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19467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体的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部分农村水体受到一定的污染,部分湖泊、河流出现重度或轻度富营养化,水质下降,景观破坏,丧失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功能。近年来,我国大面积的水体需要进行以控制污染源、修复生态系统为主要措施的环境综合整治。用生态技术修复受污染的水体,适用于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而水生植物的种植是构建江河湖库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环节。根据水生植物的生长方式,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水生植物的生长在水质净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导致富营养化的污染物和其他营养盐,消除污染,净化水质;2)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3)能吸收底泥污染物,改变底泥理化环境,稳定底质,防止内源污染进一步扩散;4)吸附水中的细微悬浮物,减缓底泥扰动,抑制藻类暴发,提高水体透明度;5)为各种不同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附着栖息场所,为水中的污染物提供了足够的分解者;6)作为初级生产者,成为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7)水生植物是构建水景的重要素材之一,具有美学价值,能改善景观生态环境;8)部分水生植物可被收割和利用,产生新的附加值;9)水生地被植物栽于水陆交界之处,其发达根系较强的扭结力,能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对边坡的侵蚀和冲刷,减少水土流失;10)水生植物群落为亲水的水鸟、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水生植物使得水体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从而维持了水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国内在开展浅水型湖泊、河流或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工作中,通常是先将上游来水阻隔或引流,将需要开展生态修复的湖区或河流的水排干,或者用泵将水抽干,清理湖底或河底。栽植水生植物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工人在湖底、河底或水陆交接带手工插种水生植物,特别是栽植具有快速生长优势的先锋物种;二是在湖底、河底或水陆交接带砌筑栽植槽,铺上一定厚度的培养土,将水生植物植入土中;三是将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再将容器沉入水中。根据光线(水体透明度)、水温、流动性、水位等外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控制调蓄水位,视沉水植物生长情况,逐步提高水位至正常水深。按以上常规的水体生态修复方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若先排干湖水或河水需要增加前期准备工程,如筑围堰或坝,增加工程费用,延长工期。二是若需用泵抽排湖水或河水需要耗费一定的电力,还会延长工期,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在雨水季节性抽水消耗的电力和时间更多,增大工程费用。三是由工人直接用手“插秧式”的种植水生植物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四是若从河、湖以外的地方转入种植土或营养土,将会增加河湖的泥沙沉积量,抬高湖床或河床,甚至会将种植土或营养土中的污染物带入水体中,产生新的污染。五是若先把水生植物种在容器中再将容器整体投入水中,施工湖面或河面较大的话,需要大量的容器,将大大增加施工成本,影响景观;同时,水生植物恢复后,还需打捞容器,其难度和工作强度均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工期较短、节约成本、效率较高、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水体修复方法。一种水体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去除至少部分所述待修复水体内的漂浮植物;从待修复水体的待种植区域获取底泥;将获取的所述底泥与外界土壤混合;应用所述底泥与所述外界土壤的混合物制作水生植物种植块;将所述种植块种植到所述待修复水体中。