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核电站高活性废水加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7806发布日期:2019-03-27 09:40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核电站高活性废水加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站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核电站高活性废水加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核电站的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证,但核电站在生产出电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活度和类别的放射性废物,如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当而外排,会使环境遭受放射性污染,不仅影响动植物的生长,恶化水体,且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对后代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核电站产生的废水会进行检测,若检测的结果小于污染环境的指标,可以选择适量的排放到大海稀释。若检测的结果大于污染环境的指标,选择进一步加工处理净化;但现有核电站的废水中常含有许多难溶杂质,废水在储存容器里处于静止状态,会在容器内产生分层或沉淀,在取样分析废水放射性水平时,得不到正确的检测数据,不能有效控制废水的放射性水平,可能会造成错误的处理措施,如果排放出来的废水放射性水平超标,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大多数核电站的废水存储容器没有搅拌装置,或者搅拌装置安装及检修较复杂,效果不理想。而对于高活性废水处理处理常用贮存法、蒸发法等,蒸发法需要较高的能源与经济消耗,贮存法则具有工艺和设备简单、费用低廉的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核电站高活性废水加工处理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通过设置有絮凝沉降池,先利用化学沉降法初步将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转移并浓集到小体积的污泥中去,然后通过多孔吸附填料层A中的石英砂滤料能够有效的吸附掉进入到过滤吸收处理装置废水中的悬浮物,吸附能力强,并且多孔吸附填料层B中的壳聚糖树脂是重金属离子的良好吸附剂,壳聚糖树脂交联后,可重复使用多次,吸附容量没有明显降低,并且废水从下往上进入过滤吸收处理装置,使废水能够充分的与吸附填料接触,吸附效果好;在核废水池中设置有喷嘴,通过循环水管作用,使喷嘴喷出水流,通过水流的作用达到对核废水池内废水的搅拌作用,增加核废水池中废水放射性水平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核废水池、混凝沉降池、过滤吸收处理装置和检测池相结合,实现对核电站高活性废水的加工处理净化的效果,加工处理后的水可以排放或进行二次利用,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核电站高活性废水加工处理装置,包括核废水池,所述核废水池右侧设置有循环水管,所述循环水管一端贯穿核废水池右壁,所述循环水管另一端贯穿核废水池下方与喷水管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水管中间设置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固定连接在核废水池右侧下方,所述喷水管左右两侧表面设置有喷嘴,所述核废水池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絮凝沉降池,所述絮凝沉降池上方左侧通过管道连接有化学药剂箱,所述絮凝沉降池上方中间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下方活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表面活动搅拌架,所述絮凝沉降池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过滤吸收处理装置,所述过滤吸收处理装置下方设置有多孔吸附填料层A,所述多孔吸附填料层A上方设置有双层多孔吸附填料层B,所述过滤吸收处理装置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检测池。

所述喷嘴的管径远小于循环水管的管径。

所述核废水池与絮凝沉降池之间的管道和絮凝沉降池与过滤吸收处理装置之间的管道均设置有加压水泵和流量控制阀,所述加压水泵分别固定连接在核废水池和絮凝沉降池右侧上方。

所述核废水池内部管道的进水口、絮凝沉降池内部管道的进水口和循环水管的进水口均固定连接有过滤网。

所述多孔吸附填料层A内部填充有石英砂滤料,所述多孔吸附填料层B内部填充有壳聚糖树脂。

所述多孔吸附填料层A和多孔吸附填料层B内部右侧均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右侧固定连接有伸缩杆的一端,所述伸缩杆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气缸。

