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道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48265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道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清洗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烟道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烟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有油水混合物积聚在烟道内,如得不到及时清洁,一方面会直接影响烟道的排烟通畅性;另外,还容易引起火灾,烟道已成为消防部门重点防火的工作区域。

现有的烟道清洗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拆卸法。对于尺寸较小的烟道,清洁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每隔一定距离拆卸一段烟道,并向两侧延伸清洗,这个方法清洁效果较好,但是操作难度较高。

2)人工进入法。对于清洁工人可以钻进去的平行烟道可以人工进行清理,这种方式清洁效果较好,但是劳动强度较大。

3)开孔法。对于既不容易拆卸,清洁工人也无法进入的烟道,一般会采用此法。其具体操作为,清洁工人采用专用火花开孔工具将油烟管道的一方或多方开孔,开孔的大小、间隔距离和数量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开孔完成后再进行人工清洗,清理完成后再将管道密封复原。这种方式也能够达到较好的清洁效果,但是操作步骤较为繁琐。

为降低倒烟和串烟现象,现有的烟道布设一般会采用主、副烟道的方式,其中主烟道贯穿整个楼体,而副烟道是每家独立的;厨房间内的油烟会先进到副烟道,并在油烟温度上浮力的作用下,上升一段距离后进入到主烟道内。所以副烟道一般会穿过墙体,并且副烟道在尺寸上相对于主烟道的尺寸而言会窄小一些,不便于清洁工人钻入清洁。因此,对于副烟道的清洁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

针对这一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433853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管道清洗机器人,其包括履带式车轮和高压水枪,借助履带式车轮在副烟道内移动,然后利用高压水枪对副烟道进行冲洗。该技术方案使用管道清洗机器人代替了清洁工人进入到副烟道内,但是其采用高压水枪的方式进行清洗,溶解有油的水沿着副烟道流到厨房间内;如此一来,清洁完副烟道后,可能厨房间内会溅有污水,从而给厨房间的清理工作带来不便。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来降低副烟道的清洁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道清洗装置,具有能够降低副烟道的清洁工作难度及劳动强度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烟道清洗装置,包括沿烟道的轴向焊接在烟道的内壁上的导轨;与所述导轨卡接并能够沿所述导轨运动的载体;所述载体的后侧面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清洁气囊组件;所述载体的前侧面上设有与所述清洁气囊组件电性连接并在发生碰撞时控制所述清洁气囊组件充气膨胀的碰撞传感器;靠近烟道的出口端设有碰撞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烟道进行清洁时,将载体与导轨卡接并控制载体运动,使载体运动到烟道的出口端,并与碰撞杆发生碰撞;此时,清洁气囊组件充气膨胀,然后控制载体向烟道的入口端运动,膨胀后的清洁气囊组件在载体运动的同时对烟道进行清洁;既不需要拆卸烟道,也不需要打孔,简化了烟道的清洁工作;另外,也不需要清洁工人进入到烟道内,具有降低劳动强度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洁气囊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架且受控于所述碰撞传感器的气体发生器;以及套接于所述气体发生器且外表面粘附有棉麻混纺层的清洁气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体发生器在碰撞传感器与碰撞杆发生碰撞后产生气体,并给清洁气囊充气,使清洁气囊膨胀;另外,粘附在清洁气囊的外表面的棉麻混纺层一方面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跟随清洁气囊的膨胀发生弹性形变;并且棉麻混纺层还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在进行烟道清洁前,先在清洁气囊上喷洒专用清洗剂,专用清洗剂具有软化油污的功效,从而提高烟道的清洁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棉麻混纺层的外表面上设有凸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在棉麻混纺层的外表面上的凸球具有增大清洁气囊与烟道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从而提高烟道的清洁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架的端部向内开设有容腔,所述气体发生器位于所述容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载体包括壳体;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的滚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滚轮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驱动滚轮发生转动,从而带动壳体沿导轨发生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的蜗杆;与所述蜗杆啮合并固定连接于所述滚轮的涡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驱使蜗杆发生转动,啮合于蜗杆的涡轮在啮合力的作用下发生转动,从而带动滚轮发生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启闭的红外遥控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洁工作人员可以在烟道外控制驱动电机的启闭,具有便于控制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碰撞传感器耦接有在所述碰撞传感器发生碰撞时控制所述驱动电机换向转动的换向电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碰撞传感器与碰撞杆发生碰撞后,换向电路控制驱动电机换向转动,从而使烟道清洁装置从烟道的出口端向入口端方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环绕所述滚轮的外周开设有供所述导轨卡入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滚轮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发生转动,并沿导轨发生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轨上设有防滑纹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纹路具有增大导轨和滚轮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减少滚轮与导轨之间出现打滑现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设有的清洁气囊组件在载体的带动下,能够沿烟道的轴向发生运动,从而实现对烟道的清洁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简化烟道清洁工作及降低劳动强度的优点;

