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盘管和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9634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蒸发盘管和蒸发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蒸发盘管和蒸发器。



背景技术:

蒸发器是制冷四大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件,低温的制冷剂通过蒸发器,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蒸发吸热,以达到制冷的效果。在制冰机中,蒸发器对液态水降温,达到冰点以使水冻结成冰。

蒸发器包括用于容纳水的冰盘,冰盘的底端连接有蒸发盘管,蒸发盘管内设置有制冷剂,制冷剂在蒸发盘管内蒸发吸热,从而对冰盘内的水进行降温作用,冰盘上的温度会逐渐下降,水流在冰盘内就会逐渐结成冰块。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的的蒸发盘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的蒸发盘管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蒸发盘管包括制冷剂入口1’和制冷剂出口2’。具体而言,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进入蒸发盘管,随着制冷剂在蒸发盘管内蒸发吸热,蒸发的过程中液态的制冷剂越来越少,直到在制冷剂出口处,液态制冷剂全部蒸发为气态制冷剂,且制冷剂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即制冷剂在蒸发盘管内的温度是不均匀的,一般为制冷剂入口处的温度最低,在蒸发吸热过程中,制冷剂的温度逐渐升高,在制冷剂出口处的温度最高。现有技术的蒸发盘管处于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之间的盘管呈平面折叠状分布,以增大制冷密度,但是现有的蒸发盘管的结构和制冷剂的吸热顺序一致,即靠近制冷剂入口处的盘管的温度低,靠近制冷剂出口处的盘管的温度高,造成了冰盘上靠近制冷剂入口处的温度低,靠近制冷剂出口处的温度高,使得制成的冰块的薄厚不均匀,靠近制冷剂入口处的冰块较厚,靠近制冷剂出口处的较薄。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蒸发盘管和蒸发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盘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蒸发盘管使得制成的冰块的薄厚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器,以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蒸发器的蒸发盘管使得制成的冰块的薄厚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发盘管,包括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

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均呈螺旋状,且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的螺旋方向相同;

所述螺旋状从内向外,所述第一盘管依次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一入口;所述螺旋状从内向外,所述第二盘管依次包括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

所述第二盘管和所述第一盘管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盘管呈平面螺旋状;

和/或,所述第二盘管呈平面螺旋状。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盘管与所述第二盘管处于同一平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之间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盘管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盘管的直径相等。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蒸发盘管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

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一盘管所处的平面垂直;

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位于所述第一盘管所处的平面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盘管包括第一直管段和能够将两个所述第一直管段相连通的第一弯管段;和/或,所述第二盘管包括第二直管段和能够将两个所述第二直管段相连通的第二弯管段。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发器,包括上述的蒸发盘管,还包括冰盘;

所述蒸发盘管位于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部分与所述冰盘的底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蒸发盘管的大小与所述冰盘的大小相匹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蒸发器远离所述冰盘的一侧设置有能够固定所述蒸发盘管的挡板。

第一入口为蒸发盘管的制冷剂入口,第二出口为蒸发盘管的制冷剂出口。工作时,制冷剂从第一入口进入第一盘管,沿螺旋状的第一盘管向内旋进,经过第一出口,从第二入口进入第二盘管,沿螺旋状的第二盘管向外旋进,从第二出口排出。也就是说制冷剂在第一盘管内的分布为从内至外温度依次降低,制冷剂在第二盘管内的分布为从内至外温度依次升高。又由于第二盘管和第一盘管交错设置,使得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中相邻管道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反,且,高低温度的制冷剂交错并行,从而使得蒸发盘管整体上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使得蒸发盘管对整个冰盘的制冷降温作用较均匀,从而使得冰盘内的水结冰的薄厚均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蒸发器的蒸发盘管使得制成的冰块的薄厚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发器进一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蒸发器的蒸发盘管使得制成的冰块的薄厚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的蒸发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的蒸发盘管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发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发盘管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标:1’-制冷剂入口;2’-制冷剂出口;

21-第一入口;22-第二出口;31-第一连接管;32-第二连接管;41-第一直管段;42-第一弯管段;51-第二直管段;52-第二弯管段;6-冰盘;7-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现有技术的的蒸发盘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的蒸发盘管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发盘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发盘管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未显示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一

参见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发盘管,包括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

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均呈螺旋状,且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的螺旋方向相同;

所述螺旋状从内向外,所述第一盘管依次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一入口21;所述螺旋状从内向外,所述第二盘管依次包括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22;

所述第二盘管和所述第一盘管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二入口和所述第一出口相连通。

参见图1和图2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的的蒸发盘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的蒸发盘管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蒸发盘管包括制冷剂入口1’和制冷剂出口2’。由于制冷剂在蒸发盘管内的温度是不均匀的,一般为制冷剂入口处的温度最低,在蒸发吸热过程中,制冷剂的温度逐渐升高,在制冷剂出口处的温度最高。现有技术的蒸发盘管处于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之间的盘管呈平面折叠状分布,使得蒸发盘管的结构和制冷剂的吸热顺序一致,即靠近制冷剂入口处的盘管的温度低,靠近制冷剂出口处的盘管的温度高,造成了冰盘上靠近制冷剂入口处的温度低,靠近制冷剂出口处的温度高,因而使得制成的冰块的薄厚不均匀,靠近制冷剂入口处的冰块较厚,靠近制冷剂出口处的较薄。

