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冷循环系统控制方法、过冷循环系统及冷柜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93708发布日期:2018-11-20 18:25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制冷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过冷循环系统控制方法、过冷循环系统及冷柜。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于冷柜的制冷系统是蒸气压缩式循环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等部件组成,并且采用纯质如r290作为制冷工质。一般的,冷柜在迅速拉低温时的制冷量需求远大于其稳定运行时所需,因此选配压缩机时需要按照前者较大的制冷量来选配。

现有的单压缩机冷柜绝大多数采用间歇的工作方式,会带来稳定运行时压缩机频繁起动的问题,这对于冷柜的节能是不利的。如果选配大制冷量的压缩机却不能充分利用,这对压缩机的性能也是一种浪费。现有的双压缩机系统方案虽然能调节冷量,但是增加了一台压缩机造成成本增加,如图1所示为传统双压缩机系统,包括第一组制冷系统和第二组制冷系统,第一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1;第一冷凝器2;第一电子控制阀3,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第一毛细管4,其连通到第一电子控制阀3;第二毛细管5,其与第一毛细管4并行地连通到第一电子控制阀3;第一蒸发器8,其布置在第一间室9内,并连通到第一毛细管4;第二蒸发器6,其布置在第二间室7内,并与第一蒸发器8和第二毛细管5连通;第二组制冷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16;第二冷凝器15;第二电子控制阀14,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第三毛细管12,其连通到第二电子控制阀14;第四毛细管13,其与第三毛细管12并行地连通到第二电子控制阀14;第三蒸发器11,其布置在第二间室7内,并连通到第三毛细管12;第四蒸发器10,其布置在第一间室9内,并与第三蒸发器11和第四毛细管14连通。这类双压缩机系统多用于电冰箱产品,用于实现不同的温度区间,无法调节制冷量或者只能简单的调节。同时,采用纯质制冷剂的冷柜在拉低温时压缩机压比较高,能耗较大,而简单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替代纯质制冷剂不能有效利用非共沸工质的组分和温度滑移特性,也无法在传统冷柜制冷系统中体现非共沸工质的优越性。

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方法中缺少冷量可调节的过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过冷循环系统控制方法、过冷循环系统及冷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过冷循环系统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间室温度,根据所述间室温度确定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负荷状态;

根据所述负荷状态启动第一压缩机和/或第二压缩机;

根据所述负荷状态控制第一风机、第一节流装置或第二节流装置。

可选地,所述获取间室温度,根据所述间室温度确定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负荷状态,具体包括:

获取间室温度,若所述间室温度大于预设启动温度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则确定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负荷状态为第一负荷状态;

若所述间室温度大于预设启动温度且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则确定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负荷状态为第二负荷状态;

若所述间室温度大于预设启动温度,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且所述温度差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确定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负荷状态为第三负荷状态;

其中,所述温度差值为所述间室温度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的差值;

所述第一负荷状态的负荷大于所述第三负荷状态的负荷,所述第三负荷状态的负荷大于所述第二负荷状态的负荷。

可选地,根据所述负荷状态启动第一压缩机和/或第二压缩机,具体包括:

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则启动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

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则启动所述第一压缩机;

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三负荷状态,则启动所述第二压缩机。

可选地,根据所述负荷状态控制第一风机、第一节流装置或第二节流装置,具体包括:

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则调小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以及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

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则调大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和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并关闭所述第二节流装置;

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三负荷状态,则关闭所述第一节流装置。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则获取所述第一负荷状态时所述压缩机的第一累计运行时间;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对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进行清零。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则获取所述第二负荷状态时所述压缩机的第二累计运行时间;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对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进行清零。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三负荷状态,则获取所述第三负荷状态时所述压缩机的第三累计运行时间;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三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三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对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进行清零。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过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二压缩机、第一冷凝器、第一风机、第二冷凝器、第二风机、过冷器、气液分离器、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第一回热器、第二回热器、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间室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冷凝器中部分冷凝后进入气液分离器;

