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冷型制冷装置及冷暖型制冷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785254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单冷型制冷装置及冷暖型制冷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冷型制冷装置和冷暖型制冷装置。单冷型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和回油装置。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排气口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吸气口相连,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回油装置具有入口、冷媒出口和油液出口,入口和冷媒出口串联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油液出口与吸气口相连。根据本发明的单冷型制冷装置,保证了系统中冷却油液及时流回压缩机内部,提高了压缩机的密封及润滑性能,从而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及可靠性,延长了单冷型制冷装置的使用寿命。而且避免了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内,提高了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专利说明】单冷型制冷装置及冷暖型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制冷/制热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单冷型制冷装置及冷暖型制冷
目.0

【背景技术】
[0002]制冷装置中压缩机运行时,压缩机内通常封入有冷冻油液,以对压缩机进行密封以及保证压缩机内部构件运行的润滑。随着冷媒的流入及排出,冷冻油液难免会混合在冷媒气体中,在压缩机运行时,冷冻油液会通过排气进入到制冷系统的其他构件内,分布在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连接管路中。
[0003]当冷冻油液难以及时的回流到压缩机内部时,会导致压缩机的运行油面降低,从而影响压缩机的密封与润滑,压缩机能效降低,严重时甚至影响压缩机可靠性。而且市场上还使用了一些特殊品质的冷冻油液,这些油液与制冷装置内的冷媒相溶性差,进入换热器、节流元件及连接管路的油液更加难以被冷媒携带回压缩机内部,使得压缩机的能效更加难以保障。另外,由于冷冻油液分布在换热器内部,会影响换热器与室外环境或室内环境的换热效率,使得制冷装置性能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0004]本申请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0005]相关技术中的制冷装置存在冷冻油液流出压缩机后影响压缩机性能、影响换热器换热效率的问题。发明人经过研宄和大量的实验发现,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无法避免冷冻油液流出压缩机,因此,发明人发现,在制冷装置内设置回油装置,以保证系统中的冷冻油液及时地流回压缩机内部,对提高压缩机性能、换热器换热效率存在显著的影响。
[0006]为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单冷型制冷装置,该单冷型制冷装置设有回油装置以保证系统中的冷冻油液及时地流回压缩机内部。
[0007]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冷暖型制冷装置,该冷暖型制冷装置也设有回油装置以保证系统中的冷冻油液及时地流回压缩机内部。
[000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回油装置,所述回油装置具有入口、冷媒出口和油液出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
[000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通过设置回油装置以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中分离出冷却油液,保证系统中冷却油液及时流回压缩机内部,提高了压缩机的密封及润滑性能,从而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及可靠性,延长了单冷型制冷装置的使用寿命。而且避免了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内,提高了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由此,可降低从油液出口流向吸气口的油液压力,当油液抵达吸气口时压力不会太高,从而避免油液对从室内换热器进入压缩机内部的冷媒的质量及压力产生影响。
[0011 ] 具体地,所述入口与所述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由此,缩短了油液在冷媒循环通道中流过的路径,减少了油液回流到压缩机的时间。而且当冷冻油液与冷媒相溶性较差时,效果也非常明显。
[001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第一回油装置,所述第一回油装置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冷媒出口和第一油液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
[001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回油装置以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中分离出油液,保证系统中油液及时流回压缩机内部,提高了压缩机的密封及润滑性能,从而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及可靠性,延长了冷暖型制冷装置的使用寿命。而且避免了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内,提高了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由此,可降低从第一油液出口流向吸气口的油液的压力,当油液抵达吸气口时压力不会太高,从而避免油液对从冷媒循环通道进入压缩机内部的冷媒的质量及压力产生影响。
[0015]具体地,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被构造成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的管路的流量;所述第一回油装置还包括第二油液出口,所述第二油液出口通过第三节流元件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三节流元件被构造成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的管路的流量。由此,可保证冷暖型制冷装置无论处于制冷状态还是处于制热状态,都能通过控制第二节流元件及第三节流元件的流量,实现压降适宜,从而保证油液可随着冷媒气体一同进入到压缩机内部。
