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废水的零排放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293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机废水的零排放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废水的零排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社会工业、农业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难以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如养殖污水、食品加工污水、生活垃圾渗滤液等;此类污水具有有机物含量高、色度大、毒性大等特点。目前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物理吸附、化学沉淀、厌氧+好氧分解、生物膜分解和膜过滤等方法,受季节变化、操作技术难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处理过后的水很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即使处理到达标排放的程度,其成本也非常高。针对目前传统污水处理行业的一系列问题寻求一种处理更彻底、成本更低的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技术成为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的迫切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成本更低,处理更加彻底的有机废水的零排放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水的零排放处理装置,包括集污渠、一个或多个发酵槽、喷污装置和翻抛装置,发酵槽内设有垫料层,喷污装置汲取集污渠中的溶液,并将该溶液均匀喷洒在发酵槽内的垫料层上,所述翻抛装置滑动设置在发酵槽内,用于将发酵槽内的垫料层进行翻抛。

进一步的,所述的集污渠和发酵槽并列设置,所述集污渠至少有一侧面与一发酵槽的一侧面共设。即至少一发酵槽与集污渠是至少共设一个侧面的,能够有效节约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集污渠的两侧面顶部设有导轨,喷污装置底部两侧设有与导轨匹配的滑轮,喷污装置的滑轮在电机推动下,沿集污渠两侧面顶部导轨来回移动。

更进一步的,喷污装置包括基座,基座底部两侧设有滑轮,整个基座通过滑轮活动架设在集污渠的两侧面顶部导轨上,所述基座底部中间连接有管道,所述管道向下深入集污渠的溶液内,基座上方设有抽污泵,抽污泵的进水口与管道连通,基座上方沿水平方向上两侧向外延伸设有两根喷污管道,两根喷污管道延伸入发酵槽的上方,两根喷污管道与抽污泵的出水口连通,抽污泵通过管道汲取集污渠的溶液,并经两根喷污管道向发酵槽内的垫料层喷洒。

更进一步的,喷污管道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中部通过连接管与第二管道连通,第二管道底部均匀开设有多个喷洒口。通过设置第一管道,使得抽污泵抽取的溶液在第一管道内部进行横向均液,并在第一管道的中间位置均匀地将溶液分成两部分流向第二管道的两侧,使得溶液喷洒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发酵槽的两侧面顶部设有导轨,翻抛装置底部两侧设有与导轨匹配的滑轮,翻抛装置的滑轮在电机推动下,沿发酵槽两侧的导轨来回移动,该翻抛装置对发酵槽内的垫料层进行翻抛。

进一步的,所述集污渠和发酵槽长度相同,发酵槽个数为两个,集污渠设置在两发酵槽中间,每一发酵槽分别与集污渠共设一侧面。

更进一步的,集污渠内壁上设有溶液收集管,所述溶液收集管穿透集污渠一侧壁并与外部集水井连通。

进一步的,发酵槽个数为两个,两发酵槽并列间隔设置,集污渠包覆两发酵槽并贯穿两发酵槽中间区域,两发酵槽各有四个侧面与集污渠内侧面共设。

进一步的,还包括遮阳棚,所述遮阳棚设置于集污渠和发酵槽上方空间,用于遮挡阳光和/或雨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有效果如下:

1、通过设置不连通的发酵槽和集污渠,并通过喷污装置将集污渠内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均匀喷洒在发酵槽内的垫料层上,并通过翻抛装置在发酵槽上来回滑动并将垫料层进行均匀翻抛。

2、即至少一发酵槽与集污渠是至少共设一个侧面的,能够有效节约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

3、喷污装置和集污渠之间通过滑轮和导轨配合实现喷污装置来回移动,方便喷污装置能够汲取高浓度有机废水并将其均匀地喷洒在垫料层上。

4、喷污装置通过设置第一管道,使得抽污泵抽取的溶液在第一管道内部进行横向均液,并在第一管道的中间位置均匀地将溶液分成两部分流向第二管道的两侧,使得溶液喷洒更加均匀。

5、翻抛装置同样通过滑轮和导轨配合实现翻抛装置来回移动,从而使得对发酵槽内的垫料层进行均匀翻抛。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集污渠和发酵槽立体示意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的喷污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的翻抛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集污渠和发酵槽立体示意图。

图6为第三实施例的集污渠和发酵槽俯视图。

图7为图6的A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集污渠

102、溶液导流区域

103、污水口

104、溶液收集管

105、通孔

201、发酵槽

202、侧面

301、喷污装置

302、抽污泵

303、管道

304、基座

305、喷污管道

3051、第一管道

3052、第二管道

3053、连接管

3054、喷洒口

401、翻抛装置

501、垫料层

601、遮阳棚

701、导轨

801、滑轮

901、移位车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废水的零排放处理装置,包括集污渠101、一个或多个发酵槽201、喷污装置301和翻抛装置401,本实施例中,发酵槽201个数为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发酵槽201的个数可以为更多,且并列整齐排列设置而成。发酵槽201长35米,宽3.88米,高1.8米,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集污渠101和发酵槽201并列设置,所述集污渠101至少有一侧面与一发酵槽201的一侧面共设,即至少一发酵槽201与集污渠101是至少共设一个侧面的,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污渠101和发酵槽201长度相同,即长35米,宽0.35米,高1.8米。集污渠101宽度略小于发酵槽201的宽度。集污渠101设置在两发酵槽201中间,每一发酵槽201分别与集污渠101共设一侧面。能够有效节约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

