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领域的沥青污泥处理干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2984发布日期:2018-06-08 20:34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保领域的沥青污泥处理干化设备。



背景技术:

在沥青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不仅浑浊发臭,还会产生大量的污泥。污泥沉积到一定量后需要进行干化处理,防止污泥对环境造成污染。现有对污泥干化的装置往往直接对污泥进行干化,使得污泥中的全部水分蒸发,该种方式虽然效率高,但是浪费能源,需要不断的对污泥进行加热干化,不够经济环保,并且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回收,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环保领域的沥青污泥处理干化设备。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环保领域的沥青污泥处理干化设备,包括壳体装置、位于所述壳体装置下方的加热装置、收容于所述壳体装置内的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框体装置上的推板装置、位于所述框体装置左侧的定位装置、位于所述定位装置左侧的驱动装置,所述壳体装置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下方的出水管、设置于所述出水管上的阀门、设置于所述壳体右壁上的第一密封块、设置于所述壳体左壁上的第二密封块、设置于所述壳体下壁上的导热板,所述加热装置包括隔热框、收容于所述隔热框内的加热棒,所述框体装置包括框体、设置于所述框体上的移动框、位于所述移动框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所述推板装置包括横杆、位于所述横杆上方的第一电缸、位于所述第一电缸左侧的第一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左侧的推板,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一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上的旋转杆、设置于所述旋转杆下端的第二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块上的移动杆、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块右侧的定位杆、位于所述移动杆右侧的第二弹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缸、位于所述第二电缸上方的支架、位于所述第二电缸右侧的第二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右侧的拉线、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上方的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固定块上的第三弹簧。

所述壳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三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出水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密封块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块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导热板收容于所述第四通孔内且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隔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隔热框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的下表面顶靠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框体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移动框内且与所述移动框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移动框采用密封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框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横杆的左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缸与所述横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电缸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的左端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贯穿所述第一密封块及框体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推板收容于所述框体内且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滑动接触。

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移动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块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旋转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的左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块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移动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右端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贯穿所述定位杆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

所述支架的上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电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电缸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贯穿所述第二密封块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拉线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推动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右端与所述旋转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推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右端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左端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沥青污泥处理干化设备能够先通过对污泥进行沉淀,再将沉淀出的水分挤出后,再对污泥中的固体物质进行干化,从而无需使得污泥中的全部水分蒸发,节约能源,并且可以回收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沥青污泥处理干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沥青污泥处理干化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沥青污泥处理干化设备包括壳体装置1、位于所述壳体装置1下方的加热装置2、收容于所述壳体装置1内的框体装置3、设置于所述框体装置3上的推板装置4、位于所述框体装置3左侧的定位装置5、位于所述定位装置5左侧的驱动装置6。

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装置1包括壳体11、位于所述壳体11下方的出水管12、设置于所述出水管12上的阀门13、设置于所述壳体11右壁上的第一密封块14、设置于所述壳体11左壁上的第二密封块15、设置于所述壳体11下壁上的导热板16。所述壳体1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壳体11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壳体11的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壳体11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一通孔111、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二通孔112、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三通孔113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114,所述第一通孔1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四通孔114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及第三通孔113呈圆形,所述第四通孔114呈方形。所述出水管12设有两个,所述出水管12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1且与所述壳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出水管12的内部与所述壳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阀门13设有两个,所述阀门13用于控制所述出水管12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一密封块14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112内且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将所述第二通孔112堵住。所述第二密封块15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113内且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将第三通孔113堵住。所述导热板16呈长方体,所述导热板16收容于所述第四通孔114内且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加热装置2包括隔热框21、收容于所述隔热框21内的加热棒22。所述隔热框21采用隔热材料制成,即采用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制成,所述隔热框2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隔热框2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114且与所述壳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导热板16位于所述隔热框21的上方。所述加热棒22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加热棒22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该开关可以设置于所述隔热框21的外侧,并且通过电线贯穿所述隔热框21的内外表面实现与加热棒22的连接,方便使用者操作。