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去除所述待修复水体内40%~70%的所述漂浮植物。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去除所述待修复水体内50%的所述漂浮植物。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种植块的种植覆盖度为20%~60%。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种植块的种植覆盖度为35%。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种植块种植到所述待修复水体中之前,还包括步骤,判断所述待修复水体的深度及透明度,当所述待修复水体的深度超过1.5m且透明度不到1m,则提升待修复水体的透明度。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升待修复水体的透明度包括间断对待修复水体投放微生物试剂、絮凝剂和/或氧化剂。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半天投放所述微生物试剂、所述絮凝剂或者所述氧化剂总投放量的1/5,连续投放2.5天。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半天投放所述微生物试剂、所述絮凝剂以及所述氧化剂总投放量的1/5,连续投放2.5天。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絮凝剂包括氯化亚铁、聚合氯化铝。上述水体修复方法,由于能够在水上作业,种植时无需抽排湖水,进而节省人力、电力,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工程投资。此外,由于种植水生植物的混合物内包括待修复水体内的底泥,一方面能够减少外界种植土或者营养对水体带来二次污染,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待修复水体水面抬高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应用的搅拌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应用的采样设备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一种水体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201、判断待修复水体的深度及透明度,当待修复水体深度超过1.5m,透明度不到1m时,则提升待修复水体的透明度。具体的,向待修复水体内投入用于去除藻类的微生物试剂、絮凝剂,或者氧化剂。例如,絮凝剂可为氯化亚铁、硫酸亚铁、聚合氯化铝等无机物,也可为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等有机物。这样,能够提高待修复水体的透明度,进而促进了水体内植物的生长,令修复效果更好。进一步的,根据实际情况,间断对待修复水体投放微生物试剂、絮凝剂,或者氧化剂。例如,每半天投放总投放量的1/5,连续投放2.5天。又如,每隔一天投放总投放量的1/3,投放三次。例如,对待修复水体顺序投放微生物试剂、絮凝剂、以及氧化剂;又如,对待修复水体同时投放微生物试剂、絮凝剂、以及氧化剂。将微生物试剂、絮凝剂,或者氧化剂平均投入到待修复水体中。例如,水体的水面每20m2投放一次微生物试剂、絮凝剂,或者氧化剂,且投放计量根据水体的水面总面积进行计算。例如,当水体水面的总表面积为1000m2,且微生物试剂、絮凝剂,或者氧化剂需要一天内投放完毕时,微生物试剂、絮凝剂,或者氧化剂每次投放量为当天投放总量的1/50。这样,以令投放效果更好,进而令待修复水体的透明度提升均匀。此外,再如,当待修复水体局部透明度较低时,该区域微生物试剂、絮凝剂,或者氧化剂的投放量为其他区域投放量的1.3~2倍。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待水体内生态平衡,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令待修复水体透明度较低的区域透明度提升效果更佳。如图1所示,其为本方法所应用的搅拌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需要指出的是,投入微生物试剂、絮凝剂,或者氧化剂后,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对待修复水体进行搅拌,以加速透明度提升速度。例如,当待修复水体为静水体时,在待修复水体内设置搅拌装置10。其中,搅拌装置10包括相对且同轴设置的驱动部110,以及连接两驱动部110的搅拌部120,当搅拌部120为多个时,多个搅拌部120平行设置。本实施例中,驱动部110绕其轴线旋转,搅拌部120为板状结构,且其表面与水平面呈锐角设置,以提高搅拌效果。或者,为了减小阻力,也可以在搅拌部120上设置若干通孔,以减小搅拌时,水体的阻力。搅拌装置10工作时,搅拌部120随驱动部110旋转以搅拌待修复水体。其他实施例中,搅拌装置10的驱动部110也可以为上下移动的驱动部110,设置于驱动部110上的搅拌部120,随驱动部110上下移动,以搅拌待修复水体。