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浮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0339发布日期:2018-09-08 01:03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生态环保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生态修复浮床。



背景技术:

水环境质量问题、水生态问题、环境隐患问题不断突出,严重影响和损害人类生活和生命健康。河道中排入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自我修复和自净能力被不断削弱,漂浮物和悬浮颗粒增加,颗粒物能够结合具有生物有效性的污染物,成为水体中重要的污染物,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湖泊、水库和生活污水纳污渠(池)作为静水湖泊(池),呈现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因此出现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甚至出现黑臭水体现象,水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完全遭受破坏。面对上述问题,水体修复技术应运而生,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治理法等。针对水体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等污染特征(张蕾,周启星.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来源的分类与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0,29(11):2272-2279.),本专利采用生态修复法,设计出生态修复浮床,通过建立多级生物链,构成生物群落,吸收分解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悬浮颗粒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有机质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水环境质量、水生态以及环境隐患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生态修复浮床,包括浮岛框架、曝气组件、以及固定在所述浮岛框架下方的植物浮床和填料框架,其中:所述浮岛框架下方具有浮筒;所述植物浮床上生长有水生植物;所述填料框架位于所述植物浮床的下方且该填料框架内具有微生物可附着生存的仿生填料;所述曝气组件包括曝气装置和动力装置,且所述曝气装置位于填料框架的底部,所述动力装置通过气管连接到所述曝气装置并向所述曝气装置通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中,所述植物浮床通过锁扣或绳索捆绑连接在浮岛框架下方,且所述植物浮床上具有多个用于供水生植物生长的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中,所述仿生填料采用常规组合填料、生物填料和/或生物绳。

在本实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中,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氧气泵以及为氧气泵提供电能的至少一组太阳能电池板组件,所述氧气泵与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安装固定在所述浮岛框架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中,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浮岛框架上方,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安装于所述支架顶部;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和支架之间通过螺丝紧固方式连接,所述支架与浮床框架之间通过焊接或者螺丝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中,所述浮岛框架包括多个所述浮筒,且多个所述浮筒均匀设置在所述植物浮床的外围;所述支架位于所述浮筒上方,且所述浮筒与浮岛框架下方的底面通过锁扣或绳索捆绑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中,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盘/管,所述曝气盘/管上具有用于均匀释放出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所需的氧气的出气孔,所述曝气盘/管的氧气进气口通过所述气管与所述氧气泵的出气口密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中,所述填料框架与浮床框架通过铰链连接;所述浮岛框架上方边缘上设有至少一个且用于固定连接相邻所述浮岛框架的锁孔或小柱子,相邻的另一所述浮岛框架上方边缘上设有至少一个且用于固定连接相邻所述浮岛框架的按压式锁扣或带有绳索的小柱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中,所述植物浮床中生长的水生植物通过基质固定在所述通孔中,所述基质为玻璃棉、棉布、陶粒和/或蛭石。

在本实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中,所述水生植物为以下的一种或多种:花叶芦竹、水葱、美人蕉、莎草、风车草、芙蓉、芒草、马蹄莲。

本实用新型的生态修复浮床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直接吸收以及植物根系和仿生填料表面吸附着微生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将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实现改善水质和修复水生态系统的目的。此外,该浮床设计为简单组合拼装结构,方便运输搬运,拼接大小和形状灵活;该浮床能够实现水体立体空间的生态修复,降低水中漂浮物和悬浮颗粒,改善水体水质。通过构建生态食物链,强化水体自净效果,同时美化了陆域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生态修复浮床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生态修复浮床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生态修复浮床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生态修复浮床,包括浮岛框架1、曝气组件4、以及固定在浮岛框架1下方的植物浮床2和填料框架3,其中:浮岛框架1下方具有浮筒5;植物浮床2上生长有水生植物6;填料框架3位于植物浮床2的下方且该填料框架3内具有微生物可附着生存的仿生填料31;曝气组件包括曝气装置4和动力装置,且曝气装置4位于填料框架3的底部,动力装置通过气管41连接到曝气装置4并向曝气装置4通气。

上述的生态修复浮床通过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直接吸收以及植物根系和仿生填料表面吸附着微生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将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实现改善水质和修复水生态系统的目的。此外,浮岛框架1、曝气组件、植物浮床2和填料框架3等生态修复浮床的框架材质优选适宜污染的水体中长时间放置的金属(碳钢防腐、不锈钢)、高分子材料、塑钢型材等。