发酵槽201内设有垫料层501,本实施例中,所述垫料层501采用锯末、稻壳和食用菌废渣为发酵基质,使用固态好氧发酵菌混合制作而成。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垫料层501采用锯末0.7吨(3m3),稻壳0.5吨(3m3),玉米粉200千克,鸡粪25千克,猪粪75kg,食用菌废渣5吨,固态好氧发酵菌20kg制作而成。

集污渠101内壁上设有溶液收集管104,所述溶液收集管104穿透集污渠101一侧壁通孔105并与外部集水井(未示意)连通。喷污装置301通过抽污泵302和管道303汲取集污渠101中的溶液,并将该溶液均匀喷洒在发酵槽201内的垫料层501上,所述翻抛装置401滑动设置在发酵槽201内,用于将发酵槽201内的垫料层501进行翻抛。

所述集污渠101的两侧面顶部设有导轨701,喷污装置301底部两侧设有与导轨701匹配的滑轮801,喷污装置301的滑轮801在电机推动下,沿集污渠101两侧面顶部导轨701来回移动。

所述发酵槽201的两侧面顶部设有导轨701,翻抛装置401底部两侧设有与导轨701匹配的滑轮801,翻抛装置401的滑轮801在电机推动下,沿发酵槽201两侧的导轨701来回移动,该翻抛装置401对发酵槽201内的垫料层501进行翻抛。

由于集污渠101两侧面分别与两发酵槽201一侧面共设,因此本实施例中,实际上设置的是四排平行的导轨701。

喷污装置301包括基座304,基座304底部两侧设有滑轮801,整个基座304通过滑轮801活动架设在集污渠101的两侧面顶部导轨701上,所述基座304底部中间连接有管道303,所述管道303向下深入集污渠101的溶液内,基座304上方设有抽污泵302,抽污泵302的进水口与管道303连通,基座304上方沿水平方向上两侧向外延伸设有两根喷污管道305,两根喷污管道305延伸入发酵槽201的上方,两根喷污管道305与抽污泵302的出水口连通,抽污泵302通过管道汲取集污渠101的溶液,并经两根喷污管道305向发酵槽201内的垫料层501喷洒。喷污管道305包括第一管道3051和第二管道3052,所述第一管道中部通过连接管3053与第二管道3052连通,第二管道3052底部均匀开设有多个喷洒口3054。通过设置第一管道3051,使得抽污泵302抽取的溶液在第一管道3051内部进行横向均液,并在第一管道3051的中间位置均匀地将溶液分成两部分流向第二管道3052的两侧,使得溶液喷洒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遮阳棚601,所述遮阳棚601通过立柱和横梁配合,设置于集污渠101和发酵槽201上方空间,用于遮挡阳光和/或雨水。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5所示,本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第二实施例中,发酵槽201个数为两个,两发酵槽201并列间隔设置,中部留有溶液导流区域,集污渠101包覆两发酵槽201并贯穿两发酵槽201中间溶液导流区域102,两发酵槽201各有四个侧面共八个侧面202与集污渠101内侧面共设。此时的集污渠101也是完全自封闭的集污渠101,而设置在集污渠101内部区域的两发酵槽201,也是单独自封闭的发酵槽201,只是集污渠101内部侧面分别与两发酵槽201的八个侧面202共面设置。集污渠101外壁上开设有103污水口,用于从外部引入污水进集污渠101。这种结构,能够在集污渠101积累更大量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6和图7所示,图6为第三实施例的集污渠和发酵槽俯视图。本第三实施例中,集污渠101为一侧开口的半封闭集污渠101、发酵槽201也为一侧开口的半封闭发酵槽201,且集污渠101和发酵槽201开口侧同向且齐平,集污渠101和发酵槽201开口侧设有一移位车轨道901,所属移位车轨道用于实现喷污装置301和翻抛装置401及其车载装置进行移位,驶入或驶离集污渠101和发酵槽201。参考图7所示,所述导轨701包括一槽钢轨道702,槽钢轨道702由多个圈梁轨道703支柱进行支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有效果如下:

1、通过设置不连通的发酵槽和集污渠,并通过喷污装置将集污渠内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均匀喷洒在发酵槽内的垫料层上,并通过翻抛装置在发酵槽上来回滑动并将垫料层进行均匀翻抛。

2、即至少一发酵槽与集污渠是至少共设一个侧面的,能够有效节约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

3、喷污装置和集污渠之间通过滑轮和导轨配合实现喷污装置来回移动,方便喷污装置能够汲取高浓度有机废水并将其均匀地喷洒在垫料层上。

4、喷污装置通过设置第一管道,使得抽污泵抽取的溶液在第一管道内部进行横向均液,并在第一管道的中间位置均匀地将溶液分成两部分流向第二管道的两侧,使得溶液喷洒更加均匀。

5、翻抛装置同样通过滑轮和导轨配合实现翻抛装置来回移动,从而使得对发酵槽内的垫料层进行均匀翻抛。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适用于各种浓度有机废水的零排放处理,尤其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零排放处理上效果特别优异,所谓的高浓度,其浓度范围为COD≥2000mg/L。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尽管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