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39482阅读:16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



背景技术:

沿海地区,近海的田地为防御水患,在周围修筑堤围称为基围。基围鱼塘是一种在海岸地区借潮汐变化运作的传统滨海养殖方法。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大面积沿海树林被开挖成基围鱼塘进行养殖,一度出现沿海树林大面积减少的现象,加剧了鸟类与人类之间的冲突。同时,毁林围海形成的基围养殖塘,因过度的开发和商业利用,其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

为解决上述问题和更好的保护沿海树林生态系统和迁徙的鸟类,近年来,全球诸多沿海地区通过人工修建基围鱼塘作为鸟类的栖息地,这对于鸟类的保护具有积极的生态作用。例如,中国香港、深圳等地将原有以赚取高额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基围鱼塘渔业养殖模式转化为以鸟类栖息地保护为目的的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管理模式,以提高滨海基围鱼塘湿地单位面积的生态承载力。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对于鸟类的保护具有积极的生态作用,特别是在涨潮期给鸟类提供了觅食栖息场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普遍认为较成功的生态布局方式。

但是,目前的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经营模式疏于管理和缺乏科学合理的生境改造与生态保育技术,未能发挥应有的生态环境效益。此外,传统生态塘改造多考虑水质提升、水生生物保育或景观重建,但针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基围鱼塘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尚有不足,尤其是适用于滨海基围的涉及潮汐动态与鸟类迁徙动态的水位控制技术尚缺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专利目的在于设计了一种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通过合理的生境改造与生态保育技术,有效营造生境多样性,适用于滨海基围鱼塘的生态修复与保育。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包括:调查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现状,识别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确定生态修复目标,以及根据所述生态修复目标分别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进行功能结构布局、堤埂修整管理、水动力恢复与多样生境管理和水位控制管理;其中,

所述功能结构布局根据栖息地内鸟类分布将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具体的,所述功能区划包括高潮位栖息地、补充高潮位栖息地、淡水鱼塘、雁鸭类栖息地和秧鸡类栖息地;

所述堤埂修整管理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的堤埂植物进行修整;

所述水动力恢复与多样生境管理通过修挖水道恢复水动力,提高鱼塘水体交换量和速度,以及修整堤埂坡度和鱼塘塘底,营造多样生境;

所述水位控制管理结合潮汐和鸟类的迁徙、昼夜活动时间动态,来控制基围鱼塘水位。

具体的,本发明所述调查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现状包括鸟类数量、种类、活动区域、行为习惯调查,水环境、基围鱼塘布局和面积变迁情况调查,以及植被状况调查。

具体的,本发明所述堤埂修整管理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的堤埂植物进行修整进一步包括:对堤埂植物的植物种类配置、面积比例和林木高度比例进行修整,堤埂植被修整为三个区域,包括靠近陆地的植被保留区、中部的植被清除区和靠海的植被稀疏区。

具体的,本发明所述水动力恢复与多样生境管理进一步包括:开挖环塘水道和连通水道,连通基围鱼塘以恢复水动力,在潮汐涨落时最大限度提高鱼塘水体交换量和速度,改善水质;

利用每个基围鱼塘内环塘水道开挖的淤泥修整鱼塘堤埂,延长鱼塘斜坡,减小坡度为30~45°,增加鸟类活动空间;

鱼塘塘底从出水口到进水口依次划分出浅滩区、浅水区和深水区,平均高差为10cm,适宜不同水鸟的水深要求。

具体的,本发明所述水位控制管理采用分层闸板设计,分层闸板分为上、中、下三块,用于调节水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依据前期调研与研究基础,利用对原有生境干扰最小的改造方法,有效营造生境多样性;同时,结合当地潮汐动态和候鸟迁徙动态,控制水位,助力鸟类保护。该技术尤其适用于滨海基围鱼塘的生态修复与保育。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的堤埂修整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的水动力恢复与多样生境营造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的水位控制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出了本发明提供一种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方法,请参阅图1,包括:调查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现状,识别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确定生态修复目标,以及根据所述生态修复目标分别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进行功能结构布局、堤埂修整管理、水动力恢复与多样生境管理和水位控制管理。

所述功能结构布局根据栖息地内鸟类分布将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所述堤埂修整管理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的堤埂植物进行修整;所述水动力恢复与多样生境管理通过修挖水道恢复水动力,提高鱼塘水体交换量和速度,以及修整堤埂坡度和鱼塘塘底,营造多样生境;所述水位控制管理结合潮汐和鸟类的迁徙、昼夜活动时间动态,来控制基围鱼塘水位。

