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酸生产废水的处理工艺、装置及专用吸附树脂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6538发布日期:2019-04-05 19:29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H酸生产废水的处理工艺、装置及专用吸附树脂材料,属于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H酸是萘系染料中间体重要产品之一。H酸废母液是H酸生产过程中酸析工段排出的废液,其中有机物多为带磺酸基、胺基和羟基的萘系染料中间体。国内目前的有机萘磺酸类废水年排放量约120万T,治理率仅为22.5%,治理合格率只有30%,受废水特性的限制,这类废水一直是工业废水治理的难题。迄今对这类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

有高级氧化法、络合萃取法、液膜萃取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及其与生物化学处理技术的组合工艺,这些处理方法较为单一,难以实现高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达标排放。

CN1693219A公开了一种H酸生产废水的净化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方法,它是将过滤后的H酸生产废水通过装有树脂的吸附柱,使其中的H酸、T酸吸附在树脂上,从而实现有机物和硫酸钠饱和溶液的有效分离。吸附分离后的出水即为无色透明的饱和硫酸钠溶液,该溶液可回用于原生产工艺的T酸、H酸滤饼冲洗工序;树脂经吸附操作后用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洗脱再生;脱附下来的高浓度H酸、T酸的钠盐溶液返回原生产工艺的碱熔工序,低浓度脱附液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水溶液套用于下一批脱附操作。但是这种树脂处理方法由于H酸废水中的有机物成分复杂,导致了树脂吸附效率低、需要频繁再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方法对H酸生产的废水进行处理时,大孔吸附树脂对H酸和T酸的吸附量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了如下技术手段:通过萃取法去除一部分COD成分,避免这些COD成分影响到树脂的吸附效果,从而提高树脂对于H酸和T酸的吸附量;同时,利用树脂改性技术,使其表面经羟基硅油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的双改性处理,提高对色素有机物/H酸的选择吸附性。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H酸生产废水的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第1步,H酸结晶后的废水中加入由乙酸乙酯、煤油和异十四醇混合而成的复合萃取剂进行萃取,复合萃取剂与废水的体积比范围是1:4~6,萃取后的水相送入第2步处理;

第2步,将第1步得到的萃余液采用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进行吸附处理,吸附后的出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得到处理后的产水;

第3步,对第2步中吸附完的树脂采用NaOH水溶液进行脱附,脱附液经过浓缩结晶后,得到高浓度H酸、T酸的钠盐溶液。

所述的第1步中,乙酸乙酯、煤油和异十四醇在复合萃取剂中的体积比范围是3~5:2~4:0.5~2。

所述的第2步中,吸附过程中原料液进入树脂的流速是1.5~3.0BV/h,吸附温度控制在25~35℃。

所述的第2步中,臭氧氧化处理中臭氧加入量是300~800ppm,反应时间0.5~1h,反应温度是50~65℃。

所述的第3步中,脱附过程的洗脱液的流速是1.0~1.5BV/h,洗脱过程温度是35~40℃,NaOH水溶液的浓度是6~12wt%。

所述的第2步中,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份计,将壳聚糖5~15份溶解于含有0.5~1.5wt%NaCl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120~140份中,经过滤除不溶物之后,滤液作为水相;

S2,以液体石蜡、羟基硅油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作为油相;

S3,将水相与油相按照体积比1:3~5的比例,将水相缓慢滴入油相中,并高速分散后,得到W/O乳液;

S4,向W/O乳液中滴加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饱和的甲苯溶液,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在甲苯溶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分别是15~20%和3~6%,溶液与W/O乳液的体积比1:2~4;然后升温至70~85℃进行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离心分离后,将固体物用石油醚洗涤,减压干燥后,得到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

所述的S1步中,缓冲溶液pH范围3.7~4.2。

所述的S2步中,液体石蜡、羟基硅油和乙酸乙酯的体积比范围是2:0.1~0.3:0.5~1。

所述的S2步中,高速分散是指在转速2000~4000rpm下分散。

所述的S4步中,回流反应时间1~5h,离心过程的离心转速是3500~4500rpm。

一种H酸生产废水的处理装置,包括有:

萃取塔,用于对废水进行萃取,萃取塔中采用的是由乙酸乙酯、煤油和异十四醇混合而成的复合萃取剂;

吸附塔,用于对萃取塔得到的萃余液进行吸附处理,吸附塔中填充的是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

臭氧处理单元,用于对吸附塔处理后的废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

有益效果

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大孔吸附树脂H酸树脂废水中的不足,通过萃取法去除一部分COD成分,避免这些COD成分影响到树脂的吸附效果,从而提高树脂对于H酸和T酸的吸附量;同时,利用树脂改性技术,使其表面经羟基硅油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的双改性处理,提高对色素有机物/H酸的选择吸附性。该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回收H酸和T酸纯度高的优点,能够减轻废水排放量和使T酸得到回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处理的H酸废水水质是:COD23370mg/L,色度9754,H酸浓度为3410mg/L,T酸浓度为11430mg/L。