本实施例提供的蒸发盘管第一入口21为蒸发盘管的制冷剂入口,第二出口22为蒸发盘管的制冷剂出口,工作时,制冷剂从第一入口21进入第一盘管,沿螺旋状的第一盘管向内旋进,经过第一出口,从第二入口进入第二盘管,沿螺旋状的第二盘管向外旋进,从第二出口22排出。也就是说制冷剂在第一盘管内的分布为从内至外温度依次降低,制冷剂在第二盘管内的分布为从内至外温度依次升高。又由于第二盘管和第一盘管交错设置,使得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中相邻管道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反,且,高低温度的制冷剂交错并行,从而使得蒸发盘管整体上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使得蒸发盘管对整个冰盘的制冷降温作用较均匀,从而使得冰盘内的水结冰的薄厚均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蒸发器的蒸发盘管使得制成的冰块的薄厚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参见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盘管呈平面螺旋状;

和/或,所述第二盘管呈平面螺旋状。

具体而言,第一盘管呈平面螺旋状;或者,第二盘管呈平面螺旋状;或者,第一盘管呈平面螺旋状,且第二盘管呈平面螺旋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还可以呈立体螺旋状。优选地,第一盘管呈平面螺旋状,且第二盘管呈平面螺旋状,使得第一盘管具有和冰盘的底端的最大接触面积,第二盘管具有和冰盘的底端的最大接触面积,从而第一盘管对冰盘的节流降温作用最强,第二盘管对冰盘的节流降温作用最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盘管与所述第二盘管处于同一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盘管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盘管所在平面还可以呈夹角设置,优选地,第一盘管与第二盘管处于同一平面,使得第一盘管与第二盘管交错设置形成的蒸发盘管具有和冰盘接触的最大面积。

优选地,所述第一盘管和所述第二盘管之间的距离相等。使得由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组成的蒸发盘管的分布更均匀,从而对冰盘的降温作用更均匀,冰盘的中心和对冰盘的边缘的降温作用相近,从而使得冰盘内的冰块的薄厚更均匀。

优选地,参见图4所示,所述第一盘管的直径和所述第二盘管的直径相等。使得制冷剂在蒸发盘管内的温度变化均匀、连续,进一步提高制冷剂对冰盘降温的均匀性。

参见图3所示,所述的蒸发盘管,还包括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

所述第一连接管31和所述第二连接管32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第一盘管所处的平面垂直;

所述第一连接管31和所述第二连接管32均位于所述第一盘管所处的平面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连接管31与所述第一入口21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32与所述第二出口22连通。

第一连接管31用于连通外界制冷剂输入设备,第二连接管32用于连通制冷剂输出设备;第一连接管31和第二连接管32均位于第一盘管所处的平面的同一侧,使得蒸发盘管与冰盘连接时,蒸发盘管远离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一面能够和冰盘接触面积最大,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不会妨碍蒸发盘管位于第一入口21和第二出口22之间的部分与冰盘接触,使得冰盘对蒸发盘管的制冷利用率最高。

可选地,参见图4所示,所述第一盘管包括第一直管段41和能够将两个所述第一直管段相连通的第一弯管段42;和/或,所述第二盘管包括第二直管段51和能够将两个所述第二直管段相连通的第二弯管段52。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盘管包括第一直管段和能够将两个所述第一直管段相连通的第一弯管段;或者,所述第二盘管包括第二直管段和能够将两个所述第二直管段相连通的第二弯管段;或者,所述第一盘管包括第一直管段和能够将两个所述第一直管段相连通的第一弯管段,且所述第二盘管包括第二直管段和能够将两个所述第二直管段相连通的第二弯管段。

可选地,第一直管段41和第一弯管段42之间通过卡接、插接、焊接等方式连接,其中,卡接和插接的连接方式能够便于第一盘管的拆装,焊接的连接方式能够使得第一盘管的结构更牢固、可靠;同理,第二直管段51和第二弯管段52之间通过卡接、插接、焊接等方式连接,其中,卡接和插接的连接方式能够便于第二盘管的拆装,焊接的连接方式能够使得第二盘管的结构更牢固、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直管段包括多种长度规格,以适应第一盘管的螺旋状结构,第二直管段包括多种长度规格,以适应第二盘管的螺旋状结构。

可选地,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之间通过卡接、插接、焊接等方式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盘管为方形螺旋,所述第二盘管为方形螺旋;或者,所述第一盘管为圆形螺旋,所述第二盘管为圆形螺旋。方形螺旋和圆形螺旋都能够使蒸发盘管对冰盘的制冷降温作用均匀。其中,方形螺旋例如可以为长方形螺旋或者正方形螺旋。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还可以为椭圆形螺旋等类圆形的螺旋。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蒸发盘管,实施例一所公开的蒸发盘管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该实施例,实施例一已公开的蒸发盘管的技术特征不再重复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对所述蒸发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节约篇幅,该实施例的改进特征同样体现在图3-图5中,因此,结合图3-图5对该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

参见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包括上述的蒸发盘管,还包括冰盘6;

所述蒸发盘管位于所述第一入口21和所述第二出口22的部分与所述冰盘6的底端固定连接。

可选地,蒸发盘管位于所述第一入口21和所述第二出口22的部分与所述冰盘6的底端例如可以通过焊接、粘接、螺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优选地,通过焊接连接,使得蒸发盘管与冰盘的底端之间的接触面积最大,提高制冷剂制冷的利用率,且连接更可靠、牢固。

优选地,参见图5所示,所述蒸发盘管的大小与所述冰盘的大小相匹配。

蒸发盘管的大小太大的话,会造成部分盘管不能与冰盘接触,造成能源浪费;蒸发盘管的大小太小的话,蒸发盘管只能对冰盘的部分进行吸热降温,部分不能降温吸热,从而造成对冰盘的降温不均匀。

优选地,参见图5所示,所述蒸发器远离所述冰盘的一侧设置有能够固定所述蒸发盘管的挡板7。挡板7进一步加强蒸发盘管和蒸发器的固定连接,从而使得连接更牢固可靠。

本实施例所述的蒸发器具有实施例一所述蒸发盘管的优点,该优点已在实施例一中详细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