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修复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1877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体修复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环境污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环境的治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当前,对于污水的处理很多都采用化学方法,如使用工业絮凝剂进行絮凝等,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工程造价及运行成本高,而且大量使用的化学处理剂会给水体带来二次污染。目前,人们已采用生物技术方法来治理环境,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采用生物技术进行治理,实行生态修复是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

目前用于处理污水的生物净化剂类产品逐渐增多,但是同时也十分需要有一套效果良好的污水处理装置或系统来配合生物净化剂类产品的使用,但是,目前在进行水体修复净化的过程中,由于污水在排放的过程中水体流速水流速度过快而无法实施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或者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易流失、有效期短、效果不稳定等缺陷,产品功能的充分发挥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体修复净化装置,该装置不受水体流速的影响,同时将生物技术、微生物强化技术、物理技术等多种污水处理技术有机高效的组合在一起,协同分解受污染的水体,因而可在短时间内能有效的处理受污染的水体。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体修复净化装置,包括混合缓冲区和水体净化区,污水从混合缓冲区进入到水体净化区排出;所述混合缓冲区的一端设有进水口,所述混合缓冲区的上方安装有离心式水泵,所述离心式水泵将混合缓冲区内的水体抽入;所述水体净化区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水体收集区、活性炭过滤网、生物净化层、水体储存区和循环系统;所述循环系统包括生物循环过滤器,所述生物循环过滤器一端与所述水体储存区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体收集区相连接。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体修复净化装置包括混合缓冲区和水体净化区,污水从混合缓冲区进入到水体净化区排出,这样,从污水管道排出的污水就会先经过混合缓冲区进行缓冲,使得水体的流速减缓,然后将污水抽入水体净化区,在水体净化区内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水体收集区、活性炭过滤网、生物净化层、水体储存区和循环系统,上述结构将生物技术、微生物强化技术、物理技术等多种污水处理技术有机高效的组合在一起,协同分解受污染的水体,因而可在短时间内能有效的处理受污染的水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混合缓冲区包括污水收集区和污水处理区,污水收集区和污水处理区之间设置有漂浮物过滤网,采用此种结构后,可以将混合缓冲区内的污水进行初级过滤,将水体中的漂浮物和大颗粒的杂质先行处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污水收集区的顶部设有进水口,污水收集区的底部设有废物放空口,污水处理区的顶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离心式水泵的管体相连通,采用此种结构后,将水体中的漂浮物和大颗粒的杂质从废物放空口排出,离心式水泵与污水处理区相连接也防止污水收集区内的漂浮物和大颗粒的杂质进入离心式水泵内堵塞泵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水体收集区的底部设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设置在活性炭过滤网的正上方,布水器上的布水线路沿径向均匀分布,采用此种结构后,从混合缓冲区内抽出的污水会沿着布水器的布水线路均匀洒落在活性炭过滤网上,使得活性炭能够有力均匀地吸附污水中的悬浮粒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生物净化层包括生态基和生物净化填料组成的生物床,所述生态基位于生物净化填料的上方,在所述生态基的上方设有曝气系统,采用此种结构后,水进入生物净化系统后与生物净化填料充分混合,通过曝气系统的曝气分解化学需氧量和氮磷等有机物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在所述水体储存区的上部设置多孔固定板,所述多孔固定板上固定纤维滤布,水体通过多孔固定板上的多孔进入纤维滤布中,采用此种结构后,多孔固定板用于固定纤维滤布,净化后的水体通过多孔固定板的多孔进入纤维滤布中,之前未过滤彻底的颗粒性杂质或其他系统带出的杂质在这里被一并去除,起到了二次净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体修复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混合缓冲区,1.1、污水收集区,1.2、污水处理区,1.3、漂浮物过滤网,1.4、进水口,1.5、废物放空口,1.6、出水口,2、水体净化区,2.1、水体收集区,2.2、布水器,2.3、活性炭过滤网,2.4、生物净化层,2.41、生态基,2.42、生物净化填料,2.5、水体储存区,2.6、生物循环过滤器,2.7、多孔固定板,2.8、曝气系统,3、离心式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前,先强调一下,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污水”主要是天然雨水或城市内河道等受污染的水体,其他重污染水体不在本实用新型的阐述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体修复净化装置,包括混合缓冲区1和水体净化区2,从雨水管道内或城市河道内流出的污水从混合缓冲区1内进入到水体净化区2排出,所述混合缓冲区1的一端设有进水口1.4,所述混合缓冲区1的上方安装有离心式水泵3,所述离心式水泵3将混合缓冲区1内的污水抽入到水体净化区2内。

