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库用机组自动化霜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79983发布日期:2018-11-27 21:42阅读:25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库用机组自动化霜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冷库用机组采用的化霜模式都是间隔化霜,这种化霜模式虽然简单,但存在间隔时间难以控制的问题,例如:一个冷库设置的间隔化霜时间为6个小时, 在进货量或出货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冷库开门次数多),可能4个小时内机已经结满霜,但是按照间隔化霜模式,机组还需要运行2个小时才能化霜,这期间很可能会出现蒸发器被霜堵满,无法换热,出现低压保护等故障停机。相反地,在进出货量小的前提下,可能6个小时内机还未结霜,但是按照间隔化霜模式,机组会自动开始化霜,此时就出现了没有霜却启动化霜操作的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传统冷库化霜难题是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间隔化霜无法满足冷库需要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冷库用机组自动化霜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冷库用机组自动化霜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在机组制冷运行时,同时检测冷库蒸发器进出风温度和机组低压压力;

步骤2.判断是否连续t1时间检测到进出风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零,且小于等于一个差值,0≤(T进风- T出风)≤△T,如否,则继续监控;如是,则转步骤3;

步骤3. 判断是否连续t2时间检测到P低≤P,如否,则继续监控,如是则进入化霜程序。

优选地,所述时间t1为3分钟,所述t2时间为3秒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结合压缩机吸气压力,蒸发器进出风温差等条件,压力兼温度多维度综合考虑,精准控制系统自动化霜,实现有霜及时化,无霜则不化的自动化霜控制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冷库机组的系统图;

图2为本发明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冷库机组的系统图。冷库机组包括压缩机1、油气分离器2、冷凝器3、膨胀阀4、蒸发器5、气液分离器6和控制器7。在蒸发器上设进出风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进风和出风温度。在压缩机的吸气管道上设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机组的低压压力。

图2为本发明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提出的冷库用机组自动化霜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在机组制冷运行时,同时检测冷库蒸发器进出风温度和压缩机吸气压力;

步骤2.判断是否连续t1时间检测到进出风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零,小于等于一个差值,0≤(T进风- T出风)≤△T,如否,则继续监控;如是,则转步骤3;

步骤3. 判断是否连续t2时间检测到P低≤P,如否,则继续监控,如是则进入化霜程序。

以上T进风、T出风为冷库蒸发器进风、出风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实时温度值,进出风的具体位置请参见图1所示的系统图。上述进出风温度的温度差△T为设定值。P低为压缩机的吸气压力,通过低压传感器检测的实时压力值。P为高于低压保护的设定值。

本发明提出的化霜控制方法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机组才进入自动化霜:

(1)在压缩机开启条件下连续t1时间,该实施例为3min,检测到0≤T进风- T送风≤温差△T;

(2)连续t2时间,该实施例为3s,检测到P低≤P。

本发明提出的自动化霜方法结合了压力、温差及温度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能精准控制冷库用内机结满霜时自动化霜。其中:

条件(1):用蒸发器进出风温差小于等于一个温差值锁定结霜,是专门针对冷库用机组设定的。冷库蒸发器一般选用翅片管式蒸发器。翅片间距偏大(翅片间距一般为4mm或7mm),载霜能力远大于家用机或其他翅片小的机组(翅片间距一般为1.6mm)。 因上述特殊性冷库用内机结霜有两个变化过程,结霜初期,内机风阻增大,风量减小,进出风温差变大,待霜结满后,整个系统的换热能力大幅减少,虽然风量变得更小,此时内机基本不再换热,从而进出风温差也会变小。所以用小于等于一个温差值来锁定结霜特别适用。家用机或其他翅片小的机组一般都是用大于等于一个温差值来锁定结霜,因为间距小,一结霜就需要进行化霜,否则翅片霜堵,化霜不及时会低压保护停机,一般都只有一个变化过程。

条件(2)是在条件(1)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补充。条件(2)进一步做了压力的限定,机组结满霜时,机组的吸气压力一定会很低,此时做一个压力的限定是为了排除其他与结满霜时进出风温差小于等于某一值的其他特殊情况,比如内机选型过大,进出风温差正常运行时偏小。一般家用机制热时都是外机化霜,原有的冷凝器当做蒸发器使用,一般不存在内机过小的问题,则不用考虑压力限定条件。

本发明根据冷库用机组的特殊性,结合压力、温差、温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提出了一种精准控制冷库用内机结满霜时自动化霜的方法,经试验检验,本发明化霜效果良好。

以上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本发明的创作构思和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