[0016]可选地,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毛细管和控制阀的组合或者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毛细管和控制阀的组合或者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所述冷暖型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回油装置,所述第二回油装置包括第二入口、第二冷媒出口和第三油液出口,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第一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三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由此,冷暖型制冷装置可根据其制冷或制热状态,实现最佳的回流效果。
[0019]具体地,所述第三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四节流元件。
[0020]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2]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
[0029]压缩机1、排气口 a、吸气口 b、
[0030]室外换热器2、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C、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d、
[0031]室内换热器3、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e、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f、
[0032]第一节流元件41、第二节流元件42、第三节流元件43、第四节流元件44、
[0033]毛细管401、电子膨胀阀402、控制阀403、
[0034]回油装置5、第一回油装置5F、第二回油装置5S、
[0035]入口g、第一入口 gl、第二入口 g2、
[0036]冷媒出口 h、第一冷媒出口 h1、第二冷媒出口 h2、
[0037]油液出口 1、第一油液出口 i1、第二油液出口 i2、第三油液出口 i3、
[0038]分液器51、第一分液器511、第二分液器512、
[0039]回油管52、第一回油管521、第二回油管522、第三回油管523、
[0040]分液腔V、第一分液腔Vl、第二分液腔V2、
[0041]换向组件6、第一端口 A、第二端口 B、第三端口 C、第四端口 D、
[0042]冷媒循环通道T、制冷循环通道tl、制热循环通道t2、
[0043]油液流动通道R、第一油液流动通道rl、第二油液流动通道r2、第三油液流动通道r30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4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47]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
[004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和回油装置5。
[0049]压缩机I具有排气口 a和吸气口 b,压缩机I用于将吸气口 b流入的冷媒进行压缩,冷媒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并从排气口 a排出。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端c与排气口 a相连,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e与吸气口 b相连,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端d和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f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41。
[0050]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及第一节流元件41限定出用于流通冷媒的冷媒循环通道T,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具有制冷功能。可选地,第一节流元件41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
[0051]当室内环境需要降温时,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开启。冷媒流向如图1和图2中箭头T所示,冷媒被压缩机I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后从排气口 a排出,排出的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2,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在室外换热器2内冷凝放热形成低温高压冷媒液体,室外换热器2内的冷媒再由其第二端d流向第一节流元件41以节流降压形成低温低压液体,从第一节流元件41流出的冷媒再流向室内换热器3,以蒸发吸热形成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最后室内换热器3内的冷媒再由其第一端e流回压缩机I的吸气P b0
[0052]参照图1和图2,回油装置5具有入口 g、冷媒出口 h和油液出口 i,入口 g和冷媒出口 h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油液出口 i与吸气口 b相连。也就是说,回油装置5通过入口 g从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管道内引入冷媒,然后从引入的冷媒中分离出冷却油油液,分离出的油液由油液出口 i流向吸气口 b,而剩余的冷媒再由冷媒出口 h流回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管道内。
[0053]需要说明的是,高温高压冷媒气体从压缩机I的排气口 a排出时混合了冷冻油液,也就是说,排出压缩机I的冷媒实质上是冷媒-冷却油液混合物。冷媒-冷却油液混合物沿冷媒循环通道T流动至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时,混合物会从入口 g流入回油装置5,混合物在回油装置5内分离出冷媒和油液,冷媒从冷媒出口 h流回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并沿冷媒循环通道T继续流动。而分离出的油液则从油液出口 i处流向吸气口 b,然后随着冷媒循环通道T内的冷媒一起流入压缩机I内部。
[0054]由此,可提高室内换热器3内及邻近管道内冷媒的纯度,避免冷冻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3内,从而提高室内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提高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的性能。另夕卜,回油装置5的设置使得冷冻油液可及时流回压缩机I内部,保证了压缩机I的密封及润滑,提高压缩机I的能效及可靠性,从而延长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的使用寿命。