首先,调查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现状,识别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确定生态修复目标。调查基围鱼塘生态现状,包括鸟类数量、种类、活动区域、行为习惯,水环境,基围鱼塘布局和面积变迁情况,植被调查等。通过现场调查法对其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识别主要生境问题,确定生态修复目标。主要评价项目包括水交换条件、生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评价。

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进行功能结构布局。针对现场调研结果和主要生境问题,并结合鸟类行为观测在原有基围鱼塘的基础上优化鸟类栖息地功能、结构布局。进一步地,根据不同功能开展相应的修复与保育工作。所述功能区划包括高潮位栖息地、补充高潮位栖息地、淡水鱼塘、雁鸭类栖息地和秧鸡类栖息地。

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进行堤埂修整管理。堤埂修整,主要是改善基围鱼塘堤埂植物种类配制、面积比例和林木高度比例,即调整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数量与比例,增加鸟类休憩环境视域和活动空间;结合鸟类迁徙动态,对长势旺盛的草本植物进行提前修整和保育,请参阅图2,堤埂植被修整为三个区域,包括靠近陆地的植被保留区、中部的植被清除区和靠海的植被稀疏区。所利用的植物修整方式是机械刈割。

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进行水动力恢复与多样生境管理。请参阅图3,恢复水动力主要是在原有基围鱼塘的基础上,开挖环塘水道,并连通基围鱼塘,在潮汐涨落时增加水体交换能力,同时改善水质。多样生境营造,主要指利用每个基围鱼塘内的环塘水道开挖的淤泥修整鱼塘堤埂,延长鱼塘斜坡,减小坡度,增加鸟类活动空间。鱼塘在出水口处塘底较低,进水口出塘底较高,依次划分出浅滩区、浅水区和深水区,适宜不同水鸟的水深要求。由海向陆,多层基围鱼塘的进水口处塘底深度依次增加;出水口处,塘底深度依次增加。出水口和进水口分布在基围鱼塘与海岸线平行端的两边。最靠海一侧,进出水口只设一个。

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进行水位控制管理。采用分层闸板设计,分层闸板分为上、中、下三块,用于调节水位,使用时,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增减;闸板材质为进行过防腐处理的木质,重量较轻、便于操作。请参阅图4,按鱼塘功能分区和鸟类动态对鱼塘水位进行统一管理,根据鸟类迁徙动态和昼夜活动特点适时调整水位,主要目的在于高潮位时,为不同鸟类提供休憩和觅食场所。在保障天然饵料供给方面,可通过下述方法实现:涨潮时,打开闸板,潮水进入鱼塘,带来天然饵料和海水,放下所有闸板;退潮时,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去掉闸板,防止带有天然饵料的海水一次性排出,确保天然食物供给。

最后,修复效果评价,利用现场监测手段,对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为期两年的监测/观测,包括湿地水文、气象、水生生物及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布,植物群落分布、鸟类生态位分带等,对修复效果进行对比检验和初步评价。主要是对比修复前后,修复区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以及行为习惯的变化。

具体实施例一:

下面结合一个示范区的构建为实施例,即深圳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围鱼塘水鸟栖息地生态修复与保育示范区的构建。

S01,调查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现状。以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和基围鱼塘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收集历史资料,开展现状评估。调查基围鱼塘生态现状,包括鸟类数量、种类、活动区域、行为习惯,水环境,基围鱼塘布局和面积变迁情况,植被调查。

S02,识别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确定生态修复目标。现场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基围鱼塘存在如下问题:布局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的规划;本底不明,缺乏相应的水质、水生生物、底栖生物、湿地植物及基堤植物资料;基围鱼塘水位太深,生境单一,无法满足不同鸟类的栖息及觅食需求;堤埂上树木高大,密闭,影响鸟类栖息;基围鱼塘内部循环水动力弱,与外海交换能力不足;鱼虾种群数量较少,难以满足不同鸟类的食物需求。由于缺乏基围鱼塘修复及管理方面的研究,同香港米埔保护区的基围鱼塘相比,生态承载力明显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选取保护区实验区4号鱼塘开展生态修复与保育示范工作。

S03,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进行功能结构布局。前期观测表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各基围鱼塘不同鸟类出现频次有差别。根据生态修复目标,在原有鱼塘基础上优化功能布局,因鱼塘黑脸琵鹭出现频次相对较高,功能定位为黑脸琵鹭栖息地,其他功能区划包括高潮位栖息地、补充高潮位栖息地、淡水鱼塘、雁鸭类栖息地和秧鸡类栖息地。