实施例1

第1步,H酸结晶后的废水中加入由乙酸乙酯、煤油和异十四醇按体积比3:2:0.5混合而成的复合萃取剂进行萃取,复合萃取剂与废水的体积比范围是1:4,萃取后的水相送入第2步处理;

第2步,将第1步得到的萃余液采用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进行吸附处理,吸附过程中原料液进入树脂的流速是1.5BV/h,吸附温度控制在25℃,吸附后的出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臭氧氧化处理中臭氧加入量是300ppm,反应时间0.5h,反应温度是50℃,得到处理后的产水;

第3步,对第2步中吸附完的树脂采用NaOH水溶液进行脱附,脱附过程的洗脱液的流速是1.0BV/h,洗脱过程温度是35℃,NaOH水溶液的浓度是6wt%,脱附液经过浓缩结晶后,得到高浓度H酸、T酸的钠盐溶液。

所述的第2步中,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份计,将壳聚糖5份溶解于含有0.5wt%NaCl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范围3.7~4.2)120份中,经过滤除不溶物之后,滤液作为水相;

S2,以液体石蜡、羟基硅油和乙酸乙酯按体积比2:0.1:0.5的混合物作为油相;

S3,将水相与油相按照体积比1:3的比例,将水相缓慢滴入油相中,并在2000rpm下高速分散后,得到W/O乳液;

S4,向W/O乳液中滴加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饱和的甲苯溶液,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在甲苯溶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分别是15%和3%,溶液与W/O乳液的体积比1:2;然后升温至70℃进行回流反应1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3500rpm离心分离后,将固体物用石油醚洗涤,减压干燥后,得到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

实施例2

第1步,H酸结晶后的废水中加入由乙酸乙酯、煤油和异十四醇按体积比5: 4: 2混合而成的复合萃取剂进行萃取,复合萃取剂与废水的体积比范围是1: 6,萃取后的水相送入第2步处理;

第2步,将第1步得到的萃余液采用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进行吸附处理,吸附过程中原料液进入树脂的流速是3.0BV/h,吸附温度控制在35℃,吸附后的出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臭氧氧化处理中臭氧加入量是800ppm,反应时间1h,反应温度是65℃,得到处理后的产水;

第3步,对第2步中吸附完的树脂采用NaOH水溶液进行脱附,脱附过程的洗脱液的流速是1.5BV/h,洗脱过程温度是40℃,NaOH水溶液的浓度是12wt%,脱附液经过浓缩结晶后,得到高浓度H酸、T酸的钠盐溶液。

所述的第2步中,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份计,将壳聚糖15份溶解于含有1.5wt%NaCl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范围3.7~4.2)140份中,经过滤除不溶物之后,滤液作为水相;

S2,以液体石蜡、羟基硅油和乙酸乙酯按体积比2: 0.3: 1的混合物作为油相;

S3,将水相与油相按照体积比1: 5的比例,将水相缓慢滴入油相中,并在4000rpm下高速分散后,得到W/O乳液;

S4,向W/O乳液中滴加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饱和的甲苯溶液,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在甲苯溶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分别是20%和6%,溶液与W/O乳液的体积比1: 4;然后升温至85℃进行回流反应5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 4500rpm离心分离后,将固体物用石油醚洗涤,减压干燥后,得到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

实施例3

第1步,H酸结晶后的废水中加入由乙酸乙酯、煤油和异十四醇按体积比4:3:1混合而成的复合萃取剂进行萃取,复合萃取剂与废水的体积比范围是1:5,萃取后的水相送入第2步处理;

第2步,将第1步得到的萃余液采用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进行吸附处理,吸附过程中原料液进入树脂的流速是2.0BV/h,吸附温度控制在30℃,吸附后的出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臭氧氧化处理中臭氧加入量是500ppm,反应时间0.7h,反应温度是55℃,得到处理后的产水;

第3步,对第2步中吸附完的树脂采用NaOH水溶液进行脱附,脱附过程的洗脱液的流速是1.2BV/h,洗脱过程温度是37℃,NaOH水溶液的浓度是9wt%,脱附液经过浓缩结晶后,得到高浓度H酸、T酸的钠盐溶液。

所述的第2步中,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份计,将壳聚糖12份溶解于含有0.8wt%NaCl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范围3.7~4.2)130份中,经过滤除不溶物之后,滤液作为水相;

S2,以液体石蜡、羟基硅油和乙酸乙酯按体积比2:0.2:0.7的混合物作为油相;