[0055]而且当压缩机I使用的冷冻油液与冷媒相溶性较差时,回油装置5的设置更加能够避免冷冻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3以及连接管路中。
[0056]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回油装置5包括分液器51和回油管52,分液器51用于将引入的冷媒-冷却油液混合物分离出冷媒和油液。入口 g及冷媒出口 h构成分液器51的冷媒进出口,分液器51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回油管52的一端接入分液器51内以构成油液出口 i,回油管52的另一端连接吸气口 b,从而将分液器51分离出的油液导引至吸气口 b,并随冷媒循环通道T内的冷媒流入压缩机I内,分液器51和回油管52构成油液流动通道R,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1和图2中箭头R所示。
[0057]更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分液器51内限定出分液腔V,冷媒-冷却油液混合物在分液腔V内进行冷媒及油液的分离。
[0058]可选地,分液腔V形成为杯状空间结构,从而更加利于冷媒与冷冻油液进行分离,提高分离纯度。
[005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通过设置回油装置5以从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冷媒中分离出冷却油液,保证系统中冷却油液及时流回压缩机I内部,提高了压缩机I的密封及润滑性能,从而提高了压缩机I的能效及可靠性,延长了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的使用寿命。而且避免了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3内,提高了室内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0060]下面参考图1和图2所示的两个不同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实施例中,自始至终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
[0061]第一实施例
[0062]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油液出口 i和吸气口 b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42,即第二节流元件42串联在回油管52上,由此,可降低从油液出口 i流向吸气口 b的油液压力,当油液抵达吸气口 b时压力不会太高,从而避免油液对从室内换热器3进入压缩机I内部的冷媒的质量及压力产生影响。
[0063]具体而言,在冷媒循环通道T上,从冷媒出口 h流出的冷媒经室内换热器3流向吸气口 b的过程中,冷媒会有一定的压力损失,假设回油装置5的分液腔V的内部压力为P2,压缩机I的吸气口 b处的压力为P1,则P2 > Plo为保证冷冻油液可以顺利地通过回油管52流到吸气口 b处,且能够随冷媒气体一同进入到压缩机I内部,因此有必要在油液出口 i和吸气口 b之间串联第二节流元件42,使得油液也降压至Pl值,保证压缩机I的油面满足使用要求。
[0064]其中,第二节流元件42为毛细管401,由此,第二节流元件42成本较低。
[0065]在第一实施例中,入口 g与冷媒出口 h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即在图1中,分液器51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
[006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的冷媒循环通道T中,当管路较长、换热器较大,尤其是在长配管、高落差的安装情况下,冷冻油液更加难以及时地随冷媒回流到压缩机I内部。
[0067]因此在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中,回油装置5的入口 g及冷媒出口 h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使得排出压缩机I的冷冻油液不用流经整个冷媒循环通道T,仅仅需要其流过室外换热器2后即可回到压缩机I内部,大大缩短其在冷媒循环通道T中流过的路径,减少了油液回流到压缩机I的时间。而且当冷冻油液与冷媒相溶性较差时,将回油装置5的入口 g与冷媒出口 h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的效果也非常明显。
[0068]例如,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为空调器,且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为分体式空调器。在分体式空调器中,压缩机1、第一节流元件41设置在室外机内,室外机与室内机通过配管连接,配管的长度、室外机室内机的高度落差由实际安装情况决定。因此在分体式空调器中,回油装置5的入口 g及冷媒出口 h优选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以适应各种安装条件的变化,尤其在长配管、高落差的安装环境下,回油装置5的这种设置大大缩短了油液在冷媒循环通道T中流过的路径,减少了油液回流到压缩机I的时间。而且当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为分体式空调器时,回油装置5位于室外机内,回油装置5的装配也非常方便。
[0069]在第一实施例中,油液出口 i设置在分液腔V的下部,入口 g及冷媒出口 h设置在分液腔V的上部。
[0070]具体地,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内采用的冷媒工质的液体密度小于冷冻油液的密度,冷冻油液与冷媒分层后,冷冻油液沉积在分液腔V的下部,冷媒漂浮在分液腔V的上部,因此,油液出口 i设置在分液腔V的下部,入口 g及冷媒出口 h设置在分液腔V的上部。
[0071]第二实施例
[0072]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的结构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073]所不同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42为电子膨胀阀402。即回油装置5通过电子膨胀阀402进行回油与压降。当然,第二节流元件42也可采用其他降压元件,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0074]由第二实施例可知,入口 g与冷媒出口 h的设置不限于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入口 g与冷媒出口 h也可串联在室内换热器3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
[0075]另外,当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内采用的冷媒工质的液体密度大于冷冻油液的密度时,冷冻油液与冷媒分层后,冷媒沉积在分液腔V的下部,冷冻油液漂浮在分液腔V的上部,因此,油液出口 i设置在分液腔V的上部,入口 g及冷媒出口 h设置在分液腔V的下部。
