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液器及具有该储液器的制冷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367695阅读:来源:国知局
二接管3流入,进入储液容器2,减速,气泡上升,液体从第一接管I流出。
[0038]本实施例的储液器,小孔5在圆弧段102内弯,在不进行储液时,制冷剂从第一接管I进入,从第二接管3流出,液体不会从小孔5流出,小孔5可以分流出部分气体,有利于进入连接管4的液体含量多一些;在进行储液的时候,制冷剂从第二接管3进入,从第一接管I流出,小孔5可以作为出液口,从连接管4出来的制冷剂不是完全进入对应的接口,可以减少气泡流出。
[0039]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10、四通换向阀20、第一换热器30、膨胀阀40、第二换热器50和储液器60,储液器60为前述任一种的储液器;四通换向阀20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 ;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第一阀口连接,压缩机10的吸气口与第三阀口连接;第二换热器50的一端与第四阀口连接,另一端与膨胀阀40连接;膨胀阀40的另一端与储液器60的第一接管I连接,第一换热器30的一端与第二阀口连接,另一端与储液器60的第二接管3连接。其中,第一换热器30作为冷凝器时系统所需制冷剂量低于第一换热器30作为蒸发器时系统所需制冷剂量。
[0040]本实施例优选地,第一换热器30为板式换热器,第二换热器50为风冷盘管换热器。[0041 ]本实施例的制冷循环系统工作原理为:
[0042]制冷的时候,压缩机10排气口的制冷剂经过四通换向阀20进入风冷盘管换热器,冷凝器之后,液体制冷剂进入膨胀阀40,通过第一接管I直接冲入连接管4,从第二接管3流出,液体制冷剂不在储液器60中滞留,然后进入板式换热器,蒸发之后经过四通换向阀20回到压缩机10。小孔5在第一接管I的圆弧段102内弯,液体不会从小孔5流出,小孔5可以分流出部分气体,有利于进入连接管4的液体含量多一些。
[0043]制热的时候,压缩机10排气口的制冷剂经过四通换向阀20进入板式换热器,冷凝器之后,制冷剂从第二接管3流经连接管4缓慢进入储液器60,多余的制冷剂在储液器60内形成液面,小部分的制冷剂从小孔5流入第一接管I,大部分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接管I靠近连接管4端的管口进入第一接管I,然后流出,液体制冷剂进入膨胀阀40,然后进入风冷盘管换热器,蒸发之后经过四通换向阀20回到压缩机10。小孔5的作用是作为辅助的出口,连接管4可能携带部分的气体进入储液器60,这些气体大部分是到储液器60顶部,将液位压低。
[0044]本实施例的储液器在不储液模式下,储液器内几乎没有液位,制冷剂从第一接管I进入,直接进入第二接管2,可以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5%左右,同时减少储液器的容积,节约成本;在储液模式时,能够很好地发挥储液功能:系统循环时需要的制冷剂少时,系统多余的制冷剂存在储液器中,储液器的液位抬高;系统循环需要的制冷剂多时,储液器内的制冷剂会释放出来,液位降低。
[0045]实施例2
[0046]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储液器包括第一接管1、储液容器2和第二接管3,储液容器2底部设有开口,第二接管3通过连接管4与储液容器2底部的开口连接,第一接管I伸入储液容器2内,一端管口在储液容器2内,另一端管口在储液容器2外,第一接管I在储液器内的管口对着第二接管3的管口,第一接管在储液容器2内的管段开有小孔5。第一接管I从储液容器2的顶部竖直伸入储液容器2内,第一接管I在储液容器2内一端的管口设有缩口 6,第一接管I在靠近缩口 6—端的管壁上设有小孔5。
[0047]进一步的,缩口6为圆管变径结构,上端管口直径与第一接管I的直径相等,下端管口直径为第一接管I直径的0.25?0.8倍。本实施例优选地,缩口 6的下端管口直径为第一接管I直径的0.5倍。
[0048]进一步的,连接管4与储液容器2底部开口连接的一端设有延长段401,在连接管4与储液容器2底部开口的连接端设置延长段401有利于形成液封,防止气流先于液体流出第二接管3。
[0049]进一步的,第一接管I和第二接管3的直径相等,储液容器2底部的开口直径为第一接管I直径的I?3倍。本实施例优选地,储液容器2底部的开口直径为第一接管I直径的2倍。