其二,粘附在清洁气囊的外表面的棉麻混纺层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跟随清洁气囊的膨胀发生弹性形变;另外,棉麻混纺层还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在进行烟道清洁前,先在清洁气囊上喷洒专用清洗剂,专用清洗剂具有软化油污的功效,从而提高烟道的清洁效果;

其三,设有的红外遥控器使清洁工作人员在烟道外就能对烟道清洁装置进行控制,具有便于控制的优点;

其四,设于导轨上的防滑纹路具有减少导轨与滚轮之间发生打滑现象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位于副烟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烟道清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烟道清洁装置的半剖图;

图6是碰撞传感器、气体发生器和换向电路的电路连接关系图;

图7是烟道清洁装置在清洁气囊充气膨胀时位于副烟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副烟道;

2、导轨;21、凸起;22、防滑纹路;

3、烟道清洗装置;31、载体;311、壳体;312、滚轮;313、涡轮;314、蜗杆;315、驱动电机;316、支撑架;317、气体发生器;318、清洁气囊;319、棉麻混纺层;311A、碰撞传感器;3121、卡槽;3191、凸球;

4、碰撞杆;5、红外遥控器;6、换向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文件中描述的“载体31的前侧面”指的是附图4中面向读者在前的侧表面;“载体31的后侧面”指的是附图4中面向读者在后的侧表面。

一种烟道清洗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沿副烟道1的轴向焊接在副烟道1的内壁上的导轨2;如图2所示,导轨2上一体成型有多个具有间距的凸起21,多个凸起21形成防滑纹路22。

如图4所示,烟道清洗装置包括载体31,载体31包括壳体311、穿接在壳体311的底部并与壳体311形成转动连接的滚轮312;其中,环绕滚轮312的外周开设有卡槽3121。

如图5所示,滚轮312上套接有与滚轮312形成固定连接的涡轮313;壳体311的内部放置有驱动电机315,驱动电机315的转轴上穿接有与驱动电机315的转轴形成固定连接的蜗杆314;并且蜗杆314和涡轮313相互啮合。

驱动电机315启动后,蜗杆314在转轴的带动下发生转动,并与涡轮313形成蜗杆314传动,驱动涡轮313发生转动,从而带动滚轮312发生转动;当把载体31放置到导轨2上,并使导轨2卡入滚轮312的卡槽3121后,转动的滚轮312即可驱使载体31沿导轨2运动。

如图4所示,壳体311的后侧面上焊接有倾斜向上的支撑架316,支撑架316的伸出高度为在载体31放置在导轨2上时,位于副烟道1的中部。如图5所示,自支撑架316的端部向内开设有容腔,容腔内通过螺钉固定有气体发生器317;气体发生器317是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的装置,目前现有的气体发生器317主要有压缩气体式、烟火式和混合式三种型式。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压缩气体式。

气体发生器317的出气口处套接有具有弹性的清洁气囊318,清洁气囊318的外表面粘附有外表面带有凸球3191的棉麻混纺层319,棉麻混纺层319的主要成分为棉麻混纺,棉麻混纺具有较好的弹性,在气体发生器317向清洁气囊318内充气的过程中,棉麻混纺层319能够随清洁气囊318的膨胀而发生形变。另外,棉麻混纺层319还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在进行副烟道1的清洁工作之前,可以先在棉麻混纺层319上喷洒专用清洗剂,专用清洗剂具有软化油污的功效。

壳体311的前侧面上通过螺钉固定有碰撞传感器311A;碰撞传感器311A根据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机电式碰撞传感器311A、电子式碰撞传感器311A和机械式碰撞传感器311A。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机电式碰撞传感器311A,机电式碰撞传感器311A是利用机械的运动,比如滚动或者转动来控制电气触点的动作。

