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63282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冰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了一种具有增强结构的冰箱,该增强结构可以通过提高冰箱主体的刚度而减少为了增加主体的内部容积而减小绝热材料厚度所导致的主体的变形量。所述冰箱包括收纳用于控制冰箱的操作的电气部件的电子盒,该电子盒布置在位于主体上部的前面的铰链盖中,从而提高了空间可用性。另外,该冰箱包括由钢构成并布置在所述电子盒中的加强板,以防止电子盒内的部件起火时火势蔓延到电子盒之外。
【专利说明】
冰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冰箱,该冰箱具有经过改进的冷空气导管,从而能均勾地保持储减室室内空间中的温度。【背景技术】[0002 ]通常,冰箱包括具有内壳和外壳的主体、由室内空间形成的储藏室、以及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的冷空气供应装置,从而以保鲜状态储藏食品。
[0003]储藏室的温度保持在以保鲜状态储藏食品所需的预定温度范围之内。
[0004]冰箱的储藏室具有开敞的前表面,该开敞的前表面由门封闭,使得储藏室在平时保持适当的温度。
[0005]在主体的内壳和外壳之间填充有发泡绝热材料,以防止冷空气从储藏室渗漏。
[0006]由于绝热材料在预定温度或更高温度下发泡,因此在绝热材料发泡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在绝热材料在内壳和外壳之间发泡的条件下,主体的温度可能比室温(或常温)高大约20°C以上。
[0007]在绝热材料在内壳和外壳之间发泡后,随着主体的温度逐渐降低至室温(或常温),绝热材料会硬化或变硬,主体会发生热收缩。
[0008]内壳通常可由塑料材料形成,外壳通常可由钢形成。塑料材料的热收缩程度可能比钢材的热收缩程度高大约5倍以上。因此,在主体发生热收缩时,内壳的热收缩量远大于外壳。因此,在主体的温度降至室温的预定时间内,主体的两侧的中央部分会沿主体的向外方向变为凸形。在主体的温度降至室温的条件下,主体的两侧的中央部分沿主体的向外方向变为凸形,造成绝热材料硬化或变硬。
[0009]在由于内壳和外壳之间的热收缩差异而导致内壳和外壳发生变形时,分别与内壳和外壳接触的绝热材料一般能够减少内壳和外壳的这种变形。若减小在内壳和外壳之间发泡的绝热材料的厚度以便在主体的外形尺寸保持不变的同时增加主体的内部容量(或内部容积),则主体的两侧的中央部分沿主体的向外方向变为凸形的变形度会无可避免地增大。 在绝热材料发泡完成后,当冰箱开始工作时,主体的内部温度降低,同时内壳的热收缩程度增加,导致外部形状的变形度增大。
[0010]另外,若减小绝热材料的厚度,则绝热性能可能降低。内壳和外壳的刚度或硬度会被削弱,导致主体不仅会因自身的重量而变形,也会因储藏在主体中的材料的重量而变形。
[0011]为了提高因绝热材料厚度的减小而降低的绝热性能,在内壳和外壳之间不仅可布置绝热材料,还可布置真空绝热层。但是,虽然在内壳和外壳之间布置真空绝热层和所述绝热材料能提高绝热性能,但是不能提高被削弱的刚度。
【发明内容】
[〇〇12] 技术问题
[0013]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冰箱,该冰箱利用加强结构来改善为了增加主体的内部容量而减小绝热材料的厚度导致的主体刚度的降低,从而减少主体的变形。
[0014]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冰箱,其中,包含控制冰箱的操作所需的各种电子组件的电子盒布置在沿主体上部的前向布置的铰链盖中,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或空间占用率)。
[0015]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冰箱,其中,在电子盒中包含有加强钢板,从而, 利用该加强钢板,即使包含在电子盒中的组件起火,冰箱也能防止火势蔓延到电子盒之外。
[0016]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冰箱,该冰箱包括经过改进的冷空气导管,从而能够均勾地保持储减室室内空间中的温度。[〇〇17]技术方案
[0018]因此,本公开涉及一种基本上消除因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点而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0019]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冰箱,包括:主体;布置在主体中的储藏室,该储藏室的前表面是开敞的;用于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的蒸发器;以及用于形成流道的冷空气导管, 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通过该冷空气导管供应至储藏室,其中,该冷空气导管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前板,该前板布置在储藏室的后表面处,从而储藏室的室内空间被该储藏室的室内空间中的冷空气均匀冷却,因而在储藏室的室内空间中保持均一温度,其中,所述前板的上部形成为平板形状,所述前板的下部形成为流线形状,随着所述前板的下部接近前板的下端,该流线形状朝储藏室的上部的前表面的方向逐渐弯曲。
[0020]所述冷空气导管可包括前板、布置在前板的后表面处以形成第一流道的冷空气流道单元、以及布置在冷空气流道单元的下部以向储藏室供应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的风扇安装单元。
[0021]所述前板可构造为具有与储藏室的宽度对应的宽度。
[0022]所述前板可由铝形成,并包括多个冷空气出口,被引导穿过流道的冷空气通过所述冷空气出口排出到储藏室之内。
[0023]所述风扇可布置在蒸发器的上部,所述前板的下部形成为流线形状,以容纳风扇的安装空间。
[0024]所述前板的下部可包括用于形成一个空间的挡板,蒸发器和风扇安装在该空间中,所述挡板紧贴前板的下部,从而储藏室与所述的安装有蒸发器和风扇的空间被密封。
[0025]所述冷空气流道单元可包括布置在前板的后表面处的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以及连接至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的后表面的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从而在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和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之间形成流道。
[0026]所述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可包括位于与多个冷空气出口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的多个排出孔。
[0027]所述风扇安装单元可位于冷空气流道单元的下部,并包括壳体,所述风扇可转动地安装到该壳体上,所述风扇安装单元还包括用于遮盖壳体的开敞前表面的盖件。
[0028]在蒸发器的下部布置有排放单元,该排放单元可将由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排出到外部。
[0029]所述排放单元可具有斜面,相对于排放单元的中心部分,该斜面随着距排放单元的右端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向下倾斜,所述排放单元还可具有布置在斜面的一端的排水孔,冷凝水通过该排水孔排出。
[0030]所述排水孔可包括排水管,冷凝水通过该排水管排出主体之外,并且该排水管布置在主体的侧表面的内壳和外壳之间。[0031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冰箱,包括:主体;布置在主体中的储藏室,该储藏室的前表面是开敞的;用于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的蒸发器;用于导引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从而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的风扇;以及用于形成流道的冷空气导管,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通过该冷空气导管供应至储藏室,其中,该冷空气导管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前板,该前板布置在储藏室的后表面处,从而储藏室的室内空间被该储藏室的室内空间中的冷空气均匀冷却,因而在储藏室的室内空间中保持均一温度,在前板的后表面处布置有用于形成流道的冷空气流道单元,在冷空气流道单元的下部布置有风扇安装单元,该风扇安装单元连接至风扇并形成为比冷空气流道单元更向前突出。
[0032]所述前板可由铝(A1)形成,并可具有与储藏室的宽度对应的宽度。
[0033]所述冷空气流道单元可包括布置在前板的后表面处的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以及连接至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的后表面的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从而在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和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之间形成流道。[〇〇34]在蒸发器的下部布置有排放单元,该排放单元可用于将由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排出到外部。
