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场地抽出处理与生物综合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1043阅读:672来源:国知局
地下水污染场地抽出处理与生物综合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水污染场地抽出处理与生物综合修复系统,适用于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使用。



背景技术:

地下水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经济的法则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全国水资源量27940亿m3,其中地下水水资源量为8840亿m3,占总水资源量的1/3。然而,我国地下水体的保护安全情况并不乐观,污染比较严重,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16个污染趋势加重,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3个污染趋势加重。日益严峻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包括异位修复、原位修复和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异位修复技术是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至地表再进行处理的技术。该技术在短期内处理量大、处理效率较高,但受水文地质条件限制,含水层介质与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随着抽水工程的进行,抽出污染物浓度变低,出现拖尾现象;系统暂停后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升高,存在回弹现象,最终降低了处理效率,增加处理成本。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是充分依靠自然净化能力的修复技术,需要的修复时间很长。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技术虽然修复彻底、处理污染物种类多、时间相对较短,但不适用于污染范围较大的地区,成本相对较高。复合修复技术是兼有以上两种或多种技术属性的污染处理技术,其关键技术同时使用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中的两种或全部,该技术在修复效率、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异位修复、原位修复和监测自然衰减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水污染场地抽出处理与生物综合修复系统,该系统将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与生物技术进行合理的结合,能够克服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的拖尾、反弹等现象,通过抽出处理促进了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从而达到修复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水污染场地抽出处理与生物综合修复系统,包括抽水井、监测井和注水井,所述抽水井设置于地下水污染带中,所述注水井设置于地下水污染带的上游,所述监测井设置于地下水污染带的下游,所述抽水井和所述监测井均通过第一输水管线连通污水处理设备,且所述污水处理设备通过第二输水管线连通营养投加箱,所述营养投加箱通过第三输水管线连通注水井。

所述抽水井的个数为多个,彼此间隔设置。

所述注水井的个数为多个,彼此间隔设置。

所述监测井的个数为多个,彼此间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系统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来处理含水层中的污染物和空隙所吸附的污染物,除此以外还用于非饱和区和毛细现象多发区域污染物的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的拖尾和回弹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纵剖面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水平分布图。

图中:1.抽水井,2.监测井,3.第一输水管线,4.污水处理设备,5.营养物投加箱,6.注水井,7.地下水等水位线,8.地下水污染带,9.地下水营养带,10.地下水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水污染场地抽出处理与生物综合修复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抽水井1、监测井2以及注水井6,所述抽水井1具有1个以上,当设置多个时,相互间隔设置于地下水污染带8中,所述每个抽水井1均通过第一输水管线3连通污水处理设备4,所述注水井6也具有1个以上,当设置多个时间隔设置于地下水污染带8外围的地下水营养带9中,且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通过第二输水管线连接营养投加箱5,所述营养投加箱5通过第三输水管线连接多个注水井6进而注入地下。所述地下水营养带9对应处于地下水污染带8的上游间隔设置多个注水井6,下游设置1个以上监测井2,当设置多个监测井时,可以相互间隔设置,各所述监测井2也连接第一输水管线。

本实用新型通过污染场地调查,按照地下水的流动方向10、地下水等水位线7及地下水污染带8的位置合理的布设抽水井1、注水井6和监测井2。多个抽水井1的布设以间隔设置于地下水污染带8的中轴线上为最优,布设个数的影响因素有地下水污染带8的长度、影响半径、污水处理能力,根据具体水文地质条件依据模型选出对污染物抽出效率最高的布局方式;注水井6布设于地下水污染带8的上游,布设个数的影响因素有地下水污染带8的宽度、影响半径、注入水量,以加快地下水的流速及对污染物的冲刷作用为最终目的;监测井2布设于地下水污染带8的下游,布设个数的影响因素有地下水污染带8的宽度、影响半径,监测井2的作用主要为长期监测地下水水质,若发现超标立即转换作为为抽水井抽水,防止地下水污染带8向下游迁移。先利用抽水井1抽出地下水污染带8内受污染的地下水,再利用第一输水管线3将污水送入污水处理设备4(污水处理设备4为现有设备,依据污染物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设备),处理达标后的水再通过第二输水管线和第三输水管线进入注水井6回灌地下。经过抽出、污水处理、回注一段时间(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场地,抽出、处理、回注的时间不同,依据现场情况才能确定)后,待污染地下水的浓度降低至一定浓度后,经污水处理设备4处理达标后的水再通过营养投加箱5,在水中投加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后再通过第三输水管线进入注水井6回灌地下,此时可适当减少抽水井1的抽水量,主要依靠生物修复对地下水进行修复。

在地下水修复过程中,利用监测井2进行地下水质监测,一旦水质超标,监测井2则作为抽水井将超标水抽出后,汇入第一输水管线,若不超标,则进行水质长期监测。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地下水污染带8上游布设若干注水井6,在地下水污染带8沿地下水流向在地下水污染带8中设多个抽水井2,在地下水污染带8的下游布设多个抽水兼检测用的监测井2。将地下水污染带8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后送至地面的污水处理设备4,污水处理达标后回送至地下水污染带8上游的注水井2进而回注地下。待抽出的地下水污染带8的地下水浓度变低后,通过营养投加箱5向处理达标的水中注入空气、营养物质和已驯化的微生物,最后进入第三输水管线回注地下,同时减小抽水井1的抽水量,主要依靠生物修复进行地下水修复。地下水污染带8下游的抽水兼监测用的监测井2先进行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发现超标后进行抽出处理再注入地下,检测水质达标时停止抽水重新进行监测。

上述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其中之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