如图1所示,所述框体装置3包括框体31、设置于所述框体31上的移动框32、位于所述移动框32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33。所述框体3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框体31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框体31的纵截面呈凹字形,所述框体31的下表面顶靠在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框体31可以在所述壳体11内左右移动。所述移动框32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移动框32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框体31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移动框32内且与所述移动框32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移动框32可以在所述框体31上移动,所述移动框32采用密封材料制成,使得水无法从移动框32与所述框体31之间的间隙流出。所述第一弹簧3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33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3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框32的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移动框32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推板装置4包括横杆41、位于所述横杆41上方的第一电缸42、位于所述第一电缸42左侧的第一推动杆43、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43左侧的推板44。所述横杆41的左端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缸42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第一电缸42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电缸42与所述横杆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43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电缸42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缸42可以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43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43的左端与所述推板4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43贯穿所述第一密封块14及框体31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一推动杆43可以顺利的左右移动。所述推板44呈长方体,所述推板44收容于所述框体31内且与所述框体3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推板44可以在所述框体31内左右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定位装置5包括第一连接块5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51上的旋转杆52、设置于所述旋转杆52下端的第二连接块53、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块53上的移动杆54、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块53右侧的定位杆56、位于所述移动杆54右侧的第二弹簧55。所述第一连接块51与所述移动框3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杆52呈长方体,所述旋转杆52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块51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旋转杆5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旋转杆52可以围绕所述第一连接块51旋转。所述第二连接块53与所述旋转杆52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54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杆54的左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块53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移动杆54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块53可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弹簧55的右端与所述框体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5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杆54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5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定位杆56的下端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54贯穿所述定位杆56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移动杆54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驱动装置6包括第二电缸62、位于所述第二电缸62上方的支架61、位于所述第二电缸62右侧的第二推动杆63、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63右侧的拉线64、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63上方的固定块65、设置于所述固定块65上的第三弹簧66。所述第二电缸6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第二电缸6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支架61的上端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所述支架6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电缸6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63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电缸62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缸62可以带动所述第二推动杆63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63贯穿所述第二密封块15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二推动杆63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拉线64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推动杆63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拉线64的右端与所述旋转杆52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65呈长方体,所述固定块65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推动杆6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6的右端与所述固定块6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66的左端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沥青污泥处理干化设备使用时,首先将需要干化的污泥倒入到所述框体31内,所述移动框32的设置可以防止污泥溅出,使得污泥集中在所述框体31内。然后污泥在框体31内沉淀,使得大部分的水处于上层,固体污泥杂质处于水层下方。然后打开第二电缸62及第一电缸42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一推动杆43向左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63向左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63拉动所述拉线64,使得所述旋转杆52的下端向左移动,所述旋转杆52向下拉动所述移动框32,使得所述移动框32向下移动,位于右侧的第一弹簧33被拉伸,并且移动框32及框体31向左移动,所述移动杆54及第二弹簧55的设置使其向左拉动所述框体31,使得框体31顺利的向左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43使得推板44向左移动,所述推板44与所述框体31移动的同步,所述框体31向左移动且所述移动框32向下移动,直至所述移动框32顶靠在所述第一推动杆43上,此时所述移动框32的上表面与所述框体31的上表面共面。然后第二电缸62不再使得第二推动杆63向左移动,所述第一电缸42使得所述第一推动杆43继续向左移动,所述推板44继续向左移动,从而可以将框体31内的污泥固体杂质及水向左推动,然后水面上升,使得水从框体31的上端流出,且流动到框体31的外侧,直至污泥固体杂质上的水全部流出框体31,然后第一电缸42使得第一推动杆43向右移动,所述第二电缸62使得所述第二推动杆63向右移动,直至所述框体31、推板44、移动框32移动到初始位置且处于导热板16的上方。此时打开加热棒22的开关,使其产生热量,然后热量经过导热板16传递至框体31,使得框体31的温度升高,进而可以对框体31内的污泥固体杂质进行烘干,由于此时水的含量降低,使得干化的效率提高,并且节约了烘干的时间,减少能源的浪费,直至将框体31内的污泥干化为止。然后可以打开阀门13,使得从框体31流出的水经过出水管12排出,以便对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至此,本实用新型环保领域的沥青污泥处理干化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