[0035]所述排放单元可具有斜面,相对于排放单元的中心部分,该斜面随着距排放单元的右端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向下倾斜,所述排放单元还可具有布置在斜面的一端的排水孔,冷凝水通过该排水孔排出。
[0036]所述排水孔可包括排水管,冷凝水通过该排水管排出主体之外,
[0037]其中,所述排水管布置在主体的一个侧表面的内壳和外壳之间。
[0038]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冰箱,该冰箱包括:主体;布置在主体中的储藏室,该储藏室的前表面是开敞的;用于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的蒸发器;用于导引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从而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的风扇;以及用于形成流道的冷空气导管,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通过该冷空气导管供应至储藏室,其中,该冷空气导管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前板,该前板具有与储藏室的宽度对应的宽度,并布置在储藏室的后表面处,从而储藏室的室内空间被该储藏室的室内空间中的冷空气均匀冷却,因而在储藏室的室内空间中保持均一温度,在前板的后表面处布置有用于形成流道的冷空气流道单元,在冷空气流道单元的下部布置有风扇安装单元,该风扇安装单元连接至风扇并形成为比冷空气流道单元更向前突出。[〇〇39]有益效果
[0040]从上述说明能够明显看出,即使在绝热材料的厚度减小的情况下,根据各实施方式的冰箱也可利用加强结构保持刚度或硬度,从而减少冰箱主体的变形。
[0041]电子盒布置在铰链盖中,从而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且能防止电子盒中起的火蔓延至电子盒之外。
[0042]在与冰箱的外壳相邻的位置布置有散热管,从而冰箱可防止结露,并且该散热管易于固定到冰箱的内壳上。[〇〇43]储藏室的室内空间可保持均一温度,达到了节能效果。【附图说明】
[0044]本文所包含的附图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并伴随有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的说明。
[0045]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透视图;
[0046]图2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侧面的横截面图;
[0047]图3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前视图;
[0048]图4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视图,在该冰箱中内置有附接至内壳的加强件;
[0049]图5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横截面图,在该冰箱中内置有附接至内壳的第一加强件;
[0050]图6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视图,在该冰箱中有附接至外壳的加强件;
[0051]图7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视图,在该冰箱中内置有竖直地附接至内壳的加强件;
[0052]图8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视图,在该冰箱中内置有联接至主体的加强框架;
[0053]图9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加强框架的透视图;[〇〇54]图10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内置在冰箱中的电子盒的分解透视图;
[0055]图11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电子盒在从冰箱的下部观察时的分解透视图;
[0056]图12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子盒的透视图;
[0057]图13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安装到主体上的电子盒的横截面图;
[0058]图14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到电子盒的接线的视图;
[0059]图15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布置在主体中的散热管的视图;
[0060]图16是不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包括散热管的内壳和外壳的视图;
[0061]图17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固定至内壳的散热管的视图;
[0062]图18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将散热管座靠其中的管座单元和用于固定散热管的固定槽安装到内壳上的视图;
[0063]图19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布置在主体中的散热管的视图;
[0064]图20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布置在储藏室中的储藏单元的视图;
[0065]图21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联接在储藏室内的滑动搁架的视图;
[0066]图22是示出联接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储藏室内的滑动搁架的视图;
[0067]图23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联接至滑动搁架的第一储藏箱的视图;[〇〇68]图24是示出图23的导轨盖连接至联接单元的放大图;
[0069]图25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联接至第一储藏箱的滑动搁架的视图;
[0070]图26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滑动搁架在从冰箱的底面观察时的视图;
[0071]图27是示出从图26中所示的滑动搁架拉出滑动单元的视图;
[0072]图28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自动关闭装置的分解透视图;[〇〇73]图29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自动关闭装置的视图;
[0074]图30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自动关闭装置的一些部件在从冰箱的底面观察时的视图;
[0075]图31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储藏箱和第二储藏箱彼此分离的视图;
[0076]图32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储藏单元的侧视图;
[0077]图33是示出图32的第二储藏箱从一个位置移动至另一个位置的视图;[〇〇78]图34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储藏箱布置在第一储藏箱中的视图; [〇〇79]图35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搁架单元的视图;[〇〇8〇]图36是示出图35的第一搁架从支撑单元分离的视图;
[0081]图37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水平保持单元连接至托架的视图;
[0082]图38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水平保持单元连接至搁架的视图;[〇〇83]图39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固定突起插入到固定槽中的视图;[〇〇84]图40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上储藏室内部的视图;[〇〇85]图41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冷空气导管的分解透视图;
[0086]图42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冷空气导管布置在冰箱中的视图;
