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21009发布日期:2021-03-12 10:55阅读:65来源:国知局
冷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冷藏设备结构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为满足对多个目标物的同时制冷,通常需采用多个制冷设备进行同步工作,不仅能耗极高,多个制冷设备也将占据着极大的空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国家局于2019年8月6日公告的一份名为“恒温式鲜活水产品运输箱”、申请号为“201821213180.1”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示,该案在恒温箱体内设有多个独立设置的分体箱格,每一个分体箱格的内壁上均盘绕设有独立的恒温冷却管道,从而实现对多个分体箱格的制冷。

然而,在对于同种类的目标物进行制冷时,以啤酒冷藏为代表,人们通常将不同口味的啤酒分装在不同的罐体中,再通过制冷设备对各个罐体进行冷藏;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单独制冷的结构设计,由于啤酒口味众多,因此,将使得设备整体上将占据较大的空间,同时,分别制冷时也将产生较大的能源浪费,对于设备中各个电子元件的负荷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精巧、使用方便、制冷效果好且空间利用率高、占地面积小的冷藏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冷气发生装置1,所述冷气发生装置1包括用于导出冷气的中心管2,所述中心管2竖直设置、且中心管2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冷气孔20;

所述冷藏装置还包括若干竖直设置的制冷腔室3,若干所述制冷腔室3沿周向均布在中心管2的周围、且每个所述制冷腔室3均通过冷气孔20与中心管2连通。

所述中心管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隔板4,从而在中心管2的周围分隔出多个制冷腔室3。

所述制冷腔室3的顶部通过顶板5密封、且底部通过底板6密封,所述制冷腔室3远离中心管2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腔室门7。

所述隔板4远离中心管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保温立柱41,相邻保温立柱41之间设有可以打开或关闭的腔室门7;

若干所述隔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5,使得制冷腔室3的顶部密封;若干所述隔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封住中心管2底端的底板6,使得制冷腔室3的底部密封;

所述腔室门7关闭时,所述腔室门7与保温立柱41之间保持密封,同时,所述腔室门7与顶板5之间、腔室门7与底板6之前也保持密封。

所述保温立柱41包括外侧金属板一411、内侧金属板一412和隔热支撑架一413;

所述内侧金属板一412与隔板4远离中心管2的一侧固定相连,所述外侧金属板一411通过隔热支撑架一413固定连接在内侧金属板一412的外侧,使得所述隔热支撑架一413在所述外侧金属板一411和内侧金属板一412之间进行隔热。

所述顶板5包括外侧金属板二51、内侧金属板二52和隔热支撑架二53;

所述内侧金属板二52的底部与若干隔板4的顶部固定相连,所述外侧金属板二51通过隔热支撑架二53固定连接在内侧金属板二52的上方,使得所述隔热支撑架二53在所述外侧金属板二51和内侧金属板二52之间进行隔热。

所述底板6包括外侧金属板三61、内侧金属板三62和隔热支撑架三63;

所述内侧金属板三62的顶部与若干隔板4的底部固定相连,所述外侧金属板三61通过隔热支撑架三63固定连接在内侧金属板三62的下方,使得所述隔热支撑架三63在所述外侧金属板三61和内侧金属板三62之间进行隔热。

所述保温立柱41朝向腔室门7的端面上、顶板5朝向腔室门7的端面上以及底板6朝向腔室门7的端面上均固定连接有长条形的密封垫8;所述腔室门7朝向制冷腔室3的表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容置密封垫8的容置凹槽。

所述密封垫8包括长条状的本体,所述本体背向腔室门7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缓冲空腔81;

所述本体朝向腔室门7的一侧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空心凸棱82,所述空心凸棱82与容置凹槽相适配;

所述本体的两侧设有若干与其连为一体的缓冲凸翼83,所述缓冲凸翼83朝向腔室门7所在的一侧倾斜。

所述制冷腔室3中设有至少一个水平设置的隔层30,所述隔层30上开设有多个连通孔。

所述冷气发生装置1还包括压缩机、冷凝器、风扇11和蒸发器12,所述冷气发生装置包括设备腔13和工作腔14,所述设备腔13和工作腔14之间设有隔热层15,所述工作腔14与所有制冷腔室3保持连通、且工作腔14与中心管2的顶端保持连通;

所述压缩机、冷凝器固定连接在设备腔13中,所述蒸发器12和风扇11固定连接在工作腔14中,所述风扇11处于中心管2的顶部,所述蒸发器12的一侧与压缩机连接、且另一侧与冷凝器连接。

本发明以中心管对周围制冷腔室进行制冷的结构布局,一方面,相比与相邻设置的多个制冷腔室,可显著降低冷藏装置整体上所占用的空间,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另一方面,通过一套冷气发生装置同时完成全部制冷腔室的制冷,相比与对各个制冷腔室独立制冷,具有更低的能耗。本发明从整体上具有着结构精巧、使用方便、制冷效果好以及空间利用率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图,

