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滨海滩涂水产养殖源水处理的生态沟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4976发布日期:2018-11-02 20:49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滨海滩涂水产养殖源水处理的生态沟渠。



背景技术:

蓄淡养殖是一种在滨海滩涂开挖池塘,主要利用入海河流蓄积的淡水或咸淡水资源进行水产养殖的形式,在盐碱土壤改良和淡水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入海河流地处河流末端,上游污染物的大量积累造成水源水质差、承载力低,难以达到渔业用水标准,致使池塘养殖水环境恶化、病害频发,一方面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安全。

传统方法大多集中在池塘水体原位修复环节,且净化水体量小,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养殖用水需求。如果结合水体源水修复方法,充分利用养殖源水引水过程进行水质修复,便可以从根源上提高养殖用水的质量,降低养殖用水的污染物含量。因此如何通过有效控制养殖用水源水质量、降低污染物含量和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质量,已成为保障滩涂水产养殖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专利CN105970890A公开了一种生态沟渠系统,包括:沟渠本体;所述沟渠本体的底部为凹凸相间的多段式结构;所述多段式结构内种植有景观植被、水生蔬菜和净水植被;所述沟渠本体的侧壁上种植有护坡植被和水生蔬菜。该实用新型只采用了种植植被净化水体的这种单一的处理方法,不能够全面有效的净化生态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污染物能够被充分吸收和分解,提供充足的优质养殖用水的一种滨海滩涂水产养殖源水处理的生态沟渠。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滨海滩涂水产养殖源水处理的生态沟渠,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一沉淀区、一过滤区、一微生物净水区、一挺水植被区、一沉水植被区和一内设有复合生态浮岛的生态净水池。

优选的,所述沉淀区为一异向流斜管沉淀池,所述沉淀区的斜管的设置密度为20-30个/m。

优选的,所述过滤区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区、第二过滤区和第三过滤区,所述第一过滤区采用陶粒填充,所述第二过滤区采用火山石填充,所述第三过滤区采用沸石填充。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净水区,布设多孔复合菌固定化载体,所述复合菌为侧孢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或干酪乳杆菌中的一种或者至少两种;所述微生物净水区还布设有弹性填料,所述弹性填料长度为0.8-1.2m。

优选的,所述挺水植被区为千屈菜或香蒲中的一种或两种,种植密度为6-12株/m²;所述沉水植被区的植被为川蔓藻、篦齿眼子菜或狐尾藻中的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种植密度为4-8株/m²。

优选的,所述沉水植被区和所述生态净水池之间设有网体。

优选的,所述复合生态浮岛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生态浮床层和鱼净水层。

优选的,所述生态浮床采用双层网片结构。

优选的,所述鱼净水层的鱼为鲢、鳙和黄尾密鲴;所述鲢的投入密度为50-100尾/667m2,所述鳙的投入密度为50-100尾/667m2,所述黄尾密鲴的投入密度为30-50尾/667m2

优选的,所述生态净水池中设置有曝气装置和电气石处理水区。

本实用新型中沉淀区,利用水的自然沉淀和絮凝沉淀作用去除水体中的主要颗粒物质和悬浮物质。水流流经过滤区,利用不同孔径滤石对水体进行依次过滤,并利用滤石材料附着的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换为无机物。水体流经微生物净水区对水中的氮、磷和COD等营养物质以及一些有机质进行强化分解。水体流经挺水植被区、沉水植被区,可利用水生植被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污染物质。水体最后流入一内设有生态浮岛装置的生态净水池,通过浮床蔬菜进一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降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利用鲢、鳙和黄尾密鲴等鱼类等控制水体中浮游植被、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含量。与传统水体修复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滨海滩涂水产养殖源水处理的生态沟渠直接利用滩涂地区原有养殖进水沟渠进行设计,净化水体大,净化成本低,运行稳定,易维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滨海滩涂水产养殖用的生态沟渠的结构示意图。

10-沉淀区;20-过滤区;21-第一过滤区;22-第二过滤区;23-第三过滤区;30-微生物净水区;40-挺水植被区; 50-沉水植被区;51-网体;60-生态净水池61-生态浮岛装置;62-生态浮床层;63-鱼净水层;64-网箱;65-曝气装置;66-电气石处理水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滨海滩涂水产养殖用的生态沟渠,: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一沉淀区10、一过滤区20、一微生物净水区30、一挺水植被区40、一沉水植被区50和一内设有生态浮岛装置61的生态净水池60。

