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399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蒸发器(1)、发生器(6)、喷射器(10)和溶剂泵(18),所述蒸发器(1)的溶剂出口通过管路连接至溶剂泵(18)的溶剂入口,容积泵(18)的溶剂出口通过管路与蒸发器(1)的溶剂入口相接且之间设有喷射器(10),所述喷射器(10)与发生器(6)的蒸汽出口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收器(2)、溶液泵(3)、溶液节流阀(4)、溶液热交换器(5)、溶剂节流阀(9),蒸发器(1)内设有喷淋管,蒸发器(1)蒸气出口通过蒸气通道连接至吸收器(2),吸收器(2)内部设置有与高温热源出口(d)和高温热源进口(c)通过管路连接的热交换器,溶液热交换器(5)内部设有两组热交换管路,其中第二端口(52)与第一端口(51)连通,第三端口(53)与第四端口(54)连通;吸收器(2)内的稀溶液出口连接到溶液热交换器(5)的第三端口(53);溶液热交换器5的第四端口(54)通过管路连接到溶液节流阀(4)的入口;发生器(6)内部设有通过管路与第二中温热源端口端口(a)和中温热源出口(b)连通的热交换器;溶液节流阀(4)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至发生器(6)内部的喷淋管,并将稀溶液喷淋到发生器(6)内部的热交换器表面;发生器(6)内部的浓溶液出口连接到溶液泵(3)的进液口;溶液泵(3)的出液口通过管路连接至溶液热交换器(5)的第一端口(51);溶液热交换器(5)的第二端口(52)通过管路连接吸收器(2)的浓溶液入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器(10)包括同轴设置的引射室(101)、喷嘴(102)、混合室(103)、扩散器(104),喷嘴(102)设置于引射室(101)内且轴向设有工作流体进口(105),引射室(101)径向设有引射流体进口(106),引射室(101)、混合室(103)和扩散器(104)顺序连接,扩散器(104)轴向设有混合流体出口(107),喷射器(10)的工作流体进口(105)与溶剂泵(18)的出液口通过管道相接,引射流体进口(106)与发生器(6)的蒸汽出口通过管道相接,混合流体出口(107)通过管路与蒸发器(1)的溶剂入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与溶剂泵(18)之间设有冷剂池(7),且蒸发器(1)与冷剂池(7)之间设有溶剂节流阀(9)。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溶剂热交换器(12),溶剂热交换器(12)内部有两组热交换管路,其中第七端口(123)和第八端口(124)相通,第五端口(121)和第六端口(122)相通;蒸发器(1)的溶剂出口通过管路连接至溶剂热交换器(12)的第七端口(123),溶剂热交换器(12)的第八端口(124)通过管路连接至溶剂节流阀(9)的入口;喷射器(10)的混合流体出口通过管路连接至溶剂热交换器(12)的第五端口(121),溶剂热交换器(12)的第六端口(122)通过管路连接至蒸发器(1)的溶剂入口且与喷淋管接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蒸发器(1)与吸收器(2)之间设有蒸汽压缩机(8),蒸发器(1)的蒸汽出口连接至蒸汽压缩机(8)的蒸汽入口,蒸汽压缩机(8)的蒸汽出口连接至吸收器(2)的蒸汽入口。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内设有与中温热源进口(f)和第一中温热源端口(e)连通的热交换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第二中温热源端口(a)通过管路连接第一中温热源端口(e),中温热源进口(f)与中温热源出口(b)连通外部中温热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第一中温热源端口(e)和中温热源进口(f)连接外部温度高的中温热源,第二中温热源端口(a)和中温热源出口(b)连通外部温度低的中温热源。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喷射器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102)两端开口面积大,中间开口面积小,所述扩散器(104)为开口面积逐渐增大的喇叭口状。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