[0076]由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得出的方案,也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的保护方案范围内。
[0077]具体而言,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可包括两个回油装置5,其中一个回油装置5的入口 g与冷媒出口 h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另一个回油装置5的入口g与冷媒出口 h串联在室内换热器3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从而进一步保证系统中油液及时流回到压缩机I内部,提高除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外的冷媒循环通道T内冷媒的纯度。
[0078]下面参考图3-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
[007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如图3-图5所示,包括:压缩机1、换向组件6、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第一回油装置5F。
[0080]压缩机I具有排气口 a和吸气口 b,压缩机I用于将吸气口 b流入的冷媒进行压缩。换向组件6包括第一端口 A至第四端口 D,第一端口 A与第二端口 B和第三端口 C中的其中一个连通,第四端口 D与第二端口 B和第三端口 C中的另一个连通,第一端口 A与排气口 a相连,第四端口 D与吸气口 b相连。也就是说,换向组件6具有两种导通状态,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 A与第二端口 B导通且第三端口 C与第四端口 D导通,另一种导通状态为第一端口 A与第三端口 C导通且第二端口 B与第四端口 D导通。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端c与第二端口 B相连,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e与第三端口 C相连,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端d和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f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41。
[0081]具体地,压缩机1、换向组件6、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及第一节流元件41限定出用于流通冷媒的冷媒循环通道T,根据换向组件6的导通状态,冷媒循环通道T又包括制冷循环通道tl和制热循环通道t2,即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具有制冷和制热的功能。
[0082]当室内环境需要降温时,换向组件6控制第一端口 A与第二端口 B导通,且第三端口 C与第四端口 D导通,压缩机1、换向组件6、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及第一节流元件41构成冷媒的制冷循环通道tl。在制冷循环通道tl中,冷媒流向如图3-图5中箭头tl所示,冷媒被压缩机I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后从排气口 a排出,排出的冷媒从换向组件6流向室外换热器2,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在室外换热器2内冷凝放热形成低温高压液体,室外换热器2内的冷媒再由其第二端d流向第一节流元件41以节流降压形成低温低压液体,从第一节流元件41流出的冷媒再流向室内换热器3,以蒸发吸热形成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最后室内换热器3内的冷媒再通过换向组件6流回压缩机I的吸气口 b。
[0083]当室内环境需要升温时,换向组件6控制第一端口 A与第三端口 C导通,且第二端口 B与第四端口 D导通,压缩机1、换向组件6、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及第一节流元件41构成冷媒的制热循环通道t2。在制热循环通道t2中,冷媒流向如图3-图5中箭头t2所示,冷媒被压缩机I压缩成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后从排气口 a排出,排出的冷媒从换向组件6流向室内换热器3,高温高压冷媒气体在室内换热器3内冷凝放热形成低温高压液体,从而对室内环境进行升温,室内换热器3内的冷媒由其第二端f再流向第一节流元件41以节流降压,从第一节流元件41流出的冷媒再流向室外换热器2以蒸发吸热形成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室外换热器2内的冷媒再通过换向组件6流回压缩机I的吸气口 b。
[0084]优选地,由于四通阀在制冷制热设备中的应用技术较为成熟,且四通阀体积小、成本较低,换向功能稳定、可靠,因此换向组件6选用四通阀。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换向组件6还可为现有技术中公开的由多个阀门并、串联构成的阀门组件,这里不作具体限制。
[0085]参照图3-图5,第一回油装置5F包括第一入口 gl、第一冷媒出口 hi和第一油液出口 il,第一入口 gl和第一冷媒出口 hi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第一油液出口 iI与吸气口 b相连。也就是说,第一回油装置5F通过第一入口 gl从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管道内引入冷媒-冷却油液混合物,然后从引入的冷媒-冷却油液混合物中分离出冷却油液,分离出的油液由第一油液出口 il流向吸气口 b,而剩余的冷媒再由第一冷媒出口 hi流回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管道内。
[0086]由此,可提高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冷媒循环通道T内冷媒的纯度,避免冷冻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3或室外换热器2内,从而提高室内换热器3或室外换热器2的换热效率,提高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的性能。另外,第一回油装置5F的设置使得冷冻油液可及时流回压缩机I内部,保证了压缩机I的密封及润滑,提高压缩机I的能效及可靠性,从而延长冷暖型制冷装置10B的使用寿命。
[0087]而且当压缩机I使用的冷冻油液与冷媒相溶性较差时,回油装置5的设置更加能够避免冷冻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3、室外换热器2、第一节流元件41以及连接管路中。