[0087]图43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线性导引件布置在冰箱中的视图;[〇〇88]图44是示出图43的线性导引件连接至安装到机械室盖上的绝热材料入口的视图; [〇〇89]图45是示出图44的另一个示例性导引件连接至安装到机械室盖上的绝热材料入口的视图;
[0090]图46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Y形导引件布置在冰箱中的视图;[〇〇91]图47是示出图46的Y形导引件连接至安装到机械室盖上的绝热材料入口的视图; [〇〇92]图48是示出图47的另一个示例性导引件连接至安装到机械室盖上的绝热材料入口的视图;
[0093]图49是示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致冷剂管和排水管布置在冰箱主体的一侧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94]现在将参照附图所示的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公开,其中,在附图中,相似的标号指代相似的元件。[〇〇95]参考图1至图3,所述冰箱可包括:主体10;多个储藏室20,每个储藏室在主体10中具有开敞的前表面;门30,该门30可转动地联接至主体10,从而打开或关闭储藏室20;以及铰链单元40,门30通过该铰链单元40可转动地联接至主体10。[〇〇96]主体10可包括:形成储藏室20的内壳11;形成冰箱的外形的外壳13;以及用于向储藏室20提供冷空气的冷空气供应装置(未示出)。
[0097]该冷空气供应装置可包括压缩机C、冷凝器(未示出)、膨胀阀(未示出)、蒸发器E、 风扇F、冷空气导管D等。绝热材料15在主体10的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形成发泡,以防止冷空气从储藏室20渗漏。
[0098]压缩机C、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E可通过致冷剂管P连接,致冷剂可通过致冷剂管P输送。
[0099]在主体10的后下部可布置有机械室28,在机械室28中安装用于压缩致冷剂的压缩机C和用于冷凝压缩的致冷剂的冷凝器。
[0100]蒸发器E可包括用于向上储藏室21供应冷空气的第一蒸发器E1和用于向下储藏室 23供应冷空气的第二蒸发器E2。由第一蒸发器E1产生的冷空气可通过第一风扇F1供应至上储藏室21,由第二蒸发器E2产生的冷空气可通过第二风扇F2供应至下储藏室23。
[0101]冷空气导管D可包括安装在上储藏室21的后表面处的第一冷空气导管700和安装在下储藏室23的后表面处的第二冷空气导管760。第一冷空气导管700可形成第一流道,由第一蒸发器E1产生的冷空气经由第一风扇F1通过该第一流道供应至上储藏室21。第二冷空气导管760可形成第二流道763,由第二蒸发器E2产生的冷空气经由第二风扇F2通过该第二流道供应至下储藏室23。[〇1〇2]在第一冷空气导管700中可布置有第一冷空气出口 711,从而由第一蒸发器E1产生的冷空气通过第一冷空气出口 711供应至上储藏室21。在第二冷空气导管760中可布置有第二冷空气出口 761,从而由第二蒸发器E2产生的冷空气通过第二冷空气出口 761供应至下储藏室23。[〇1〇3]储藏室20被隔板17划分为多个储藏室。隔板17可包括将储藏室20划分为上储藏室 21和下储藏室23的第一隔板17a、以及将下储藏室23划分为左储藏室25和右储藏室26的第二隔板17b。
[0104]在两个储藏室(S卩,由第一隔板17a彼此隔开的上储藏室21和下储藏室23)之中,上储藏室21可作为冷藏室。下储藏室23可被第二隔板17b划分为左储藏室25和右储藏室26,从而左储藏室25可作为冷冻室,而右储藏室26可作为冷冻室和冷藏室。[〇1〇5]储藏室20的上述划分方式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给出的例子,各个储藏室(21、25、 26)可按不同于上述结构的方式而使用。[〇1〇6]在储藏室20中可布置有多个搁架单元600,从而储藏室20可分为多个储藏室。在储藏室20中也可布置用于储藏食物的多个容器27。
[0107]储藏室20的开敞前表面可由可转动地联接至主体10的门30打开或关闭,在门30的后表面处可安装有用于储藏食物等的多个门护板31。[〇1〇8]铰链单元40允许门30可转动地联接至主体10。铰链单元40可包括连接至主体10的上部的上铰链41、连接至第一隔板17a的中间铰链43、以及连接至主体10的下部的下铰链 (未示出)。
[0109]参考图1至图3,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绝热材料15—般可由氨基甲酸乙酯形成。 绝热材料15的发泡可只在预定温度或更高温度进行。
[0110]由于绝热材料15在预定温度或更高温度下发泡,因此在绝热材料发泡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在绝热材料15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发泡的条件下,主体10的温度可能比室温高大约20°C以上。
[0111]当绝热材料15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发泡后,随着主体10的温度逐渐降低至室温,绝热材料15会硬化或变硬,主体10会发生热收缩。
[0112]内壳11通常可由塑料材料形成,外壳13通常可由钢形成。塑料材料的热收缩程度可比钢材的热收缩程度高大约5倍以上。因此,在主体10发生热收缩时,内壳11的热收缩量远大于外壳13的热收缩量。因此,在主体10的温度降至室温的预定时间内,主体10的两侧的中央部分会沿主体10的向外方向变为凸形。在主体10的温度降至室温的条件下,主体10的两侧的中央部分沿主体1 〇的向外方向变为凸形,造成绝热材料15硬化或变硬。
[0113]为了在保持相同外形尺寸的同时增大主体10的内部容积,需要减小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发泡的绝热材料15的厚度。为了补偿因绝热材料15的厚度减小而导致的绝热性能降低,可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布置真空绝热层19。
[0114]不仅可在主体10的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发泡的绝热材料15内布置真空绝热层 19,还可在门30中的发泡的绝热材料15内布置真空绝热层19。另外,不仅可在隔板17中的发泡的绝热材料15内布置真空绝热层19,还可在机械室盖29和内壳11之间的发泡的绝热材料 15内布置真空绝热层19。[〇115]在由于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热收缩差异而导致内壳11和外壳13发生变形时,分别与内壳11和外壳13接触的绝热材料15—般能够减少内壳11和外壳13的这种变形。若绝热材料15的厚度减小,则主体10的两侧的中央部分沿主体10的向外方向变为凸形的变形度可能随着绝热材料15的厚度减小成比例地增大。[〇116]在绝热材料15的发泡过程完成后,当冰箱开始工作时,主体10的内部温度降低,同时内壳11的热收缩程度增加,导致外形形状的变形度增大。
[0117]因此,在绝热材料15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发泡后,可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主体10 的两侧布置加强件100,从而当主体10的温度降至室温时,加强件100可防止因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热收缩差异而导致的外形变形。
[0118]加强件100可由钢形成,从主体10的两侧观察时能够看到,加强件100可位于内壳 11和外壳13之间的绝热材料15中,并且加强件100可具有足够的刚度,以防止因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热收缩差异导致的形状变形。
[0119]根据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发泡的绝热材料15的流动方向,加强件100可在主体 10的两侧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布置。
[0120]若绝热材料15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发泡并且绝热材料15沿着从主体10的后表面至前表面的方向流动,则加强件100可在主体10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布置。
[0121]若加强件100在主体10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布置,则相对于配置为将储藏室20划分为上储藏室21和下储藏室23的第一隔板17a,加强件100可包括布置在第一隔板17a的上部的第一加强件110、以及布置在第一隔板17a的下部的第二加强件120。
[0122]第一加强件110和第二加强件120可如图4所示附接至内壳11,也可如图6所示附接至外壳13。
[0123]若第一加强件110和第二加强件120布置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间隙中的绝热材料15内,则第一加强件110和第二加强件120可安装到内壳11和外壳13之中的任何一个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不论是内壳11还是外壳13。
[0124]布置在主体10的上部的第一加强件110可短于主体10的两侧的前后向长度,并可具有大约0.5毫米厚度(T1)。
[0125]为了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间隙处提高沿内壳11和外壳13的变形方向的截面模量,第一加强件110优选可具有高度H1。