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分为两路,第一路输出第一沸点组分制冷剂后,依次经所述过冷器、所述第一回热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蒸发器与所述第一回热器后返回所述第一压缩机;第二路输出第二沸点组分制冷剂后,依次经所述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回热器、所述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二回热器换热后返回所述第二压缩机;

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一冷凝器对应设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的干度;

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第二冷凝器对应设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的干度;

所述间室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间室内的间室温度;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间室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连接,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沸点组分制冷剂的沸点高于所述第二沸点组分制冷剂的沸点。

可选地,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冷柜,包括上述任一过冷循环系统。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指令能够执行上述方法。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调节第一风机转速来调节进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的干度,从而调节两个回路中的制冷剂流量,最终调整整个过冷循环系统的制冷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过冷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冷循环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冰过冷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冷循环系统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逻辑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冰箱的谐波电流抑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s201、获取间室温度,根据所述间室温度确定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负荷状态。

其中,所述间室温度为两个压缩机未启动时间室内的温度。

所述预设启动温度为预设设定的用于判断是否启动压缩机的温度。

举例来说,当控制器检测到间室温度t1>预设启动温度t2时启动压缩机,t2的设定温度如-30~-18℃。

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过冷循环系统在不同负荷下的状态,包括第一负荷状态、第二负荷状态和第三负荷状态,例如所述负荷状态为负荷较大状态、负荷较小状态和负荷适中状态。

s202、根据所述负荷状态启动第一压缩机和/或第二压缩机。

s203、根据所述负荷状态控制第一风机、第一节流装置或第二节流装置。

具体地,控制器获取间室温度,根据所述间室温度确定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负荷状态;根据所述负荷状态启动第一压缩机和/或第二压缩机;根据所述负荷状态控制第一风机、第一节流装置或第二节流装置。

所述控制器为过冷循环系统中的一部分,图3示出了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压缩机101、第二压缩机102、第一冷凝器103、第一风机104、气液分离器105、过冷器106、第二冷凝器107、第二风机108、第一回热器109、第一节流装置110、第一蒸发器111、第二回热器112、第二节流装置113、第二蒸发器114、间室温度传感器115和控制器116。

所述第一压缩机101和第二压缩机102排出的制冷剂在所述第一冷凝器103中部分冷凝后进入气液分离器105。

所述气液分离器105的出口分为两路,第一路输出第一沸点组分制冷剂后,依次经所述过冷器106、所述第一回热器109、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10、所述第一蒸发器111与所述第一回热器109后返回所述第一压缩机101;第二路输出第二沸点组分制冷剂后,依次经所述第二冷凝器107、所述第二回热器112、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13、所述第二蒸发器114与所述第二回热器112换热后返回所述第二压缩机102。

所述第一风机104与所述第一冷凝器103对应设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冷凝器103中的制冷剂的干度。

所述第二风机102与所述第二冷凝器107对应设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冷凝器107中的制冷剂的干度。

所述间室温度传感器115用于获取间室内的间室温度。

所述控制器116分别与所述间室温度传感器115、所述第一压缩机101、所述第二压缩机102、所述第一风机104、所述第一节流装置110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113连接,用于执行步骤s101-s103。

其中,所述第一沸点组分制冷剂的沸点高于所述第二沸点组分制冷剂的沸点。

其中,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如r290/r600a,能够结合系统中制冷剂过冷效果有效降低纯质制冷剂r290拉低温时的压缩机压比,提升系统性能。

具体地,所述第一压缩机101和第二压缩机102并行连接,且排气均与第一冷凝器103的进口连接。

所述气液分离器105出口分为两路,第一路为富含高沸点组分制冷剂,经过冷器106、第一回热器109、第一节流装置110、第一蒸发器111后经第一回热器109换热后进入第一压缩机102吸气管;第二路为富含低沸点组分制冷剂,经第二冷凝器107、第二回热器112、第二节流装置113、第二蒸发器114后经第二回热器112换热后返回第一压缩机101吸气管。