[0088]具体地,如图3-图5所示,第一回油装置5F包括第一分液器511和第一回油管521,第一分液器511用于将引入的冷媒-冷却油液混合物分离出冷媒和油液。第一入口 gl及第一冷媒出口 hi构成第一分液器511的冷媒进出口,即第一分液器511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第一回油管521的一端接入第一分液器511内以构成第一油液出口 il,第一回油管521的另一端连接吸气口 b,从而将第一分液器511分离出的油液导引至吸气口 b,并随冷媒循环通道T内的冷媒一起流入压缩机I内,第一分液器511和第一回油管521构成第一油液流动通道rl,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3-图5中箭头rl所示。
[0089]更具体地,如图3-图5所不,第一分液器511内限定出第一分液腔VI,冷媒-冷却油液混合物在第一分液腔Vl内进行冷媒-油液的分离。
[009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通过设置第一回油装置5F以从室外换热器2和室内换热器3之间的冷媒中分离出油液,保证系统中油液及时流回压缩机I内部,提高了压缩机I的密封及润滑性能,从而提高了压缩机I的能效及可靠性,延长了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的使用寿命。而且避免了油液滞留在室内换热器3或室外换热器2内,提高了室内换热器3或室外换热器2的换热效率。
[0091]下面参考图3-图5所示的三个不同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实施例中,自始至终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
[0092]第三实施例
[0093]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油液出口 il和吸气口 b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42。由此,可降低从第一油液出口 il流向吸气口 b的油液的压力,当油液抵达吸气口 b时压力不会太高,从而避免油液对从冷媒循环通道T进入压缩机I内部的冷媒的质量及压力产生影响。
[0094]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入口 gl与第一冷媒出口 hi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即在图1中,第一分液器511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
[0095]有利地,第二节流元件42被构造成可调节从第一油液出口 il到吸气口 b的油液降压量。
[009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中冷媒在进行制冷循环与制热循环时,冷媒流经的构件顺序不同的。假设,压缩机I在吸气口 b处的压力为Pl,冷媒在制冷循环通道tl中,冷媒由压缩机I排出后经换向组件6、室外换热器2后流入第一回油装置5F,第一分液腔Vl的内部压力为P2。冷媒在制热循环通道t2中,冷媒由压缩机I排出后经换向组件6、室内换热器3、第一节流元件41后流入第一回油装置5F,第一分液腔Vl内部压力为P3。由于制热循环通道t2相对于制冷循环通道tl而言,流入第一回油装置5F的冷媒路径增加了第一节流元件41,因此通常情况下P2 > P3。
[0097]为保证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无论处于制冷状态还是处于制热状态,冷冻油液均能通过第一回油装置5F降压到Pl值,以保证油液可随同冷媒气体一同进入压缩机I内部,因此有必要在第一油液出口 il和吸气口 b之间串联有可调节油液降压量的第二节流元件42 ο
[0098]可选地,如图3中,第二节流元件42为电子膨胀阀402。
[0099]当然,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42也可为毛细管401和控制阀403的组合。
[0100]第四实施例
[0101]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冷暖型制冷装置100Β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100Β的结构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102]所不同的是,在第四实施例中,油液流动通道R可设置成多条,每条油液流动通道R的压降不同,同时每条油液流动通道R上还设有控制其流量的阀门。
[0103]通过在每条油液流动通道R上设置阀门,冷暖型制冷装置100Β在制冷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条或多条油液流动通道R工作,其他油液流动通道R关闭。同理,冷暖型制冷装置100Β在制热时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另一条或另几条压降适宜的油液流动通道R工作,其他油液流动通道R关闭,最终实现最佳的回流效果。
[0104]在第四实施例中,冷暖型制冷装置100Β包括一个回油装置5(即第一回油装置5F),一个回油装置5内限定出多条油液流动通道R。
[0105]具体地,第二节流元件42被构造成用于调节第一油液出口 il和吸气口 b之间的管路的流量,也就是说,第二节流元件42用于调节第一回油管521内的油液流量,第一分液器511、第一回油管521及第二节流元件42构成第一油液流动通道rl。
[0106]第一回油装置5F还包括第二油液出口 i2,第二油液出口 i2通过第三节流元件43与吸气口 b相连,第三节流元件43被构造成用于调节第二油液出口 i2和吸气口 b之间的管路的流量。
[0107]其中,第一回油装置5F还包括第二回油管522,第二回油管522的一端接入第一分液器511内以构成第二油液出口 i2,第二回油管522的另一端连接吸气口 b,从而将第一分液器511分离出的油液导引至吸气口 b,并随冷媒循环通道T内的冷媒一同流入压缩机I内,第一分液器511、第二回油管522及第三节流元件43构成第二油液流动通道r2,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4中箭头r2所示。
[0108]为保证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无论处于制冷状态还是处于制热状态,都能通过控制第二节流元件42及第三节流元件43的流量,实现压降适宜(即保证冷冻油液均能通过第一回油装置5F降压到Pl),以保证油液可随着冷媒气体一同进入到压缩机I内部,因此在第四实施例中,设置了两条油液流动通道R,两条油液流动通道R的压降不同。
[0109]其中,当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一分液腔Vl内部压力为P2时,第二节流元件42打开且第三节流元件43关闭,油液可通过第一油液流动通道rl流回至吸气口 b。而当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处于制热状态时,第一分液腔Vl内部压力为P3时,第二节流元件42关闭且第三节流元件43打开,油液可通过第二油液流动通道r2流回至吸气口b0
[0110]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42为毛细管401和控制阀403的组合,第三节流元件43也为毛细管401和控制阀403的组合。
[0111]当然,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42也可为电子膨胀阀402,第三节流元件43也可为电子膨胀阀402,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0112]第五实施例