S04,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进行堤埂修整管理。保护区鱼塘堤岸以银合欢等乔灌木为主,高度在4m以上,郁闭度高,一是不利于鸟类的飞翔升降;二是易造成鸟类的不安全感,郁闭的树林容易埋伏鸟类的天敌;三是堤岸覆盖植被水鸟无法在堤岸上栖息。堤岸修整主要是改善基围鱼塘堤埂植物种类配制、面积比例和林木高度比例,即调整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数量与比例,增加鸟类休憩环境视域和活动空间。请参阅图2,植被修整区分为三个区域,包括靠近陆地的植被保留区、中部的植被清除区和靠海的植被稀疏区。其中,植被保留区原有植被郁闭度较好,可作为生态屏障保留,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的影响。中部植被清除区,大型乔木基本移除,相邻鱼塘间堤埂留1~2株乔木和零星灌木;同时,结合鸟类动态,对长势旺盛的草本植物提前修整。黑脸琵鹭约于10月中旬到达深圳湾,3月底离开。在黑脸琵鹭到达几周之前,割除堤埂上的草,并移除小树。靠海侧植被稀疏区,大型乔木基本移除,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保留,以减少保护区内木栈道附近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影响。特别地,所利用的植物修整方式是机械刈割。

S05,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进行水动力恢复与多样生境管理。开挖环塘水道和连通水道,连通基围鱼塘,水道宽1m,深度约0.6-0.8m,以恢复水动力,在潮汐涨落时最大限度提高鱼塘水体交换量和速度,改善水质。多样生境营造,包括堤岸坡度改造和塘底改造。堤岸坡度改造主要指利用每个基围鱼塘内环塘水道开挖的淤泥修整鱼塘堤埂,延长鱼塘斜坡,减小坡度,即从原来的60°减小为30-45°,以增加鸟类活动空间。请参阅图3,塘底改造主要指鱼塘在出水口处塘底较低,进水口处塘底较高,依次划分出浅滩区、浅水区和深水区,平均高差为10cm,适宜不同水鸟的水深要求。由海向陆,多层基围鱼塘的进水口处塘底深度依次增加;出水口处,塘底深度依次增加。出水口和进水口分布在基围鱼塘与海岸线平行端的两边。最靠海一侧,进出水口只设一个。修整堤埂坡度和鱼塘塘底、增加环塘水道,营造多样生境。

S06,对基围鱼塘鸟类栖息地进行水位控制管理。水位是决定湿地中水鸟种类丰富度的重要因子,不同水鸟有不同的水位需求,如小型鴴鹬<5cm,大型鴴鹬5~11cm,游泳鸭类10~15cm,潜鸭类>20cm等。目前保护区内鱼塘的水深都在1m以上,不利于鸟类的栖息。采用分层闸板分为上、中、下三块,用于调节水位,使用时,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增减;闸板材质为进行过防腐处理的木质,重量较轻、便于操作。分层闸板每块高度为30cm,宽度120cm,为垂直插入式,闸板两端设计有木柄,便于操作。进一步地,按鱼塘功能分区和鸟类动态对鱼塘水位进行统一管理,根据鸟类动态适时调整水位,主要目的在于高潮位时,为不同鸟类提供休憩和觅食场所。黑脸琵鹭栖息地水闸设计与实际水位控制请参阅图4,通过增减闸板调节鱼塘水位,每年10月份开始,调低鱼塘水位;11月至次年3月,维持在低水位;4月份随黑脸琵鹭的离开,开始升高鱼塘水位;5月至9月,鱼塘水位保持在高水位水平上,以防止杂草蔓延。此外,在保障天然饵料供给方面,可通过下述方法实现,即4月份随鱼塘水位升高,涨潮时,打开闸板,潮水进入鱼塘,带来天然饵料和海水,放下所有闸板;退潮时,按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去掉闸板,防止带有天然饵料的海水一次性排出。鱼塘保持高水位其间,天然鱼虾在基围鱼塘内增殖,待年末黑脸琵鹭再次迁徙至此,保障天然食物供给。

S07,修复效果评价。4号鱼塘生态修复与保育取得了积极效果。红外触发相机调查发现,鱼塘功能不仅在于高潮时作为黑脸琵鹭停歇地,还能作为补充觅食地;同时,4号鱼塘现场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于其他鱼塘,4号鱼塘黑脸琵鹭记录数量和其他水鸟种数均较高,可见鱼塘堤埂植物改造结合水位调节是改善鸟类栖息地质量的有效手段。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