再回到图3,副烟道1靠近出口端的位置焊接有碰撞杆4。

如图6所示的是碰撞传感器311A、气体发生器317、换向电路6以及红外遥控器5的电路连接关系图,碰撞传感器311A的第一端耦接于电源,碰撞发生器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五NMOS管Q5的栅极;第五NMOS管Q5的漏极耦接于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五NMOS管Q5的源极接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耦接于红外接收端的第一端,红外接收端的第二端耦接于电源。

第一NMOS管Q1的栅极耦接于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一NMOS管Q1的漏极耦接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NMOS管的源极耦接于驱动电机315的第一端;第四NMOS管Q4的漏极耦接于驱动电机315的第二端,第四NMOS管Q4的栅极耦接于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四NMOS管Q4的源极接地。

第二NMOS管Q2的漏极耦接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二NMOS管Q2耦接于第五NMOS管Q5的栅极,第二NMOS管Q2的源极耦接于驱动电机315的第二端;第三NMOS管Q3的栅极耦接于第五NMOS管Q5的栅极,第三NMOS管Q3的漏极耦接于驱动电机315的第一端,第三NMOS管Q3的源极接地。

碰撞传感器的第二端耦接于第一非门F1的输入端,第一非门F1的输出端耦接于以555定时芯片为核心构成的单稳态电路的输入端,单稳态电路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一晶体管T1的基极,第一晶体管T1的集电极耦接于继电器K的线圈的第二端,继电器K的线圈的第一端耦接于电源,第一晶体管T1的发射极接地。

继电器K的触点开关K-1串联于气体发生器317的工作回路。

把烟道清洁装置3放入到副烟道1内,并使导轨2卡入滚轮312上的卡槽3121后,按下红外遥控器5上的开关按钮,红外接收端接收到红外遥控器5发射的表示开启的红外信号,红外接收端导通;此时,碰撞传感器断开,第五NMOS管Q5断开,第一NMOS管Q1的栅极和第四NMOS管的栅极输入的是高电位电平,第一NMOS管Q1和第四NMOS管Q4导通,驱动电机315启动并发生正转,载体31从副烟道1的入口端向出口端的方向运动。

当载体31运动到副烟道1的出口端并与碰撞杆4发生碰撞后,碰撞传感器311A闭合,第五NMOS管Q5的栅极输入高电位电平,第五NMOS管Q5导通,并拉低了第一NMOS管Q1的栅极和第四NMOS管Q4的栅极的输入电压,第一NMOS管Q1和第四NMOS管Q4断开;第二NMOS管Q2的栅极和第三NMOS管Q3的栅极输入高电位电平,第二NMOS管和第三NMOS管导通,驱动电机315发生反转,载体31从副烟道1的出口端向入口端的方向运动。

同时,第一非门F1的输出端输出低电位电平至单稳态电路的输入端,使单稳态电路翻转进入暂稳态状态,单稳态电路输出高电位电平,第一晶体管T1导通,时间继电器K的线圈得电,继电器K的触点开关K-1闭合,气体发生器317的工作回路导通,气体发生器317将压缩的气体通过出气口充入清洁气囊318内;如图7所示,清洁气囊318充气膨胀。

当单稳态电路保持输出高电位电平的时间到达暂稳态的时长后,单稳态电路翻转回稳态状态,即单稳态电路输出低电位电平,第一晶体管T1截止,继电器K的线圈失电,触点开关K-1断开,气体发生器317停止工作;此时,清洁气囊318膨胀至与副烟道1的内壁相切的状态。

另外,清洁气囊318在从副烟道1的出口端向入口端的方向运动的同时,与副烟道1的内壁保持相切的关系,并与副烟道1的内壁之间产生摩擦力,从而起到清理副烟道1的内壁的作用。

当载体31运动到靠近副烟道1的入口端位置时,按下红外遥控器5上的开关按钮,红外接收端接收到表示关闭的红外信号,红外接收端截止,驱动电机315停止工作。

此时,清洁工人可将烟道清洁装置3从副烟道1内取出,并将清洁气囊318从气体发生器317上取下回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烟道清洁装置3能够代替清洁工人进入到副烟道1内,并能达到对副烟道1清洁的效果;相对于现有的拆卸法和开孔法,具有简化烟道清理工作内容和降低劳动强度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