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迂回流人工湿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8586阅读:10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迂回流人工湿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流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小型河道或输水渠改造而成的迂回流人工湿地,用于流动河水的净化。



背景技术:

现如今,在地表水和土壤受到大范围严重污染的情况下,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的江河、水库、湖泊的水质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这些水源水的水质不但难以达到Ⅰ或Ⅱ类水质的标准,而且还时常能够检测出农药、抗生素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目前,饮用水水源地的水主要经河道、输水渠等方式直接输送到自来水厂进行处理,在输送环节并没有对水源水进行任何预处理,从而给自来水厂造成较大压力。目前,虽然多数自来水厂具备了较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但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差,以及用户对自来水水质期盼值较高的双重压力下,任何一个能够净化水质的环节都是十分珍贵的。因此在水源水输送过程中能够通过安全、环保的生物生态措施对水质做进一步改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进一步提升水源水的水质,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迂回流人工湿地,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或输水渠,在水体输送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净化处理。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迂回流人工湿地,由河道或输水渠改造而成,所述河道或输水渠内的两侧交错构建有若干湿地墙,所述湿地墙与所述河道或输水渠的驳岸垂直,交错排列的所述湿地墙在所述河道或输水渠内形成“S”型水道;所述湿地墙的顶面高于所述河道或输水渠常水位10cm,且所述湿地墙顶部栽种有挺水植物;在所述湿地墙与所述驳岸之间的水道中间隔地设置有一块上行流折流板或下行流折流板,所述上行流折流板的底部深入所述河道或输水渠底面,所述上行流折流板的顶部低于所述河道或输水渠常水位50~100cm,所述下行流折流板的底部距离所述河道或输水渠底面50~100cm,所述下行流折流板的顶部与所述湿地墙的顶面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挺水植物为芦苇、香蒲、鸢尾、美人蕉、再力花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的,在最靠近所述迂回流人工湿地出水口的一块所述上行流折流板的顶部设置有垃圾拦截网,用于拦截沿河落入的枯枝落叶等漂浮垃圾。

进一步的,所述湿地墙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湿地墙由外及内依次包括外层框架、砾石层和泥土层,所述外层框架为若干排列成“U”型的圆桩,面对面的两排所述圆桩通过1~2层拉筋线拉紧,所述外层框架的“U”型开口端紧贴所述河道或输水渠一侧的驳岸;所述砾石层中填充有砾石,所述砾石层与沿“U”型排列的所述圆桩之间设置有一层镀锌网;所述泥土层中填充有泥土,所述挺水植物栽种在所述泥土层的泥土中,所述泥土层与所述砾石层之间设置有一层用于防止泥土流失的生态布。

进一步的,所述圆桩为水泥桩或圆木桩。

进一步的,左右相邻的所述圆桩的间隔距离为20~30cm。

进一步的,位于上层的所述拉筋线与所述圆桩顶部之间的距离为10~20cm。

进一步的,所述砾石层的厚度为20~60cm,所述砾石层中砾石的粒径大于所述镀锌网的孔径。

进一步的,所述湿地墙的厚度为100~500cm,前后相邻的两堵所述湿地墙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水流量的大小进行合理设计。

进一步的,除了可将输送水源水的河道、输水渠构建成迂回流湿地外,污染较重的小型河流也可改造成迂回流湿地,在河水流动过程中对水体进行强化处理,从而减轻或避免对下游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污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净化能力强:首先,本实用新型的迂回流湿地能够加快水流速度,快速流动的水体比缓慢流动的水体具有更强的净化能力;其次,由于湿地墙外围为空隙较大的砾石层,湿地墙内布满挺水植物根系,河水先透过空隙较大的砾石层,再透过布满挺水植物根系的泥土层,大大提高了河水透过湿地墙的量,增加湿地墙内外水的交换能力,因此,每一堵湿地墙就像一个旋转90度角、站立起来的垂直流湿地,迂回流湿地中多个湿地墙的集合将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

2、截留面源污染:本实用新型的迂回流湿地也可拦截随雨水进入湿地内的面源污染物,并对其净化,具有多重净化能力。

3、增加河水溶氧:本实用新型的迂回流湿地在输送水体的过程中,水体通过在湿地中设置上行流折流板和下行流折流板,可使水体上下混合,增加水体溶解氧,为污染物快速降解转化提供条件,加快污染物降解速度。

