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20642发布日期:2020-01-07 08:50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污水处理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因此处理后出水要达到水质标准;其二是污水回用,处理后出水用于农田灌溉、城市中水和工业生产等,为此处理水要满足相应的用水要求,水处理工程师手册对工艺流程的选择给出了以下的原则和要求,所以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也要按照下面的原则和要求进行。

(1)工艺流程应根据原水性质和用水要求选择,其处理程度和方法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处理后水质应符合有关用水和排放的标准要求;

(2)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址、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

(3)污水处理应充分考虑排放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根据污水处理程度来选择流程;

(4)流程选择应妥善处理技术先进和合理可行的关系,并考虑远期发展对水质水量的要求,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能性;

(5)流程组合的原则应当是先易后难,先粗后细,先成本低的方法,后成本高的方法。

现有技术的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均需要采用到沉淀这一步骤,且沉淀需要耗费大量的处理时间,并不适用于快速处理污水使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方研发出了污水处理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包括:

用于输入污水的泵站;

用于初步沉降处理的沉砂池;泵站的出口与沉砂池的入口连接;

缺氧反应池;沉砂池的污水出口与缺氧反应池的入口连接;

厌氧反应池;缺氧反应池的出口与厌氧反应池的入口连接;

好氧反应池;厌氧反应池的出口与好氧反应池的入口连接;

用于二次沉降处理的二沉池;好氧反应池的出口与二沉池的入口连接;

消毒池;二沉池的污水出口与消毒池连接,消毒池出水为达标水。

优选地,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还包括砂水分离器,沉砂池经砂水分离器后过滤出砂渣外运处置。

优选地,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还包括污泥浓缩池、脱水车间,二沉池的一部分污泥回流至缺氧反应池;二沉池的另一部分污泥输送至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的泥浆输出至脱水车间,脱水车间将脱水的干泥外运,污泥浓缩池和脱水车间的上清液输出至沉砂池。

优选地,好氧反应池与鼓风机房连接,鼓风机房用于好氧反应池的曝气。

优选地,好氧反应池的一部分出液回流至缺氧反应池。

优选地,在泵站及沉砂池的入口处均设置有格栅;在泵站的入口处设置有粗格栅;在沉砂池的入口处设置有细格栅,粗格栅和细格栅隔离的栅渣外运处置。

具体地,格栅置于栅槽内,栅槽的一端连接进水渠道;格栅与水平面的锐角夹角为60°,栅槽内包括栅前槽和栅后槽,栅前槽和栅后槽错位连接布设,栅前槽的底部高于栅后槽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控制系统:

1、只设置了一个沉砂池,采用较短时间的沉淀,使进水中的细小有机悬浮固体有相当的一部分进入生物反应器,以满足反硝化菌和聚磷菌对碳源的需求,并使生物反应器中的污泥能达到较高的浓度;整个系统中的活性污泥都完整地经历过厌氧和好氧的过程,因此排放的剩余污泥中都能充分地吸收磷;避免了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对厌氧释磷的影响;由于反映其中活性污泥浓度较高,从而促进了好氧反应器中的同步硝化、反消化,提高了处理系统的脱氮除磷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格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栅槽的外部结构示意图;(b)为栅槽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渠道;2-栅槽;3-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

污水处理控制系统,包括:

用于输入污水的泵站;

用于初步沉降处理的沉砂池;泵站的出口与沉砂池的入口连接;

缺氧反应池;沉砂池的污水出口与缺氧反应池的入口连接;

厌氧反应池;缺氧反应池的出口与厌氧反应池的入口连接;

好氧反应池;厌氧反应池的出口与好氧反应池的入口连接;

用于二次沉降处理的二沉池;好氧反应池的出口与二沉池的入口连接;

消毒池;二沉池的污水出口与消毒池连接,消毒池出水为达标水。

实施例2,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还包括砂水分离器,沉砂池经砂水分离器后过滤出砂渣外运处置。

实施例3,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还包括污泥浓缩池、脱水车间,二沉池的一部分污泥回流至缺氧反应池;二沉池的另一部分污泥输送至污泥浓缩池,污泥浓缩池的泥浆输出至脱水车间,脱水车间将脱水的干泥外运,污泥浓缩池和脱水车间的上清液输出至沉砂池。

实施例4,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好氧反应池与鼓风机房连接,鼓风机房用于好氧反应池的曝气。

实施例5,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好氧反应池的一部分出液回流至缺氧反应池。

实施例6,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泵站及沉砂池的入口处均设置有格栅3;在泵站的入口处设置有粗格栅3;在沉砂池的入口处设置有细格栅3,粗格栅3和细格栅3隔离的栅渣外运处置。

实施例7,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格栅3置于栅槽2内,栅槽2的一端连接进水渠道1;格栅3与水平面的锐角夹角为60°,栅槽2内包括栅前槽和栅后槽,栅前槽和栅后槽错位连接布设,栅前槽的底部高于栅后槽的底部。

本申请中格栅3的设计原则有:

格栅3的清渣方式有人工清渣和机械清渣,一般采用机械清渣;

过栅流速一般采用0.6-1.0m/s;

进水渠道1内的水流速度一般采用0.4-0.9m/s;

格栅3的倾角∠a一般采用45°-75°;优选采用60°;

通过格栅3的水头损失一般采用0.08-0.15m;

格栅3间必须设置工作台,台面应高出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m,工作台上应有安全和冲洗设施;

格栅3间工作台两侧过道宽度不应小于0.7m,工作台正面过道宽度:人工清楚不应小于1.2m,机械清楚不应小于1.5m;

机械格栅3的动力装置一般宜设在室内,或采取其它保护设施;

格栅3内应安装吊运设备,以利于进行格栅3及其它设备的维修、栅渣的日常清理。

如图2所示,本申请优选栅前水深h=1m,过栅流速为0.9m/s;每台格栅3的间歇数为32;l1为进水渠道1渐宽部分长度;l2为出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b1为进水渠道1宽度;∠a1为渐宽部分展开角度,∠a1优选地为20°;l2为出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h1为格栅3长度;h1为设计水头损失;b为栅槽2宽度;h2为栅后槽总高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