图3是本案中制冷腔室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案中制冷腔室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5是本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案中保温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案中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案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案中隔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冷气发生装置,11是风扇,12是蒸发器,13是设备腔,14是工作腔,15是隔热层;

2是中心管,20是冷气孔,3是制冷腔室,4是隔板,41是保温立柱;411是外侧金属板一,412是内侧金属板一,413是隔热支撑架一;

5是顶板,51是外侧金属板二,52是内侧金属板二,53是隔热支撑架二;

6是底板,61是外侧金属板三,62是内侧金属板三,63是隔热支撑架三;

7是腔室门;8是密封垫,81是缓冲空腔,82是空心凸棱,83是缓冲凸翼。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专利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专利进行详细阐述。

本发明如图1-8所示,包括冷气发生装置1,所述冷气发生装置1包括用于导出冷气的中心管2,所述中心管2竖直设置、且中心管2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冷气孔20;

所述冷藏装置还包括若干竖直设置的制冷腔室3,若干所述制冷腔室3沿中心管的周向均布在中心管2的周围、且每个所述制冷腔室3均通过冷气孔20与中心管2连通。这样,中心管中的冷气将自上而下流动,并经过其侧壁上的冷气孔向周围的制冷腔室扩散,从而对所有的制冷腔室同步进行制冷。

本发明以中心管对周围制冷腔室进行制冷的结构布局,一方面,相比与相邻设置的多个制冷腔室,可显著降低冷藏装置整体上所占用的空间,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另一方面,通过一套冷气发生装置同时完成全部制冷腔室的制冷,相比与对各个制冷腔室独立制冷,具有更低的能耗。本发明从整体上具有着结构精巧、使用方便、制冷效果好以及空间利用率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所述制冷腔室3具有n个,n为大于1的整数。

从上到下分布于同一铅锤线上的若干冷气孔20组成一个冷气孔列组,所述中心管2侧壁上均匀的开设有若干冷气孔列组;所述制冷腔室3通过至少一个冷气孔列组与中心管2保持连通。如图5所示,一方面,通过冷气列组即可实现对制冷腔室的高效制冷;另一方面,实际使用时,可使得每个制冷腔室所连通的冷气孔列组的数量相同,从而使得中心管对于各个制冷腔室的制冷效果更为均匀。

所述中心管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呈多叉星形分布的隔板4,从而在中心管2的周围分隔出多个制冷腔室3。作为优选,隔板具有六个,这样,冷藏装置整体外形上的第一种实施例,即如图3所示呈六棱柱状;而第二种实施例,即如图4所示呈圆柱状;从整体上具有外形美观、使用方便、占地面积小以及垂直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

所述制冷腔室3的顶部通过顶板5密封、且底部通过底板6密封,所述制冷腔室3远离中心管2的一侧活动连接有腔室门7。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4远离中心管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保温立柱41,相邻保温立柱41之间设有可以打开或关闭的腔室门7;

若干所述隔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5,使得制冷腔室3的顶部密封;若干所述隔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封住中心管2底端的底板6,使得制冷腔室3的底部密封;

所述腔室门7关闭时,所述腔室门7与保温立柱41之间保持密封,同时,所述腔室门7与顶板5之间、腔室门7与底板6之前也保持密封。使得每个制冷腔室在腔室门关上之后,均可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绝,与中心管连通的制冷空间。从而保证中心管对各个制冷腔室的制冷效果。其中,通过顶板也形成了冷气发生装置中设备腔和工作腔之间的隔热层。

进一步的,所述腔室门7、保温立柱41、顶板5以及底板6均呈空心状,且四者的内部均设有保温层。从而使得制冷腔室与外界保持更好的温度隔绝效果,以保证制冷腔室对目标物的冷藏效果。

如图6所示,所述保温立柱41包括外侧金属板一411、内侧金属板一412和隔热支撑架一413;

所述内侧金属板一412与隔板4远离中心管2的一侧固定相连,所述外侧金属板一411通过隔热支撑架一413固定连接在内侧金属板一412的外侧,使得所述隔热支撑架一413在所述外侧金属板一411和内侧金属板一412之间进行隔热。所述外侧金属板一411和内侧金属板一412之间填充有保温层。其中,外侧金属板一将与冷藏装置外界的空气直接接触,而内侧金属板一将与腔室直接接触,这样,通过隔热支撑架一在外侧金属板一、内侧金属板一之间的有效隔绝,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漏电,另一方面也可显著降低保温立柱整体的热传导能力,以保证冷藏装置的冷藏效果;

如图7所示,所述顶板5包括外侧金属板二51、内侧金属板二52和隔热支撑架二53;

所述内侧金属板二52的底部与若干隔板4的顶部固定相连,所述外侧金属板二51通过隔热支撑架二53固定连接在内侧金属板二52的上方,即隔热支撑架二53固定连接在内侧金属板二52的边缘处,所述外侧金属板二51处于内侧金属板二52的下方、且外侧金属板二51与隔热支撑架二53固定相连,使得所述隔热支撑架二53在所述外侧金属板二51和内侧金属板二52之间进行隔热。所述外侧金属板二51和内侧金属板二52之间填充有保温层。