[0126]第一加强件110可具有凹凸形状,该凹凸形状能够具有最大高度H,同时不会干扰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发泡的绝热材料15的流道。
[0127]第一加强件110可通过粘接剂(例如使用双面胶带)附接至内壳11或外壳13。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可使用用于将第一加强件110固定至内壳11或外壳13的固定单元,从而在绝热材料15发泡时,附接至内壳11或外壳13的第一加强件110不会移动。
[0128]布置在主体10的下部的第二加强件120可短于主体10的两侧的前后向长度,并可具有大约0.5毫米厚度(T2)。
[0129]为了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间隙处提高沿内壳11和外壳13的变形方向的截面模量,第一加强件120可具有高度H2。
[0130]与第一加强件110的方式相同,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可使用用于将第一加强件120固定至内壳11或外壳13的固定单元,从而在绝热材料15发泡时,附接至内壳11或外壳 13的第一加强件110不会移动。
[0131]参考图7,若绝热材料15由于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发泡而从主体10的上部向下部流动,则加强件130可在主体10的两侧竖直布置。
[0132]若加强件130在主体10的两侧竖直布置,则加强件130可短于主体10的两侧的竖直方向(即,上下方向)的长度,并可具有大约0.5毫米厚度。
[0133]根据需要,在主体10的两侧竖直布置的加强件130的形状可与第一加强件110的相同,并可长于第一加强件110的长度。
[0134]与第一加强件110和第二加强件120的方式相同,如图7所示,加强件130可附接至内壳11和外壳13之中的内壳11。虽然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该加强件也可附接至内壳11和外壳13之中的外壳。
[0135]如上所述,由于在主体10的两侧的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布置有加强件(100、130), 因此刚度增加,由于刚度的增加,能够减少因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热收缩差异导致的主体10的变形。
[0136]参考图1至图3,为了在保持相同外形尺寸的同时增大主体10的内部容积,必须减小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发泡的绝热材料15的厚度。若减小绝热材料15的厚度,则绝热性能可能降低,刚度可能被削弱,因而主体10在其自重和储藏在主体10中的材料的重量作用下可能发生形状的改变。
[0137]为了提高因绝热材料15的厚度减小而降低的绝热性能,可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布置绝热材料15和真空绝热层(VIP) 19。
[0138]与普通绝热材料15相比,VIP(以下称为真空绝热层)19的绝热性能高大约8倍以上,VIP 19的内部是抽真空的,使绝热性能最佳化。
[0139]虽然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布置真空绝热层19和绝热材料15以补偿绝热性能的降低,但是真空绝热层19不能补偿刚度的降低。
[0140]参考图8和图9,在主体10的前表面上可布置加强框架200,以补偿主体10的刚度的降低。
[0141]在内壳11的前表面上可布置加强框架200,以补偿主体10的刚度。加强框架200可包括连接至内壳11的前表面的上部的上加强框架20、连接至联接到安装在内壳11的前表面上的第一隔板17a的中部的中间加强框架220、连接至内壳11的前表面的下部的下加强框架 230、以及连接至内壳11的前表面的两侧的第一侧表面加强框架240和第二侧表面加强框架250〇
[0142]第一侧表面加强框架240可布置在内壳11的前表面的两侧的上部,第一侧表面加强框架240的上端可与上加强框架210的一些部分交叠,第一侧表面加强框架240的下端可从上端延伸至中间加强框架220和下加强框架230之间的间隙。
[0143]第二侧表面加强框架250可布置在内壳11的前表面的两侧的下部,第二侧表面加强框架250的下端可连接至下加强框架230,第二侧表面加强框架250的上端可从下端延伸至从第一侧表面加强框架240的下端相隔预定距离的特定位置。
[0144]参考图1至图3,沿主体10的前向可布置有电子盒300,在其中包含用于控制冰箱的操作的电子组件。
[0145] 参考图10至14,电子盒300可包括:用于遮盖沿主体10的上部的前向布置的电子盒安装孔13a的底座310、用于遮盖底座310的上部从而在底座310的上部形成存储空间S的盖子320、嵌入在存储空间S中从而可在其上安装电子元件331的印刷电路板(PCB)330、用于安装PCB 330的PCB安装单元340、以及布置在PCB安装单元340和盖子320之间的加强板350。
[0146] 底座310可包括:连接至主体10的上部的前部的底座单元311、以及在底座单元311 连接至主体10的上部的前部时容纳在电子盒安装孔13a中的接收槽317。
[0147]底座单元311可形成具有正方形形状的接收槽317的边框,在接收槽317的前部的边框以及在接收槽317的后部的边框处可布置有多个固定钩313。在底座单元311的两侧的后面可布置有接线通孔315,从而连接至PCB 330的接线333通过接线通孔315连接至主体10 之内。
[0148]固定钩313可包括布置在接收槽317的前部的边框处的多个第一固定钩313a和布置在接收槽317的后部的边框处的多个第二固定钩313b。
[0149] 第一固定钩313a可插入到连接至内壳11的前表面的上部的上加强框架210中,然后固定至上加强框架210。第二固定钩313b可插入到电子盒安装孔13a的后表面的边框中, 然后固定至电子盒安装孔13a的后表面的边框。[〇15〇]由于包含在底座单元311中的第一固定钩313a和第二固定钩313b分别固定至上加强框架310和电子盒安装孔13a的后表面的边框,因此连接至主体10的上部的前部的底座 310可作为外壳。当绝热材料15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发泡时,底座310不会被发泡压力移动,可保持固定状态。
[0151]接收槽317容纳在布置在主体10的上部的前表面上的电子盒安装孔13a中,从而接收槽317可嵌装在主体的上部。
[0152]由于接收槽317嵌装在主体10的上部,因此布置在底座310和盖子310之间的存储空间S可具有较高高度,而布置在主体10的上部的前表面上的电子盒300可具有较低高度。
[0153] 盖子320连接至底座310的上部,从而在底座310和盖子320之间可形成存储空间S。 盖子320可包括铰链盖单元321,该铰链盖单元321用于遮盖上铰链41的上部,该上铰链41连接至主体10的上部,从而门30可转动地联接至主体10。
[0154] 可使用多个PCB 330,这些PCB 330可包含在处于底座310和盖子320之间的存储空间S中。在每个PCB 330的下表面上可安装多个电子元件331。
[0155] 每个PCB 330的上表面不包含电子元件331,该上表面安装到PCB安装单元340上, 该PCB安装单元可连接至盖子320。
[0156]由于安装有多个PCB 330的PCB安装单元340连接至盖子320,因此多个PCB 330可在存储空间S内位于距上储藏室21最远的位置。
[0157]由于多个PCB 330在存储空间S中位于距上储藏室21最远的位置,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安装在多个PCB 330上的电子元件331产生的热量传递至上储藏室21内。
[0158]在PCB安装单元340的两侧可布置有连接器联接单元341。固定有连接至PCB 330的接线333的接线连接器335可连接至连接器联接单元341。
[0159]因此,连接至PCB 330的接线333可被连接至连接器联接单元341的接线连接器335 约束和固定,被接线连接器335约束的接线333可通过布置在底座310上的接线通孔315连接至主体10内。
[0160]因此,连接至PCB 330的接线33可经由PCB安装单元340的两侧穿过布置在底座310 上的接线通孔315。穿过接线通孔315的接线333可通过上铰链41的铰链孔41a连接至主体10内。
[0161]在盖子320和安装有多个PCB 330的PCB安装单元340之间可布置有加强钢板350。
[0162]当电子盒300的上部受到冲击时,加强板350减少对包含在存储空间S中的PCB 330 的冲击,从而保护电子元件331。
[0163]另外,采用加强板350,假设安装到多个PCB 330上的电子元件331起火,那么加强板350可防止火势蔓延到电子盒330之外,从而降低火灾事故的可能性。
[0164]参考图15至19,在主体10的内壳11的前表面的边框处可布置有防止在外壳13中结露的散热管400。
[0165]在冰箱开始工作时,冷空气从储藏室20内部流向构成主体10的外形的外壳13,从而由于外壳13内外的温差,在外壳13的外表面上可能发生这种结露。
[0166]为了防止在外壳13的外表面上结露,在内壳11的前表面的边框上可固定散热管 400,在散热管400中有高温致冷剂流动。[〇167]在内壳11的前表面的边框处可布置多个管座单兀410,散热管400安置在所述管座单元410中。
[0168]当内壳11连接至外壳13时,布置在内壳11的前表面的边框处的管座单元410可位于最靠近外壳13的位置。
[0169]由于管座单元410位于最靠近外壳13的位置,因此安置在管座单元410中的散热管 400可位于距储藏室20的内部最远的位置,并且可位于最靠近外壳13的位置。
[0170]由于散热管400位于距储藏室20的内部最远的位置,因此可降低流向散热管400内的高温致冷剂所导致的高温热量流入储藏室20内的可能性。
