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带有污泥处理系统的一体化环保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快,随之产生的污水也在不断增多,污水主要包括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和矿山污水,污水中常常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会使得水质造成很严重的恶化,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设备开始出现,但是这些污水处理设备一般存在着处理效果差、处理量小、体积过大和成本过高的问题,不利于污水的快速处理,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污泥处理系统的一体化环保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污泥处理系统的一体化环保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污泥处理箱和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所述池体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池体连通,进水管的高度低于出水管的高度;所述池体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为厌氧区、氧化区、沉淀区和除磷区,厌氧区、氧化区、沉淀区和除磷区的上端均设置有气提装置,厌氧区、氧化区、沉淀区和除磷区之间依次连通;所述氧化区的底端安装有曝气管道,曝气管道的下端通过输气总管与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连接,曝气管上端通过曝气分管与多个曝气头连接,曝气头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氧化区的内侧壁上,连接件与氧化区的内侧壁焊接;所述沉淀区底端设置有泥斗,泥斗底端连通有竖直设置的出泥管,出泥管内竖直设置有推料螺杆,推料螺杆上焊接有螺旋叶片,推料螺杆的底端与设置在出泥管外侧的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出泥管的底端通过管道与污泥处理箱连通,污泥处理箱内部竖直设置有搅拌轴,搅拌轴上焊接有若干搅拌叶片,搅拌轴的上端与设置在污泥处理箱顶部的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污泥处理箱底端内侧设置有加热管。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处理箱顶端内侧设置有超声波发射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区和除磷区之间设置有过滤膜。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头朝着氧化区圆周方向同一侧倾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氧化区内由于曝气管道不与污水直接接触,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倾斜设置的曝气头可以对氧化区内的污水进行搅拌净化,使得污水的处理效果大大提高,而且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也可以被快速的处理,具有出水水质稳定、出水量大、占地面积小和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带有污泥处理系统的一体化环保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带有污泥处理系统的一体化环保污水处理装置中氧化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一种带有污泥处理系统的一体化环保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8、污泥处理箱23和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14,所述池体8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进水管12和出水管7,进水管12和出水管7分别与池体8连通,进水管12的高度低于出水管7的高度;所述池体8从左至右依次设置为厌氧区1、氧化区2、沉淀区4和除磷区6,厌氧区1、氧化区2、沉淀区4和除磷区6的上端均设置有气提装置3,厌氧区1、氧化区2、沉淀区4和除磷区6之间依次连通,沉淀区4和除磷区6之间设置有过滤膜5;所述氧化区2的底端安装有曝气管道13,曝气管道13的下端通过输气总管15与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14连接,曝气管13上端通过曝气分管11与多个曝气头9连接,曝气头9通过连接件10固定在氧化区2的内侧壁上,连接件10与氧化区2的内侧壁焊接,曝气头9朝着氧化区2圆周方向同一侧倾斜;所述沉淀区4底端设置有泥斗16,泥斗16底端连通有竖直设置的出泥管18,出泥管18内竖直设置有推料螺杆17,推料螺杆17上焊接有螺旋叶片,推料螺杆17的底端与设置在出泥管18外侧的第一驱动电机19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出泥管18的底端通过管道与污泥处理箱23连通,污泥处理箱23内部竖直设置有搅拌轴22,搅拌轴22上焊接有若干搅拌叶片,搅拌轴22的上端与设置在污泥处理箱23顶部的第二驱动电机20的输出轴连接,污泥处理箱23顶端内侧设置有超声波发射装置21,污泥处理箱23底端内侧设置有加热管24,本带有污泥处理系统的一体化环保污水处理装置在使用的时候,污水通过进水管12进入到池体8内进行处理,在氧化区2内由于曝气管道13不与污水直接接触,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倾斜设置的曝气头9可以对氧化区2内的污水进行搅拌净化,使得污水的处理效果大大提高,污水通过沉淀区4和除磷区6之后通过出水管7排出,沉淀区4内的污泥通过出泥管18和管道被输送到污泥处理箱23中,超声波发射装置21可以对污泥进行灭菌处理,加热管24对污泥进行加热烘干,通过搅拌轴22和搅拌叶片可以加快污泥的处理速度。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