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陶粒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3718发布日期:2019-10-19 03:48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陶粒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陶粒净水系统。



背景技术:

净水系统用于改善水体环境,目前的净水系统,通常由多个净水池组成,占地面积较大,不易与环境融为一体,虽然现有技术中的净水系统大多能达到净水的目的,但是也占用了较大的绿植面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陶粒净水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净水系统占用了较大的绿植面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陶粒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池体、第二池体、第三池体、第四池体、带式输送机、第一导水槽、第二导水槽、第三导水槽,所述第一池体的一侧壁的上部开设有污水进水口,所述第一池体的另一侧壁的上部开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池体的一侧壁的上部开设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池体的另一侧壁下部开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导水槽水平布置,所述第一导水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导水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三池体内填充有粒径为5~30mm的陶粒,所述第三池体的一侧壁的下部开设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三池体的另一侧壁的上部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导水槽水平布置,所述第二导水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导水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四池体内填充有粒径为5~30mm的陶粒,所述第四池体的一侧壁的上部开设有第三进水口,所述第四池体的另一侧壁的下部开设有第四出水口;所述第三导水槽水平布置,所述第三导水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三导水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三池体及所述第四池体中填充的所述陶粒的上表面均种植有绿植;所述带式输送机倾斜布置,所述带式输送机的下端内置于所述第一池体的底部,所述带式输送机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池体的上端开口边缘的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该陶粒净水系统中所述带式输送机用于排出所述第一池体底部沉淀的污泥及其他固体沉淀物,随后水流进入所述第二池体,并从所述第二池体的底部流入所述第三池体的底部,流入所述第三池体内的水流会由下至上经过所述第三池体内填充的陶粒,进行二次过滤,随后水流从所述第三池体的顶部流入所述第四池体的顶部,流入所述第四池体内的水流会由上至下经过所述第四池体内填充的陶粒,进行三次过滤,净化后的水流最终从所述第四出水口排出;由于所述第三池体及所述第四池体中填充的所述陶粒的上表面均可种植绿植,从而把建造净水系统占用的绿植面积补充了回来,进而减小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陶粒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池体1、第二池体2、第三池体3、第四池体4、带式输送机5、第一导水槽6、第二导水槽7、第三导水槽8、污泥承接台9、污泥运输车10。

所述第一池体1的一侧壁的上部开设有污水进水口1a,所述第一池体1的另一侧壁的上部开设有第一出水口1b;所述第二池体2的一侧壁的上部开设有第一进水口2a,所述第二池体2的另一侧壁下部开设有第二出水口2b;所述第一导水槽6水平布置,所述第一导水槽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b连通,所述第一导水槽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口2a连通;所述第三池体3内填充有粒径为5~30mm的陶粒a,所述第三池体3的一侧壁的下部开设有第二进水口3a,所述第三池体3的另一侧壁的上部开设有第三出水口3b;所述第二导水槽7水平布置,所述第二导水槽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口2b连通,所述第二导水槽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口3a连通;所述第四池体4内填充有粒径为5~30mm的陶粒a,所述第四池体4的一侧壁的上部开设有第三进水口4a,所述第四池体4的另一侧壁的下部开设有第四出水口4b;所述第三导水槽8水平布置,所述第三导水槽8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出水口3b连通,所述第三导水槽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进水口4a连通;所述第三池体3及所述第四池体4中填充的所述陶粒a的上表面均种植有绿植b;所述带式输送机5倾斜布置,所述带式输送机5的下端内置于所述第一池体1的底部,所述带式输送机5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一池体1的上端开口边缘的外部;该陶粒净水系统中所述带式输送机5用于排出所述第一池体1底部沉淀的污泥及其他固体沉淀物,随后水流进入所述第二池体2,并从所述第二池体2的底部流入所述第三池体3的底部,流入所述第三池体3内的水流会由下至上经过所述第三池体3内填充的陶粒a,进行二次过滤,随后水流从所述第三池体3的顶部流入所述第四池体4的顶部,流入所述第四池体4内的水流会由上至下经过所述第四池体4内填充的陶粒a,进行三次过滤,净化后的水流最终从所述第四出水口4b排出;由于所述第三池体3及所述第四池体4中填充的所述陶粒a的上表面均可种植绿植b,从而把建造净水系统占用的绿植面积补充了回来,进而减小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优选的,所述第三池体3内填充的所述陶粒a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三出水口3b布置;所述第四池体4内填充的所述陶粒a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三进水口4a布置,从而减小水流对绿植b根部的冲击力。

所述污泥承接台9设置于所述第一池体1外部的一侧,并且所述污泥承接台9位于所述带式输送机5的上端的正下方,用于承接从所述带式输送机的上端落下的污泥,所述污泥承接台9包括基座91、螺旋弹簧92、定位板93、承接板94、加强筋95,所述基座91的上端面设置有多个向下凹陷形成的圆柱形容置槽91a;所述螺旋弹簧92为多个,多个所述螺旋弹簧92一一对应同轴内置于多个所述容置槽91a;所述定位板93水平设置于所述基座91的上方,所述定位板93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柱93a,多个所述支撑柱93a的下端一一对应同轴内置于多个所述容置槽91a,且所述支撑柱93a的下端抵接于所述螺旋弹簧92的上端;所述承接板94倾斜布置于所述定位板93的上方,所述承接板94与所述定位板93之间的间距由靠近所述第一池体1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一池体1的一侧逐渐缩小,且所述承接板94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基座91边缘的外部;所述加强筋95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筋95均竖直布置于所述定位板93、所述承接板94之间,所述加强筋95的下端与所述定位板93焊接固定,所述加强筋95的上端与所述承接板94焊接固定;当污泥下落至所述承接板94的表面时,所述支撑柱93a会向下压缩所述螺旋弹簧92,从而起到弹性减振作用,减小所述承接板94受到的冲击力。

优选的,所述承接板94的下端边缘设置有导流布94a,所述导流布94a的上端边缘与所述承接板94的下端边缘固定连接,所述导流布94a的下端内置于所述污泥运输车10,便于将污泥导入所述污泥运输车10,由于所述导流布94a为柔性材料制成,从而用户将所述导流布94a从所述污泥运输车10中取出。

工作原理:该陶粒净水系统中所述带式输送机5用于排出所述第一池体1底部沉淀的污泥及其他固体沉淀物,随后水流进入所述第二池体2,并从所述第二池体2的底部流入所述第三池体3的底部,流入所述第三池体3内的水流会由下至上经过所述第三池体3内填充的陶粒a,进行二次过滤,随后水流从所述第三池体3的顶部流入所述第四池体4的顶部,流入所述第四池体4内的水流会由上至下经过所述第四池体4内填充的陶粒a,进行三次过滤,净化后的水流最终从所述第四出水口4b排出;由于所述第三池体3及所述第四池体4中填充的所述陶粒a的上表面均可种植绿植b,从而把建造净水系统占用的绿植面积补充了回来,进而减小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