此外,搅拌部120上还设有收容部,用于收容微生物试剂、絮凝剂,或者氧化剂等净化剂。例如,收容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搅拌部120上,且具有收容腔,收容部上具有若干与收容腔相连通的网孔,用于令净化剂与待修复水体相接触。再如,网口的大小能够调节,例如收容部包括多层可拆卸的网壁,网孔设置于网壁上,每层内壁均具有统一规格的网孔,多层内壁的网孔规格相异,这样,便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需要的网壁。需要说明的是,搅拌装置10还包括传动部,传动部设置于待修复水体的岸边,且与驱动部110相连接,用于升降传动部,以将驱动部110传送至待修复水体内部。步骤S202、从待修复水体的待种植区域获取底泥,并晾晒底泥使其含水量下降。例如随机获取底泥,再如,从待修复水体的底面平均获取底泥。例如,待修复水体的底面平均每20m2获取3斤底泥。又如,根据实际情况,在可见度小于2m的区域,获取的底泥为其他区域的2~3倍,例如2.5倍,由于在此区域种植的植物较密集,因此,如此获取底泥,令待种植植物更适应待修复水体的水中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可应用采样设备获取底泥,具体的,如图2所示,其为本发明应用的采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采样设备20包括:本体200、设置于本体200内的筛网300,以及连接本体200的连接部400。本体200包括旋转连接且共同围合成收容腔201的左半球部210、右半球部220,左半球部210、右半球部220上均开设有若干与收容腔201相连通的通孔(图未示),即左半球部210与右半球部220能够通过旋转开启或者闭合,闭合时形成一收容腔201。筛网300位于收容腔201内,且包括左筛网310、右筛网320以及弹性部330。其中,左筛网310、右筛网320均通过弹性部330分别与左半球部210、右半球部220相连接,左筛网310与右筛网320相对设置,且围成收容区域。也可以理解为,左筛网310随左半球部210移动,右筛网320跟随右半球部220移动,以使左筛网310与右筛网320可分离或闭合,闭合时形成一收容区域。连接部400设置于左半球部210及/或右半球部220上。即连接部400即可单独设置于左半球部210上;也可以单独设置于右半球部220上;也可以同时设置于左半球部210及右半球部220上,当同时设置于左、右半球部220上时,连接部400可为多个,且分别连接左半球部210与右半球部220,例如,连接部400为两个,分别连接左半球部210以及右半球部220。再如,连接部用于控制左半球部及右半球部的开合。使用上述采样设备20获取底泥时,先将采样设备20沉入水底,并开启左半球部210及右半球部220,获取底泥;之后闭合左半球部210及右半球部220,以使位于本体200内的底泥位于左筛网310与右筛网320形成的收容区域内,随着左半球部210与右半球部220逐步闭合,收容区域的空间逐渐变小,弹性部330受到挤压,并配合挤压左筛网310与右筛网320内的底泥。上述采样设备20,由于在采样过程中,能够对本体200内的底泥进行挤压,因此能够在一次采样过程中采集更多的底泥,当对底泥需求量较大时,提高了提取效率,缩短采集时间。此外,由于压缩底泥能够排出底泥内的部分水分,因此缩短了后续晾晒底泥的时间。本实施例中,左筛网310与左半球部210弧度相同,右筛网320与右半球部220弧度相同。进一步的,左半球部210与右半球部220均具有挖掘部230,以方便底泥采集,具体的,挖掘部230位于左半球部210远离其与右半球部220转动连接的转动轴一侧,右半球部220上的挖掘部230与左半球部210上的挖掘部230对称设置,且彼此配合,以挖掘底泥。根据实际情况,左半球部210与右半球部220对称设置。左筛网310与左半球部210弧度相同,右筛网320与右半球部220弧度相同,令采样设备20能够尽可能多的采集底泥。需要指出的是,左筛网310通过多个弹性部330与左半球部210相连接,以使左筛网310靠近或远离左半球部210可移动,右筛网320通过多个弹性部330与右半球部220相连接,以使右筛网320靠近或远离右半球部220可移动。例如,设置于左筛网310上的多个弹性部330呈辐射状分布,设置于右筛网320上的多个弹性部330呈辐射状分布。再如,弹性部330为弹簧。这样,能够令左筛网310与右筛网320受力更加均匀,进而提高其使用寿命,且令左筛网310与右筛网320内的底泥挤压更加顺利,平稳。根据实际情况,通孔的孔径小于筛网300上的网孔孔径。例如,通孔的孔径为0.5~1.5cm,筛网300上的网孔直径为1~3cm。以避免提取的底泥重新落回水中。进一步的,左半球部210及右半球部220的侧壁为双层,每层侧壁上均开设有通孔。例如,双层侧壁上的通孔孔径相异。获取底泥后,晾晒底泥使其含水量下降。本实施例中,将获取的底泥平铺到室外,且平铺的底泥厚度为5~15cm,优选为7cm。并且晾晒后的底泥含水量为30%~40%。底泥平铺的厚度为5~15cm一方面令水分更易蒸发,另一方面令底泥的含水量更易控制,即水分的蒸发速度适宜。进一步的,例如,将底泥放入底泥模具中。例如,底泥模具为柱状结构,具有收容槽,以及设置于收容槽内壁上,且与收容槽底面间隔设置的隔板。其中,收容槽的底部区域以及隔板上均设有若干通风孔,以加快底泥的干燥速度,且,令底泥内的水分蒸发更加均匀。