如图8所示,所述底板6包括外侧金属板三61、内侧金属板三62和隔热支撑架三63;

所述内侧金属板三62的顶部与若干隔板4的底部固定相连,所述外侧金属板三61通过隔热支撑架三63固定连接在内侧金属板三62的下方,即所述隔热支撑架三63固定连接在内侧金属板三62的边缘处,所述外侧金属板三61处于内侧金属板三62的下方、且外侧金属板三61与隔热支撑架三63固定相连,使得所述隔热支撑架三63在所述外侧金属板三61和内侧金属板三62之间进行隔热。所述外侧金属板三61和内侧金属板三62之间填充有保温层。

同理,外侧金属板二、外侧金属板三将与冷藏装置外界直接接触,而内侧金属板板二、内侧金属板三将与腔室直接接触;这样,通过隔热支撑架二在外侧金属板二、内侧金属板二之间的有效隔绝,通过隔热支撑架三在外侧金属板三、内侧金属板三之间的有效隔绝,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漏电,另一方面也可显著降低顶板以及底板上的热传导能力,以保证冷藏装置的冷藏效果。

如图6-8所示,所述保温立柱41朝向腔室门7的端面上、顶板5朝向腔室门7的端面上以及底板6朝向腔室门7的端面上均固定连接有长条形的密封垫8;所述腔室门7朝向制冷腔室3的表面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容置密封垫8的容置凹槽。从而通过密封垫在腔室门的内侧起到更好的缓冲关门冲击力以及提升密封性能的效果。

如图6-8所示,所述密封垫8包括长条状的本体,所述本体背向腔室门7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缓冲空腔81;在腔室门关上时,可借助缓冲空腔的弹性变形,有效保证保温立柱、顶板或是底板与密封垫之间的密封效果;

所述本体朝向腔室门7的一侧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空心凸棱82,所述空心凸棱82与容置凹槽相适配;从而在腔室门关闭后,使得空心凸棱可卡入容置凹槽中,进而借助空心凸棱可有效提升腔室门与密封垫之间的密封性能;

所述本体的两侧设有若干与其连为一体的缓冲凸翼83,所述缓冲凸翼83朝向腔室门7所在的一侧倾斜。这样,借助缓冲凸翼的弹性变形可在关闭腔室门时进一步卸除关门所产生的冲击力,从而保证本案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5所示,所述冷气发生装置1还包括压缩机、冷凝器、风扇11和蒸发器12,所述冷气发生装置包括设备腔13和工作腔14,所述设备腔13和工作腔14之间设有隔热层15(即为顶板),所述工作腔14与所有制冷腔室3保持连通、且工作腔14与中心管2的顶端保持连通;

所述压缩机、冷凝器固定连接在设备腔13中,所述蒸发器12和风扇11固定连接在工作腔14中,所述风扇11处于中心管2的顶部,所述蒸发器12的一侧与压缩机连接、且另一侧与冷凝器连接。这样,制冷剂将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中循环。

其中,压缩机的作用为吸气、排气以及加压,具体来说:压缩机吸收来自蒸发器中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经过压缩机的绝热压缩之后最终变成了高温高压的蒸汽。

冷凝器作用为液化、散热,具体来说:压缩机将高温高压蒸汽导入进入冷凝器中,在同等的压力下进行制冷剂蒸汽的冷凝,同时向周围的介质进行散热,将其变成高压低温的制冷剂冷液。

毛细管的作用为节流、降压,具体来说:将高压低温的制冷剂冷液在毛细血管中等焓节流之后,将其转变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之后将制冷剂蒸汽送入蒸发器中。

蒸发器的作用为汽化、吸热,具体来说:通过毛细管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在蒸发器等压的条件下使其沸腾,制冷剂蒸汽在沸腾的过程中会吸收周围介质的热量,最终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干饱和的蒸汽。

如图4所示,蒸发器所处的工作腔与制冷腔室有许多气孔连接,制冷腔室内的气体因为风扇被吸入经过蒸发器,热量被蒸发器吸收,成为冷空气,再经过风扇的吹送进入中心管,随后被送入其他各个腔室。

由于热空气较冷空气而言密度较小,所以腔室中的温度较高的空气会向上部聚集,从而被吸入含有蒸发器的空间,得以降温,随后被送入各个制冷腔室,这使得整个制冷流程得以循环,从而保证每个腔室的温度能够快速且均匀的降低。

如图9所示,所述制冷腔室3中设有至少一个水平设置的隔层30,所述隔层30上开设有多个连通孔。从而在制冷腔室3中分隔出相互连通的两个、三个或多个不同的制冷区域,达到对更多数量的目标区域进行同步制冷的目的。

本发明具体实施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