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减量浓缩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7147阅读:1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污泥减量浓缩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与污泥处理领域,尤其是针对河湖底泥的浓缩减量化处理。
背景技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流域经济高速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导致河湖水质污染,底泥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质累积严重,且在湖流的作用下输移、扩散、沉积,从而为蓝藻和湖泛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元素。对受污染的湖泊、河道进行生态清淤是改善水质最为标本兼治的手段之一,如何对上岸泥浆进行及时有效的脱水固化处理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热点。污泥浓缩的目的是降低污泥中的含水率,缩小污泥的体积,减少后续污泥脱水的设备投资,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费用。现有技术中污泥浓缩的方法主要有重力浓缩、气浮浓缩与离心浓缩。气浮浓缩主要针对比重轻于水的污物处理,需要向水中注入大量气体,使污物聚合成泡沫状浮在水面上,再采用设备进行收集处理;由于河湖底泥和活性污泥的组成成分和浓度不同,粘土和沙组成的河湖底泥其比重远大于水厂生化池中的活性污泥,这种靠上浮的浓缩方式显然不适合河湖底泥的浓缩;离心浓缩的原理是利用离心力将污水中的污泥与水分离开来,需要采用大型设备才能完成,其耗能较大且不适合大流量的泥浆预处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次性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等缺点,同时使污泥在浓缩池中的浓缩过程周期长,污泥处理的效率低,污泥脱水的成本高。另外,污泥沉淀池的根据其进水方向,主要分为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和幅流式沉淀池,上述沉淀池都需要设置刮渣设备,平流式沉淀池占地较大,表面积较大,不适宜处理浓度较高的含泥污水;而竖流式沉淀池和幅流式沉淀池的结构复杂,造价高,施工困难, 施工周期长,不适合正常清淤处置中需要转场的需求,成本太高,池子利用率小。

实用新型内容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污泥处理的效率低,操作复杂,成本高等缺点, 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的污泥减量浓缩池,采用重力分离法,对河湖底泥的泥浆减量化浓缩极具有针对性,具有土建投资较小,分离效果好,无需刮渣排泥设备等优点,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污泥处理的效率,可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厂和大型污水厂生产废水的处理。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污泥减量浓缩池,包括长方形池体,池体上下依次分为清水区与污泥区,所述池体从进口端至出口端之间顺序设置有多个串联的储泥斗,所述储泥斗为口大底小的四棱台型,每个储泥斗的中间设置有吸泥管,所述吸泥管底部设置有潜流搅拌装置;进口端的进水管后部设置有进水挡板与潜孔墙,出口端的出水管前部设置有除渣槽、出水挡板与溢流堰。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0009]吸泥管交错并联连接;各个吸泥管独立连接;吸泥管的管径不小于200mm ;池体底部有坡角,坡角的范围为45° -60° ;溢流堰的溢流口为锯齿形,所述溢流口的高度低于进水口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采用重力分离法,利用污泥中的固体颗粒与水之间的密度差来实现泥水分离,具有贮存污泥的能力强,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本实用新型池体底部沿池长方向设有多个串联的储泥斗,其有效总体积根据上岸泥浆的浓度,并通过沉降实验计算得到,有效的解决了池体沉淀储泥的功能;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不需要设置刮渣设备和其构造形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需要设置刮渣设备的复杂结构,在运行和建造上都大大降低了成本,可适用于迅速转场的清淤及污泥处置工程。本实用新型吸泥管的连接方法可根据池体内的污泥实际情况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交错将储泥斗中的吸泥管并联连接,另一种是储泥斗中的吸泥管独立连接。