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清洁性泥浆泵排出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79675发布日期:2018-06-02 03:1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泥浆泵管路,确切地说是一种自清洁性泥浆泵排出管结构。



背景技术:

在进行泥浆泵运行时,均需要通过排污管等管路将泥浆等污染物排出并输送到指定位置,但再使用中发现,当前的排污管均采用的传统管路结构,虽然可以满足使用需要,但当泥浆粘稠度过大、低温等环境时,极易导致泥浆等杂物固结成块并附着再排污管的内壁上,从而导致排污管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堵塞,严重影响泥浆泵运行的稳定性,而当前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时通过直接将排污管拆除后进行检修更换,这种作法虽然可以满足对排污管清理的需要,但一方面工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和成本高,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泥浆泵运行稳定性和连续性差,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石油泥浆泵用排出管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清洁性泥浆泵排出管结构,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导通性能、承压能力和抗外力冲击能力,另一方面可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使用需要灵活选择高压冲洗、振荡清理及调温作业,从而有效的达到在不需要对管路进行拆卸即可实现有效的对管路内壁进行强力作业的目的,从而极大的提高泥浆泵设备运行稳定性、日常维护作业效率,并有助于降低了泥浆泵的运行、维护成本和劳动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自清洁性泥浆泵排出管结构,包括导流管、防护套管、排污驱动管、增压泵、热风机及震荡装置,防护套管包覆再导流管外,并与导流管同轴分布,防护套管与导流管间通过承载架相互连接,并设宽度为3—10厘米的承载腔,排污驱动管至少一条,嵌于承载腔内并与承载架相互连接,排污驱动管与导流管侧壁间通过至少四条导流支管相互连通,导流支管环绕导流管轴线呈螺旋状结构均布,且导流支管轴线与导流管轴线呈15°—90°夹角,导流支管与导流管间通过阀门相互连通,震荡装置至少两个,环绕导流管轴线呈螺旋状分布再承载架上,并与导流管外表面相抵,增压泵和热风机均安装在防护套管外表面,排污驱动管、增压泵相互并联并均与排污驱动管相互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架为框架结构,通过滑轨分别与导流管、防护套管相互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流管两端位置至少一处设引流管,所述引流管长度为5—10厘米,通过法兰与导流管相互连接,所述的引流管内表面均布若干导流板,所述的导流板环绕引流管呈螺旋状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引流管内腔呈锥形结构,且与导流管连接的引流管内径为远离导流管一端内径的1/3—1/6。

进一步的,所述的增压泵、热风机均通过滑轨与防护套管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防护套管外表面设至少两个承载底座,相邻两承载底座间间距不大于80厘米。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导通性能、承压能力和抗外力冲击能力,另一方面可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使用需要灵活选择高压冲洗、振荡清理及调温作业,从而有效的达到在不需要对管路进行拆卸即可实现有效的对管路内壁进行强力作业的目的,从而极大的提高泥浆泵设备运行稳定性、日常维护作业效率,并有助于降低了泥浆泵的运行、维护成本和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 所述的一种自清洁性泥浆泵排出管结构,包括导流管1、防护套管2、排污驱动管3、增压泵4、热风机5及震荡装置6,防护套管2包覆再导流管1外,并与导流管1同轴分布,防护套管2与导流管1间通过承载架7相互连接,并设宽度为3—10厘米的承载腔8,排污驱动管3至少一条,嵌于承载腔8内并与承载架7相互连接,排污驱动管3与导流管1侧壁间通过至少四条导流支管10相互连通,导流支管10环绕导流管1轴线呈螺旋状结构均布,且导流支管10轴线与导流管1轴线呈15°—90°夹角,导流支管10与导流管1间通过阀门11相互连通,震荡装置6至少两个,环绕导流管1轴线呈螺旋状分布再承载架7上,并与导流管1外表面相抵,增压泵4和热风机5均安装在防护套管2外表面,排污驱动管3、增压泵4相互并联并均与排污驱动管3相互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架7为框架结构,通过滑轨12分别与导流管1、防护套管2相互滑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流管1两端位置至少一处设引流管9,所述引流管9长度为5—10厘米,通过法兰13与导流管1相互连接,所述的引流管9内表面均布若干导流板14,所述的导流板14环绕引流管9呈螺旋状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引流管9内腔呈锥形结构,且与导流管1连接的引流管9内径为远离导流管1一端内径的1/3—1/6。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增压泵4、热风机5均通过滑轨12与防护套管2相互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套管2外表面设至少两个承载底座15,相邻两承载底座15间间距不大于80厘米。

本新型具体实施时,首先将导流管、防护套管、排污驱动管、增压泵、热风机及震荡装置组装,并使导流管与泥浆泵进行连接,且导流管与泥浆泵之间可通过引流管进行连接。

首先可通过引流管对输送的泥浆进行二次增压和导流,提高泥浆的流动性和集束性,减少泥浆与导流管间的附着力和时间,降低泥浆与导流管内壁粘接几率和粘接量,并可对以附着粘接的泥浆杂物进行初步冲洗净化,然后通过震荡装置对导流管内壁附着的泥浆等杂物进行振荡,降低附着力,便于粘接附着的泥浆再导流管内流动泥浆冲击作用下脱落,达到讲话的目的,最后通过增压泵、热风机想导流管内通入高压介质及具备一定温度的介质,一方面通过介质对导流管内部附着的泥浆杂物进行清洗,另一方面通过介质温度克服导流管内壁上因低温等现象造成的泥浆杂物冻结成块现象,提高泥浆杂物的流动性能。

其中通入到导流管内的介质可为水、空气、酸性液体及碱性液体中的任意一种。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导通性能、承压能力和抗外力冲击能力,另一方面可在运行过程中,根据使用需要灵活选择高压冲洗、振荡清理及调温作业,从而有效的达到在不需要对管路进行拆卸即可实现有效的对管路内壁进行强力作业的目的,从而极大的提高泥浆泵设备运行稳定性、日常维护作业效率,并有助于降低了泥浆泵的运行、维护成本和劳动强度。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