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冷媒的分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3924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冷媒的分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冷媒的分配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主要包括室外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压缩机、管路和冷媒,冷媒循环流动的路径称为冷媒回路,现有的空调一般设置有多个冷媒回路,并通过设置分配器将冷媒在冷媒回路间进行分配。

能效比是在额定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空调进行制冷运行时实际制冷量与实际输入功率之比。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了单位输入功率在空调运行过程中转换成的制冷量。空调能效比越大,在制冷量相等时节省的电能就越多。

为了提高空调的能效比,目前主要是从热交换器和压缩机处着手,增加热交换器的换热面积或者采用高效率的压缩机,但是这两种方式效果有限,而且会导致空调的成本大幅上升,使得产品竞争力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空调冷媒的分配装置,使冷媒分配均匀,提高空调的能效比,减少或避免空调制造和使用成本上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空调冷媒的分配装置,包括管状的分配器,分配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冷媒流出的若干第一出料管,分配器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冷媒流入的第一进料管,分配器竖直设置,第一出料管设置于分配器的顶部,分配器的底部设置有缓冲器,缓冲器设置有第二进料管和连接第一进料管的第一出料口,第二进料管的轴线与分配器的轴线倾斜或垂直设置。

优选的,分配器与缓冲器一体成形,第二进料管轴线与分配器轴线的夹角为90±1°。

优选的,第一出料口位于缓冲器内的一侧光滑过渡。

优选的,缓冲器呈圆管状,第二进料管设置于缓冲器的一端,缓冲器的另一端封闭,第一出料口沿缓冲器的径向设置并连通缓冲器内部。

进一步的,第二进料管的内径小于缓冲器的内径,第一出料口的内径小于缓冲器的内径。

进一步的,第一出料口的中心设置于缓冲器轴线方向长度的1/3~2/3处。

优选的,分配器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堵塞,堵塞背向第一本体的一端与第一出料管连接,第一出料管沿堵塞的周向设置,第一本体的另一端与第一进料管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本体内设置有滤网,滤网为金属丝构成,滤网规格为100~120目。

进一步的,堵塞位于第一本体内的一端设置有圆锥部,圆锥部与第一本体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出料管的轴线与第一本体的轴线倾斜设置,第一出料管靠近第一本体的一端朝向第一本体的中心。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分配器和设置缓冲器使得冷媒能够在分配器内均匀流动,进而使各冷媒回路的冷媒量分配均等,各个冷媒回路能够充分进行热交换,整体提升空调的热交换效果,提升空调的能效比,降低空调的使用成本;而且本实用新型只是对分配器和管路进行较小的变更,无需变更热交换器和压缩机,对空调的改动小,空调的制造成本不增加或增加较少。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分配器竖直设置,使得气液两态的冷媒均能进入冷媒回路,避免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进入不同的冷媒回路,避免气态冷媒和液体冷媒的分配不均;

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在分配器的底部设置水平设置的缓冲器,使得冷媒能够减速缓冲,减少冷媒自身流动的不均匀,进而使冷媒在各个位置保持相同的流速和流动方向的情况下进入分配器,形成分配器均匀分配的基础,并且降低分配器的设计难度。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空调冷媒的分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分配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空调冷媒的分配装置,包括管状的分配器1,分配器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冷媒流出的若干第一出料管12,分配器1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冷媒流入的第一进料管13,第一出料管12宜采用毛细管,防止冷媒中的气泡积聚生产大的气泡。

分配器1优选竖直设置,避免因气态和液态冷媒存在的密度差异引起的冷媒分配不均。

第一进料管13优选设置于分配器1的底部,避免因密度差异使气态冷媒在分配器1顶部形成大的气泡,进而避免大的气泡进入第一出料管12时发生破裂,减少分配器1处的噪声。

分配器1的底部还设置有缓冲器2,缓冲器2设置有第二进料管21和连接第一进料管13的第一出料口22,第二进料管21的轴线与分配器1的轴线倾斜或垂直设置。

冷媒进入缓冲器2后,相当于进入一个大的空腔,流速降缓,使冷媒各个位置的速度趋于一致,降低分配器1的分配难度,使冷媒均匀分配。

第二进料管21与第一进料管13倾斜或垂直设置,冷媒的流入缓冲器2的方向与流出缓冲器2的方向存在夹角,使使冷媒冲击缓冲器2的内部,有利于对冷媒进行降速。

根据上述实施例,特进行了一款制冷量3500W的空调的对比试验:

通过上述数据对比,带缓冲器2的各个热交回路出口温度比较接近,差值比较小,而不带缓冲器2的各个热交回路出口温度差值比较大。前者制冷效果比后者大111W,3.2百分点,能效提高0.1。

为提升分配装置的能力,还可以对分配装置做进一步的改善,改善实施例如下:

分配器1优选与缓冲器2一体成形,可以减少分配器1与缓冲器2连接处的冷媒流动波动。

为提升缓冲效果,第二进料管21轴线与分配器1轴线的夹角优选为90±1°,夹角控制在90±1°,可以降低制造难度同时不对缓冲效果产生大的影响。

为避免冷媒在分配器1与缓冲器2连接处流动时出现涡流,第一出料口22位于缓冲器2内的一侧光滑过渡。

为增强冷媒在缓冲器2的缓冲效果,缓冲器2呈圆管状,第二进料管21设置于缓冲器2的一端,缓冲器2的另一端封闭,第一出料口22沿缓冲器2的径向设置并连通缓冲器2内部。

作为以上方案的进一步拓展,第二进料管21的内径小于缓冲器2的内径,第一出料口22的内径小于缓冲器2的内径,进一步增强对冷媒的缓冲效果。

由于冷媒进入第二进料管21的方向与冷媒进入第一进料管13的方向存在夹角,导致部分冷媒出现旋转流动,为减少冷媒冲击缓冲器2产生的扰流,第一出料口22的中心可以设置于缓冲器2长度方向的1/3~2/3处。

对于分配器1内部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分配器1包括第一本体11,第一本体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出料管12和第一进料管13连接,第一出料管12沿第一本体11的周向设置。

由于冷媒在缓冲器2内缓冲时可能积聚出大的气泡,大的气泡破裂时会产生大的声响,为降低噪音,第一本体11内可以设置有滤网16,滤网16为金属丝构成,滤网16规格为100~120目。

滤网16的设置还使得气态冷媒与液体冷媒均匀混合,避免第一出料管12进入单一状态的冷媒,进而使各第一出料管12之间获得均匀的冷媒。

为便于分配器1的加工,第一本体11的一端可以设置有堵塞14,堵塞14背向第一本体11的一端与第一出料管12连接,第一本体11的另一端与第一进料管13连接。

为使得冷媒能够均匀的进入第一出料管12,堵塞14位于第一本体11内的一端设置有圆锥部15,圆锥部15与第一本体11同轴设置,圆锥部15对冷媒进行导向,便于冷媒顺利的进入第一出料管12。

作为以上方案的进一步拓展,第一出料管12的轴线与第一本体11的轴线倾斜设置,第一出料管12靠近第一本体11的一端朝向第一本体11的中心,可以使得第一出料管12接受从第一本体11径向各个位置的冷媒,避免冷媒沿第一本体11径向的速度差异而导致的冷媒分布不均。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