所述混合缓冲区1包括污水收集区1.1和污水处理区1.2,污水收集区1.1和污水处理区1.2之间设置有漂浮物过滤网1.3,通过漂浮物过滤网1.3可以将混合缓冲区内的污水进行初级过滤,将水体中的漂浮物和大颗粒的杂质先行处理,其中,污水收集区1.1的顶部设有进水口1.4,所述进水口1.4与外部的雨水管道或城市河道的出口相连通。污水收集区1.1的底部设有废物放空口1.5,经过漂浮物过滤网1.3过滤出来的漂浮物和大颗粒的杂质从废物放空口1.5排出。在污水处理区1.2的顶部设有出水口1.6,所述出水口1.6与离心式水泵3的管体相连通,离心式水泵3与污水处理区1.2内的出水口1.6相连接可以防止污水收集区1.1内的漂浮物和大颗粒的杂质进入离心式水泵3内,造成离心式水泵3泵体的堵塞。

所述水体净化区2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水体收集区2.1、活性炭过滤网2.3、生物净化层2.4、水体储存区2.5和循环系统;所述循环系统包括生物循环过滤器2.6,所述生物循环过滤器2.6一端与所述水体储存区2.5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体收集区2.1相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所述水体收集区2.1的底部设有布水器2.2,所述布水器2.2设置在活性炭过滤网2.3的正上方,布水器2.2上的布水线路沿径向均匀分布,从混合缓冲区1.1内抽出的污水会沿着布水器2.2的布水线路均匀洒落在活性炭过滤网2.3上,使得活性炭过滤网2.3内的活性炭能够有力均匀地吸附污水中的悬浮粒子。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所述生物净化层2.4包括生态基2.41和生物净化填料2.42组成的生物床,所述生态基2.41位于生物净化填料2.42的上方,在生态基2.41的上方设有曝气系统2.8,水进入生物净化层后与生物净化填料2.42充分混合,通过曝气系统2.8的曝气分解化学需氧量和氮磷等有机物质。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在水体储存区2.5的上部设置多孔固定板2.7,所述多孔固定板上固定纤维滤布(图中未标示),水体通过多孔固定板2.7上的多孔进入纤维滤布中,多孔固定板2.7用于固定纤维滤布,净化后的水体通过多孔固定板2.7的多孔进入纤维滤布中,之前未过滤彻底的颗粒性杂质或其他系统带出的杂质在这里被一并去除,起到了二次净化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过程为:外部的雨水管道或城市河道内的污水从混合缓冲区1的进水口1.4进入到混合缓冲区1的污水收集区1.1内,污水进入到混合缓冲区1后,漂浮物过滤网1.3将污水收集区1.1内污水中的漂浮物和大颗粒的杂质过滤出来从废物放空口1.5排出,同时,污水处理区1.2顶部的出水口1.6与离心式水泵3的管体相连通,通过离心式水泵3将污水处理区1.2内初过滤的污水抽入水体净化区2中的水体收集区2.1内,通过水体收集区2.1下部的布水器2.2将污水依次散落到活性炭过滤网2.3、生物净化层2.4和多孔固定板2.7上的纤维滤布(图中未标示)中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后的水体进入到水体储存区2.5中。生物循环过滤器2.6一端与水体收集区2.1连通,另一端与水体储存区2.5相连通,使得净化后的水体进入往复循环直至整个水域得到净化。

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通过将雨水管道或城市河道内排出的污水,先经过混合缓冲区1进行缓冲和初过滤,使得水体的流速减缓,污水得到初步净化,然后将初步净化的污水抽入水体净化区2,在水体净化区2内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活性炭过滤网2.3、生物净化层2.4、水体储存区2.5和生物循环过滤器2.6,上述结构将生物技术、微生物强化技术、物理技术等多种污水处理技术有机高效的组合在一起,协同分解受污染的水体,因而可在短时间内能有效的处理受污染的水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