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实际情况,获取底泥后也可以直接与外界土壤混合,即此时不需要晾晒获取的底泥。步骤203、将晾晒后的底泥与外界土壤混合。本实施例中,混合物中底泥含量为60%~80%。并且,底泥与外界土壤均匀混合。具体的,当待修复底泥为瘦土或者熟土时,外界与其混合的土壤为肥土或者油土;当待修复底泥为肥土或者油土时,外界与其混合的土壤为瘦土或者熟土,以平衡混合物的肥力。例如,通过底泥与外界土壤混合,令混合五中有机质含量达到4%~7%,优选为5%。需要指出的是,外界土壤可以为待修复水体水岸上的土壤。步骤204、应用底泥与外界土壤的混合物种植位于种植模具内的水生植物,并制成种植块。具体的,种植模具包括若干分隔板以及包膜,其中,若干分隔板交错设置,并形成若干收容槽,包膜为多个,分别设置于各个收容槽内,且沿收容槽的内壁分布,形成种植区域。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包膜为可降解的无纺布或者其他可降解材料制成。并且,包膜的边沿相对收容槽的底面比收容槽的侧壁高出2~5cm,优选为3cm。采用可生物降解的天然材料作为包膜,既不会给水体带来新的污染,由能够可避免用对景观的影响,还省去了以后打捞的环节。需要指出的时,本实施例中种植模具具有不同规格的收容槽,例如,收容槽的规格包括20cm×10cm×15cm、30cm×20cm×20cm、30cm×30cm×20cm。这样,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种植根系大小相异的水生植物。制作种植块时,将水生植物放置于收容槽的包膜内,并向包膜内倾倒混合物,载好水生植物,以制成种植块。其中,土壤的肥力根据待种植的水生植物进行选择。投放包裹好水生植物的种植块,令水生植物的根系不易受到损伤,可大大提高水生植物的成活率。例如,制成种植块之前,还包括步骤:判断所述底泥的肥力,根据所述底泥的肥力选取水生植物的种类。例如,根据实际情况,当待修复水体中的底泥为瘦土或者熟土时,水生植物可包括细叶莎草、花叶芦竹、美人蕉、黄菖蒲、水禾、聚草、旱伞草、千屈菜、香菇草、红莲子草、大花皇冠、小香蒲至少其一。即可将其中至少一种水生植物制成种植块。例如,此时,水生植物包括细叶莎草、黄菖蒲、花叶芦竹、美人蕉。又如,此时,水生植物包括黄菖蒲、水禾、聚草、千屈菜。又如,当待修复水体中的底泥为肥土或者油土时,水生植物包括再力花、慈姑、野芋、海寿花、慈姑至少其一。即可将其中至少一种水生植物制成种植块。例如,此时包括再力花、慈姑。本实施例中,应用所述底泥与所述外界土壤的所述混合物种植位于种植模具内的第一组水生植物,所述第一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至少其一;并将所述种植块附带第二组水生植物共同种植到所述待修复水体中,所述第二组水生植物包括漂浮植物。即水生植物包括第一组水生植物及第二组水生植物,其中,第一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至少其一,用于制作种植块;第二组水生植物包括漂浮植物,可直接种植。进一步的,例如,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湿生植物。又如,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又如,应用所述底泥与所述外界土壤的混合物种植位于种植模具内的第一组水生植物,所述第一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至少其一;并将所述种植块附带第二组水生植物共同种植到所述待修复水体中,所述第二组水生植物包括漂浮植物。又如,所述种植块附带第二组水生植物,包括将所述第二组水生植物的种子喷洒种植于所述种植块,或者,将所述第二组水生植物的幼株移植于所述种植块,或者,将所述第二组水生植物的植株移植于所述种植块,或者,将所述第二组水生植物的植株活动放置于所述种植块,或者,将所述第二组水生植物的植株羁绊放置于所述种植块。此外,水生植物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当待修复水体用于游船时,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当待修复水体用于观赏时,水生植物包括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进一步的,水生植物包括多个种类,以使不同季节时,待修复水体内均有水生植物生长。当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时,其中,沉水植物包括:苦草、黑藻、竹叶眼子菜、穗状狐尾藻之中至少两种。当水生植物包括浮叶植物时,其中,沉水植物包括:睡莲、水皮莲、莼菜、萍蓬草、荇菜、芡实、菱中至少两种。当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时,其中,挺水植物包括:再力花、香蒲、芦竹、慈姑、海寿花、花叶芦竹、黄菖蒲、水葱、花叶水葱、千屈菜、泽泻、野芋、芦苇、花蔺、马蔺、紫杆芋中至少两种。当水生植物包括漂浮植物时,其中,漂浮植物包括:水鳖、凤眼莲、大漂、槐叶萍中至少两种。当水生植物包括湿生植物时,其中,湿生植物包括:斑茅、蒲苇、砖子苗、红蓼、野荞麦中至少两种。根据植物分蘖、分枝特性、种植季节,确定种植密度。