水冷却。利用吸收器15而生成的稀溶液通过稀溶液管路17被输送给再生器I的稀溶液散布机构7。
[0056]另一方面,根据所要求的二次制冷剂的冷却条件,即根据是否需要将二次制冷剂的温度降低若干度等条件,即使在热源的热量发生变化,热量减少的情况下,吸收式制冷机也有可能将二次制冷剂冷却至所需温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中,用温度传感器37检测出由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冷却的二次制冷剂的温度,根据该温度传感器37所检测出的二次制冷剂的温度,来进行辅助锅炉16的驱动、吸收式制冷机的泵43的启停、液态制冷剂流量调节阀33的开度调节等控制。
[0057]例如,在温度传感器37所检测出的二次制冷剂的温度上升到预设温度范围的上限之上的情况下,将驱动辅助锅炉16,以将热介质的温度上升至吸收式制冷机能够将二次制冷剂冷却至设定的温度范围的温度。此外,当二次制冷剂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范围的下限时,则辅助锅炉16停机并停止对热介质的加热,以抑制利用吸收式制冷机进行的二次制冷剂的冷却。此外,在即使辅助锅炉16停机但二次制冷剂的温度依然下降的情况下,可通过单独或组合采用将液态制冷剂流量调节阀33控制为打开方向,使浓溶液的浓度下降,以降低浓溶液的吸收能力,从而抑制二次制冷剂的冷却;或者将泵43停机以停止稀溶液的循环,从而抑制二次制冷剂的冷却;或者停止热介质的循环,从而抑制二次制冷剂的冷却等方法来进行控制。
[0058]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如上所述是在与热介质的温度无关的情况下利用二次制冷剂的温度来控制运行,因此,即使在热源的热量温度发生变化,热介质的温度产生波动的情况下,也可根据需要的二次制冷剂的冷却条件采用不设置辅助锅炉16的结构。
[0059]在现有的吸收式制冷机中,再生器是在传热管浸入蓄积于再生器的容器内的稀溶液中的状态下,利用流经传热管内的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进行加热的自由对流沸腾式再生器。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少再生器的容器内所蓄积的稀溶液的深度,尽可能降低施加于稀溶液的压力,以提高稀溶液的加热效率,在例如盘管状的传热管的情况下,需要减少盘管状部的圈数并抑制高度。此时,因传热管的盘管上部的圈数的减少而损失的传热面积,即稀溶液与传热管的盘管状部的外表面的接触面积将通过增大盘管状部的直径来补偿。
[0060]因此,在现有的吸收式制冷机中,如图5 (a)所示,由于再生器67的宽度和进深W增大,因此再生器67的底面积将大于配置在再生器67下方的蒸发器13和吸收器15,设置吸收式制冷机所需要的面积,即设置面积将受到再生器67的底面积制约。在图5 (a)中,尽管将再生器67描绘成大于配置在再生器67下方的蒸发器13和吸收器15以及配置于再生器67上方的冷凝器69,但在实际的吸收式制冷机中,为了与底面积最大的再生器67相匹配地安装框体和框架,设置吸收式制冷机所需的面积,即设置面积将受到再生器67的底面积的制约。
[0061]与此相对,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具有流下液膜式再生器1,因此无需考虑稀溶液深度对稀溶液加热效率的影响,如图4和图5 (b)所示,通过增加再生器I内的传热管5的盘管状部53的圈数,就能够实现所需的传热面积,因此,能够减少再生器I的底面积,并能够减少吸收式制冷机的设置面积。
[0062]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中,具有通过使得从稀溶液的散布机构7滴淋或散布的稀溶液在传热管5的外侧表面形成液膜并流下,从而利用流经传热管5内的被加热的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进行加热的流下液膜式再生器I。因此,无需将传热管浸入稀溶液,在再生器内不会蓄积稀溶液,所以不必再考虑稀溶液的深度的影响等,无需为了获得必要的传热面积而增大传热管5的盘管状部53的直径,利用盘管状部53的圈数就能够得到传热管5所需的传热面积,并能够减少再生器的底面积。