为了保证植物能够生长在生态修复浮床上,植物浮床2上具有多个用于供水生植物6生长的通孔。水生植物6通过该通孔伸展根须到被污染或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吸收营养物质,通过该通孔伸展其茎叶到上部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可食用的水生植物6通过通孔伸展到外面可以方便人们的采摘活动。此外,水生植物6本身形成的景观可供人们进行观赏活动。与此同时,水生植物6的茎叶伸展出通孔可以保证其通过叶子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并且有效的释放进行光合作用的氧气来洁净空气以及防止自生可能发生腐败,二次污染水质。

现有改变水体污染有生物修复法,生物修复法包括微生物修复,为了帮助微生物更多更好地生长在生态修复浮床的填料框架3上,来分解代谢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仿生填料31采用常规组合填料、生物填料和/或生物绳。

上述通过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直接吸收以及植物根系和仿生填料表面吸附着微生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将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实现改善水质和修复水生态系统的目的。一些有氧呼吸的微生物不可或缺氧气的供给,在污染的水体中各种生物无节制的生长,使得水体中的氧气愈发稀少,水体自生溶解的氧气也比较稀少,为了保证有氧呼吸的微生物的氧气吸收,动力装置包括氧气泵7,为水面上的装置供应电能难度比较高,加之水体上光能丰富,附近高大的遮挡物少,所以为氧气泵7提供电能的为至少一组太阳能电池板组件,氧气泵7与太阳能电池板组件直接安装固定在浮岛框架1上方。

具体地,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包括太阳能电池板8和支架9,支架位于浮岛框架1上方,太阳能电池板8安装于支架9顶部;太阳能电池板8和支架9之间通过螺丝紧固方式连接,支架9与浮岛框架1之间通过焊接或者螺丝固定。该装置通过转换控制装置把太阳能直接或间接的转换成电能进行为氧气泵7提供电能,无需外部能源输入,既节能又环保。

水生植物6以及该生态修复浮床的重力作用以及浮力不足,遇到水体波动,可能会导致该装置翻沉,于是,浮岛框架1包括多个浮筒5,且多个浮筒5均匀设置在植物浮床2的外围;支架位于浮筒5上方,采用该浮筒5,承载重量可达1t,2-3个人可同时在上面行走。

氧气泵7为有氧呼吸的微生物提供氧气,曝气装置4包括曝气盘/管,曝气盘/管上具有用于均匀释放出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所需的氧气的出气孔,曝气盘/管的氧气进气口通过气管41与氧气泵7的出气口密封连接。

因而,填料底层有曝气装置4,增加了该区域的溶氧量,提高了生物的新陈代谢。采用根系仿生填料的设置,利用曝气为动力,可以实现污水流态控制。根系仿生填料所形成的水流态,可使水流实现螺旋式推进,延长污染物与生物膜的接触机会,增加水中污染物质与生物膜的接触频率和时间,提高处理效率。

植物浮床2通过锁扣或绳索捆绑连接在浮岛框架1下方,且浮筒5与浮岛框架1下方的底面通过锁扣或绳索捆绑连接。填料框架3与浮床框架通过铰链连接;上述结构即可通过简单组合进行拼装,方便运输搬运,拼接大小和形状灵活;在浮岛框架1上方边缘上设有至少一个且用于固定连接相邻浮岛框架1的锁孔或小柱子,相邻的另一浮岛框架1上方边缘上设有至少一个且用于固定连接相邻浮岛框架1的按压式锁扣或带有绳索的小柱子的连接装置,通过简单拼接,可以组成任意形状的景观生态浮岛,生态修复浮床结构组装投放方便,可移动拼接。

为了保证水生植物6的植株正常生长,防止其倒落以及弯曲生长,植物浮床2中生长的水生植物6通过基质固定在通孔中,基质为玻璃棉、棉布、陶粒和/或蛭石。

水生植物6为以下的一种或多种:花叶芦竹、水葱、美人蕉、莎草、风车草、芙蓉、芒草、马蹄莲等100多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气候区域、气候水生植物6的生长环境以及其生长习性,确定不同的水体环境中生长哪一种或几种水生植物6。

就整体来说,生态修复浮床通过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直接吸收以及植物根系和仿生填料表面吸附着微生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将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实现改善水质和修复水生态系统的目的;该浮床能够实现水体立体空间的生态修复,降低水中漂浮物和悬浮颗粒,改善水体水质。通过构建生态食物链,强化水体自净效果,同时美化了陆域环境。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