例如,实施例一中水生植物如下。沉水植物包括:苦草30~50株/m2,黑藻10~15芽/丛、25~30丛/m2,竹叶眼子菜3~4芽/丛、10~20丛/m2,穗状狐尾藻4~5芽/丛、10~20丛/m2。浮叶植物包括:睡莲1~2头/m2,水皮莲15~20株/m2,莼菜10~15株/m2,萍蓬草1~2头/m2,荇菜10~20株/m2,芡实1株/5m2,菱3~5株/m2。挺水植物包括:再力花10芽/丛、香蒲10~20株/m2,芦竹5~8芽/丛、6~8丛/m2,慈姑10~15株/m2,海寿花3~4芽/丛、10~12丛/m2,花叶芦竹4~5芽/丛、10~15丛/m2,黄菖蒲2~3芽/丛、15~25丛/m2,水葱15~20芽/丛、8~10丛/m2,花叶水葱20~20芽/丛、10~15丛/m2,千屈菜15~25株/m2,泽泻15~20株/m2,野芋15株/m2,芦苇15~20株/m2,花蔺3~5芽/丛、15~20丛/m2,马蔺5芽/丛、20~25丛/m2,紫杆芋3~5芽/丛、4~6丛/m2。漂浮植物包括:水鳖60~70株/m2,凤眼莲30~40株/m2,大漂20~30株/m2,槐叶萍80~100株/m2。湿生植物包括:斑茅20~30芽/丛、1丛/m2,蒲苇20~30芽/丛、1丛/m2,砖子苗3~5芽/丛、20~25丛/m2,红蓼2~4株/m2,野荞麦5~7芽/丛、6~10丛/m2。实施例二中水生植物如下。沉水植物包括:苦草35~70株/m2,竹叶眼子菜3~4芽/丛、10~20丛/m2,穗状狐尾藻5~7芽/丛、10~20丛/m2。浮叶植物包括:睡莲1~2头/m2,莼菜13~18株/m2,萍蓬草1~2头/m2,荇菜10~20株/m2,菱6~9株/m2。挺水植物包括:再力花10芽/丛、香蒲10~20株/m2,芦竹5~8芽/丛、6~8丛/m2,慈姑10~15株/m2,海寿花3~4芽/丛、10~12丛/m2,花叶芦竹4~5芽/丛、10~15丛/m2,花叶水葱20~20芽/丛、10~15丛/m2,千屈菜15~25株/m2,泽泻15~20株/m2,野芋15株/m2,芦苇15~20株/m2,花蔺3~5芽/丛、15~20丛/m2,马蔺5芽/丛、20~25丛/m2,紫杆芋3~5芽/丛、4~6丛/m2。漂浮植物包括:水鳖60~70株/m2,凤眼莲30~40株/m2,大漂20~30株/m2,槐叶萍80~100株/m2。湿生植物包括:斑蒲苇40~50芽/丛、1丛/m2,砖子苗4~7芽/丛、30~35丛/m2,红蓼2~4株/m2。实施例三中水生植物如下。沉水植物包括:黑藻10~15芽/丛、25~40丛/m2,竹叶眼子菜3~4芽/丛、10~20丛/m2。浮叶植物包括:水皮莲15~20株/m2,莼菜10~20株/m2,萍蓬草1~2头/m2,荇菜10~20株/m2,芡实1株/5m2,。挺水植物包括:香蒲10~20株/m2,芦竹5~9芽/丛、6~8丛/m2,慈姑10~15株/m2,海寿花3~4芽/丛、10~12丛/m2,花叶芦竹4~5芽/丛、10~15丛/m2,黄菖蒲2~7芽/丛、15~25丛/m2,水葱15~20芽/丛、8~10丛/m2,花叶水葱20~20芽/丛、10~15丛/m2,芦苇20~25株/m2,花蔺4~5芽/丛、15~20丛/m2,马蔺5芽/丛、20~25丛/m2,紫杆芋3~5芽/丛、4~6丛/m2。漂浮植物包括:凤眼莲30~40株/m2,大漂25~30株/m2,槐叶萍80~100株/m2。这样,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的种类和种植密度,能够节省材料和施工成本,且能够保证待修复水体内的水生植物四季生长。步骤204、将种植块种植到待修复水体中。具体的,先将具有种植块的种植模具投放到待修复水体中。例如,沿待修复水体岸边将具有挺水植物种植块的模具投入到待修复水体内。又如,用船在待修复水体上投入具有沉水植物或浮叶植物种植块的种植模具。当待模具沉落到待修复水体的底部时,取出种植模具。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待修复水体的深度为1~5m。例如待修复水体为3m、4m等。上述水体修复方法,由于能够在水上作业,种植时无需抽排湖水,进而节省人力、电力,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工程投资。此外,由于种植水生植物的混合物内包括待修复水体内的底泥,一方面能够减少外界种植土或者营养对水体带来二次污染,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待修复水体水面抬高的风险。其他实施例中,一种水体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去除至少部分待修复水体内的漂浮植物;从待修复水体的待种植区域获取底泥;将获取的底泥与外界土壤混合;应用底泥与外界土壤的混合物制作水生植物种植块;将种植块种植到待修复水体内。其中,根据实际情况,去除待修复水体内40%~70%的漂浮植物。例如,去除待修复水体内50%的漂浮植物。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待修复水体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另一方面能够令后续步骤更易进行。本实施例中,种植块的种植覆盖度为20%~60%。例如,种植块的种植覆盖度为3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