[0171]若高温热量传递至储藏室20内,则储藏室20的内部温度会因高温热量而提高,因此会无可避免地浪费降低储藏室20的内部温度所需的能量。
[0172]散热管400位于距储藏室20的内部最远的位置,因此可降低高温热量传递至储藏室20内的可能性,降低储藏室20的内部温度的升高幅度,减少用于降低储藏室20的内部温度的能耗。
[0173]散热管400位于最靠近外壳13的位置,由散热管400中流动的高温致冷剂导致的高温热量易于传递至外壳13。虽然冷空气从储藏室20内向外壳13流动,但是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温差减小,从而能防止外壳13的外表面上发生结露。
[0174]安置在管座单元410中的散热管400可通过多个夹子430固定至管座单元410。在多个管座单元410的一部分中可布置用于固定所述的多个夹子的固定槽420。
[0175]固定槽410可包括第一固定槽421和第二固定槽423,每个夹子430的两端分别插入到这些固定槽中。夹子430可包括插入到第一固定槽并固定在其中的第一固定单元431、以及插入到第二固定槽并固定在其中的第二固定单元433。
[0176]夹子430固定至固定槽420的方式使得散热管400包含在夹子430中,并且散热管 400固定至管座单元410。
[0177]由于在散热管400安置在管座单元410中的状态下散热管400被夹子430固定,因此可轻松地将散热管400固定至内壳11的前表面的边框。[〇178]参考图1和图2,在储藏室20内可布置有储藏单元500,该储藏单元500配置为沿前后方向滑动。
[0179]储藏单元500可布置在下储藏室23的左储藏室25或右储藏室27中。为了便于说明, 假定储藏单元500布置在右储藏室26中。
[0180]参考图20至27和图31,储藏单元500可包括由右储藏室26的两个侧壁支撑的并沿前后方向滑动的第一储藏箱510、在第一储藏箱510内部中沿前后方向滑动的第二储藏室 520、以及滑动搁架530,第一储藏箱510通过该滑动搁架530滑入和滑出右储藏室26。
[0181]滑动搁架530可连接至第一储藏室510的下部,从而第一储藏箱510可滑入和滑出右储藏室26。
[0182]在右储藏室26的两个侧壁处可布置有用于联接导轨盖550的联接单元26a,该联接单元26a可与右储藏室26的两个侧壁一体形成。
[0183]导轨盖550在联接单元26a中滑动,从而导轨盖550插入到联接单元26a中。
[0184]滑动搁架530的安装过程如下。滑动搁架530的导轨盖550在联接单元26a中滑动, 并插入到联接单元26a中,紧固件B插入到布置在导轨盖550中的紧固孔551内,从而导轨盖 550连接至联接单元26a。
[0185]若导轨盖550连接至联接单元26a,则滑动单元540从右储藏室26中滑出,第一储藏箱510连接至滑动单元540,使得布置在滑动单元540上的联接突起541a插入到第一储藏箱 510的联接槽511中。
[0186]若第一储藏箱510连接至滑动单元540,则滑动单元540被按照滑动方案沿导轨盖 500导引,从而第一储藏箱510可滑入和滑出右储藏室26。
[0187]由于滑动搁架530连接至第一储藏箱510的下部,第一储藏箱510被从右储藏室26 完全拉出,从而用户可方便地从第一储藏箱510中拿出食物等。
[0188]由于滑动搁架530连接至第一储藏箱510的下部,因此第一储藏箱510不连接至滑动搁架530的上部,可直接在滑动搁架530上储藏食物等。另外,第一储藏箱510连接至滑动搁架530的上部,从而可在第一储藏箱510中储藏食物等。
[0189]下面说明滑动搁架的详细结构。
[0190]参考图20至27,滑动搁架530可包括:连接至右储藏室26的两个侧壁的导轨盖550、 配置为沿导轨盖550滑动的滑动单元540、以及连接至滑动单元540的自动关闭装置560,使得自动关闭装置560沿第一储藏箱510的插入方向传递弹力,从而用很小的力就能轻松关闭第一储藏箱510。
[0191]滑动单元540可包括连接至第一储藏箱510的下部的滑动单元541、以及配置为在滑动单元541的两侧沿导轨盖550滑动的滑轨543。
[0192]在滑动单元541的前表面的两侧的上部可布置有联接突起541a,该联接突起541a 向上突出,用于互连第一储藏箱510和滑动单元541。在与第一储藏箱510的联接突起541a对应的位置可布置有联接槽511,联接突起541a插入在该联接槽511中。
[0193]如上所述,导轨盖550联接并固定至联接单元26a,并可允许第一储藏箱510滑入和滑出右储藏室26。
[0194]参考图26至30,自动关闭装置560可包括:分别布置在滑动单元541的两侧以形成外形的壳体570;布置在壳体570中的弹性单元580,当第一储藏箱510滑出时,该弹性单元 580用于积蓄弹力,以及当第一储藏箱510滑入时,该弹性单元580沿第一储藏箱510的滑入方向(即,插入方向)传递弹力;以及油阻尼器590,该油阻尼器590连接至弹性单元580,以吸收在第一储藏箱510滑入时产生的冲击。
[0195]弹性单元5890可包括:在壳体570内做直线运动的滑架581、可转动地联接至滑架 581的转动体683、以及弹性件585,弹性件585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滑架581和壳体570。
[0196]滑架581可包括:可转动地连接至安装到转动体583上的转轴583b的转动孔581a、 用于固定弹性件585的第一固定槽581b、以及用于固定油阻尼器590的第二固定槽581c。
[0197]滑架581可与转动体583—起沿导轨571做直线运动。固定至滑架581的第一固定槽 581b的弹性件585通过该直线运动伸长,从而弹性件585可在其中积蓄弹力。
[0198]转动体583可包括突出单元583a、转轴583b和接合槽583b。突出单元583a可从转动体583的下部向下突出,使得转动体583被沿导轨571导引,并且突出单元583容纳在导轨571 中。转轴583b可允许转动体583可转动地连接至滑架581。接合槽583c可接收布置在导轨盖 550上的接合件553,从而接合件553被卡在接合槽583c中。
[0199]突出单元583a可朝转动体583的下部的导轨571突出,并可沿导轨571移动,从而转动体583可被沿导轨571导引。
[0200]转轴583b可布置在转动体583的上部,从而转轴583b可转动地联接至滑架581的转动孔581a。[〇2〇1]转动体583可围绕转轴583b转动,可与滑架581—起在预定区段内做直线运动,并可与滑架581—起转动。[〇2〇2]布置到导轨盖550上的接合件553卡在接合槽583c中。在第一储藏箱510滑入或滑出时,配置为与第一储藏箱510—起移动的转动体583可沿导轨571移动。[〇2〇3]布置到固定至右储藏室26的联接单元26a的轨道盖550上的接合件553可保持固定状态。因此,在第一储藏箱滑入和滑出时,若接合件553被转动体583的接合槽583c卡住,则转动体583会沿导轨571移动。[〇2〇4]弹性件585可通过弹簧实现,弹性件585的两端可分别固定至壳体570和滑架581。[〇2〇5]在弹性件585的两端之中,固定至壳体570的一端可保持固定状态,固定至滑架581 的另一端可在滑架581的直线运动过程中随滑架581—起移动,长度可伸长,可返回原始状态,并可向第一储藏箱510传递弹力。[〇2〇6]壳体580布置在滑动单元541的下部,从而构成外形,弹性单元580和油阻尼器590可容纳在壳体580中。
[0207]壳体570可包括:导轨571,转动体583的突出单元583a容纳在该导轨571中并移动;作为通道的导引单元573,接合件553可与转动体583—起沿该导引单元573移动;固定单元 575,弹性件585固定至该固定单元575;第一容纳单元577,弹性件585容纳在该第一容纳单元577中;以及第二容纳单元579,油阻尼器590容纳在该第一容纳单元579中。[〇2〇8]导轨571用于容纳安装到转动体583上的突出单元583a,从而突出单元583a沿导轨571移动。因此,导轨571可导引转动体583和滑架581。
[0209]导轨571可包括:直线路径571a,转动体573沿该直线路径571a沿前后方向进行直线运动;以及接合单元571b,该接合单元571b布置到直线路径571a的一端,从而转动体583 转动并固定至接合单元571b。
[0210]导引单元573布置为平行于导轨571a的直线路径571a,并卡在转动体583的接合槽 583c中,从而导引单元573可导引配置为与转动体583—起移动的接合件553,使得接合件 553可进行直线运动。
[0211]油阻尼器590可包括:填充有油并容纳在壳体570的第二容纳单元579中的主体单元591、以及容纳在主体单元591中并通过其一端固定至滑架581的第二固定槽581c的流动单元593。
[0212]由于流动单元593的一端固定至滑架581,因此流动单元593可与滑架581—起移动。
[0213]在第一储藏箱510滑入和滑出时,滑架581与第一储藏箱510—起沿与第一储藏箱 510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在第一储藏箱滑入时,流动单元593可滑入主体单元591中。在第一储藏箱510滑出时,流动单元593可从主体单元591滑出。
[0214]在流动单元593从主体单元591滑出然后滑入主体单元591中时,冲击被填充主体单元591的油吸收,从而在第一储藏箱510在弹性单元580的弹力作用下滑入时,能够防止弹性单元580突然移动。
[0215]因此,能够吸收当第一储藏箱510在弹性单元580的弹力的作用下突然滑动时产生的冲击,从而降低噪音。
[0216]主体单元591可保持主体单元591容纳在壳体570的第二容纳单元579中的状态,只有流动单元593与滑架581—起移动,接合突出部579a在第二容纳单元579中的布置方式使得流动单元593可滑入主体单元591和滑出主体单元591。
[0217]接合突出部579a可构造为具有一个不允许主体单元591通过而仅允许流动单元 593通过的空间。在流动单元593与滑架581—起移动时,主体单元591卡在接合突出部579a 中,从而防止主体单元591移动。
[0218]第一储藏箱510可通过滑动搁架530按照滑动方案滑入和滑出右储藏室26。