[0113]在第五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的结构与第四实施例的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的结构基本相同。在第五实施例中,油液流动通道R也设置成多条,每条油液流动通道R的压降不同,同时每条油液流动通道R上还设有控制其流量的阀门。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可根据其制冷或制热状态,来选择其中一条或多条油液流动通道R工作,最终实现最佳的回流效果。
[0114]所不同的是,第五实施例设置了多个回油装置5,每个回油装置5限制出了一条油液流动通道R。
[0115]具体地,第一入口 gl和第一冷媒出口 hi串联在室外换热器2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第一分液器511、第一回油管521构成第一油液流动通道rl。
[0116]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还包括第二回油装置5S,第二回油装置5S包括第二入口g2、第二冷媒出口 h2和第三油液出口 i3,第二入口 g2和第二冷媒出口 h2串联在室内换热器3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第三油液出口 i3与吸气口 b相连。
[0117]更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二回油装置5S包括第二分液器512和第三回油管523,第二分液器512用于将引入的冷媒-冷却油液混合物分离出冷媒和油液。第二入口 g2及第二冷媒出口 h2构成第二分液器512的冷媒进出口,即第二分液器512串联在室内换热器3和第一节流元件41之间,第三回油管523的一端接入第二分液器512内以构成第三油液出口 i3,第三回油管523的另一端连接吸气口 b,从而将第二分液器512分离出的油液导引至吸气口 b,并随冷媒循环通道T内的冷媒流入压缩机I内,第二分液器512和第三回油管523构成第三油液流动通道r3,油液的流动方向如图5中箭头r3所示。
[0118]其中,如图5所示,第二分液器512内限定出第二分液腔V2,冷媒-冷却油液混合物在第二分液腔V2内进行冷媒、油液的分离。
[0119]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油液出口 il和吸气口 b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42,第三油液出口 i3与吸气口 b之间串联有第四节流元件44。
[0120]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42为毛细管401和控制阀403的组合,第四节流元件44也为毛细管401和控制阀403的组合。
[0121 ] 当然,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42也可为电子膨胀阀402,第四节流元件44也可为电子膨胀阀402,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0122]需要说明的是,压缩机1、四通阀、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及第一节流元件41的结构、原理等均为现有技术,这里就不再详细描述。
[012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及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通过在系统中设置回油装置5,以保证冷却油液及时流回压缩机I内部,从而避免冷却油液分布到室外换热器2、室内换热器3、第一节流元件41及连接管路中,保证压缩机I内油液运行液面适宜,提高压缩机I的密封及润滑性能,进而提高单冷型制冷装置100A及冷暖型制冷装置100B的性能。
[012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单冷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 回油装置,所述回油装置具有入口、冷媒出口和油液出口,所述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冷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冷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与所述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
4.一种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吸气口 ;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端口至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其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 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 第一回油装置,所述第一回油装置包括第一入口、第一冷媒出口和第一油液出口,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与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被构造成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的管路的流量; 所述第一回油装置还包括第二油液出口,所述第二油液出口通过第三节流元件与所述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三节流元件被构造成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油液出口和所述吸气口之间的管路的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毛细管和控制阀的组合或者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毛细管和控制阀的组合或者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一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之间; 所述冷暖型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回油装置,所述第二回油装置包括第二入口、第二冷媒出口和第三油液出口,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二冷媒出口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第一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三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暖型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液出口与所述吸气口之间串联有第四节流元件。
【文档编号】F25B41/06GK104457032SQ201410797839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7日
【发明者】吴延平, 陈振华 申请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