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2902发布日期:2018-06-15 22:51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紧凑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厨房污水、卫生间污水、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污水的处理中,由于上述几种生活有机物浓度比较低,可生化性好。为了保护环境,对于不能排入污水处理厂的该部分生活污水要经过一级处理,并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后,才允许进入相应的水体或回用。

而现有技术中,对于生活污水大多数都是采用格栅、一级沉淀的方式,最后再将该预处理的污水排放至相应的污水处理厂,这种处理方式不合理,处理作业耗时长,处理效果不好。

公开号为CN105776514A,申请日为2016年05月06日公开的一篇名为《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即污水处理方法》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其主要通过调节槽、生化槽、消毒槽和格栅槽对污水进行处理;公告号为CN104556353B,申请日为2015年02月09日公开的一篇名为《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其相比第一篇公开文献集成性较高,但是两篇对比文件处理效果均没有达到最大化,虽然格栅池能够去除较大悬浮物,但是,还有部分杂质通过格栅池进入调节池中,对后续处理设备造成堵塞,维修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处理充分、就够紧凑、占用空间小的紧凑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紧凑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

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埋设于地下,且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面与地面齐平,所述装置主体为钢混结构或砖混结构;

格栅池组,所述格栅池组布设于所述装置主体内,且所述格栅池组设置有一污水进水管,该污水进水管与外部污水收集池连通;

调节池组,所述调节池组设置于所述格栅池组的工艺下游,且所述调节池组内设置有潜水泵;

生化池,所述生化池设置于所述调节池组的工艺下游,所述生化池对前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生化处理;

污泥池,所述污泥池设置于所述生化池的工艺下游,所述污泥池内静置处理污水,并呈分层状,且所述污泥池内上层为清液、下层为污泥,所述污泥池通过污泥泵排放其下部的污泥;

所述格栅池组、调节池组、生化池、污泥池均集成于所述装置主体内;

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还设置有有清水池和消毒池,所述污泥池的上部与该消毒池连通,所述消毒池处理后的清水进入清水池;

所述格栅池组至少包括相互连通的两个格栅池,置于所述工艺下游的所述格栅池与所述调节池组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格栅池组包括两个格栅池,分别为第一格栅池和第二格栅池,所述污水进水管设置于所述第一格栅池上,污水收集池内的污水通过所述污水进水管进入所述第一格栅池,进行第一次预处理;

所述第一格栅池的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格栅池连通,污水在所述第二格栅池内进行第二次预处理,所述第二格栅池内具有提升泵,通过该提升泵将预处理后的污水提升至调节池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格栅池布设于所述第一格栅池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格栅池和所述第一格栅池上设计有第一回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格栅池的栅板间距大于所述第二格栅池的栅板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池组包括两个调节池,分别为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所述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通过管道连通并由电磁阀控制该管道的开启或关闭;

所述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并排布设,且所述第二格栅池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调节池连通;

所述第一调节池和所述第二调节池内均设置有潜水泵,且所述第一调节池和所述第二调节池均与所述生化池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生化池包括厌氧区和好氧区。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池与所述生化池之间设置有第二回路,该第二回路将所述污泥池上层的清液回流至所述生化池重复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紧凑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通过两级格栅池处理,预处理效果好,并形成了第一回路,重复处理污水,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水内悬浮物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紧凑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装置主体;2、污水进水管;3、第一格栅池;4、第二格栅池;5、提升泵;6、第一回路;7、调节池组;8、潜水泵;9、生化池;10、污泥池;11、第二回路;12、清水池;13、消毒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参见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紧凑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

装置主体1,该装置主体1埋设于地下,且装置主体1的上端面与地面齐平,装置主体1为钢混结构或砖混结构;

格栅池组,格栅池组布设于装置主体1内,且格栅池组设置有一污水进水管2,该污水进水管2与外部污水收集池连通;

调节池组7,调节池组7设置于格栅池组的工艺下游,且调节池组7内设置有潜水泵8;

生化池9,生化池9设置于调节池组7的工艺下游,生化池9对前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生化处理;

污泥池10,污泥池10设置于生化池9的工艺下游,污泥池10内静置处理污水,并呈分层状,且污泥池10内上层为清液、下层为污泥,污泥池10通过污泥泵排放其下部的污泥;

格栅池组、调节池组7、生化池9、污泥池10均集成于装置主体1内;

装置主体1的外部还设置有清水池12和消毒池13,污泥池10的上部与该消毒池13连通,消毒池13处理后的清水进入清水池12;

格栅池组至少包括相互连通的两个格栅池,置于工艺下游的格栅池与调节池组7连通。

具体的,本实施例公开的紧凑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其具有一定的集成性,在室外地下设计了钢混结构或砖混结构的装置主体1,并将上述各构筑物集成于该装置主体1内,另外,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至少设置了两个格栅池,经过两次预处理的污水能够最大限度地去除较大颗粒的悬浮物,预处理效果好,保护后续工艺设备,提高装置使用寿命。

优选的,格栅池组包括两个格栅池,分别为第一格栅池3和第二格栅池4,污水进水管2设置于第一格栅池3上,污水收集池内的污水通过污水进水管2进入第一格栅池3,进行第一次预处理;第一格栅池3的通过管道与第二格栅池4连通,污水在第二格栅池4内进行第二次预处理,第二格栅池4内具有提升泵5,通过该提升泵5将预处理后的污水提升至调节池组7。另外,为了装置占地面积更小,节约空间,本实施例中第二格栅池4布设于第一格栅池3的下方,且第二格栅池4和第一格栅池3上设计有第一回路6。第一回路6的设计能够将经过第二格栅池4处理的污水回流至第一格栅池3内进一步处理,形成的水循环一方面可以多次处理污水,让污水内较大颗粒的悬浮物彻底去除,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回水的水洗效果对格栅板进行冲刷,避免有悬浮物阻塞格栅板。

优选的,为了能够处理掉污水中各种尺寸的悬浮物,本实施例中第一格栅池3的栅板间距大于第二格栅池4的栅板间距。这样,大间距和小间距同时使用的格栅池能够处理掉大部分悬浮物,而没有经过格栅处理掉的悬浮物进入后续处理,在调节池和生化池9中被处理掉。

另外,上述方案中调节池组7包括两个调节池,分别为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通过管道连通并由电磁阀控制该管道的开启或关闭;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并排布设,且第二格栅池通过管道与第一调节池连通;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内均设置有潜水泵8,且第一调节池和第二调节池均与所述生化池9连通。调节池的作用是为了防止格栅池内水量和水质不满足生化池的处理要求而设置的,污水在调节池中通过静置,并利用潜水泵8控制出水量,而本实施例公开的污水处理装置集成了两个调节池,同时两个调节池利用管道连通并由电磁阀控制开关,这样可以采用一开一备的方式,或者两个调节池同时运行,方便控制各种水量和水质要求,结构新颖。

优选的,上述方案中生化池9包括厌氧区和好氧区。可以将污水中有机物充分分解。

优选的,装置的外部设置有清水池12,污泥池10的上部与清水池12连通。另外,污泥池10与生化池9之间设置有第二回路11,该第二回路11将污泥池10上层的清液回流至生化池9重复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紧凑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通过两级格栅池处理,预处理效果好,并形成了第一回路6,重复处理污水,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水内悬浮物质。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