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区域加热污泥干化双热泵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3000发布日期:2018-06-08 20:34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区域加热污泥干化双热泵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区域加热污泥干化双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污水的产生及数量在不断增长。根据有关预测,我国城市污水量在未来20年还会有较大增长,随着国内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污水处理厂的总处理水量和处理程度不断扩大和提高,所产生的污泥量也将日益增加。大量的污泥未能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理而成为污水处理厂沉重的负担。

污泥中还含有大量的N、P、K、Ca及有机质,且N、P以有机态为主,可以缓慢释放,具有长效性。污泥是有用的生物资源,如能合理利用则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增加经济效益,所以,急切需要一种快速、节能、环保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处置和利用污泥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内外各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方法主要有调理、浓缩、脱水、干燥、消化、堆肥等。这些方法在工程实践中不断的暴露出能耗大,污染环境等一些缺点和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空调热泵系统原理进行污泥的分区域加热,对污泥进行干化的双热泵机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区域加热污泥干化双热泵机组,包括:两套热泵系统,上层传送带,上部冷凝器,下层传送带,下部冷凝器,双系统蒸发器,上部风机和下部风机;所述两套热泵系统分别连接在所述双系统蒸发器的两端,且所述两套热泵系统的管路均穿过所述上部冷凝器和下部冷凝器,所述上部冷凝器的外侧设置所述上层传送带,所述下部冷凝器的外侧设置所述下层传送带,所述上部风机设置在与所述上部冷凝器对应的通风位置处,所述下部风机设置在与所述下部冷凝器对应的通风位置处,所述上部冷凝器的输出口与下部冷凝器的输入口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热泵系统包括热平衡板式换热器,压缩机,储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和膨胀阀,其中所述热平衡板式换热器,储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和膨胀阀依次连接,所述膨胀阀的输出口连接所述双系统蒸发器,所述双系统蒸发器的输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输入口,所述压缩机的输出口连接所述上部冷凝器的输入口,所述热平衡板式换热器的输入口与所述下部冷凝器的输出口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冷凝器的输出口和下部冷凝器的输入口之间通过上下部双系统冷凝器连接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热平衡板式换热器的输入口和所述下部冷凝器的输出口之间通过下部双系统冷凝器连接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热平衡板式换热器上具有冷却水的进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风机的气流依次穿过所述上部冷凝器,上层传送带和双系统蒸发器形成环流;所述下部风机的气流依次穿过所述下部冷凝器,下层传送带,上层传送带和双系统蒸发器形成环流。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冷凝器的换热温度高于下部冷凝器的换热温度。

本实用新型中,同一热泵系统冷凝器分解为上下两个冷凝器,并使之串联,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载体首先进入上层冷凝器,并与空气换热后载体温度有所降低并进入下层冷凝器继续换热。由此产生上下两个冷凝器有不同换热温度。实现对不同工况区域控制不同温度。根据污泥含水量不同有针对性对上层传送带区域含水量高的污泥通入较高空气温度,有利于加快污泥中水份蒸发,经过上层高温加热污泥水份蒸发除湿后的污泥含水量大大降低,落入下层传送带区域较低含水量的污泥通入较低温度空气,合理分配热泵能量,最大限度提高除湿烘干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双热泵系统共用蒸发器和冷凝器,每个热泵系统分别从两端接入共用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每个热泵系统回路分别交叉均匀布置在共用的整个蒸发器和冷凝器换热面积中,且各系统间回路各不相通。由于双热泵系统共用蒸发器和冷凝器而成为一体式结构,缩短了热泵系统连接管路,降低了系统阻力,减少了机组的能量消耗,提高了机组效能。

本实用新型中,当分区域加热污泥干化双热泵机组内循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达到工艺要求时,其中一个热泵系统停机,另一热泵系统仍能处理双系统热泵共用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的空气循环量,完成双系统热泵除湿干化任务,达到能耗减倍,功效增加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分区域加热污泥干化双热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分区域加热污泥干化双热泵机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为:

1 上层传送带

2 上部冷凝器

3 下层传送带

4 下部冷凝器

5 上下部双系统冷凝器连接管

6 下部双系统冷凝器连接管

7 热平衡板式换热器

8 压缩机

9 储液器

10 干燥过滤器

11 电磁阀

12 膨胀阀

13 双系统蒸发器

14 高含湿量循环空气流

15 上部风机

16 下部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区域加热污泥干化双热泵机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两套热泵系统,上层传送带1,上部冷凝器2,下层传送带3,下部冷凝器4,双系统蒸发器13,上部风机15和下部风机16;所述两套热泵系统分别连接在所述双系统蒸发器13的两端,且所述两套热泵系统的管路均穿过所述上部冷凝器2和下部冷凝器4,所述上部冷凝器2的外侧设置所述上层传送带1,所述下部冷凝器4的外侧设置所述下层传送带3,所述上部风机15设置在与所述上部冷凝器2对应的通风位置处,所述下部风机16设置在与所述下部冷凝器4对应的通风位置处,所述上部冷凝器2的输出口与下部冷凝器4的输入口相连。其中,所述上部冷凝器2的输出口和下部冷凝器4的输入口之间通过上下部双系统冷凝器连接管5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热泵系统包括热平衡板式换热器7,压缩机8,储液器9,干燥过滤器10,电磁阀11和膨胀阀12,其中所述热平衡板式换热器7,储液器9,干燥过滤器10,电磁阀11和膨胀阀12依次连接,所述膨胀阀12的输出口连接所述双系统蒸发器13,所述双系统蒸发器13的输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8的输入口,所述压缩机8的输出口连接所述上部冷凝器2的输入口,所述热平衡板式换热器7的输入口与所述下部冷凝器的输出口4相连。可选地,所述热平衡板式换热器7上具有冷却水的进出口。其中,所述热平衡板式换热器7的输入口和所述下部冷凝器4的输出口之间通过下部双系统冷凝器连接管6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上部风机15的气流依次穿过所述上部冷凝器2,上层传送带1和双系统蒸发器13形成环流;所述下部风机16的气流依次穿过所述下部冷凝器4,下层传送带3,上层传送带1和双系统蒸发器13形成环流。其中,所述上部冷凝器2的换热温度高于下部冷凝器4的换热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图1中左右热泵系统一样,工作循环一样,下面以左侧系统介绍:压缩机8排出高温高压的载体进入上部冷凝器2,使得上部冷凝器2温度达到85℃左右,经过相应回路换热后通过上下部冷凝器连接管5进入下部冷凝器4,相应回路换热后温度达到60℃,经由下部冷凝器连接管6进入热平衡板式换热器7,依次进入储液器9,干燥过滤器10,电磁阀11,膨胀阀12,进入双系统蒸发器13,流回压缩机8完成热泵系统一个循环,周而复始重复上面循环。

在图2中,高含湿量循环空气流14通过低温蒸发器13,凝结析出冷凝水后,在上部风机15和下部风机16牵引下分为两股气流,分别通过上部冷凝器2和下部冷凝器4;通过上部冷凝器2的气流加热到75℃;通过下部冷凝器4加温到50℃的气流穿过下层传送带3与通过上部冷凝器2加温到75℃气流汇合后流经上层传送带1带出污泥中水份形成高含湿量循环空气流14完成空气流除湿干化过程的一个循环,周而复始重复上述空气循环流程,达到污泥除湿干化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不同区域污泥含水量不同,其中上层传送带上的污泥湿度大,下层传动带上的污泥湿度小,分别接入不同温度气流达到合理分配热泵能量,最大限度提高除湿烘干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当分区域加热污泥干化双热泵机组内循环空气温度和湿度达到工艺要求时,可将其中一个热泵系统停机,另一热泵系统仍能处理双系统热泵共用的蒸发器和冷凝器空气循环量,完成双系统热泵除湿干化任务,达到能耗减倍,功效增加的目的。

分区域加热污泥干化双热泵机组共用一体式蒸发器和冷凝器结构,缩短了空调系统连接管路,降低了热泵系统阻力,降低了制造成本并提高机组能效比。双热泵可使每个热泵系统的回路交叉均匀布置在共用蒸发器与冷凝器中,当循环空气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时,仅开启一个热泵系统即可处理两个热泵系统循环饱和湿度空气量,节能效果显著。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