[0219]参考图31和34,第一储藏箱510可包括:联接槽511,滑动搁架530的联接突起531a 插入并联接在该联接槽511中;导轨513,该导轨513用于导引第二储藏箱520,从而第二储藏箱520可沿前后方向滑动;以及第一储藏箱旋钮515,用户可通过该旋钮515握住第一储藏箱 510,使第一储藏箱510滑入和滑出右储藏室26。
[0220]导轨513布置在第一储藏箱510内的两侧,从而第二储藏箱520可通过导轨513沿前后方向滑动。
[0221]从第一储藏箱510内的两侧观察时能够看到,导轨513可从第一储藏箱510向外凹。
[0222]第二储藏箱520可容纳在第一储藏箱510中,并可沿前后方向滑动。第二储藏箱520 可包括辊521和第二储藏箱旋钮523。可沿第一储藏箱510的导轨513导引辊521,从而第二储藏箱520可沿前后方向滑入第一储藏箱510中。用户可通过第二储藏箱旋钮523握住第二储藏箱,从而使第二储藏箱520在第一储藏箱510中沿前后方向移动。
[0223]辊521可布置在第二储藏箱520的外表面的两侧下面,并可被沿着布置在第一储藏箱510中的导轨513导引。在导轨513的上部可布置有防分离突出部513a,以防止辊521的分离。
[0224]由于第二储藏箱520容纳在第一储藏箱510中,并沿前后方向滑动,因此布置在第一储藏箱510内的两侧的导轨513在第二储藏箱520的上边框和辊521之间可在向下方向上从第一储藏箱510的上边框分开一间隔距离。
[0225]在第一储藏箱510滑入和滑出右储藏室26时,第二储藏箱520可与第一储藏箱510 一起滑入和滑出右储藏室26,并且第二储藏箱520在第一储藏箱510的室内空间中沿前后方向滑动,从而可高效利用第一储藏箱510的室内空间。
[0226]参考图1和图2,在上储藏室21中可包含有多个搁架单元600,从而上储藏室21可分为多个储藏室。
[0227]参考图35至39,搁架单元600可包括:由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组成的搁架 610、连接至第一搁架的两侧和第二搁架613的两侧以支撑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的托架620、以及布置到托架620上的水平保持单元630,该水平保持单元630使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保持水平状态。
[0228]搁架610可包括位于上储藏室21的左侧的第一搁架611和位于上储藏室21的右侧的第二搁架613。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可保持水平,并可将上储藏室21分为多个储藏室。
[0229]在第一搁架611的右侧的前端可布置第一突出单元611a,在第二搁架613的左侧的前端可布置第二突出单元613a,从而第二突出单元613a可与第一突出单元611a隔开。
[0230]在第一突出单元611a与第二突出单元613a隔开的条件下,当第一搁架611向右转动或第二搁架613向左转动时,第一突出单元61 la可接触第二突出单元613a。
[0231]若第一搁架611向右转动,则第一突出单元611a可接触第二突出单元613a,从而第一搁架611不能再向右转动。若第二搁架613向左转动,则第二突出单元613a可接触第一突出单元611a,从而第二搁架613不能再向左转动。因此,可防止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 脱离水平状态。
[0232]托架620可包括第一托架621、第二托架623、第三托架625和第四托架(未示出)。第一托架620可连接至第一搁架611的左侧,以支撑第一搁架611。第二托架623可连接至第一搁架611的右侧,以支撑第一搁架611。第三托架625可连接至第二搁架613的左侧,以支撑第二搁架613。第四托架(未示出)可连接至第二搁架613的右侧,以支撑第二搁架613。
[0233]托架620可由通过布置在第一冷空气导管700中的搁架单元固定孔713布置在第一冷空气导管700和内壳11之间的支撑单元640支撑。
[0234]食物等可堆放在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上,并储藏在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中。堆放和储藏在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上的食物的种类可能彼此不同。
[0235]若储藏在第一搁架611上的食物的种类与储藏在第二搁架613上的食物的种类不同,则储藏在第一搁架611上的食物的重量也与储藏在第二搁架613上的食物的重量不同。 因此,若长时间使用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则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可能无法保持水平状态,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之中的一个搁架610可能向下倾斜。
[0236]如上所述,水平保持单元630可布置到配置为支撑搁架610的托架620上,使得所述搁架610不会向下倾斜,并保持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之间的水平状态。
[0237]水平保持单元630可包括第一固定单元631和第二固定单元633。第一固定单元631 可连接至支撑第一搁架611的右侧的第二托架623。第二固定单元633可连接至支撑第二搁架613的左侧的第三托架625。
[0238]第一固定单元633和第二固定单元633可通过紧固件B分别连接至第二托架623和第三托架625。在第一固定单元631中可布置有固定突起631a,在第二固定单元633中可布置有固定槽633a。
[0239]第一固定单元631可布置在第二托架623的右侧。第二固定单元633可布置在第三托架625的左侧。当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之间保持水平状态时,固定突起631a和固定槽633a可位于匹配位置。[〇24〇]由于固定突起631a和固定槽633a位于匹配位置,并且固定突起631a插入到固定槽 633a中然后固定,因此当固定突起631a插入并固定到固定槽633a中时,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保持水平状态。
[0241]由于固定突起631a插入并固定到固定槽633a中,因此即使在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上储藏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且长时间使用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时,也能防止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之中的一个向下倾斜,从而可使第一搁架611和第二搁架613保持水平状态。
[0242]参考图2和图4以及图40至42,用于为上储藏室21供应冷空气的第一蒸发器E1和第一风扇F1可布置在第一冷空气导管700和内壳11之间。
[0243]第一冷空气导管700可包括前板710、冷空气流道单元720、以及第一风扇安装单元 730。前板710可包括多个第一冷空气出口 711。冷空气流道单元720可布置在前板710的后表面处,并可形成第一流道725,冷空气流过该第一流道725。第一风扇安装单元730可位于冷空气流道单元720的下部。
[0244]前板710可由铝(A1)形成,在从上储藏室21接收冷空气时,前板710通过热传导被均匀冷却,从而上储藏室21的室内空间可保持均一的恒定温度。
[0245]前板710可包括多个第一冷空气出口 711和搁架单元固定孔713。流过第一流道725 的冷空气通过第一冷空气出口 711被排出到上储藏室21之外。搁架单元固定孔713可用于将搁架单元600固定至前板710。
[0246]前板710的下部形成为流线形状,从而前板710的下部沿朝上储藏室21的方向呈流线形。前板710的下部形成为流线形的原因是在第一蒸发器(E1)的上部形成与第一蒸发器 (E1)邻接的用于安装第一风扇(F1)的空间。
[0247]第一风扇(F1)布置在前板710的下部,从而除了前板710的下部之外,其余部分可形成为平板状。
[0248]在前板710的下部可布置有挡板740,从而挡板740可在上储藏室21的后表面的下部形成用于安装第一蒸发器(E1)和第一风扇(F1)的空间。
[0249]由于挡板720可形成用于安装第一蒸发器(El)和第一风扇(F1)的空间,因此挡板 720可布置使得挡板720与内壳11之间的分隔距离长于第一冷空气导管700与内壳11之间的分隔距离。
[0250]因此,挡板740的上部紧贴前板710的流线形的弯曲下部,从而第一冷空气导管 700、挡板740和内壳11之间的空间可从上储藏室21密封开来。
[0251]冷空气流道单元720可包括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721和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723。 多个排出孔721a可与多个第一冷空气出口 711对应,并可布置在前板710的后表面处。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723连接至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721的后表面,从而在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 721和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723之间可形成第一流道725。[〇252]第一风扇安装单元730可位于冷空气流道单元720的下部。第一风扇安装单元730 可包括安装到旋转的第一风扇(F1)上的壳体731以及遮盖壳体731的开敞前表面的盖件 733〇[〇253]在第一蒸发器(E1)的下部可布置有排放单元750,该排放单元750配置为排出由第一蒸发器(E1)产生的冷凝水。排放单元750可具有斜面751,相对于排放单元750的中心部分,随着距右侧的距离的减小,该斜面751逐渐向下倾斜。在斜面751的端部可布置有排水孔 753。