也可以将这两种连接方法同时安装于池体中,便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实现迅速转场切换的使用效果,同时可提高污泥处理的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水管处进水,进水时通过进水挡板和潜孔墙,既起到了消能作用又防止了溢流现象,还可以整流及布水,防止过强的水流剪切力破坏水中已产生的矾花, 使得水中的污泥颗粒在较小的水流运载力下较快的沉淀浓缩,提高了浓缩效率;储泥斗被设置为清水区和污泥区,由于储泥斗的中间有搅拌装置,通过搅拌装置的搅拌可以防止污泥板结;最后顺着水流方向,在池体的出口端通过除渣槽、出水挡板、溢流堰,且即保证了池中最好的出水水质及清除水中的浮渣,出水效果好,排出后可再进行后续处理。具有浓缩时间短,浓缩效率高等优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另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潜孔墙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除渣槽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溢流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泥减量浓缩池,包括长方形池体6,池体6 上下依次分为清水区13与污泥区14,池体6从进口端至出口端之间顺序设置有六个串联的储泥斗11,储泥斗11为口大底小的四棱台型,每个储泥斗11的中间设置有吸泥管4,吸泥管4底部设置有潜流搅拌装置5 ;进口端的进水管1后部设置有进水挡板2与潜孔墙3,出口端的出水管10前部设置有除渣槽7、出水挡板8与溢流堰9 ;如图2所示,吸泥管4可以交错的将第一、第三和第五个吸泥管并联连接,第二、第四、第六个吸泥管并联连接,在吸泥口 12同时吸泥,这种连接方式吸取到总管里泥浆浓度比较稳定,适用于污泥较少的处理; 也可以如图3所示,各个吸泥管4可以独立连接,使得单台储泥斗11效率最大化工作,避免并联时造成的耗能,而导致实际流量偏小。吸泥管4的管径不小于200mm ;池体6底部有坡角,坡角的范围为45° -60° ;见图7,溢流堰9的溢流口为锯齿形,溢流口的高度低于进水口的高度,可保证有效的出水,其高度差由溢流堰的尺寸、最大出水流量和流速计算所得。如图5所示,潜孔墙3的上部设置有挡板结构15,下部设置潜孔结构16,潜孔结构 16为砖体结构,其大小根据流量、过水宽度及限值流速计算得到,有效的在池体进口端处进行整流及布水,防止过强的水流剪切力破坏水中已产生的矾花,使得水中的污泥颗粒在较小的水流运载力下较快的沉淀浓缩,提高了浓缩效率。实际使用过程中,进水管1处进水,进水时通过进水挡板2和潜孔墙3 (见图5), 同时吸泥管4吸泥,在储泥斗11底部,通过吸泥管4底部的潜流搅拌装置5的搅拌,其较小的水流扰动防止了污泥结块亦阻止了絮体破碎、污染扩散,通过池体所设计的沉淀时间有效沉淀浓缩后(沉淀时间是根据流量大小和池体体积得到的),在储泥斗11中形成了清水区 13和污泥区14,然后通过池体6的出口端出水,排出后再进行后续处理。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1.一种污泥减量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长方形池体,池体上下依次分为清水区与污泥区,所述池体从进口端至出口端之间顺序设置有多个串联的储泥斗,所述储泥斗为口大底小的四棱台型,每个储泥斗的中间设置有吸泥管,所述吸泥管底部设置有潜流搅拌装置;进口端的进水管后部设置有进水挡板与潜孔墙,出口端的出水管前部设置有除渣槽、出水挡板与溢流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减量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吸泥管交错并联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减量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各个吸泥管独立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减量浓缩池,其特征在于吸泥管的管径不小于20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减量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池体底部有坡角,坡角的范围为45° -60° 。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减量浓缩池,其特征在于溢流堰的溢流口为锯齿形,所述溢流口的高度低于进水口的高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减量浓缩池,包括长方形池体,池体上下依次分为清水区与污泥区,所述池体从进口端至出口端之间顺序设置有多个串联的储泥斗,所述储泥斗为口大底小的四棱台型,每个储泥斗的中间设置有吸泥管,所述吸泥管底部设置有潜流搅拌装置;进口端的进水管后部设置有进水挡板与潜孔墙,出口端的出水管前部设置有除渣槽、出水挡板与溢流堰。本实用新型采用重力分离法,利用污泥中的固体颗粒与水之间的密度差来实现泥水分离,具有贮存污泥的能力强,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文档编号C02F11/12GK202170286SQ20112026370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5日
发明者倪守高, 凌嘉穗, 张国刚, 王俊泽, 葛春康, 高扬 申请人:江苏东方生态清淤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