所述第一压缩机101,第二压缩机102、第一风机104、第二风机108、第一节流装置110、第二节流装置113、间室温度传感器115均与控制器116连接;通过控制器116控制所述第一压缩机101和第二压缩机102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第一风机104和第二风机108的开度,控制第一节流装置110的第二节流装置113的开度,接收间室温度传感器115检测的间室温度。

该过冷循环系统采用非共沸工质,经气液分离器105得到富含低沸点组分制冷剂和富含高沸点组分制冷剂,两种组分制冷剂在经历同等节流压降后具有不同的蒸发器进口温度,因此该系统可分为两个制冷回路:高温制冷回路和低温制冷回路;高位制冷回路由第二压缩机102,第一冷凝器103、气液分离器105、过冷器106、第一回热器109、第一节流装置110、第一蒸发器111顺次连接组成;低温制冷回路由第一压缩机101、第一冷凝器103、气液分离器105、第二冷凝器107、第二回热器112、第二节流装置113、第二蒸发器114顺次连接组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过冷循环系统通过调节第一风机转速来调节进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的干度,从而调节两个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流量及组分,进而可以根据系统负荷需求调节系统冷量及所需温位的制冷温度;同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开启和关闭来达到冷量控制的目的;且通过调节两个回路的制冷量,既可用于单温空间的制冷,也可用于双温或多温空间的制冷。

本实施例通过调节第一风机转速来调节进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的干度,从而调节两个回路中的制冷剂流量,最终调整整个过冷循环系统的制冷量。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基础上,s201具体包括:

s2011、获取间室温度,若所述间室温度大于预设启动温度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则确定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负荷状态为第一负荷状态。

s2012、若所述间室温度大于预设启动温度且所述温度差值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则确定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负荷状态为第二负荷状态。

s2013、若所述间室温度大于预设启动温度,所述温度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且所述温度差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则确定所述过冷循环系统的负荷状态为第三负荷状态。

其中,所述温度差值为所述间室温度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的差值。

所述第一负荷状态的负荷大于所述第三负荷状态的负荷,所述第三负荷状态的负荷大于所述第二负荷状态的负荷。上述三种负荷状态例如包括:负荷较大状态、负荷较小状态和负荷适中状态。

通过区分不同负荷状态,便于针对不同负荷状态进行相应地处理。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基础上,s202具体包括:

s2021、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则启动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调小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以及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

s2022、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则启动所述第一压缩机,调大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以及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

s2023、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三负荷状态,则启动所述第二压缩机,关闭所述第一节流装置。

进一步地,在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方法还包括:

s2041、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则获取所述第一负荷状态时所述压缩机的第一累计运行时间;

s2042、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第二压缩机。

s2043、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对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进行清零。

s2051、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则获取所述第二负荷状态时所述压缩机的第二累计运行时间;

s2052、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关闭所述第二压缩机。

s2053、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对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进行清零。

s2061、若所述负荷状态为所述第三负荷状态,则获取所述第三负荷状态时所述压缩机的第三累计运行时间;

s2062、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三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关闭所述第一压缩机。

s2063、若判断获知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大于等于第三预设时间,或,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小于所述第三预设时间且所述间室温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启动温度,则对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进行清零。

其中,所述第一累计运行时间为第一负荷状态下所述压缩机的运行时间,即系统进入系统热负荷较大时的工作状态的累计运行时间。

所述第二累计运行时间为第二负荷状态下所述压缩机的运行时间,即系统进入系统热负荷较小时的工作状态的累计运行时间。

所述第三累计运行时间为第三负荷状态下所述压缩机的运行时间,即系统进入系统热负荷适中时的工作状态的累计运行时间。

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和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分别为预先设定的系统大负荷工况下、小负荷工况下和适中负荷工况下的阈值时间。