[0254]在排水孔753中可布置排水管755,该排水管755配置为将冷凝水排到主体10之外。 排水管755可布置在主体10的右表面的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
[0255]排水管755布置在主体10的侧表面的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而不是布置在主体10 的后表面的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因此,当绝热材料15在主体10的后表面的内壳11和外壳 13之间的空间中发泡时,可有助于绝热材料15的流动。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主体10的后表面的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的用于进行绝热材料15的发泡的结构。
[0256]参考图2和图43,位于主体10的后侧下部的机械室28可被机械室盖29遮盖。
[0257]机械室盖29可包括用于遮盖机械室28的上部和前表面的机械室上盖29a和用于遮盖机械室28的后表面的机械室后盖29b。
[0258]从附图中能够看出,在主体10的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对绝热材料15进行发泡的位置可布置有绝热材料入口 29c,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绝热材料15的填充空间被称为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
[0259]但是,绝热材料入口 29c也可布置在门30内的对绝热材料进行发泡的位置。[〇26〇]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通过泡沫喷头810对绝热材料15进行发泡,从而在该空间中填充绝热材料15。[0261 ]为了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对绝热材料15进行发泡,在包含在用于遮盖机械室28的机械室盖29中的机械室上盖29a处可布置绝热材料入口 29c。
[0262]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间隙中,绝热材料入口 29c可布置在与朝向主体10的后表面的空间对应的位置,以便在朝向主体10的后表面的空间中对绝热材料15进行发泡。
[0263]绝热材料入口 29c可布置在机械室盖29的中心部分,从而通过绝热材料入口 29c发泡的绝热材料15可均匀地填充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
[0264]为了对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的绝热材料15发泡,可将泡沫喷头810连接至布置在机械室上盖29a上的绝热材料入口 29c,并可将导引件820连接至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的绝热材料入口 29c 〇
[0265]泡沫喷头810可使得待发泡的绝热材料15进入绝热材料入口 29c,从而绝热材料15 可填充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
[0266]虽然如附图所示仅使用一个绝热材料入口 29c,并且仅使用一个泡沫喷头810与所述一个绝热材料入口 29c对应,但是本公开的范围或精神不局限于此,可使用多个绝热材料入口,并且可使用与多个绝热材料入口配套的多个泡沫喷头。
[0267]若泡沫喷头810连接至绝热材料入口 29c,并且通过绝热材料入口 29c进行绝热材料15的发泡,则通过绝热材料入口 29c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进行绝热材料15的发泡,使得该空间充满绝热材料15。在使用大容量冰箱的情况中,以及冰箱的内壳11和外壳 13之间的距离较短、使得冰箱包括较薄的绝热壁的情况中,绝热材料15的流动会被包含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的障碍物(例如接线(未示出))干扰,从而绝热材料的排出距离过短,绝热材料15不能均匀地充满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
[0268]另外,为了使用绝热材料15均匀地充满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整个空间,在内壳 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的待发泡的绝热材料15的量必须远大于与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对应的体积,因而应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灌注过量绝热材料15。[0269 ]若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灌注过量绝热材料15,则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内发泡的绝热材料15的固化时间可能延迟。一部分绝热材料15可能外露到内壳11 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之外,因而冰箱的外观和质量可能降低。需要消除外露到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之外的绝热材料15,这可能给用户带来不便,并且可能延长使用绝热材料 15填充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的作业时间。若对泡沫喷头810的控制不熟练,则可能出现空穴现象,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硬化的绝热材料15的表面可能出现凹坑形气孔。
[027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使用导引件820,通过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而不是通过绝热材料入口 29c将经由泡沫喷头810发泡的绝热材料15导引至延伸预定一段长度的部分,使其不受障碍物等物体的干扰。
[0271]导引件820的一端可连接至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的绝热材料入口 29c,而另一端可延伸到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内,从而可导引经由泡沫喷头810发泡的绝热材料15。
[0272]参考图43和44,导引件820可包括连接至绝热材料入口 29c的连接器821、以及连接至连接器821的导管823,使得导管823延伸至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
[0273]导管823可为空心型直管,从而在泡沫喷头810中发泡的绝热材料15可被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的一段导管823导引,而不会被位于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的障碍物干扰。
[0274]通过导管823,在泡沫喷头810中发泡的绝热材料15的初始排出位置可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的绝热材料入口 29c中延伸,其延伸量等于导管823的长度。
[0275]由于绝热材料的初始排出位置从主体10的后表面的下端延伸至中央部分,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包含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的障碍物的干扰,并在导管823中保持绝热材料15的高压,从而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整个空间可被绝热材料15均匀充满, 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待灌注的绝热材料15的量。
[0276]另外,由于绝热材料15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由于在绝热材料15发泡时产生的表面摩擦而硬化,因此可防止在绝热材料15的表面上产生的空穴现象的发生,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待灌注的绝热材料15的量。因此,绝热材料15不会外露,从而可缩短作业时间。
[0277]参考图45,导引件830设计为使得连接器831和导管833彼此集成,从而导引件830 可连接至绝热材料入口 29c 〇
[0278]除了连接器831与导管833集成之外,导管833还以和图4中所示的导引件820相同的方式实现为中空型直管,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0279]参考图46和47,导管825可包括第一导管827和第二导管829。第一导管827实现为中空型直管,并连接至连接器821。第二导管829可从第一导管827分接。