[0063]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中,由于再生器I内不蓄积稀溶液,因此能够减少吸收式制冷机的吸收液用量。并且,通过减少吸收式制冷机的吸收液用量,能够降低吸收式制冷机的成本。此外,通过减少吸收式制冷机的吸收液用量,能够减少稀溶液加热所需的热容量,能够缩短吸收式制冷机的加速时间,即从吸收式制冷机开始运行到稀溶液等达到预定的温度能够发挥额定冷却能力为止的时间。此外,即使在来自热源的热量较少的情况下,例如在发动机或微型燃气轮机等放热源处于部分负载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缩短达到能够发挥冷却能力为止的时间,并能够有效利用放热。
[0064]而且,在流下液膜式再生器中,在现有的通过检测热介质的温度,根据该检测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用辅助锅炉对热介质进行加热,将热介质保持在预定温度以上的控制中,基于其应当保持的温度值,热介质的热量会被用于对传热管表面形成液膜的稀溶液进行的过度加热,以致造成浪费。因此导致利用热介质的稀溶液的加热效率,即热量的利用效率的降低。但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中,不进行如现有吸收式制冷机的将热介质的温度保持为预定的高温以上的控制,而是根据温度传感器37所检测出的二次制冷剂的温度来控制运转。因此,与现有的吸收式制冷机相比,热介质的平均温度下降,即使是在流下液膜式再生器I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加热效率的降低,并抑制热量利用效率的降低。
[0065]此外,由于流下液膜式再生器I是对形成于传热管5的盘管状部7的外侧表面的液膜进行加热的装置,因此,与自由对流沸腾式再生器相比,热介质温度较低时的加热效率相对较高。因此,通过采用如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所示的具有流下液膜式再生器1、根据温度传感器37所检测出的二次制冷剂的温度进行运转控制,将能够通过根据所要求的二次制冷剂的冷却条件减少辅助锅炉16所消耗的能量或者消除能源消耗,进一步提高节能性能。
[0066]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吸收式制冷机采用流下液膜式再生器1,因此,通过传热管5的盘管状部53的圈数能够调节传热面积,并能够缩小传热管5的盘管状部53的直径。因此,能够实现冷凝器11形成于再生器I的周围的结构,能够实现再生器I和冷凝器11的高效配置,因此能够实现吸收式制冷机的小型化、轻型化。
[0067]此外,尽管本实施方式的再生器I采用了具有盘管状部53的传热管5,但只要是具有多根直线状管路的传热管等从散布机构滴淋或散布的稀溶液在管的外侧表面形成液膜并流下的装置,也可采用各种形状的传热管以代替盘管状部53。
[0068]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结构的吸收式制冷机,而是能够适用于各种结构的吸收式制冷机,只要是以热介质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机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再生器,所述再生器利用由放热源和自然能源中至少其中一个热源的热量加热的热介质的热量,对稀溶液进行加热;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将所述再生器中生成的制冷剂蒸汽冷却并液化;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将由所述冷凝器液化的制冷剂滴淋或散布于二次制冷剂所流经的传热管,使被液化的制冷剂蒸发,从而将所述二次制冷剂冷却;和 吸收器,所述吸收器使得利用所述蒸发器生成的制冷剂蒸汽被浓溶液吸收, 在所述再生器中,从所述热介质所流经的传热管的上方滴淋或散布的所述稀溶液沿着所述传热管的外侧表面流下,利用经过加热的所述热介质的热量对所述稀溶液进行加热,所述再生器还具有用于滴淋所述稀溶液的多个滴淋元件, 所述再生器的所述传热管以多根管并列的方式配置, 所述滴淋元件以所述稀溶液分别滴淋至所述多根管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生器的所述传热管具有由所述多根管卷绕成盘管状的盘管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生器的所述传热管通过将所述多根管并列配置成直线状而成。
【文档编号】F25B15/02GK203572090SQ201320664391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5日
【发明者】市野義裕, 稲垣元巳, 小粥正登 申请人:矢崎能源系统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