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05571发布日期:2022-08-30 21:0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01),所述壳体(201)具有容腔(205),所述容腔(205)具有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和高度方向(l),所述壳体(201)上设有制冷剂入口(211)和制冷剂出口(212);第一换热管组(301)、第二换热管组(302)和第三换热管组(303),在所述容腔(205)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换热管组(302)和第三换热管组(303)布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的两侧,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的下方设有横向流体通道(312);一对第一挡板(331,332),在所述容腔(205)的宽度方向上,所述一对第一挡板(331,332)中的每一个分别紧邻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的两侧,所述一对第一挡板(331,332)中的每一个第一挡板的上端延伸至第一换热管组(301)的上方并与所述壳体(201)连接,所述一对第一挡板(331,332)中的每一个第一挡板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换热管组(301)的下端处;第二挡板(333),在所述容腔(205)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挡板(333)紧邻所述第二换热管组(302)的靠近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板(333)和所述一对所述第一挡板中邻近第二换热管组(302)的一个第一挡板(331)之间形成第一竖向流体通道(348),所述第一竖向流体通道(348)与所述横向流体通道(312)连通,所述第二挡板(333)向下延伸以使得所述第二挡板(333)的下部在所述容腔(205)的高度方向上封闭所述横向流体通道(312);第三挡板(334),在所述容腔(205)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三挡板(334)紧邻所述第三换热管组(303)的靠近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的一侧,所述第三挡板(334)和所述一对所述第一挡板中邻近第三换热管组(303)的一个第一挡板(332)之间形成第二竖向流体通道(349),所述第二竖向流体通道(349)与所述横向流体通道(312)连通,所述第三挡板(334)向下延伸以使得所述第三挡板(334)的下部在所述容腔(205)的高度方向上封闭所述横向流体通道(312);其中,所述一对第一挡板(331,332)、所述第二挡板(333)和第三挡板(334)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从所述制冷剂入口(211)接收制冷剂,并使得所述第二换热管组(302)和第三换热管组(303)通过所述横向流体通道(312)、以及所述第一竖向流体通道(348)和所述第二竖向流体通道(349)从第一换热管组(301)接收制冷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凝器工作时,所述第二挡板(333)的下部和所述第三挡板(334)的下部至少部分地浸没在制冷剂液体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第一挡板(331,332)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321),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布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321)中,所述第一容纳空间(321)具有第一容纳空间入口(341)和第一容纳空间出口(342),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入口(341)与所述制冷剂入口(211)连通,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出口(342)与所述横向流体通道(312)连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333)与所述壳体(201)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322),所述第二换热管组(302)布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322)中,所述第二容纳空间(322)具有第二容纳空间入口,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入口与所述第一竖向流体通道(348)连通;所述第三挡板(334)与所述壳体(201)之间形成第三容纳空间(323),所述第三换热管
组(303)布置在所述第三容纳空间(323)中,所述第三容纳空间(323)具有第三通道入口,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入口与所述第二竖向流体通道连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第一挡板(331,332)中的每一个包括主体段(351)和引导段(352),所述主体段(351)沿着所述容腔(205)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主体段(351)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的顶部齐平或超过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的顶部,所述引导段(352)自所述主体段(351)的顶部向上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的方向倾斜延伸至与所述壳体(201)连接,所述引导段(352)位于所述第一竖向流体通道(348)或所述第二竖向流体通道(349)的上方。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还包括:中部导流板(551,552),所述中部导流板(551,552)上设有通气孔,以允许气体流过,所述中部导流板(551,552)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组(301)、第二换热管组(302)或第三换热管组(303)中,所述中部导流板(551,552)包括倾斜段(555),所述倾斜段(555)自所述一对第一挡板(331,332)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挡板(333)、所述第三挡板(334)或所述壳体(201)向上倾斜延伸,以引导液态制冷剂沿着所述一对第一挡板(331,332)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挡板(333)、所述第三挡板(334)或所述壳体(201)流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沿着所述倾斜段(555)的倾斜方向延伸的长条状。8.