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湿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2974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湿地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工湿地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湿地功能也有了广泛的认识。湿地作为"地球之肾",担负着对地球自然水体的净化和处理功能。由于城市中天然湿地的逐渐减少和消亡,因此人工湿地以其独到的优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目前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时,由于存在物质难降解、湿地植物杂草衍生、水力停留时间长等问题,长时间的使用后,会造成人工湿地池内部堵塞,进而造成人工湿地的瘫痪。另外,由于普通的环形人工湿地实际处理污水的单位面积过流量小,过流时间较短的问题,致使实际处理效果不理想。并且在出水时设置多根放射性管道出水不方便收集回用,在污水不达标时还会将点源污染变为面源污染,反而使未达标出水扩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防淤积堵塞效果好,能耗低,水力损失小,过流时间长,水处理效果好的人工湿地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人工湿地系统,包括池体,池体内用于养殖水生植物,其特征在于,池体底部铺设有填料层,池体中部竖向设置有挡板将池体分隔为一侧的进水区域和另一侧的出水区域,挡板下端埋设于填料层内部,进水区域设置有用于进水的进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人工湿地系统,设置的挡板和填料层可以迫使水流从进水区域进水后,从下经填料层绕过挡板,再流经到出水区域。这样不仅仅能够更好地实现过滤,而且利于填料层中更好地生成水处理好氧菌和厌氧菌,提高湿地水处理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填料层包括从下到上颗粒度依次增大的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挡板下端位于第一填料层上表面位置。

这样,可以更好地利于水体的填料层中的流动,方便湿地中在垂直方向上(特别是出水区域中从下到上的方向上)形成局部好氧-缺氧-厌氧区,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作为优化,第一填料层为卵石材料,第二填料层为沸石钢渣混合材料,第三填料层为沸石材料。这样,更加利于硝化、反硝化细菌的生成,提高水处理效果。

作为优化,进水结构包括进水管,进水管出水段埋设于池体下方,进水管出水口和位于池体中部的中心堰相连,中心堰面对进水区域的一侧向外水平辐射连接有多根布水管,布水管上开设多个出口。这样,中心堰方便实现进水沉淀,同时能够提高美观效果。

作为优化,布水管固定安装在固定连接设置于池体边缘和中心堰之间的走廊桥上。这样方便进水布水的同时,提高美观效果,特别适合作为景点设置。

作为优化,中心堰中心位置还竖直设置有中心管,中心管直径大于进水管出水口直径且下部通过一个漏斗形的变径段和进水管出水口相连,中心管上部段设置有侧孔和中心堰连通。这样,可以更好地防止进水堵塞。

作为优化,池体底部和内壁均铺设防水毡,防水毡上涂防水层。这样,可以防止漏水。

作为优化,池体整体呈上大下小的锥台形。这样,可以依靠水流自重提高水流在底部填料层的流动效果。

作为优化,出水区域周边设置有溢流堰用于出水。这样,可以降低出水扰动,提高出水质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防淤积堵塞效果好,能耗低,水力损失小,过流时间长,水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的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优选实施例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池体,池体内用于养殖水生植物,其特征在于,池体底部铺设有填料层9,池体中部竖向设置有挡板6将池体分隔为一侧的进水区域和另一侧的出水区域5,挡板6下端埋设于填料层内部,进水区域设置有用于进水的进水结构1。

这样,设置的挡板和填料层可以迫使水流从进水区域进水后,从下经填料层绕过挡板,再流经到出水区域。这样不仅仅能够更好地实现过滤,而且利于填料层中更好地生成水处理好氧菌和厌氧菌,提高湿地水处理效果。

其中,所述填料层包括从下到上颗粒度依次增大的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第三填料层,挡板下端位于第一填料层上表面位置。这样,可以更好地利于水体的填料层中的流动,方便湿地中在垂直方向上(特别是出水区域中从下到上的方向上)形成局部好氧-缺氧-厌氧区,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其中,第一填料层为卵石材料,第二填料层为沸石钢渣混合材料,第三填料层为沸石材料。这样,更加利于硝化、反硝化细菌的生成,提高水处理效果。

其中,进水结构1包括进水管2,进水管2出水段埋设于池体下方,进水管出水口和位于池体中部的中心堰4相连,中心堰面对进水区域的一侧向外水平辐射连接有多根布水管10,布水管10上开设多个出口11。这样,中心堰方便实现进水沉淀,同时能够提高美观效果。

其中,布水管10固定安装在固定连接设置于池体边缘和中心堰之间的走廊桥上。这样方便进水布水的同时,提高美观效果,特别适合作为景点设置。

其中,中心堰中心位置还竖直设置有中心管3,中心管3直径大于进水管2出水口直径且下部通过一个漏斗形的变径段和进水管出水口相连,中心管上部段设置有侧孔和中心堰连通。这样,可以更好地防止进水堵塞。

其中,池体底部和内壁均铺设防水毡,防水毡上涂防水层。这样,可以防止漏水。

其中,池体整体呈上大下小的锥台形。这样,可以依靠水流自重提高水流在底部填料层的流动效果。

其中,出水区域周边设置有溢流堰7用于出水,实施时溢流堰7和出水管道8相连。这样,可以降低出水扰动,提高出水质量。

实施时,挡板底部与权利要求2所述人工湿地的第二层填料底部平齐,顶部高于单侧布水装置0.2米至0.4米,长度为单侧布水装置到人工湿地边界的距离。所述的布水管共四根,均匀分布于进水区并与穿孔挡板相连接,每根布水管设有多个出口,出口水流方向与竖直平面呈45度夹角。所实施时,池体水深可以为0.6米至0.8米。实施时采用的湿地水生植物多采用根系发达,植株高度大于1.6米的挺水植物以及沉水植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稳定塘与人工湿地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局部好

氧-缺氧-厌氧区,脱氮除磷效果好;由于稳定塘的存在使植物衍生杂草大幅减少;挡板将人工湿地分为两个区域,进水区与出水区,使填料接触时间长,增大污水过流面积;所设置的布水横管及出水口能将水均匀分布于进水区,避免形成“短流”;人工湿地剖面采取倒梯形形状,使进水区水流流速在底部增大,不易形成死水区,且水力停留时间较短,出水区流速自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提供了缓冲过程,便于污泥沉降;人工湿地池设置三层填料层,分别是上层沸石层,中部沸石、钢渣混合层,下层砾石层,因此在形成的具有不同孔隙度三个区域的作用下,缓解了一般人工湿地池易堵塞的情况,也提高了对于污水处理的效果;出水区设置溢流堰,出水得到收集,以便后序的出水排放或回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