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当控制器116检测到间室温度t1>预设启动温度t2且t1与t2的差值δt1>第一预设温度δt2时,启动第一压缩机101和第二压缩机102,系统进入负荷较大时的工况;当控制器116检测到间室温度t1>t2且δt1<第二预设温度δt3时,启动第二压缩机102,系统进入负荷较小时的工况;当控制器116检测到t1>t2,δt1<δt2且δt1>δt3时启动第一压缩机101,系统进入负荷适中时的工况;其中:t2的设定温度如-30~-18℃,δt2的设定温度如5~20℃,δt3的设定温度如1~10℃,δt3小于δt2。

当控制器116判定系统进入热负荷较大工况后,控制器116同时启动压缩机101和压缩机102,调小第一风机104的转速,调小第一节流装置109和第二节流装置113的开度,同时积累两个压缩机的运行时间t1(第一累计运行时间);当控制器116判定系统进入热负荷较小工况后,控制器116启动第二压缩机102,调大第一风机104的转速,调大第一节流装置109的开度并关闭第二节流装置113,同时积累第二压缩机102运行时间t3(第二累计运行时间);当控制器116判定系统进入热负荷适中工况后,控制器116启动第二压缩机101,关闭第一节流装置109,同时积累第一压缩机101运行时间t5(第三累计运行时间)。

在系统负荷较大的工况下,控制器116检测到两个压缩机的运行时间t1≥t2或者t1<t2且t1≤t2时,控制器116关闭第一压缩机101和第二压缩机102,清零t1;在系统负荷较小的工况下,控制器116检测到第二压缩机102运行时间t3≥t4或者t3<t4且t1≤t2时,控制器116关闭第二压缩机102,清零t3;在系统负荷适中的工况下,控制器116检测到第一压缩机101运行时间t5≥t6或者t5<t6且t1≤t2时,控制器116关闭第一压缩机106,清零t5。其中:t2为系统大负荷工况下第一压缩机101、第二压缩机102的设定工作时间,如60~600min,t4为系统小负荷工况下第二压缩机102的设定工作时间,如60~600min,t6为系统负荷适中工况下第一压缩机101的设定工作时间,如60~600min。

本实施例提供的过冷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采用双压缩机制冷系统,配合混合工质,通过冷凝器的不完全冷凝来调节制冷剂组分及流量,分别得到富含高沸点组分和富含低沸点组分的制冷剂,从而可以根据负荷需要调节两个蒸发器的冷量,实现系统冷量的调节,不用频繁启停压缩机,具有节能潜力;通过控制器来控制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开停,也能调节制冷量。其中,高沸富含点组分制冷剂、富含低沸点组分制冷剂经历相同节流压降后具有不同的制冷温度,且非共沸制冷剂具有温度滑移的特性,对于单温冷柜可以根据负荷需要决定采用所需制冷回路,该系统也可以用于双温制冷系统。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特性能够减低蒸发器与间室传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提高系统性能,同时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能降低压缩机压比,降低系统能耗。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冷柜,包括上述任一过冷循环系统。

现有技术中通过非共沸混合工质的逐步分凝分离出高沸点和低沸点两部分工质分别进入冷藏蒸发器和冷冻蒸发器实现了不同的蒸发温度,同时利用了喷射器的增压作用降低了压缩机的压比,提升了系统效果。但是此系统只是利用了非共沸混合工质实现双温制冷的功能,适用于电冰箱,但是并不能实现对单一温区蒸发器制冷量的调节,同时喷射器的存在决定了必然存在两个不同蒸发温度的蒸发器,这与冷柜实际工作时大多只有一个制冷温度是不相适应的,且喷射器的引入增加了成本,复杂了系统。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柜采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通过调节第一风机转速来调节进入气液分离器的制冷剂的干度,从而调节两个制冷回路中的制冷剂流量及组分,进而可以根据系统负荷需求调节系统冷量及所需温位的制冷温度;同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的开启和关闭来达到冷量控制的目的;且通过调节两个回路的制冷量,既可用于单温空间的制冷,也可用于双温或多温空间的制冷。

参照图5,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processor)501、存储器(memory)502和总线503。

其中,所述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2通过所述总线5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处理器501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502中的程序指令,以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