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01),所述壳体(201)具有容腔(205),所述容腔(205)具有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和高度方向(h),所述壳体(201)上设有制冷剂入口(211)和制冷剂出口(212);第一换热管组(401)和第二换热管组(402),所述第一换热管组(401)布置在所述第二换热管组(402)的一侧,所述第一换热管组(401)下方设有横向流体通道(412);第一挡板(431)和第二挡板(433),所述第一挡板(431)紧邻第一换热管组(301),所述第二挡板(433)紧邻所述第二换热管组(402),所述第一挡板(431)和第二挡板(433)之间形成竖向流体通道(438),所述竖向流体通道(438)与所述横向流体通道(412)连通,所述第一挡板(431)的上端延伸至第一换热管组(401)的上方并与所述壳体(201)连接,所述第一挡板(431)的下端延伸至第一换热管组(401)的下端处,所述第二挡板(433)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换热管组(402)的上端处,所述第二挡板(433)向下延伸以使得所述第二挡板(433)的下端在所述容腔(205)的高度方向上封闭所述横向流体通道(412);其中,所述第一挡板(431)和所述第二挡板(432)被配置为:使得第一换热管组从所述的所述制冷剂入口(211)接收制冷剂,并使得所述第二换热管组(402)通过所述横向流体通道(412)和所述竖向流体通道(438)从第一换热管组(401)接收制冷剂。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凝器工作时,所述第二挡板(432)的下端至少部分地浸没在制冷剂液体中。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431)与所述壳体(201)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421),所述第一换热管组(401)布置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421)中,所述第一容纳空间(421)具有第一容纳空间入口(441)和第一容纳空间出口(442),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入口(441)与所述制冷剂入口(211)
连通,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出口(442)与所述横向流体通道(412)连通。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433)与所述壳体(201)之间形成第二容纳空间(422),所述第二换热管组(402)布置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422)中,所述第二容纳空间(422)具有第二容纳空间入口,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入口与所述竖向流体通道(438)连通。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431)中的每包括主体段(451)和引导段(452),所述主体段(451)沿着所述容腔(205)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主体段(451)的顶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401)的顶部齐平或超过所述第一换热管组(401)的顶部,所述引导段(452)自所述主体段(451)的顶部向上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换热管组(401)的方向倾斜延伸并与所述壳体(201)连接,所述引导段(452)位于所述竖向流体通道(438)的上方。13.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01),所述壳体(201)具有容腔(205),所述容腔(205)具有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和高度方向(h),所述壳体(201)上设有制冷剂入口(211)和制冷剂出口(212);第一换热管组(601)和第二换热管组(602),在所述容腔(205)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换热管组(601)位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602)的上方,所述第一换热管组(601)在所述容腔(20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紧邻所述壳体(201),所述第二换热管组(602)在所述容腔(20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与所述壳体(201)之间相隔一定距离;至少一个挡板(631,632),所述至少一个挡板(631,632)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换热管组(602)与所述壳体(201)具有一定距离的至少一侧处,在所述容腔(205)的高度方向上,所述至少一个挡板(631,632)的上端不高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602),所述至少一个挡板(631,632)的侧部与所述壳体(201)之间形成流体空间(640)。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挡板(631,632)的下部与具有连接通道(677),以允许液态制冷剂通过。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流板(650),所述引流板(650)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组(601)和第二换热管组(602)之间,并覆盖所述第二换热管组(602),以引导制冷剂液体流向所述流体空间(640),所述引流板(650)上设有通气孔,以允许气态制冷剂通过。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650)包括倾斜段(655),所述倾斜段(655)自所述一个挡板(631,632)向上并朝向所述第二换热管组(602)的在所述容腔(205)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延伸。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沿着所述倾斜段(655)的倾斜方向延伸的长条状。18.一种冷凝器,包括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技术特征或技术特征的任意组合。19.一种冷凝器,包括权利要求8-12中的任意一项技术特征或技术特征的任意组合。20.一种冷凝器,包括权利要求13-17中的任意一项技术特征或技术特征的任意组合。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凝器,包括:壳体、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和第三换热管组,一对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第二换热管组和第三换热管组布置在第一换热管组的两侧,一对第一挡板中的每一个分别紧邻第一换热管组的两侧,第二挡板紧邻第二换热管组的靠近第一换热管组的一侧,第三挡板紧邻第三换热管组的靠近第一换热管组的一侧,其中,一对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第三挡板被配置为:使得第一换热管组从制冷剂入口接收制冷剂,并使得第二换热管组和第三换热管组通过横向流体通道、以及第一竖向流体通道和第二竖向流体通道从第一换热管组接收制冷剂。本申请中的冷凝器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苏秀平 王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24
技术公布日:2022/8/29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