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7856阅读:8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生化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好氧、或者厌 氧废水处理系统的改良。 背*技术
废水的连续好氧处理工艺主要是由曝气池、沉淀池组成,处理过程是 废水逬入曝气池,由池内的好氧活性污泥在有氧曝气的情况下,对废水中 的有机物进行生化降解,然后混合液逬入沉淀池迸行固、液分离,活性污 泥沉于池底.大部分通过回流泵泵入曝气池,用以维持曝气池内活性污泥 浓度.小部分作为剩余污泥用泵排出,另行处理。这种好氧处理系统有以 下几个缺点 一是投资大,需另建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系统。二是增加工作 量,污泥回流泵需要经常开启和矢闭。三是如设计或操作不当会使活性污 泥在沉淀池停留吋间过长而形成厌氧,对系统的稳定运行不利。
废水的厌氧处理由于不需氧.因此一般不涉及曝气。但有试验证明 将厌氧处理产生的气体(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用空压机压入厌氧池进 行曝气.可以成倍的提高厌氧处理效率。但沉降性能良好的厌氧活性污泥 一般是颗粒状,要较长吋间的培养才能形成。如果也用另设沉淀池、泵抽 回流的方法,颗粒厌氧活性污泥会在回流中被打粹而使沉降性能变差,最 终造成污泥流失。由于该试验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难以应用于废水 处理工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利用曝气池的环流带动沉淀池中活性污 泥回流的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 处理池,包括带有迸水口和出水口的池体和铺设于池中的曝气装置.其特 征是池体由三个以上一一连通且首尾相连通构成可环流的小池体组成,其中含有一个以上池内铺设有曝气装置的曝气池和至少一池内没有铺设曝气 装置的沉淀池,曝气强度最大的曝气池与前一小池体下部间开设有过水口. 与后一小池体上部间开设有溢流口,依曝气整强度最大的曝气池为动力源, 从前到后形成环流顺序.其余大部分曝气池上部开设有溢流口、下部开设 有过水口,分别与相邻小池体连通,沉淀池与前、后小池体下部闾开设有 过水口,逬水口开设在曝气池内.出口水开设在沉淀池的上部。废水在曝 气池中实现好氧生化处理,沉淀池底部的过水口提供环流通道,当上升流 速小于污泥沉降速度吋则发生污泥沉降,沉下的污泥被池底水平流动的环 流液体带出沉淀池.实现污泥回流,清液通过上部的出水口排出。
所述小池体中还包括有池内不铺设曝气装置的小池体.该小池体上部 开设有溢流口、下部开设有过水口,分别与相邻小池体连通。此类不设曝 气装置的小池体参与了环流,废水在其中可处于缺氧状态。
所述的小池体中还包括有一个池内不铺设曝气装置的沉泥池.该沉泥 池与前、后小池体上部间开设有溢流口。沉泥池上部形成环流通道,悬浮 污泥可跟隨环流继续参与生化处理,而部分下降污泥可沉淀在该池底,等 待集中清除。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处理液在池内可利用曝气源作 为动力,形成循环流动,并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污泥的沉降与回流。与现 有技术相比不需另建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系统,因此具有投资省、工艺稳定、 操作简单的优点;又由于污泥回流不用泵,污泥在回流吋不会被打粹,所 以又可应用于厌氧曝气工艺的开发。本处理池除曝气需一定能源外,环流 和污泥回流均无需额外能源,厲于一种节能型废水处理技术。
附面说明
下面结合具体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l五角形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立体图
图2五角形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原理展开图
图3六小池体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原理展开图
其中
4l一曝气池 2 —沉淀池 3 —沉泥池
4一导流墙 5 —曝气管 6 —进水口
7 —出水口 8 —过水口 9一溢流口
IO —整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照


图1和图2. —种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
图1以五 角形池体为例,具有占地小,使用材料省的特点。池体通过导流墙4分隔 出五个一一连通且首尾枏连通构成可环流的小池体组成,导流墙4上部较 低处形成溢流口 9,下部开口形成过水口 8。其中五个小池体分为曝气池1 和沉淀池2,曝气池1内铺设有曝气装置,如底部铺设的曝气管5;沉淀池 2内没有铺设曝气装置,且沉淀池2与前、后小池体下部间开设有过水口 8; 另则,废水处理后的出口水7开设在沉淀池2的上部,而废水的进水D 6 开设在曝气池1上,也可以在任意一曝气池1上。大部分曝气池1上部开 设有溢流口9、下部幵设有过水口8,通过过水口 8和溢流口 9分别与枏邻
小池体连通。
环流产生假定曝气强度最大的曝气池1与前一小池体下部闾开设有 过水口 8,与后一小池体上部间幵设有溢流口 9.依曝气量强度最大的曝气 池1为动力源,从前到后形成环流顺序;为了增大环流速度或者满足废水 处理设计需要,曝气池1分为强曝气池和弱曝气池两组,其中强曝气池依 环流顺序与前一小池体下部闾幵设有过水D 8.与后一小池体上部l苟开设有 溢流口 9,也即所有强曝气池的环流方向是一致的。本实例中弱曝气池的曝 气量也可矢闭,形成缺氧状态,使得废水流经不同池体产生富氧与缺氧交 替逬行,满足不同废水生化处理的需求。