[0280]第二导管829可允许绝热材料15通过第一导管827分为两个方向,从而能够使用绝热材料15高效地填充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整个空间。
[0281]导管825可包括第一导管827和第二导管829,并可形成为中空的Y形状。
[0282]参考图48,导引件830设计为使得连接器831和导管835彼此集成,从而导引件830 可连接至绝热材料入口 29c。导管835可形成为中空的Y形状。[〇283]导管835可用与图46中所示的导管825相同的方式形成为中空型直管,因而导管 835可包括连接至连接器831的第一导管837和从第一导管837分接出的第二导管839。
[0284]如上所述,当绝热材料15在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发泡时,可使用导向件 820和830,而不会干扰绝热材料15的流动。但是,在主体10的侧表面的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可布置有排水管755,而不是使用导向件820和830,该排水管755用于将从有致冷剂流动的致冷剂管P或第一蒸发器E1产生的冷凝水排出主体10之外。因此,当绝热材料15在主体10的后表面的内壳11和外壳13之间的空间中发泡时,绝热材料15的流动不会被干扰。
[0285]虽然在上文中示例性地公开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前提下,能够做出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
[0286]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287]如上所述,在上文的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已充分地给出了相关说明。在上文中已经说明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冰箱,包括:主体;储藏室,布置在主体中,该储藏室的前表面是开敞的;蒸发器,用于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和冷空气导管,用于形成流道,从而向储藏室供应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其中,该冷空气导管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前板,布置在储藏室的后表面处,从而储藏室的室内空间被储藏室 的室内空间的冷空气均匀冷却,由此在储藏室的室内空间中保持均一温度,其中,前板的上部形成为平板形状,前板的下部形成为流线形状,随着前板的下部接近 前板的下端,该流线形状沿朝向储藏室的上部的前表面的方向逐渐弯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冷空气导管包括:前板,冷空气流道单元,布置在前板的后表面处,以形成第一流道;风扇安装单元,布置在冷空气流道单元的下部,以向储藏室供应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前板构造为具有与储藏室的宽度对应的宽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前板由铝(A1)形成,并包括多个冷空气出口,被 引导穿过流道的冷空气通过所述冷空气出口排出到储藏室之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风扇布置在蒸发器的上部,所述前板的下部形 成为流线形状,以容纳风扇的安装空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中,前板的下部包括:用于形成安装蒸发器和风扇的空间的挡板,其中,该挡板紧贴前板的下部,从而储藏室与安装蒸发器和风扇的空间被密封。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冷空气流道单元包括:布置在前板的后表面处的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和连接至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的后表面的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从而在第一冷空气流道 单元和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之间形成流道。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包括:位于与多个冷空气出口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的多个排出孔。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风扇安装单元位于冷空气流道单元的下部,并包括:壳体,所述风扇可转动地安装 至该壳体;以及用于遮盖该壳体的开敞前表面的盖件。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其中,在蒸发器的下部布置有排放单元,该排放单元配置为将由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排出到 外部。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排放单元具有斜面,相对于排放单元的中心部分,该斜面随着距排放单元的右端 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向下倾斜,所述排放单元还具有布置在斜面的一端的排水孔,冷凝水 通过该排水孔排出。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排水孔包括排水管,冷凝水通过该排水管排出主体之外,其中,该排水管布置在主体的侧表面的内壳和外壳之间。13.—种冰箱,包括:主体;储藏室,布置在主体中,该储藏室的前表面是开敞的;蒸发器,用于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风扇,用于导引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从而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和 冷空气导管,用于形成流道,从而向储藏室供应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其中,该冷空气导管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前板,布置在储藏室的后表面处,从而储藏室的室内空间被储藏室 的室内空间的冷空气均匀冷却,由此在储藏室的室内空间中保持均一温度;冷空气流道单元,布置在前板的后表面处,以形成流道;和风扇安装单元,布置在冷空气流道单元的下部,连接至风扇,并形成为比冷空气流道单 元更朝外突出。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前板由铝(A1)形成,并具有与储藏室的宽度 对应的宽度。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冷空气流道单元包括:布置在前板的后表面处的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和连接至第一冷空气流道单元的后表面的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从而在第一冷空气流道 单元和第二冷空气流道单元之间形成流道。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冰箱,其中,在蒸发器的下部布置有排放单元,该排放单元配置为排出由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排放单元具有斜面,相对于排放单元的中心部分,该斜面随着距排放单元的右端 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向下倾斜,所述排放单元还具有布置在斜面的一端的排水孔,冷凝水 通过该排水孔排出。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排水孔包括排水管,冷凝水通过该排水管排出主体之外,其中,该排水管布置在主体的侧表面的内壳和外壳之间。19.一种冰箱,包括:主体;储藏室,布置在主体中,该储藏室的前表面是开敞的;蒸发器,用于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风扇,用于导引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从而向储藏室供应冷空气;和 冷空气导管,用于形成流道,从而向储藏室供应由蒸发器产生的冷空气,其中,该冷空气导管包括: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前板,具有与储藏室的宽度对应的宽度,布置在储藏室的后表面处, 从而储藏室的室内空间被储藏室的室内空间的冷空气均匀冷却,由此在储藏室的室内空间中保持均一温度;冷空气流道单元,布置在前板的后表面处,以形成流道;和风扇安装单元,布置在冷空气流道单元的下部,连接至风扇,并形成为比冷空气流道单 元更朝外突出。
【文档编号】F25D21/14GK106030225SQ201580010475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1月7日
【发明人】洪大镇, 金龙宇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