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藻菌共生的生物净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3787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藻菌共生的生物净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度被称为“不可枯竭”的渔业资源变得日益稀缺。为满足人类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各主要渔业国家更加关注水产养殖业,使其迅速成为世界食品生产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特别是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近年来在全球动物性食品生产中增长最快。但是,由于养殖过程中存在大量饵料投入、大量用药和大量换水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养殖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养殖环境恶化引起病害频繁发生,养殖产品质量下降。对于水产养殖业污染的治理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根据作用的机理的不同,国内外水产养殖污染净化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物理净化方法、化学净化方法和生物净化方法。其中生物净化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触氧化法、藻类处理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多介质土壤层技术等。

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专利201320105688.0公开了一种藻菌共生的生物净水装置,包括浮管、尼龙网、固定扎带和拉绳,所述的浮管拼接成为矩形,在每根浮管上利用固定扎带将尼龙网固定于其上,再在浮管组成的框架拐角处连接一根拉绳,拉绳再固定在沿岸。此种方法一定要用拉绳固定在岸边,如果对于岸口较宽的地方就很难实施,另外该方法没有合适的生物菌的附着环境,难确定能创造一种藻菌共生的生物净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离开所述生物净水装置是由拼接框架的支撑管、固定框架的扎带、框架表面覆盖的尼龙网和框架内设有的软性填料层组成。本专利提供的藻菌共生的生物净水装置可以提供一个藻菌共生环境,体积小,可以直接撒入需要净化的河流湖泊等水体,简单方便,容易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藻菌共生的生物净水装置,该生物净水装置可以提供一个藻菌共生环境,体积小,可以直接撒入需要净化的河流湖泊等水体,简单方便,容易操作。

为了实现以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

所述生物净水装置是由拼接框架的支撑管、固定框架的扎带、框架表面覆盖的尼龙网和框架内设有的软性填料层组成;所述生物净水装置的形状为方形框架,在框架上还设有多个插槽,所述软性填料层可插拔地固定于所述插槽之中。

其中,所述软性填料层是直径小于50微米,厚度为1-3mm的无纺布层。

其中,所述软性填料层的数量为5-10片,均匀分布在所述方形框架内。

其中,所述支撑管的管径为1.5-3cm。

其中,所述尼龙网的绳索直径为1-5mm,网眼孔径为1.5-3cm。

其中,所述扎带的宽度为1-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工程菌预固化在软性填料上,而藻类残绕在生物净水装置表面,这样形成了一个藻菌共生的生态环境,有机污染物经过微生物的消化分解变成无机盐,又可以被藻类和浮水植物吸收利用,且浮水植物的根系也可以成为微生物良好的生长场所,并能产生氧气,促进微生物的繁殖,两者可以达到协同净水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可以直接撒入需要净化的河流湖泊等水体,简单方便,容易操作。

3、本实用新型的软性填料层可插拔地固定于所述插槽之中,可以拆装和移出饱和的软性填料层,便于更换新的或者不同种类的填料层,可循环使用,更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藻菌共生的生物净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管,2.扎带,3.尼龙网,4.软性填料层,5.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述的一种藻菌共生的生物净水装置,所述生物净水装置是由拼接框架的支撑管1、固定框架的扎带2、框架表面覆盖的尼龙网3和框架内设有的软性填料层4组成;所述生物净水装置的形状为方形框架,在框架上还设有多个插槽5,所述软性填料层4可插拔地固定于所述插槽5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将工程菌预固化在软性填料上,而藻类残绕在生物净水装置表面,这样形成了一个藻菌共生的生态环境,有机污染物经过微生物的消化分解变成无机盐,又可以被藻类和浮水植物吸收利用,且浮水植物的根系也可以成为微生物良好的生长场所,并能产生氧气,促进微生物的繁殖,两者可以达到协同净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体积小,可以直接撒入需要净化的河流湖泊等水体,简单方便,容易操作。本实用新型的软性填料层可插拔地固定于所述插槽之中,可以拆装和移出饱和的软性填料层,便于更换新的或者不同种类的填料层,可循环使用,更绿色环保。

所述软性填料层4是直径小于50微米,厚度为1-3mm的无纺布层。所述软性填料层4的数量为5-10片,均匀分布在所述方形框架内。所述支撑管1的管径为1.5-3cm。所述尼龙网3的绳索直径为1-5mm,网眼孔径为1.5-3cm。所述扎带2的宽度为1-5mm。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其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士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条例的限制,上述实施条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属于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同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它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