所述检测池右侧下方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置有电磁阀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核电站高活性废水加工处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有絮凝沉降池,先利用化学沉降法初步将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转移并浓集到小体积的污泥中去,然后通过多孔吸附填料层A中的石英砂滤料能够有效的吸附掉进入到过滤吸收处理装置废水中的悬浮物,吸附能力强,并且多孔吸附填料层B中的壳聚糖树脂是重金属离子的良好吸附剂,壳聚糖树脂交联后,可重复使用多次,吸附容量没有明显降低,并且废水从下往上进入过滤吸收处理装置,使废水能够充分的与吸附填料接触,吸附效果好;在核废水池中设置有喷嘴,通过循环水管作用,使喷嘴喷出水流,通过水流的作用达到对核废水池内废水的搅拌作用,增加核废水池中废水放射性水平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核废水池、混凝沉降池、过滤吸收处理装置和检测池相结合,实现对核电站高活性废水的加工处理净化的效果,加工处理后的水可以排放或进行二次利用,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核废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毛过滤吸收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核废水池;2、循环水管;3、喷水管;4、循环水泵;5、喷嘴;6、絮凝沉降池;7、化学药剂箱;8、电机;9、转动轴;10、搅拌架;11、过滤吸收处理装置;12、多孔吸附填料层A;13、多孔吸附填料层B13;14、检测池;15、加压水泵;16、过滤网;17、推板;18、伸缩杆;19、气缸;20、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核电站高活性废水加工处理装置,包括核废水池1,所述核废水池1右侧设置有设置有循环水管2,所述循环水管2一端贯穿核废水池1右壁,所述循环水管2另一端贯穿核废水池1下方与喷水管3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水管2中间设置循环水泵4,所述循环水泵4固定连接在核废水池1右侧下方,所述喷水管3左右两侧表面设置有喷嘴5,所述核废水池1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絮凝沉降池6,所述絮凝沉降池6上方左侧通过管道连接有化学药剂箱7,所述絮凝沉降池6上方中间固定连接有电机8,所述电机8下方活动连接有转动轴9,所述转动轴9表面活动搅拌架10,所述絮凝沉降池6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过滤吸收处理装置11,所述过滤吸收处理装置11下方设置有多孔吸附填料层A12,所述多孔吸附填料层A12上方设置有双层多孔吸附填料层B13,所述过滤吸收处理装置11右侧通过管道连接有检测池14。

所述喷嘴5的管径远小于循环水管2的管径。有利于每个喷嘴5均能喷出水流,通过水流的作用达到对核废水池1内废水的搅拌作用。

所述核废水池1与絮凝沉降池6之间的管道和絮凝沉降池6与过滤吸收处理装置11之间的管道均设置有加压水泵15和流量控制阀,所述加压水泵15分别固定连接在核废水池1和絮凝沉降池6右侧上方。废水通过加压水泵15从核废水池1进入絮凝沉降池6,絮凝沉降池6内的核浓缩后的废水能够通过加压水泵15从絮凝沉降池6进入到过滤吸收处理装置11。

所述核废水池1内部管道的进水口、絮凝沉降池6内部管道的进水口和循环水管2的进水口均固定连接有过滤网16。具有一定的过滤效果,能过过滤掉一些固体杂质和絮状物。

所述多孔吸附填料层A12内部填充有石英砂滤料,所述多孔吸附填料层B13内部填充有壳聚糖树脂。多孔吸附填料层A12中的石英砂滤料能够有效的吸附掉进入到过滤吸收处理装置11的浓缩后的废水中的悬浮物,吸附能力强,多孔吸附填料层B13中的壳聚糖树脂交联后,可重复使用多次,吸附容量没有明显降低,壳聚糖树脂是重金属离子的良好吸附剂。

所述多孔吸附填料层A12和多孔吸附填料层B13内部右侧均设置有推板17,所述推板17右侧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8的一端,所述伸缩杆18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气缸19。当多孔吸附填料层A12和多孔吸附填料层B13吸附处理效果变差时,通过气缸19作用推动推板17,有利于将多孔吸附填料层A12和多孔吸附填料层B13内部的填料进行更换。

所述检测池14右侧下方固定连接有排水管20,所述排水管设置有电磁阀。当检测池14中处理后的水检测的结果小于污染环境的指标,可通过排水管20进行排放或进行二次利用,充分利用水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