4、方便河道垃圾收集清除:在本实用新型的迂回流湿地中,最靠近迂回流人工湿地出水口的最后一块上行流折流板上安装垃圾拦截网袋,可轻松清除进入水体的枯枝落叶及其它固体垃圾。

5、结构稳定、养护简单:本实用新型的迂回流湿地由砂石等材料构成,结构稳定,无需维护,湿地内植物每年可自然萌发,除冬季植物收割管理外,基本无需管理,养护简单。

6、运行费用低:本实用新型的迂回流湿地依靠水体的自重和水流速度,使得水体在输送过程中得到净化,无需额外的动力和能耗。

7、永不堵塞:本实用新型的迂回流湿地有较开阔的水道,不会出现潜流、垂直流等人工湿地使用几年后即会发生堵塞的情况。

8、生态景观效果好:通过对迂回流湿地中挺水植物的不同组合,不但可以使不同植物发挥各自对污染物的吸附、转化等净化功能,还可以使挺水植物组合出不同的图案,具有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在水体输送环节,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或输水渠,构建迂回流湿地,提升水体水质。本实用新型的迂回流湿地汇集陆地景观绿化、河道水循环流动、河水净化、增加河水溶氧、面源污染截留、固体垃圾清除等功能于一身,具有生态、环保、无能耗、不堵塞、管理简便等优点。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湿地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河道或输水渠;2、湿地墙;3、挺水植物;4、驳岸;5、下行流折流板;6、垃圾拦截网;7、砾石层;8、泥土层;9、圆桩;10、拉筋线;11、镀锌网;12、生态布;13、驳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所示,一种迂回流人工湿地,由河道或输水渠1改造而成,所述河道或输水渠1内的两侧交错构建有若干湿地墙2,所述湿地墙2与所述河道或输水渠1的驳岸13垂直,交错排列的所述湿地墙2在所述河道或输水渠1内形成“S”型水道;所述湿地墙2的顶面高于所述河道或输水渠1常水位10cm,且所述湿地墙2顶部栽种有包括芦苇、香蒲、鸢尾、美人蕉或再力花在内的挺水植物3;在所述湿地墙2与所述驳岸13之间的水道中间隔地设置有一块上行流折流板4或下行流折流板5,所述上行流折流板4的底部深入所述河道或输水渠1底面,所述上行流折流板4的顶部低于所述河道或输水渠1常水位50~100cm,所述下行流折流板5的底部距离所述河道或输水渠1底面50~100cm,所述下行流折流板5的顶部与所述湿地墙2的顶面齐平。

进一步的,在最靠近迂回流人工湿地出水口的一块所述上行流折流板4的顶部设置有垃圾拦截网6,用于拦截沿河落入的枯枝落叶等漂浮垃圾。

进一步的,参见图3所示,所述湿地墙2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湿地墙2由外及内依次包括外层框架、砾石层7和泥土层8,所述外层框架为若干排列成“U”型的圆桩9,所述圆桩9为水泥桩或圆木桩,左右相邻的所述圆桩9的间隔距离为20~30cm,面对面的两排所述圆桩9通过1~2层拉筋线10拉紧,位于上层的所述拉筋线10与所述圆桩9顶部之间的距离为10~20cm,所述外层框架的“U”型开口端紧贴一侧的所述驳岸13;

所述砾石层7中填充有砾石,所述砾石层7与沿“U”型排列的所述圆桩9之间设置有一层镀锌网11;所述砾石层7的厚度为20~60cm,所述砾石层7中砾石的粒径大于所述镀锌网11的孔径;

所述泥土层8中填充有泥土,所述挺水植物3栽种在所述泥土层8的泥土中,所述泥土层8与所述砾石层7之间设置有一层用于防止泥土流失的生态布12。

进一步的,所述湿地墙2的厚度为100~500cm,前后相邻的两堵所述湿地墙2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水流量的大小进行合理设计。

进一步的,除了可将输送水源水的河道、输水渠构建成迂回流湿地外,污染较重的小型河流中也可构建成迂回流湿地,在河水流动过程中对水体进行强化处理,从而减轻或避免对下游河道、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