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2330发布日期:2019-03-30 08:04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通常是指受到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排出的废水,而污水处理是指为使污水达到排水至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其中,在小流量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应用较广,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内部通常固定有生物填料,在制作污水处理设备时,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固定安装,但在以后需要检修时,固定的生物填料及支架严重影响了检修员工的检修操作。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污水处理装置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生物填料支架不能移动导致检修不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上开设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所述池体包括底壁、顶壁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壁,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顶壁上,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侧壁上,所述端壁连接所述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顶壁以形成容纳池,所述容纳池分隔成多个处理池;所述多个处理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以及消毒池,所述水解酸化池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消毒池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水解酸化池设置有与所述接触氧化池连通的第一连通孔,所述接触氧化池设置有与所述沉淀池连通的第二连通孔,所述沉淀池设置有与所述消毒池连通的第三连通孔,液体依次经过所述进水口、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三连通孔后从所述出水口流出,所述接触氧化池以及所述水解酸化池上均设置有能够在所述处理池上移动的多个活动支架。优选地,所述池体内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水解酸化池与所述接触氧化池的第一内隔板、用于分隔所述接触氧化池与所述沉淀池的第二内隔板以及用于分隔所述沉淀池与所述消毒池的第三内隔板;所述第一连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一内隔板上,且所述第一连通孔靠近所述顶壁,所述第二连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二内隔板上,且所述第二连通孔靠近所述底壁,所述第三连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三内隔板上,且所述第三连通孔靠近所述顶壁。优选地,所述活动支架包括处于侧壁与所述第二内隔板之间并相对设置的多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均设置有能够在所述固定杆上移动地多个活动套管,多个所述活动套管上均设置有填料支架,所述填料支架上均设置有生物填料。优选地,多个所述固定杆成对分布,所述活动套管设置于所述固定杆的中部,且所述固定杆均设置于靠近所述端壁处。优选地,所述接触氧化池的内部并靠近所述底壁处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通风管、设置于所述通风管上的多个通风支管以及设置于所述多个通风支管上的多个曝气头,所述接触氧化池的顶壁上开设有空气入口,所述通风管与所述空气入口连通。优选地,所述水解酸化池以及所述沉淀池靠近所述底壁处均设置有回流口。优选地,所述水解酸化池、所述接触氧化池以及所述沉淀池的顶壁均设置有检修口。优选地,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增压器。优选地,所述进水口以及所述出水口上均设置有阀门,且所述阀门上均设置有控制器。优选地,所述池体的外侧上设置有多个加强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由于接触氧化池以及水解酸化池上均设置有能够在处理池上移动的多个活动支架,当需要检修接触氧化池以及水解酸化池内部时,只需要将活动支架移开便能够使得检修人员进入检修,极大地提高了检修速率,进而提升了该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效率,进而节约了检修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污水处理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污水处理装置10池体101进水口102出水口103底壁104顶壁105侧壁106端壁107第一内隔板108第二内隔板109第三内隔板20水解酸化池30接触氧化池301空气入口302通风管303通风支管304曝气头40沉淀池50消毒池60活动支架601固定杆602活动套管603填料支架604生物填料70回流口80检修口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并且,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生物填料支架不能移动导致无法进行检修问题。