[0050]进一步的,第一接管I在储液容器2内的管口与储液容器2底部开口的距离为第一接管I直径的0.5?3倍。本实施例优选地,第一接管I在储液容器2内的管口与储液容器2底部开口的距离等于第一接管I的直径。
[0051]进一步的,第一接管I上的小孔5的直径为第一接管I直径的1/3?2/3。本实施例优选地,小孔5的直径为第一接管I直径的1/2。
[0052]本实施例的储液器的工作模式为:
[0053]不储液模式,干度为0.1?0.3的两相制冷剂从第一接管I进入,从管口中喷射到储液容器2底部的开口,从第二接管3流出,储液容器2内的液体也从第二接管3流出;
[0054]储液模式,含有少量气泡的液体制冷剂从第二接管3流入,进入储液容器2,减速,气泡上升,液体从第一接管I流出。
[0055]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10、四通换向阀20、第一换热器30、膨胀阀40、第二换热器50和储液器60,储液器60为前述任一种的储液器;四通换向阀20具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 ;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与第一阀口连接,压缩机10的吸气口与第三阀口连接;第二换热器50的一端与第四阀口连接,另一端与膨胀阀40连接;膨胀阀40的另一端与储液器60的第一接管I连接,第一换热器30的一端与第二阀口连接,另一端与储液器60的第二接管3连接。其中,第一换热器30作为冷凝器时系统所需制冷剂量低于第一换热器30作为蒸发器时系统所需制冷剂量。
[0056]本实施例优选地,第一换热器30为板式换热器,第二换热器50为风冷盘管换热器。
[0057]本实施例的制冷循环系统工作原理为:
[0058]制冷的时候,压缩机10排气口的制冷剂经过四通换向阀20进入风冷盘管换热器,冷凝器之后,液体制冷剂进入膨胀阀40,通过第一接管I直接冲入连接管4,从第二接管3流出,液体制冷剂不在储液器60内滞留,然后进入板式换热器,蒸发之后经过四通换向阀20回到压缩机10。液体不会从小孔5流出。
[0059]制热的时候,压缩机10排气口的制冷剂经过四通换向阀20进入板式换热器,冷凝器之后,制冷剂从第二接管3流经连接管4缓慢进入储液器60,多余的制冷剂在储液器60内形成液面,小部分的制冷剂从小孔5流入第一接管I,大部分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接管I靠近连接管4端的管口进入第一接管I,然后流出,液体制冷剂进入膨胀阀40,然后进入风冷盘管换热器,蒸发之后经过四通换向阀20回到压缩机10。小孔5的作用是作为辅助的出口,连接管4可能携带部分的气体进入储液器,这些气体大部分是到储液器60顶部,将液位压低。
[0060]本实施例的储液器在不储液模式下,储液器内几乎没有液位,制冷剂从第一接管I进入,直接进入第二接管2,可以减少制冷剂的充注量5%左右,同时减少储液器的容积,节约成本;在储液模式时,能够很好地发挥储液功能:系统循环时需要的制冷剂少时,系统多余的制冷剂存在储液器中,储液器的液位抬高;系统循环需要的制冷剂多时,储液器内的制冷剂会释放出来,液位降低。
[0061 ] 实施例3
[0062]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储液器包括第一接管1、储液容器2和第二接管3,储液容器2底部设有开口,第二接管3通过连接管4与储液容器2底部的开口连接,第一接管I伸入储液容器2内,一端管口在储液容器2内,另一端管口在储液容器2外,第一接管I在储液器内的管口对着第二接管3的管口,第一接管在储液容器2内的管段开有小孔5。第一接管I从储液容器2的侧部伸入储液容器2内,第一接管I为圆弧形弯管结构,包括水平段101、圆弧段102和竖直段103,水平段101端的管口在储液容器2外,竖直段103端的管口在储液容器2内并对着第二接管3的管口,第一接管I在其水平段101的上管壁上设有小孔5,第一接管I在小孔5相对的下管壁上设支管7,支管7伸至靠近储液容器2底部。本实施例优选地,支管7下端管口与储液容器2底部的距离等于第一接管I的直径。
[0063]进一步的,连接管4与储液容器2底部开口连接的一端设有延长段401,在连接管4与储液容器2底部开口的连接端设置延长段401有利于形成液封,防止气流先于液体流出第二接管3。
[0064]进一步的,第一接管I和第二接管3的直径相等,储液容器2底部的开口直径为第一接管I直径的I?3倍。本实施例优选地,储液容器2底部的开口直径为第一接管I直径的2倍。
[0065]进一步的,第一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