为此,小池体中还包括有池内不铺设曝气装置的小池体.该小池体依 然满足上部开设有溢流口、下部开设有过水口,分别与相邻小池体连通的 结构关系。这样可在合建处理池吋.节省部分铺设曝气装置的费用。
参照图2,为处理池体的展开图,图中虚线给出的小池体为首个小池
5体的循环重复。本实例小池体只包含曝气池和沉淀池两种, 一般沉淀池以
一至两个为佳。若小池体为奇数个、沉淀池为一个;或者小池体为偶数个、 沉淀池为两个.那么所有曝气池都满足上部开设有溢流口、下部开设有过 水口.分别与相邻小池体连通。若小池体为偶数个、沉淀池为一个;或者 小池体为奇数个、沉淀池为两个,那么大部分曝气池满足上部开设有溢流 □、下部开设有过水口,分别与相邻小池体连通,其中有一个曝气池只能 在上部开设有两溢流口分别与前后枏邻小池体连通,作为调整。当然此种 情况在设计吋是不可能产生的,但难免有业者为了规避专利而刻意为之。
又如图2.沉淀池2过水口 8与出水D 7之闾的池体上设有整流装置 10,该整流装置可以是整流板或斜板、蜂窝管等,整流装置10的作用是为 了减少底部水平环流对沉淀的干扰.使得污泥很快被带出沉淀池,不会产 生污泥厌氧现象,这对好氧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有利;而且也保证出水口 7 排放出的处理液清晰不带悬浮污泥。 实^fe —-1 r
参照图3,为六小池体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原理展开图, 其基本结构与上例同.图中虚线给出的小池体为首个小池体的循环重复。 只是在小池体中还包含有一个池内不铺设曝气装置的沉泥池3,该沉泥池3 与前、后小池体上部闾开设有溢流口 9,构成环流必要的通道,悬浮污泥可 继续参与生化处理,而处理液中的污泥团即可能在沉泥池中下沉,最后通 过机械泵将其抽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池结构可满足连续生化处理的 需要,排水、排泥均在处理过程不停机作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曝气池与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既 可作为耗氧废水生化处理工艺上,也可适用于厌氧废水生化处理工艺上, 此吋,需將所有小池体加以密封.并通过空压机收集曝气池和沉淀池产生 的气体再压入曝气池中,作用厌氧气源、提供搅拌和环流的动力,使废水 在厌氧环境下得到生化处理。在此种厌氧废水处理池的建设中,可只设计 一个曝气池,集中所有气体产生足够的环流动力源,而其它的瞜气池即无 需铺设曝气装董,节省投资。
权利要求1、一种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包括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池体和铺设于池中的曝气装置,其特征是池体由三个以上一一连通且首尾相连通构成可环流的小池体组成,其中含有一个以上池内铺设有曝气装置的曝气池和至少一池内没有铺设曝气装置的沉淀池,曝气强度最大的曝气池与前一小池体下部间开设有过水口,与后一小池体上部间开设有溢流口,依曝气量强度最大的曝气池为动力源,从前到后形成环流顺序,其余大部分曝气池上部开设有溢流口、下部开设有过水口,分别与相邻小池体连通,沉淀池与前、后小池体下部间开设有过水口,进水口开设在曝气池内,出口水开设在沉淀池的上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其特征是曝 气池分为强曝气池和弱曝气池两组,其中强曝气池依环流顺序与前一小 池体下部阁开设有过水口,与后一小池体上部阎开设有溢流口。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其特征是小 池体中还包括有池内不铺设曝气装豕的小池体,该小池体上部开设有溢 流口、下部开设有过水D,分别与枏邻小池体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l或3所述的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其特征 是小池体中还包括有一个池内不铺设曝气装置的沉泥池,该沉泥池与前、 后小池体上部间开设有溢流口。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其特征是沉 淀池过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池体上设有整流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曝气池、沉淀池合建的废水处理池,其池体由三个以上一一连通且首尾相连通构成可环流的小池体组成,小池体含有一个以上池内铺设有曝气装置的曝气池和至少一个沉淀池,曝气强度最大的曝气池与前一小池体下部间开设有过水口,与后一小池体上部间开设有溢流口,依曝气量强度最大的曝气池为动力源,从前到后形成环流顺序,其余大部分曝气池上部开设有溢流口、下部开设有过水口,分别与相邻小池体连通;沉淀池与前、后小池体下部间开设有过水口;废水进水口设在曝气池内,出水口设在沉淀池上部。废水在曝气池中实现好氧生化处理,沉淀池的过水口提供环流通道,实现污泥回流,富余的清液通过上部的出水口排出。
文档编号C02F3/12GK201309860SQ20082014586
公开日2009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4日
发明者贾学庆 申请人:贾学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