如图1与图2所示,污水处理装置1包括池体10,池体10上开设有进水口101以及出水口102,池体10包括底壁103、顶壁104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05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端壁106,进水口101设置于顶壁104上,出水口102设置于侧壁105上,且该出水口102设置于远离进水口101一侧的侧壁105上。并且端壁106侧壁105,、底壁103与顶壁104以形成容纳池(未标示),且容纳池分隔成多个处理池。其中,多个处理池包括依次连通的水解酸化池20、接触氧化池30、沉淀池40以及消毒池50,水解酸化池20与进水口101连通,消毒池50与出水口102连通,同时水解酸化池20设置有与接触氧化池30连通的第一连通孔(未图示),接触氧化池30设置有与沉淀池40连通的第二连通孔(未图示),沉淀池40设置有与消毒池50连通的第三连通孔(未图示),液体需要依次经过进水口101、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第三连通孔后从出水口102流出。另外,接触氧化池30以及水解酸化池20上均设置有能够在处理池上移动的多个活动支架60。在该实施例中,当需要对液体进行处理时,只需要将液体从进水口101处流入后,通过第一连通孔流入到接触氧化池30内,再通过第二连通孔流入到沉淀池40内,经过沉淀后再通过第三连通孔流入到消毒池50后经过出水口102后才能排放,此时流出的液体是已经经过处理以及消毒无污染的液体,可以直接投放使用。另外,水解酸化池20以及接触氧化池30上均设置有活动支架60,而因为活动支架60及设置在活动支架60上的生物填料本身的重力及摩擦力的存在,该污水处理装置1在使用过程中的生物填料不会移位,只需在就位后或使用前拨正位置即可,不必担心活动支架60会发生滑移现象而使得从出水口102排放的液体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发生。同时,当这两个处理池需要检修时,只需要移动活动支架60检修人员即可进入处理池内进行检修,极大地提高了检修效率,同时降低了检修成本,进一步提高了该污水处理装置1的处理效率。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处理池以适配其他液体的处理,也可以在其他的处理池上增加或减少活动支架60。同时,池体10内设置有用于分隔水解酸化池20与接触氧化池30的第一内隔板107、用于分隔接触氧化池30与沉淀池40的第二内隔板108以及用于分隔沉淀池40与消毒池50的第三内隔板109。并且,第一连通孔开设与第一内隔板107上上,且第一连通孔靠近顶壁104,第二连通孔开设于第二内隔板108上,且第二连通孔靠近底壁103,第三连通孔开设于第三内隔板109上,且第三连通孔靠近顶壁104。使得液体在处理池中,在各连通孔的作用下,液体呈“S”型在处理池内流动,防止了液体走短路的风险,同时加大液体在处理池中的停留时间,增加液体的处理时间,进而能够提高从出水口102处流出液体的质量。其中,活动支架60包括处于靠近所进水口101一侧的侧壁105以及第二内隔板108之间并相对设置的多个固定杆601,且多个固定杆601的一端均固定设置于靠近进水口101一侧的侧壁105上,多个固定杆601的另一端均固定设置于第二内隔板108上。该固定杆601上均设置有有能够在固定杆601上移动地多个活动套管602,多个活动套管602上均设置有填料支架603,且填料支架603上均设置有生物填料604。并且,多个固定杆601成对分布,活动套管602设置于双层固定杆的中部,且双层固定杆均设置于靠近端壁106处。在需要安装活动支架的处理池体内,先用四根固定杆601分上下两层在靠近端壁106处固定好,并在固定杆601上设置有一定数量并能够在固定杆601上移动的的活动套管602,然后用填料支架603一根一根地固定在活动套管602上。随后,安装生物填料604时,只需要将生物填料604系在对应的填料支架603上即可。同时,在检修生物填料604或池体10时,只需要将上部的生物填料604随活动支架603一起移动即可进行检修。进一步地,接触氧化池30的内部并靠近底壁103处设置有曝气装置(未标示),该曝气装置包括通风管302、设置于通风管302上的多个通风支管303以及设置于多个通风支管303上的多个曝气头304,同时,接触氧化池30的顶壁104上开设有空气入口301。该曝气装置的主要作用是使得液体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溶解氧。为防止池体10内的悬浮体下沉,加强池体10内有机物与微生物及溶解氧接触的目的。从而能够保证处理池内的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液体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作用。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该曝气装置还可以应用与其他处理池内。另外,水解酸化池20以及沉淀池40靠近底壁103处均设置有回流口70,该回流口70用于调节处理池内的的流量,防止因流量过大而造成损坏。同时,水解酸化池20、接触氧化池30以及沉淀池40的顶壁104均设置有检修口,从而能够增加处理池内的通风效果。另外,使得检修人员能够从一端进入从另一端出去,减少了检修人员的检修时间,减小了检修成本,同时,使得检修过程变得更为的安全以及方便。进一步地,进水口101上设置有增压器(未图示),该增压器将液体在进水口101时便具有一定的压力,加速液体的处理过程,减小液体的处理时间,提高液体的处理效率。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所需处理的液体的不同来决定是否设置增压器,以及是否开启增压器。同时,进水口101以及出水口102上均设置有阀门(未图示),阀门上均设置有控制器。在该实施例中使得该污水处理装置能够自动化的进行处理,当需要对污水进行处理时,利用控制器打开阀门便能够对污水进行处理,当需要关闭该装置进行检修或停止运行时,只需用控制器将阀门关闭即可。另外,考虑到污水处理时的压力过大,以及装置本身的重量及其他因素,容易导致池体10的外侧遭到破损,故在池体10的外侧上设置有多个加强圈,防止池体10的外侧破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