本实用新型中沉淀区10,利用水的自然沉淀和絮凝沉淀作用去除水体中的主要颗粒物质和悬浮物质。水流流经过滤区20,利用不同孔径滤石对水体进行依次过滤,并利用滤石材料附着的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换为无机物。水体流经微生物净水区30对水中的氮、磷和COD等营养物质以及一些有机质进行强化分解。水体流经挺水植被区40、沉水植被区50,可利用水生植被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污染物质。水体最后流入一内设有生态浮岛装置61的生态净水池60,通过浮床蔬菜进一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降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利用鲢、鳙和黄尾密鲴等鱼类等控制水体中浮游植被、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含量。与传统水体修复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滨海滩涂水产养殖源水处理的生态沟渠直接利用滩涂地区原有养殖进水沟渠进行设计,净化水体大,净化成本低,运行稳定,易维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用新型根据水质净化原理并充分考虑到滩涂地区具有一定盐度的特性,各处理区布局合理,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颗粒物质、悬浮物质、无机盐类、有机污染物,并能有效控制浮游生物含量。水质净化效果显著,净化效率高,经净化处理后的水体可全部达到渔业用水标准。生态沟渠的长度可以大于1千米,以便于污染物的充分吸收和分解,提供充足的优质养殖用水;生态沟渠宽度约2米,水深0.4-1米。

沉淀区10可以为一异向流斜管沉淀池,沉淀区10的斜管的设置密度可以为20-30个/m2,斜管可以采用PP乙丙共聚斜管。

过滤区20可以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区21、第二过滤区22和第三过滤区23,第一过滤区21可以采用陶粒填充,第二过滤区22可以采用火山石填充,第三过滤区23可以采用沸石填充。滤石选择陶粒、火山石和沸石,水流流经阶梯式多孔生物滤石过滤区20,利用不同孔径滤石对水体进行依次过滤,并利用滤石材料附着的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换为无机物。

微生物净水区30,可以布设多孔复合菌固定化载体,复合菌可以为侧孢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或干酪乳杆菌中的一种或者至少两种;当复合菌选择滩涂地区分离提取的侧孢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时,可以按照2:1:1的比例进行添加。水体流经微生物净水区30,利用复合菌固定化载体上的三种益生菌和弹性填料上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对水中的氮、磷和COD等营养物质以及一些有机质进行强化分解。微生物净水区30还布设有弹性填料,弹性填料长度为0.8-1.2m。

挺水植被区40为千屈菜或香蒲中的一种或两种,种植密度为6-12株/m²;沉水植被区50的植被为川蔓藻、篦齿眼子菜或狐尾藻中的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种植密度为4-8株/m²。

沉水植被区50和生态净水池60之间可以设有网体51,网体51的孔径大小不易太大也不易过小,较佳的采用孔径为0.5cm大小的网体51。

生态浮岛装置6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生态浮床层62和鱼净水层63。鱼净水层63的鱼为鲢、鳙和黄尾密鲴。鲢的投入密度为50-100尾/667m2,鳙的投入密度为50-100尾/667m2,黄尾密鲴的投入密度为30-50尾/667m2。鲢主要用于降低水体浮游植被含量,鳙降低水体浮游动物含量,黄尾密鲴可有效降低中下层腐殖质。为防止鱼类产卵,造成与养殖池塘品种污染,鲢、鳙、黄尾密鲴选择夏花鱼苗,当年捕捞,为防止逃逸和便于捕捞,鱼净水层63可以采用网箱64结构。

网箱64上设置生态浮床层62,为防止水中鲢等鱼类对浮床植被根部的破坏,生态浮床层62采用双层网片结构。浮床种植空心菜,根据生长情况进行多轮次收割。生态浮床层62上可以种植蔬菜,利用蔬菜吸收池塘底泥环境中过剩的营养物质尤其是通过蔬菜进一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降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其在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同时,还能生产出大量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网箱64的上层较佳的采用双网片结构,,为防止水中鱼虾对浮床植被根部的破坏。可以下层网片孔径较上层网片孔径小,较佳的下层网片孔径为0.2-0.4cm,上层网片孔径为0.5-1.2cm。

生态净水池60中设置有曝气装置65和电气石处理水区66。曝气装置65可以为涌浪机,利用涌浪机增加水体溶解氧,保证鱼类的正常生命活动,并利用涌浪机的搅动作用,加速水体交换,提高污染物质吸收效率。

生态净水池60内可以设有电气石处理水区66来稳定水体中的pH,所用电气石为采用湿式搅拌磨超细粉碎工艺制备电气石微粉,利用电气石活化水分子,稳定水体pH,避免了水体pH变化频繁而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以上未涉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来做出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方向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