S3,将水相与油相按照体积比1:3~5的比例,将水相缓慢滴入油相中,并在3000rpm下高速分散后,得到W/O乳液;

S4,向W/O乳液中滴加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饱和的甲苯溶液,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在甲苯溶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分别是17%和5%,溶液与W/O乳液的体积比1:3;然后升温至75℃进行回流反应3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4000rpm离心分离后,将固体物用石油醚洗涤,减压干燥后,得到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

对照例1

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壳聚糖基吸附树脂未经过羟基硅油改性处理。

第1步,H酸结晶后的废水中加入由乙酸乙酯、煤油和异十四醇按体积比4:3:1混合而成的复合萃取剂进行萃取,复合萃取剂与废水的体积比范围是1:5,萃取后的水相送入第2步处理;

第2步,将第1步得到的萃余液采用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进行吸附处理,吸附过程中原料液进入树脂的流速是2.0BV/h,吸附温度控制在30℃,吸附后的出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臭氧氧化处理中臭氧加入量是500ppm,反应时间0.7h,反应温度是55℃,得到处理后的产水;

第3步,对第2步中吸附完的树脂采用NaOH水溶液进行脱附,脱附过程的洗脱液的流速是1.2BV/h,洗脱过程温度是37℃,NaOH水溶液的浓度是9wt%,脱附液经过浓缩结晶后,得到高浓度H酸、T酸的钠盐溶液。

所述的第2步中,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份计,将壳聚糖12份溶解于含有0.8wt%NaCl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范围3.7~4.2)130份中,经过滤除不溶物之后,滤液作为水相;

S2,以液体石蜡和乙酸乙酯按体积比2: 0.7的混合物作为油相;

S3,将水相与油相按照体积比1:3~5的比例,将水相缓慢滴入油相中,并在3000rpm下高速分散后,得到W/O乳液;

S4,向W/O乳液中滴加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饱和的甲苯溶液,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在甲苯溶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分别是17%和5%,溶液与W/O乳液的体积比1:3;然后升温至75℃进行回流反应3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4000rpm离心分离后,将固体物用石油醚洗涤,减压干燥后,得到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

对照例2

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未采用萃取步骤处理。

第1步,H酸结晶后的废水采用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进行吸附处理,吸附过程中原料液进入树脂的流速是2.0BV/h,吸附温度控制在30℃,吸附后的出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臭氧氧化处理中臭氧加入量是500ppm,反应时间0.7h,反应温度是55℃,得到处理后的产水;

第2步,对第1步中吸附完的树脂采用NaOH水溶液进行脱附,脱附过程的洗脱液的流速是1.2BV/h,洗脱过程温度是37℃,NaOH水溶液的浓度是9wt%,脱附液经过浓缩结晶后,得到高浓度H酸、T酸的钠盐溶液。

所述的第2步中,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如下:

S1,按重量份计,将壳聚糖12份溶解于含有0.8wt%NaCl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pH范围3.7~4.2)130份中,经过滤除不溶物之后,滤液作为水相;

S2,以液体石蜡、羟基硅油和乙酸乙酯按体积比2:0.2:0.7的混合物作为油相;

S3,将水相与油相按照体积比1:3~5的比例,将水相缓慢滴入油相中,并在3000rpm下高速分散后,得到W/O乳液;

S4,向W/O乳液中滴加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饱和的甲苯溶液,戊二醛和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在甲苯溶液中的质量百分比分别是17%和5%,溶液与W/O乳液的体积比1:3;然后升温至75℃进行回流反应3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4000rpm离心分离后,将固体物用石油醚洗涤,减压干燥后,得到羟基硅油改性壳聚糖基吸附树脂。

对照例3

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采用的是NDA-88型大孔吸附树脂。

以上各实施例和对照例中,废水进入吸附树脂的进料量是5BV,洗脱液的用量是1.2BV。对出料进行检测后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H酸生产废水处理方法经过萃取、吸附、氧化之后得到的废水中COD含量得到了明显降低,在500mg/L以下,同时也去除了大量的色值,在250以下。另外,通过实施例3与对照例1相比,可以看出,壳聚糖基吸附树脂经过羟基硅油改性处理后,可以提高其树脂表面的排斥力,防止有机色值成分在树脂表面沉积,可以防止吸附量减小,使树脂对H酸和T酸的吸附量得到提高,并提高了树脂出水的色值,色值的处理由后序工艺进行,该步骤提高了树脂对H酸和色值吸附的选择性;通过实施例3与对照例2相比,可以看出,未采用预萃取时,无法去除较多的COD和色值,会影响到树脂对H酸和T酸的吸附量,产水中H酸含量明显增高。实施例3和对照例1可以看出,本发明处理工艺相对于普通大孔吸附树脂来说,提高了对H酸的吸附和洗脱量,洗脱液中的H酸含量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